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29753-202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 29753-2023
中文名称:道路运输 易腐食品与生物制品 冷藏车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Road transportation—Perishable foodstuffs and biological products—Safety requirement and test methods of refrigerated vehicle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3-09-08
实施日期:2024-01-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4219526
相关标签:
道路
运输
易腐
食品
生物制品
安全
试验
方法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道路车辆工程>>43.160专用汽车
中标分类号:车辆>>专用汽车>>T54农、牧、副、渔用汽车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4页
标准价格:43.0
相关单位信息
归口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提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规定了冷藏车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标志。
本文件适用于采用已定型汽车整车或二类、三类底盘改装的道路运输易腐食品与生物制品的冷藏汽车和冷藏半挂车。
标准内容
ICS43.160
CCST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753—2023
代替GB29753—2013
道路运输
易腐食品与生物制品
冷藏车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
Road transportation-Perishablefoodstuffs and biological products-Safetyrequirement and test methods of refrigerated vehicle2023-09-08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01-01实施
GB29753—2023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标志·
车辆型式的扩展·
标准的实施·
附录A(规范性)
参考文献
冷藏车识别标志
GB29753-2023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起草。
本文件代替GB29753—2013《道路运输食品与生物制品冷藏车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与
GB29753一2013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缩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更改了范围(见第1章,2013年版的第1章):增加了术语“冷藏车”“非机械制冷冷藏车”“蓄冷板”“机械制冷冷藏车”“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多温冷藏车”冷藏单元”及其定义(见3.3、3.4、3.5、3.6、3.7、3.8、3.9);更改了机械制冷装置、行驶温度记录仪、漏气倍数和传热量的术语和定义(见3.11、3.12、3.13、3.14,2013年版的3.33.4、3.5、3.7);增加了非机械制冷冷藏车分类(见4.2);更改了机械制冷冷藏车分类,增加了1类机械制冷冷藏车(见4.3.1);增加了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分类(见4.4):册除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要求(见2013年版的5.1.1):删除了行驶安全要求(见2013年版的5.1.2);删除了外部照明及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要求(见2013年版的5.1.3);删除了侧面防护及后下部防护要求(见2013年版的5.1.4);增加了行驶温度记录仪测量精度要求,更改了行驶温度记录仪记录时间间隔要求,增加数据存储要求(见5.1.2.2013年版的5.1.5);删除了运输生物制品的冷藏车在运输过程中应能识别所运输生物制品的信息的要求(见2013年版的5.1.6);
更改了运输生物制品的冷藏车自动报警功能(见5.1.3,2013年版的5.2.4);增加了行驶温度记录仪应与车辆温度控制系统相互独立的要求(见5.1.4):更改了冷藏车运行自检功能要求(见5.1.5,2013年版的5.1.7);—增加了行驶温度记录仪电源要求(见5.1.6);更改了行驶温度记录仪的温度传感器布置要求(见5.1.7,2013年版的5.2.4);更改了车厢材料要求(见5.2.1.1,2013年版的5.2.1);更改了车厢气密性能要求,增加了多温冷藏车的气密性能要求(见5.2.2,2013年版的5.2.6):更改了车相隔热性能要求,增加了多温冷藏车、非机械制冷冷藏车、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的隔热性能要求(见5.2.3,2013年版的5.2.7);更改了车厢强度和刚度要求(见5.2.4.2013年版的5.2.8);一增加广非机械制冷冷藏车和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降温性能要求(见5.4.1):增加了多温冷藏车降温性能要求(见5.4.2);增加了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加热性能要求(见5.5):增加了非机械制冷冷藏车、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和多温冷藏车保温性能要求,更改了机械制冷冷藏车保温性能要求(见5.6,2013年版的5.5);增加了具备液化气体制冷装置的冷藏车附加要求(见5.7);删除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试验方法(见2013年版的6.1);一删除了行驶安全试验方法(见2013年版的6.2);I
GB29753—2023
删除了外部照明及光信号装置试验方法(见2013年版的6.3);删除了侧面防护及后下部防护装置试验方法(见2013年版的6.4):删除了温度记录仪、监控系统及外部标识试验方法(见2013年版的6.5);增加了液化气体存储容器安装强度试验方法(见6.2);增加了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加热试验方法(见6.7);增加了非机械制冷冷藏车、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保温性能试验方法(见6.8);更改了厢体强度、刚度试验方法(见6.9,2013年版的6.9);更改了冷藏车标志,增加了多温冷藏车和液化气体作为制冷源的非机械制冷冷藏车标志(见第7章,2013年版的5.1.8);
增加了车辆型式的扩展要求(见第8章):增加了实施日期要求(见第9章);增加了冷藏车识别标志(见附录A)。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并归口。本文件于2013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1范围
道路运输易腐食品与生物制品
冷藏车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
本文件规定了冷藏车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标志。GB29753—2023
本文件适用于采用已定型汽车整车或二类、三类底盘改装的道路运输易腐食品与生物制品的冷藏汽车和冷藏半挂车。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9239-2022
燃气汽车燃气系统安装规范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perishablefoodstuffs
易腐食品
在常温下保存或流通中易于腐败变质的食品的总称。3.2
biological product
生物制品
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学技术制成的免疫制剂或有生物活性的制剂3.3
refrigeratedvehicle
冷藏车
装备有隔热结构的车厢及温度调节装置,用于冷藏运输的专用车辆。注:隔热结构的车厢是指由硬质隔热的侧壁、门、地板、前板和顶板组成,可以将厢体内外之间的热传导限制在总传热系数之内的厢体。
非机械制冷冷藏车
none-mechanical refrigeratedvehicle装备使用液化气体、蓄冷板等作为制冷源的非机械制冷装置的冷藏车。3.5
蓄冷板
hold-overplate
装有低共晶混合物的板状容器
注:由用于冻结混合物的盘管组成,通常与制冷装置相连[来源:GB/T18517—2012.3.4.15,有修改3.6
机械制冷冷藏车
mechanically refrigerated vehicle装备机械制冷装置的冷藏车。
GB29753—2023
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mechanicallyrefrigeratedandheatedvehicle装备机械式制冷装置、加热装置,或机械制冷和加热通用装置的冷藏车。3.8
多温冷藏车multi-compartmentrefrigeratedvehicle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空间区域,并能分别维持不同内部温度的冷藏车。3.9
refrigeratedunit
冷藏单元
多温冷藏车内能单独实现温度控制的独立空间区域3.10
总传热系数
the overall coefficient of heat transfer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冷藏车车厢内外平均温差为1℃,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3.11
机械制冷装置
mechanicalrefrigerationappliance由压缩机、动力装置、冷凝器组件、蒸发器组件、制冷管路及电气、控制系统等组成,用以维持运输途中货物温度的装置。
行驶温度记录仪
travelling air temperature recorder由主机和外接装置组成,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具有自动测量和记录冷藏车厢内温度并保存数据等功能的装置。
漏气倍数airleakageratio
在一定压差下,单位时间漏气量与车厢容积的比值。3.14
传热量theheatlossthroughthewalls单位时间内,厢体外部环境通过厢体与厢内交换的热量。3.15
厢体的传热面积
themeansurfaceareaofthebody
冷藏车厢体内部表面积和外部表面积的儿何平均值。3.16
the absolut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of the body车厢内外温差
冷藏车车厢内部平均温度和车厢外部平均温度差值的绝对值3.17
车厢壁的平均温度
the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walls of the body冷藏车车厢内部壁板表面平均温度和车厢外部壁板表面平均温度的算术平均值。4分类
4.1总体分类
根据温度调节装置型式的不同.冷藏车分为非机械制冷冷藏车、机械制冷冷藏车、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三类。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4.2非机械制冷冷藏车
GB297532023
当环境温度为30℃时,按冷藏车车内部平均温度保持的温度范围:将非机械制冷冷藏车分为4类,见表1。
表1非机械制冷冷藏车分类
单位为摄氏度
冷藏车类别
车厢内温控范围
机械制冷冷藏车
当环境温度为30℃时,按冷藏车车厢内部平均温度保持的温度范围,将运输易腐食品的机械制冷冷藏车分为7类,见表2。
运输易腐食品的机械制冷冷藏车分类表2
单位为摄氏度
冷藏车类别
车厢内温控范围
≤-10
≤-20
≤-30
当环境温度为30℃时,按冷藏车车厢内部平均温度保持的温度范围,将运输生物制品的机械制冷冷藏车分为2类,见表3。
表3运输生物制品的机械制冷冷藏车分类单位为摄氏度
冷藏车类别
车厢内温控范围
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
在一定环境温度下,按冷藏车车厢内部平均温度保持范围,将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分为12类,见表4。
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分类
单位为摄氏度
冷藏车
环境温度
车厢内
温控范围
GB29753—2023
5技术要求
行驶温度记录仪
5.1.1冷藏车应配备行驶温度记录仪,其应具备温度记录、存储和卫星定位及远程信息传输等功能5.1.2行驶温度记录仪应能真实反映并准确记录厢体内部装货区温度及对应的时间等数据,温度记录时间间隔应不大于5min,运输易腐食品的冷藏车测量精度应不低于士1℃,运输生物制品的冷藏车测量精度应不低于土0.5℃。温度记录数据应被可靠保护,不可更改且应读取方便,数据存储时间不少于3个月。
5.1.3运输生物制品的冷藏车所装备的行驶温度记录仪,在车厢内部温度超出允许的波动范围时,应能通过一个明显的信号装置(例如声或光信号)提示驾驶人。5.1.4行驶温度记录仪应与车辆温度控制系统相互独立,并应固定牢靠。5.1.5行驶温度记录仪应具备运行自检功能,并自动记录全部检测信息。5.1.6行驶温度记录仪主电源应为车辆电源(对于挂车其主电源为牵引车辆电源),同时应配备备用电源。在主电源无法供电时应能自动切换至备用电源供电,备用电源可支持其正常工作时间不小于8h。断电期间,记录的数据不应丢失。5.1.7行驶温度记录仪应至少包含两个温度传感器,多温冷藏车所配备的行驶温度记录仪的每个冷藏单元内应至少具有两个温度传感器。车厢(多温冷藏车的单个冷藏单元)容积超过20m的,每增加20m至少增加1个温度传感器,不足20m的按20m计算。温度传感器应布置在车厢内部能够真实反映装货区温度实际状况的区域。温度传感器应固定牢靠,避免储运作业及人员活动对温度传感器造成影响或损坏。
5.2车厢
5.2.1车厢总体要求
5.2.1.1车厢应选用吸水性低、透气性小、导热系数小、抗腐蚀性好的隔热材料。隔热材料不应选用对运输货物造成污染的泡沫塑料,且不应选用一氟二氯乙烷(HCFC-141b)作为发泡剂、六漠环十二烷(HBCD)作为阻燃剂的泡沫塑料。5.2.1.2车厢内应设置保证气密性能的排水孔。5.2.1.3车厢外部应设置防止操作人员被封闭在车厢内的紧急报警装置,其操作按钮应设置在车厢内靠近门的侧壁上且标识明显。
5.2.1.4车厢应具有良好的防雨密封性。在进行防雨密封性能试验时,车厢内顶部、侧壁、门及制冷机与车厢联接处不应有渗漏现象。5.2.2车厢气密性能
冷藏车的车厢漏气倍数和多温冷藏车外侧厢体的漏气倍数均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漏气倍数限值要求
厢体的传热面积(S)
20≤S≤40
漏气倍数
5.2.3车厢隔热性能
5.2.3.1冷藏车的车厢总传热系数应符合表6的规定。表6车厢隔热性能限值要求
总传热系数K
高级隔热(R)
GB29753—2023
单位为瓦每平方米摄氏度
普通隔热(N)
0.42B、C类非机械制冷冷藏车,B、C、E、F、G、H、I类机械制冷冷藏车,B、C、D、E、F、G、H、IJ、K、L5.2.3.2
类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车厢的总传热系数应小于或等于0.4W/(m:℃)。5.2.3.3多温冷藏车外侧厢体的总传热系数应小于或等于0.4W/(m2:℃)。5.2.4车厢强度和刚度要求
冷藏车(N,类冷藏车和载货部位的结构为封闭厢体且与驾驶室联成一体的冷藏车除外)车厢强度试验过程中车厢外部各测试面的最大变形不应超过300mm,车厢强度试验完成后,不应有大于20mm的永久变形,并且试验部件的变形不影响其正常使用功能5.3制冷量
机械制冷装置在相应冷藏车类别温度下的总制冷量应不小于1.75倍的传热量。对于机械制冷式的多温冷藏车,其多温度机械制冷装置的总制冷量应不小于其外侧厢体传热量的1.75倍。5.4降温性能
5.4.1车辆空载状态下,环境温度为30℃,冷藏车制冷装置开始工作后4h内,车厢内部平均温度应符合如下要求:
一非机制冷冷藏车车厢内部平均温度达到表1规定的车厢内温控范围的最大值(A类为7℃,B类为-10℃,C类为-20℃,D类为0℃);A、B、C、G类机械制冷冷藏车车厢内部平均温度达到表2和表3规定的车厢内温控范围的最小值(A类为0℃,B类为一10℃.C类为一20℃.G类为2℃),D、E、F、H、I类机械制冷冷藏车车厢内部平均温度达到表2和表3规定的车厢内温控范围的最大值(D类为0℃,E类为-10℃,F类为-20℃,H类为一20℃1类为-30℃);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车厢内部平均温度达到表4规定的相应类别冷藏车车厢内温控范围的最小值。
5.4.2多温冷藏车各冷藏单元的降温性能应符合第4章中相应类别冷藏车的要求。5.5加热性能
5.5.1车辆空载状态下,环境温度不高于一10℃,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加热装置连续工作4h内,车厢内部和外部的平均温差应能达到如下要求:A,E、I类不小于22℃;
B、F、J类不小于32℃;
C.G、K类不小于42℃;
D、H、L类不小于52℃。
5.5.2多温冷藏车各冷藏单元的加热性能应符合第4章中相应类别冷藏车的性能要求。5
GB29753-—2023
5.6保温性能
5.6.1车辆空载状态下,环境温度为30℃,冷藏车车厢内部平均温度在达到5.4.1要求的温度后,保持制冷装置连续工作12h,车厢内部平均温度应持续符合5.4.1的要求。5.6.2车辆空载状态下,环境温度不高于一10℃,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车厢内部和外部的平均温差达到5.5.1的要求后,保持加热装置连续工作12h,应能持续保持车厢内外温差达到5.5.1的要求5.6.3多温冷藏车各冷藏单元的保温性能应符合相应类别冷藏车的性能要求。5.7具备液化气体制冷装置的冷藏车特殊要求5.7.1车厢内应配备氧气含量监测系统,该系统应至少包含两个测量点,当车门打开,且任意一点氧气含量小于19.5%时,应能通过一个明显的信号装置(例如声或光信号)对操作人员进行提示。5.7.2用于存储液化气体的存储容器,其单个容器容积不应超过450L。5.7.3制冷装置应能从隔热厢体外部完成制冷源的添加,添加口应安装在有适当防护和易于操作的位置。
5.7.4车厢门、供液阀应设置联动装置,当车厢门打开时,应能自动关闭供液阀,并能通过一个明显的信号装置(例如声或光信号)提示操作人员。5.7.5制冷装置应设置气压显示装置。压力表应安装在易于观察、防震和避免损坏的位置,确保安装牢固。压力表不应安装在驾驶室内,当安装在裸露位置时,应加装压力表防护罩。5.7.6制冷装置应设置液化气体剩余量显示装置,该装置应安装在驾驶室内驾驶员易于观察的位置。5.7.7
制冷装置应设置安全阀,当存储容器和管路中的压力超过系统最高工作压力时,能自动泄压。5.7.8制冷装置应设置手动截止阀,手动截止阀应安装在易于操作的位置,阀体不应直接安装在驾驶室内。
5.7.9制冷装置管路外应设置防护装置,防止工作人员接触到管路冻伤。5.7.10
存储容器的安装应符合GB19239—2022中4.1.5和4.2的要求6试验方法
防雨密封性能试验
6.1.1试验条件
车厢门、制冷装置电气控制箱门正常关闭。降雨强度大于或等于0.12mm/s,防雨密封试验台的人工降雨应能覆盖车相及控制箱外部。6.1.2试验方法
冷藏车经15min防雨密封性能试验后,打开门,检查各处有无进水和渗漏现象。6.2液化气体存储容器安装强度试验液化气体存储容器安装强度试验按GB19239—2022中5.3的规定进行。6.3气密性能试验
6.3.1试验条件
6.3.1.1车厢内、外部温度保持在15℃~25℃。6.3.1.2流量计里的空气温度保持在15℃25℃。6
6.3.1.3车厢内、外温度差小于或等于3℃。6.3.1.4
GB29753—2023
冷藏车空载,地板排水孔、蒸发器排水孔预先堵塞,门和通风装置关闭·供气管安装处密封。车厢内外试验压力差为100Pa士5Pa。6.3.2
试验方法
气密性能试验在防雨密封性能试验完成后、隔热性能试验之前进行。利用气源使用增压法对车厢内部加压。用气密接头把带计量装置的气源供气管和压力计接到车厢上调节空气供给装置,使车厢内外压力差稳定,压力差稳定后保持大于或等于3min,记录保持此压力差的漏气量。
6.3.3数据处理
所测漏气量应换算成标准状况(0℃,1.013×105Pa)下的漏气量,按公式(1)加以修正,将测量结果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漏气量。V=
式中:
P×(0+273)
P×(0。+273)
标准状态下的漏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P.
流量测量处测量的空气的绝对压力,单位为帕斯卡(Pa);标准状态下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标准大气压力,1.013×10°,单位为帕斯卡(Pa);流量测量处每次测量的空气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流量计所测的漏气量,单位为立方来每小时(m/h)。.(1)
试验时车厢内外试验压力差小于100Pa:应按公式(2)加以修正.将标准状态下的漏气量换算6.3.3.2
成试验压力差为100Pa时标准状态下的漏气量。V.=Vx
式中:
试验压差为100Pa时,标准状态下的漏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标准状态下的漏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试验时车厢内外实际压力差,单位为帕斯卡(Pa)。车厢漏气倍数按公式(3)计算:V
式中:
漏气倍数,单位为每小时(h-):试验压差为100Pa时,标准状态下的漏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Vx-车厢的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6.4隔热性能试验
试验条件
(3)
隔热性能试验采用冷藏车车厢内部加热法,加热设备包括电加热器和与之匹配的风机,风机每6.4.1.1
小时产生的风量为厢体内容积的40~70倍。GB29753—2023
6.4.1.2冷藏车应放置在环境控制室中试验,车租内部和环境控制室的平均温度差为25℃土2℃,车厢壁的平均温度保持在20℃士0.5℃。6.4.1.3车厢壁的平均温度按公式(4)计算:式中:
α—车厢壁的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4)
0.一一在试验过程中,车厢内部各温度测量点测量温度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9在试验过程中,车厢外部各温度测量点测量温度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6.4.1.4试验过程中,应保持环境控制室内的空气连续流通,冷藏车车厢外部10cm处的空气流动速度保持在1m/s2m/s。
6.4.1.5试验过程中,车厢外部温度测量点的任两点的最大温度差小于或等于2℃。6.4.1.6车厢空载,内部清洁、干燥,地板排水孔、蒸发器排水孔处于正常使用状态,门和通风装置按正常方式关闭。
6.4.1.7如果是平行六面体的厢体,测量温度的传感器应设在距车厢内、外表面10cm处,在车厢8个内、外顶角和具有最大面积的四个内、外面的几何中心各1个。如果厢体不是平行六面体,可根据厢体的形状合理分配12个测量点。
6.4.1.8电加热器应使用一个具有低辐射系数的箱体进行保护。电加热器和风机功率的测量精度应为±0.5%。
6.4.2试验方法
6.4.2.1试验条件达到6.4.1规定的要求后,应保持大于或等于12h的稳定期,在稳定期内,车厢内、外部平均温度的波动小于或等于0.3℃。且在稳定期之前6h内,车厢内、外部平均温度的波动小于或等于1.0℃。
6.4.2.2在稳定期内,车厢的内、外部温度的测量频次大于或等于12次/h,总热功率的测量频次大于或等于1次/min
注:总热功率包括加热器的加热功率和风机产生的热功率,6.4.2.3在稳定期开始3h和结束3h时间,中间应间隔天手或等于6h,两时间段测量并计算的总热功率的算术平均值的差值应小于3%。6.4.2.4在稳定期内,最后大于或等于6h作为测量期,测量并计算车厢内、外温度的算术平均值和总热功率的算术平均值。
6.4.2.5测量期开始及结束,车厢内、外部平均温度的变化值小于或等于0.2℃。6.4.2.6如果试验的数据采集和处理都不是自动进行并做记录的,则测量期试验时间应大于或等于8h。
6.4.3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总传热系数按公式(5)计算:
式中:
K——总传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摄氏度[W/(m2.℃)]:W
——测量期内总热功率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瓦(W);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