GB/T 43155-202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43155-2023
中文名称: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管理与实施指南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guid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3-09-07
实施日期:2023-09-07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10823295
相关标签:
城市
社区
持续
发展
小城镇
管理
实施
指南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环保、保健与安全>>环境保护>>13.020.20环境经济
中标分类号:综合>>标准化管理与一般规定>>A00标准化、质量管理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4页
标准价格:43.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李南阳、任禹嘉、王瑜、罗芳、杨锋、朱顺达、程梓桐、阎毛毛、张武红、邵超峰、张利剑、费晓杰、金佳彬、王国洪、刘艺、陈骥浩、周芳芳、杜劲松、邱倩、邓高峰、李亚丽、丁灏、李东洋、吴昊、郭青海、吴志刚、王太豪、王维、郭远锋、余晓毅、李艳群、罗忠余、辛健、邓启华等
起草单位:义乌市人民政府、浙江浙商标准化服务有限公司、湖州市科学技术局、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孝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南开大学、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九堡街道办事处、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等
归口单位:全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67)
提出单位:全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67)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给出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组织环境,提供了规划、确定任务、绩效评价和持续改进方面的指南。
本文件适用于小城镇管理机构和相关方开展可持续发展管理与实施。
标准内容
ICS13.020.20
CCSA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3155—2023
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可持续
发展管理与实施指南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guidance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ofsmalltowns2023-09-07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3-09-07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组织环境
确定任务
绩效评价
持续改进
附录A(资料性)
附录B(资料性)
参考文献
.......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关键绩效指标示例案例
GB/T43155—2023
GB/T43155-—2023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67)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义乌市人民政府、浙江浙商标准化服务有限公司、湖州市科学技术局、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孝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南开大学、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九堡街道办事处、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省智能技术标准创新促进会、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楷林商务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浙江物芯数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生态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中矿(吕梁)能源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江苏省仁智园林设计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四川省第四建筑有限公司、中建八局科技建设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设集团中原建设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湖州时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莱魏爵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南阳、任禹嘉、王瑜、罗芳、杨锋、朱顺达、程梓桐、阎毛毛、张武红、邵超峰、张利剑、费晓杰、金佳彬、王国洪、刘艺、陈骥浩、周芳芳、杜劲松、邱倩、邓高峰、李亚丽、丁灏、李东洋、吴昊、郭青海、昊志刚、王太豪、王维、郭远锋、余晓毅、李艳群、罗忠余、辛健、邓启华、蒋水兵、刘平、密小萌、瞿伟锋、张振、陈小、刘郁恒、关运龙、余植镔、丁峰、孙培彬、吴克辛、何昊、周烨、刘小英、李梦蓄、董鑫、庞波、程家兴、夏晨天、郑勇、任俊杰。1范围
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管理与实施指南
GB/T43155—2023
本文件给出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组织环境,提供了规划、确定任务、绩效评价和持续改进方面的指南。
本文件适用于小城镇管理机构和相关方开展可持续发展管理与实施。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
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3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
GB/T16453.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
GB/T40759-2021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40761—2021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GB502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
CJJ14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
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
3术语和定义
改变我们的城市
GB/T40759本地实施指南
GB/T40759一2021、GB/T40761一202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小城镇smalltowns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小城市,以及依法设定镇建制的行政区域。注:依法设定镇建制的行政区域亦称为建制镇。4组织环境
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小城镇宜成立可持续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督促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工作。宜建立上下级政府以及部门联动机制,引人相关方共同推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4.2识别相关方
宜确定与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GB/T43155-2023
对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具有管理经验的行政管理者;影响可持续发展计划的社会组织及企事业单位的法人;在小城镇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居民参与小城镇发展规划、设计和评估的技术专家。4.3确定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宜包括规划、确定任务、绩效评价和持续改进的全过程。如小城镇所处的城市已有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宜与其建立联系,协调发展。4.4确定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事项
基于GB/T40759—2021,确定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事项,包括经济、治理、文化、社会、生态等5个方面。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事项与GB/T40759—2021中12个可持续性领域的对应关系见表1。表1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事项与GB/T40759—2021中12个可持续性领域的对应关系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事项
经济方面
治理方面
文化方面
社会方面
生态方面
5规划
5.1概述
GB/T40759—2021中12个可持续性领域创新、创造力和研发:
经济、可持续生产和消费
治理、授权和参与;
安全和治安
教育和能力建设;
文化与城市和社区认同
城市和社区健康和医疗保健:
共同生活和互依互助;
城市和社区基础设施
生活和工作环境;
流动性;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
本步骤对应GB/T40761一2021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管理过程的基准线评估和战略制定,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管理周期中所有步骤的基础。5.2
基准线评估
政策框架
定期识别、获取与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宗旨相关的政策信息,当上级管理机构要求发生变化时,重新评估这些政策的适用性,并对政策信息实时替换。政策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可持续发展法律、法规、政策;现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
当地政府可持续发展工作要求;现有的管理手段、方法和措施。5.2.2发展现状
GB/T43155—2023
根据现有的数据库、信息系统和统计报告等,获取当前小城镇经济、治理、文化、社会以及生态5个方面的信息,确定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关键绩效指标,参见附录A提供的示例。获取的信息宜详实、准确,必要时进行核准。当发现信息不能有效反映可持续发展状况时,需要实时更新。
5.2.3确定基准线
对小城镇发展现状和政策框架进行诊断和分析,可选择以下方法确定可持续发展基准线:对标同类型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关键绩效指标;根据当地政府或上级政府对小城镇发展规划提出的要求;对未来的分析研判结果。
定期对可持续发展基准线进行检查,可适当调整基准线。5.3确定小城镇的可持续目标
5.3.1分析影响因素
影响选择可持续目标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当地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和规划水平;相关方对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可培育程度:社会环境条件,例如政治环境条件、经济环境条件、文化环境条件等;自然环境条件,例如生态环境条件、水资源环境条件、森林资源环境条件等。5.3.2确定与优先事项相对应的可持续目标基于经济、治理、文化、社会、生态等小城镇可持续发展5个方面,可根据需求和期望,优先选择部分目标,再逐步全面推进,有关案例见附录B。小城镇可持续目标见表2。表2小城镇可持续目标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5个方面
经济方面
治理方面
文化方面
产镇融合发展;
培育特色小镇;
镇区优质商贸供给
小城镇长效管护;
小城镇可持续日标
镇区公民素质建设:
基层社会治理:
数字化管理
教育资源均街发展;
保护文化载体;
弘扬文化传承;
发展小城镇文化资源产业;
镇区文体服务供给
GB/T43155—2023
表2小城镇可持续目标(续)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5个方面
小城镇可持续目标
镇区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方面
生态方面
可持续目标的设定宜考虑:
满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要求;以可实现为基础;
面临的风险、机遇及挑战;
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一充分吸收相关方的意见建议;镇区住房建设;
基层医疗健康服务供给;
镇区优质养老服务供给
小城镇生态治理保护;www.bzxz.net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构建镇区便利交通网络;
构建多层级镇区生活圈
可制定单个或多个目标,以综合目标为宜;有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
制定行动计划
为实现可持续目标,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包括但不限于:适当的政策;
明确部门及其职责;
确定优先任务;
确定以小城镇发展现状为主的关键绩效指标;提供相对应的技术措施;
有充足的资源保障;
进度安排及完成时限;
监督机制和纠错机制;
预期效果及评估方法。
6确定任务
经济方面
6.1.1产镇融合发展
宜遵循产镇融合理念,结合经济实力、建设基础、自然票赋等条件,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原则,构建主导产业体系;开展“低散乱”企业整治,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引导企业或作坊区域集聚化、生产清洁化、管理规范化。4
6.1.2培育特色小镇
GB/T43155—2023
宜依托本土资源赋和产业基础,统筹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整合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配置,创新产品、业态、组织和商业模式,打造优势明显、布局合理、配套完备的特色小镇。
6.1.3镇区优质商贸供给
宜优化农贸市场、银行、超市、邮政、快递等服务网点布局,构建功能完善的商贸服务体系。可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站,提供自提、配送、电子支付、代购代销、代存代取等服务。6.2治理方面
6.2.1小城镇长效管护
宜建立职责明确、经费稳定、设施良好运行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实现路(街、巷)长制、林长制、河湖长制等全覆盖。6.2.2镇区公民素质建设
宜建设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定期开展主题宣传教育、邻里帮扶等活动。
6.2.3基层社会治理
宜建立综治管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等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合理设置基层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分类配备专职、兼职或全科网格员。实现“雪亮”工程建设全面覆盖,便民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全程代办全覆盖。
6.2.4数字化管理
宜实施网络共建共享,促进“三网融合”,全面提高网络城镇覆盖率和超高清承载能力,利用人工智能、天数据技术,构建人、车、路智能交通系统和用电、用水、安防等综合智慧管理系统6.3文化方面
6.3.1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宜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合理布局养育托管点:推动小城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形成镇村幼儿园互助共同体,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推进小城镇与城区学校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宜采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在线教育,推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岗位培训、社区教育、农村教育及老年教育等。
6.3.2保护文化载体
宜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地段、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革命遗址、名人故居、产业遗存、古文化遗址,具有传统风貌格局的村落、河道水系、地貌遗迹、水利设施,宗教遗址、祠堂、寺庙、牌坊,古井、古桥、古树名木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宜建立文化载体维护修机制,保护和培养传统工匠队伍,传承传统建筑绿色建造方式。5
GB/T43155—2023
6.3.3弘扬文化传承
宜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民间工艺、表演艺术、节日活动、礼仪习俗、名人轶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依存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文化生态。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开设非遗项目公益讲座等。
6.3.4发展小城镇文化资源产业
宜在保持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工业遗产等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通过加建、改建或添加设施等方式,发展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的产业。宜依托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地段,建设文化展示、传统居住、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特定功能区,完善小城镇功能。有条件的可结合旅游集散中心建设集门户、展示、营销、服务、休憩、集散等功能于一体的小镇客厅。6.3.5镇区文体服务供给
宜建设图书室、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等文化设施,配建全民健身广场、健身中心、中小型足球场、社区体育公园等公共体育设施。有条件的可打造综合性文体服务中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体服务,推动各类文体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6.4社会方面
6.4.1镇区基础设施建设
6.4.1.1给水设施
宜加强小城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域的保护,饮用水水质按照GB5749的规定。给水设施满足用水需求,给水厂和给水泵站建、构筑物应与周边建筑物保持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宜实施跨村、跨镇规模化供水,推进小城镇实施联村并网。配水管道宜沿道路实施环状敷设,及时维护和更新老化输配水管,防止二次污染,降低管网漏损率。6.4.1.2排水设施
宜统筹布局污水处理厂,实施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运维管理,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实现收集处理全覆盖、出水水质全达标,尾水排放按照GB8978的规定。完善小城镇建成区内污水管网,开展雨污分流,生产、生活和经营活动产生的污水实行截污纳管、统一收集、经处理达标后排放。构建“用水、排水、再生水回用处理、水系生态补水、用水”的水循环系统,推动再生水作为缺水地区的“第二水源”。6.4.1.3电力设施
宜根据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合理设置小城镇高压电网,实现农网与主网架多通道联系优化中压电网结构,更换老旧设备,消除过载线路和配变;改造低压电网,缩短供电半径,加大线路截面。优先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满足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挑战和小城镇减灾、防灾需求。规范小城镇主要街道架空线路,有条件的采用管道敷设电力线路,敷设按照GB50217的规定。6.4.1.4通信设施
宜支持小城镇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协调路灯杆、电线杆、交通信号杆、视频监控杆等社会杆塔资源开放共享,支持基站规模部署和通信网配套设施建设。6.4.1.5燃气设施
GB/T43155—2023
宜普及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因地制宜地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完善小城镇燃气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小城镇可在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等用能负荷集中区域建设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6.4.1.6环卫设施
宜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一体化,实行户集、村收、镇转运、县处理,完善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生活垃圾设施和转运站设置按照CJ27的规定,生活垃圾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密闭运输、分类处置全覆盖。建筑垃圾处理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分类管理、综合利用、防治污染。公共厕所建设按照CJ14的规定。6.4.1.7防灾设施
宜合理布局消防服务设施,提升消防救援能力和消防治理水平。完善防洪排涝设施,提升防洪排涝能力,保障防洪排涝安全。合理设置应急避灾场所和通道,定期开展防灾避灾、自互救等技能培训或演练活动。完善防疫抗疫服务体系,合理安排各类防疫设施配置,保障必要的应急防疫设施储备。6.4.2镇区住房建设
宜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规范农房规划建设管理,控制小城镇建设密度和强度,实施小城镇有机更新。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提升小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推进乡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推广应用绿色建材,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化和既有居住建筑节能节水改造。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实施建筑装修一体化。
6.4.3基层医疗健康服务供给
宜构建以镇卫生院为基础,整合县乡医疗卫生资源,实施集团化运营管理的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有条件的可与高等级医疗机构建立互联网医疗合作,建设中医科、中药房等,提升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条件和服务能力。
6.4.4镇区优质养老服务供给
宜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小城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备全日托养、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协调指导等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开展适老化设施改造。建设居家养老互联网服务平台,提供居家健康监测、远程照护、科学评估与精准服务等。有条件的锁卫生院可实施医养结合,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和护理型养老床位,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适宜、综合连续的长期照护服务。
6.5生态方面
6.5.1小城镇生态治理保护
宜保护生态格局,因地制宜地保护小城镇山、水、林、田、湖、草总体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小城镇开发边界,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保护森林植被,维护生物多样性,严格规范古树名木保护及管理。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宜采用GB/T16453.1。综合治理河湖水域,建设防洪工程,实施监测、监控,确保防洪安全及水环境质量,小城镇地表水按照GB3838中Ⅱ类水标准要求。有条件的可建设海绵公园、海绵道路、海绵建筑等各类海绵设施,综合运用生态技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