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23020-2023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GB/T 23020-202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3020-2023

中文名称: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Assessment specification on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for industrial enterprise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3-12-28

实施日期:2024-04-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21619834

相关标签: 工业 企业 信息化 工业化 融合 评估 规范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信息技术、办公机械设备>>信息技术应用>>35.240.50信息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

中标分类号: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计算机>>L67计算机应用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替代GB/T 23020-2013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56页

标准价格:86.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刘九如、周剑、陈杰、刘玉、田洁、沈波、朱孔源、郭和生、范敏、马晓雄、高明辉、江源、杨绮英、夏梁盛、李清、杨京英、刘希俭、杨祖一、郑鸿、龙国键、郑朝松、王利、尹丹云、孙锋、林韩、郭利、陈希、王涛、田玉鹏、肖琳琳、马冬妍、胡铂、周鹏、杨盼盼、邢腾飞、李君等

起草单位: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等

归口单位: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73)

提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规定了两化融合评估的基本原则与框架和评估内容,并给出了评估内容的具体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工业企业、行业组织、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等开展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35.240.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3020—2023
代替GB/T23020—2013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Assessment specification on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industrialization for industrial enterprises2023-12-28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04-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缩略语
基本原则与框架
价值理念
评估框架
评估内容
基础建设
单项应用
综合集成
协同与创新
竞争力
经济和社会效益
应用·
证实方法
附录A(资料性)
附录B(资料性)
参考文献
评估框架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评估内容细化指南·GB/T23020—2023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单项应用主要评估内容及其展开维度综合集成主要评估内容及其展开维度图4
协同与创新主要评估内容及其展开维度水平与能力评估分析框架
效能与效益评估分析框架
总体评估分析框架
GB/T23020—2023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T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23020—2013《工业企业信息化利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与GB/T23020—2013相比.除结构调整利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缩略语(见第4章)):
更改了原则的表述(见5.3.2013年版的4.3);b)
更改了评估内容的表述(见第6章.2013年版的第5章);c)
增加了\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内容(见6.4.5);d)
增加了“证实方法”的相关内容(见第8章)。e)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义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本文件山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7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中国爆破器材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中国包装联合会、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企业信息化促进会、浙江省图灵互联网研究院、工业云制造(四川)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润滑油有限公司、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鑫牧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联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迈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东营市海科瑞林化工有限公司、汉威广园(广州)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西安西电高压开关操动机构有限责任公司、泰安航关特种车有限公司、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彩虹显示器件股份有限公司、山西阳煤化工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荣达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美原齿科器械有限责任公司、福州华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元旭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爱纬斯电子有限公司、太仓市同维电子有限公司、南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华尔特今朝科技有限公司、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杰瑞工控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益普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国营锦江机器厂、青岛玉成咨询有限公司、龙南骏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永达电子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科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光电聚能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宝德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深圳市仕瑞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开封迪尔空分实业有限公司、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九如、周剑、陈杰、刘玉、田洁、沈波、朱孔源、郭和生、范敏、马晓雄、高明辉、江源、杨绮英、夏梁盛、李清、杨京英、刘希俭、杨祖一、郑鸿、龙国键、郑朝松、主利、尹丹云、孙锋、林韩、郭利、陈希、王涛、田玉鹏、肖琳琳、马冬妍、胡铂、周鹏、、杨盼盼、邢腾飞、李君、魏轶彬、付宇涵、柳杨、袁兵、主庆瑜、汪洋、何小龙、李健、马劲松、孙浩伟、郭扬、陈磊、张慧、纪淑霞、计晓军、杨宝刚、傅正、刘波涛、杨静、胡亚东、朱萌、左璇、雒海鹏、李森、赵瑞、李亚鹏、徐汕、郑翔、兰建华、张晋凌、王本雄、席光义、陈国祥、王标、胡光明、宋运贵、董武林、赵奎、张心诚、陈海牛、王玉、何立发、戚建淮、任福平、m
GB/T23020—2023
李得泉,张云意,樱李冠,姚艳丽交伴离其断化誉文的历获版本发布情说为本文件于1年首您发布为(2一本第-秋修门引言
GB/T23020—2023
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探索并长期坚持了一条以信息化和业化深度融合为本质特征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制造业实现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和进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以及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两化融合是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提升制造业数学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的有方抓手。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是应对国际竞争格局调整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信息化利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结合23万余家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实践,以更加全面、科学、系统、务实的视角推进和规范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联合相关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指导修订本文作本文件围绕两化融合的核心内涵,遵循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引导工业企业把信息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素,实现二者的协调、互动和一体化发展,是对企业围绕战略自标实现信息技术与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全而融合制定的框架性、规范性指南.是在基础设施、业务环节、业务流程、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等方面不断推动和深化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研发、生产与经营管理的优化变革和创新,全面推动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帮助其持续获取竞争优势的一套思想方法利框架体系.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利利用效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数学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本文件给出的是一个通用评估要求.可指导工业行业评估、行业标准制定、区域工业企业评估、工业企业自我评估以及IT服务企业咨询,引导和促进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及其持续改进。本文件所描述的企业两化融合阶段性跃升的过程.也是企业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过程。为了指导本文件的应用.附录A给出了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评估内容细化指南,附录B给出了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SAG
1范围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23020—2023
本文件规定了两化融合评估的基本原则与框架和评估内容.并给出了评估内容的具体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工业企业、行业组织、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等开展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3000一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23001一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GB/T23031.1一2022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实施指南第1部分:总则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integrationofinformatiz.ationandindustrializ.ationforindustrialenterprises
工业企业围绕其发展战略目标,以信息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生要素.在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不断演进、变革与交叉渗透的环境下,夯实工业自动化基础,推进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营销服务的优化提升,推动业务系统综合集成、企业问业务协同以及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以提升创新能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率。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竞争能力的过程。
基础建设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两化融合相关的资金投人、组织和规划、设备设施、信息资源和信息安全等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建设。
月domainapplication
单项应用
信息技术在企业部门级单一业务环节中的应用。3.4
龙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综合集成
网化融合环境下企业内跨部门、跨业务环节的业务综合和业务集成3.5
协同与创新
collahorationandinnovation
网化融合环境下跨企业(法人)的业务协作和发展模式创新。GB/T23020—2023
social contributionrate
社会贡献率
企业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的价值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值。注:企业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的价值总额.包括工资(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入)、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增值税、应交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及其他税收、净利润等。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BOM:物料清单(BillofMaterial)CNC: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ComputerNumericalControl)DCS: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ControlSystem)DNC:分布式数控(DistributedNumericalControl)FMC:柔性制造单元(FlexibleManufac1uringCell)FMS: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IT: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5基本原则与框架
5.1导向
围绕企业战略目标.以业务发展需求为牵引.坚持技术应用的适宜性.讲求实效.突出两化融合的能力建设.明确发展路径.引导企业通过两化融合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获取和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
5.2价值理念
本文件包括下述核心价值理念:a)
能力创新:应对变化的需求.能够不断开展产品、技术、管理、服务和运行模式创新.持续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快速响应:企业对迅速改变的需求能够灵敏、快捷、准确反应.增强业务柔性、消除过程故障和b)
完余、提高效率.以保持企业在竞争中的比较优势:精细管理:在不断完善标准化的基础上,将企业战略规划有效贯彻到每个业务环节.并规范执)
行和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升质量,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
全员提升: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内在潜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员工素质和活力,根本性推动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顾客满意:发现、满足和引导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提升顾客对企业、产e)
品、服务和员工的认可程度从而极大限度实现顾客和企业的价值双赢:合作共赢:整合外部优质资源.增强竞争优势,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扩f
大市场容量,实现合作伙伴协同发展:g)
节能环保:加强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以及物流配送等的绿色化.不断提升企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能力,将节能减排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2
5.3原则
5.3.1科学性
GB/T23020—2023
评估框架结构相对稳定,能够反映网化融合发展阶段,指明发展路径。评估指标能够表征两化融合的内涵和特征。数据采集准确可控。评估方法能够有效支持两化融合水平与能力和效能与效益的评估、分析、诊断和改进。
5.3.2实效性
借鉴先进实用的评估方法,吸取工业实践和企业典型案例经验,反映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在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紧密结合环境下.以评估企业两化融合的水平与能力和效能与效益为重点,引导企业务实推进两化融合深入发展。5.3.3可操作性
具有广泛适用性。评估指标宜易于选取.指标体系宜易于构建。评估数据宜易采集、可分析。评估方法宜使捷有效。
5.3.4可扩展性
随着两化融合不断深人发展和工业企业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在总体框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进行适时调整和修订.实现不断优化和完善。5.4评估框架
5.4.1评估框架包括两化融合水平与能力评估、两化融合效能与效益评估两个部分(见图1)。两化融合
水平与能力评估
协同与创新
综合集成
单项应用
基础建设
级别提升
持续收进
图1评估框架
两化融合
效能与效益评估
能力增强
5.4.2两化融合水平与能力评估包括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等四个主要评估方面。
基础建设旨在通过评估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情况.衡量两化融合基本资源保障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与“财”相关的资金投人、与“人”相关的组织和规划、与“物”相关的设备设施、与“信息”相关的信息资源、与“安全”相关的信息安全等。3
GB/T23020—2023
两化融合水平与能力评估框架中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的主要评估内容分别从产品、企业管理、价值链三个维度展开。单项应用旨在通过评估信息技术在企业部门级单一业务环节中的应用情况.衡量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以及企业单项业务的结合和融合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管理、生产制造、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质量和计量、能源与环保、安全管理、项目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管理等(见图2)。+
人力资源
价值链维
产品维
企业管理编
图2单项应用主要评估内容及其展开维度综合集成旨在通过评估企业跨部门、跨业务环节的业务综合和集成情况.衡量网化融合环境下企业内多业务综合集成和融合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管理与控制集成、产供销集成、财务与业务集成、决策支持等(见图3)。决策支持
财务与业务
管理与控制
产供销集成
价值链维
产品维
产品设计与
制造集成
企业管理编
图3综合集成主要评估内容及其展开维度协同与创新旨在通过评估跨企业的业务协同和发展模式创新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间业务协同、创新和融合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企业集团管控、产4
业链协同等(见图4)。
价值链维
产品维
企业集团
企业管理维
产品协同创新
和绿色发展
产业链
图4协同与创新主要评估内容及其展开维度GB/T23020—2023
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可共同表征企业两化融合不断跃升的阶段特征和内涵.适用于工业领域各行各业。企业已经开始建设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但其单项应用尚未开展或刚刚起步.则企业处于两化融合的起步建设阶段。企业具备了一定的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单项应用对企业业务覆盖和渗透逐渐加强,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综合集成尚未有效实现,则企业处于两化融合的单项覆盖阶段。企业基础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单项应用基本成熟.综合集成有效实现.但其协同与创新尚未有效开展,则企业处于网化融合的集成提升阶段。企业基础建设趋于完备,单项应用和综合集成基本成熟.且协同与创新得到有效实现.则企业处于两化融合的创新突破阶段。企业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上述阶段性跌升的过程。企业网化融合的四个发展阶段和四个水平与能力主要评估方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最能体现起步建设阶段特征的是与之相对应的基础建设评估方而的水平与能力。相似地.最能体现单项覆盖阶段特征的是与之相对应的单项应用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最能体现集成提升阶段特征的是与之相对应的综合集成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最能体现创新突破阶段特征的是与之相对应的协同与创新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等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级别能够逐级提高.从初级过渡到中级、再向较高级和高级迈进。企业两化融合下级发展阶段与上级发展阶段之间是支撑和促进关系,下级发展阶段对应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需提升到一定级别后才能实现向上级发展阶段跃升;而跃升到上一级发展阶段后,其对应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到更高级别;企业两化融合能够达到的发展阶段越高,其对应评估般亦应达到相应更高级别。
5.4.3两化融合效能与效益评估包括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等两个主要评估方面。两化融合效能与效益评估框架中竞争力旨在通过评估企业综合竞争力变化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直接或间接带来的企业能力提升效果,主要评估内容包括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业务效率、财务优化、创新能力等;经济和社会效益旨在通过评估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水平变化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直接或间接带来的企业效益提升作用,主要评估内容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通过与国内平均、国内先进或国际先进水平分别进行对比分析,企业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水平川各分为四个层次:初级水平、国内平均、国内先进、国际先进。
企业通过两化融合促进能力增强,实现竞争力提升,并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其提升作用随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跃升而跃进.并与各阶段对应评估方而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亦呈正相关性。企业所处的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及其对应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与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水平相辅相成.可实现持续改进和螺旋式上升。5.4.4企业两化融合总体水平等级需综合水平与能力评估和效能与效益评估的结论.主要取决于企业5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