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43560-2023新型城镇化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南
GB/T 43560-202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43560-2023

中文名称:新型城镇化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南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New-type urbanization—Guidelines for evaluation of innovative city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3-12-28

实施日期:2023-12-28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3023135

相关标签: 新型 城市 评价 指南

标准分类号

中标分类号:综合>>标准化管理与一般规定>>A00标准化、质量管理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0页

标准价格:38.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张志娟、云振宇、杨朝峰、胡良兵、马晓蕾、韩延波、吴薇、程如烟、张翼燕、颜梅、谭琪琦、戎非、王雨君、何平、陈蓝生、陈西武、彭文博、张瑶

起草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大连海洋大学、泰州市标准化院、济南大学、东南大学、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北京立言创新科技咨询中心、济南市科学技术局

归口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提出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提供了创新型城市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程序和评价结果运用的指导。 本文件适用于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创新水平的评价工作。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CCS A 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3560—2023
新型城镇化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南
New-type urbanization-Guidelines for evaluation of innovative city2023-12-28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3-12-28实施
GB/T43560—2023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缩略语
基本原则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程序
9评价结果运用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表
附录A(规范性)
附录B(规范性)
参考文献
指标内涵与计算方法
43560—2023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大连海洋大学、泰州市标准化院、济南大学、东南大学、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北京立言创新科技咨询中心、济南市科学技术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志娟、云振宇、杨朝峰、胡良兵、马晓蕾、韩延波、吴薇、程如烟、张翼燕、颜梅谭琪琦、戎非、王雨君、何平、陈蓝生、陈西武、彭文博、张瑶。I
1范围
新型城镇化创新型城市评价指南GB/T43560—2023
本文件提供了创新型城市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程序和评价结果运用的指导。
本文件适用于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创新水平的评价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创新型城市innovativecity
创新环境良好、创新资源丰富、创新活动活跃,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城市。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R&.D:研究与试验发展(ResearchandExperimentalDevelopment)PM2.5:细颗粒物(ParticulateMatter2.5)5基本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正、系统综合的客观性评价原则。5.2坚持引领发展和统筹兼顾的先进性评价原则。5.3坚持正向指标与负向指标相结合、核心指标与辅助指标相补充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评价内容
开展创新型城市评价工作,宜包含以下五个维度。创新治理力,反映城市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引导城市转变科技管理职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加快集聚资金、人才等科技创新资源。一原始创新力,反映城市产出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的能力,引导城市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抢占科技制高点。GB/T43560—2023
一一技术创新力,反映城市改进或创造新技术的能力,引导城市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供高质量技术供给,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一成果转化力,反映城市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引导城市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创新驱动力,反映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引导城市以人民为中心,强化科技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证。7评价指标体系
7.1指标层级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其中,一级指标分为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和创新驱动力。每类一级指标分别由若干二级指标组成。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按附录A,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内涵与计算方法宜符合附录B的规定7.2指标性质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其中,核心指标是开展评价工作时宜采用的指标;辅助指标是根据评价对象发展现状、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等因素选择的补充评价指标8评价程序
8.1组建评价小组
宜成立由从事区域创新、经济管理、城市发展等领域工作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评价小组。8.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小组在采用核心指标和选择辅助指标的基础上,可根据国家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最新要求,以及评价对象的资源烹赋、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等因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指标进行相应的增减,体现城市创新发展特色。
8.3数据采集
评价小组可通过统计部门、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等官方、权威的渠道获取相关数据。相关数据宜经业内专家论证,判定真实、有效后使用。8.4权重确定
8.4.1在不对城市进行分类评价时,一级指标宜采用等权重计算,即每个一级指标权重为20%;二级指标可采用等权重,或层次分析法(AHP法)、专家调查法(Delphi法)、主成分分析法、炳权法等主、客观赋权法确定权重。每个一级指标下所有辅助指标权重之和不宜超过2%。8.4.2在对城市进行分类评价时,宜根据城市主体创新功能,并根据专家意见对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和成果转化力三项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相应增减,创新治理力和创新驱动力权重保持20%不变。
8.5标杆值确定
8.5.1同一城市不同年份间进行评价时,可根据以下方法确定标杆值:2
根据当地创新型城市发展规划或政策文件中的要求确定标杆值: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相关管理部门和领域专家研究确定标杆值:GB/T
43560—2023
上述方法无法确定某项评价指标的标杆值时,宜采用所有评价年份中该项指标的最优值作为标杆值。
8.5.2不同城市同一年份进行评价时,可根据以下方法确定标杆值:评价小组可根据创新型城市发展规划或政策文件中的要求,研究确定评价指标的标杆值;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相关管理部门和领域专家研究确定标杆值;上述方法无法确定某项评价指标的标杆值时,宜采用所有评价对象中该项指标的最优值作为标杆值。
8.6指标值计算
8.6.1定量指标
正向指标的标准化值按公式(1)计算,负向指标的标准化值按公式(2)计算。z,
式中:
第i个二级指标的标准化值:
C;—第i个二级指标的实际值:一第i个二级指标的标杆值。
8.6.2一级指标得分
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各一级指标得分。按公式(3)计算,Y,z.w
式中:
Y,—一第j个一级指标的得分;
第i个二级指标的标准化值;
第i个二级指标的权重;
第个一级指标中的二级指标个数。8.7城市创新指数计算
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城市创新指数。按公式(4)计算。X-YM
式中:
城市创新指数:
第个一级指标的得分;
第j个一级指标的权重;
一级指标个数。
9评价结果运用
.. (3)
+(4)
相关管理部门可按照本文件开展城市创新水平评价,科学评估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了解城市科9.1
43560—2023
技创新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城市创新发展战略和政策举措。9.2被评价城市通过开展创新水平评价,可找出城市创新发展存在的短板,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制定改进计划。
9.3第三方机构可按照本文件开展创新型城市外部评价,了解各城市间创新水平的发展差异,作为相关方投资创新型城市建设、布局创新资源的依据。4
附录A
(规范性)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表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表见表A.1。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表
指标类型
核心指标
辅助指标
核心指标
辅助指标
核心指标
二级指标
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社会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
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
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
人均实际使用外资额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R&.D经费支出比重国家级高层次科技人才数
“双一流”建设学科数
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数
国家级科学与工程研究类科技创新基地数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数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
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数
普通高等学校和省级科研事业单位数省级科学与工程研究类科技创新基地数省级科技成果奖数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
高新技术企业数
国家级技术创新类科技创新基地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技术输出合同成交额与GDP之比
43560—2023
人年/万人
人/万人
美元/人
万元/人
件/万人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bzxZ.net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43560—2023
指标类型
辅助指标
核心指标
辅助指标
核心指标
辅助指标
表A.1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表(续)二级指标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企业比重省级技术创新类科技创新基地数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技术输入合同成交额与GDP之比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双创示范基地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新增在孵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之比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与GDP之比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
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双创示范基地数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新增在孵企业数人均GDP
GDP与固定资产投资之比
单位GDP能耗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
PM2.5年平均浓度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GDP增长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
件/万人
万元/人
吨标准煤/万元
万元/人
万元/人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负向指标
负向指标
负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
附录B
(规范性)
指标内涵与计算方法
B.1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GB/T43560—2023
反映党委政府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加强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或意见及其配套政策的行动,无量纲。通过对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抽样调查,了解其对城市创新治理的满意度,调查对象对城市创新治理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即为该指标得分。B.2全社会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全社会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按公式(B.1)计算。B..
式中:
B2 —
全社会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单位为万元;Bza
城市GDP,单位为万元。
B.3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用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公共财政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按公式(B.2)计算。B,
式中:
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用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公共财政支出,单位为万元:Bn一一公共财政支出,单位为万元。B.4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
R&.D人员数与就业人员数之比,单位为人年/万人。按公式(B.3)计算。B4
式中:
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
R&.D人员数,单位为人年;
Bn一一就业人员数,单位为万人。B.5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与常住人口数之比,单位为人/万人。按公式(B.4))计算。B,
...(B.1)
.(B.3)
...(B.4)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