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6900.2-202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6900.2-2020
中文名称:图形符号表示规则 第2部分:理解度测试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Rules for the presentation of graphical symbols—Part 2:Method for testing comprehensibility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0-03-31
实施日期:2020-10-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相关标签:
图形符号
表示
规则
测试方法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综合、术语学、标准化、文献>>图形符号>>01.080.01图形符号综合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标准>>A22术语、符号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0页
标准价格:38.0
出版日期:2020-03-01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邹传瑜、白殿一、陈永权、张亮、黎益仕、杨柞年
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归口单位:全国图形符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9)
提出单位:全国图形符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9)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部分规定了图形符号理解度的测试方法,该方法能够测试图形符号方案传递预期信息的准确度。
本部分适用于测试图形符号的理解度。
标准内容
ICS01.08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6900.2—2020
代替GB/T16903.2—2013
图形符号表示规则
第2部分:理解度测试方法
Rules for the presentation of graphical symbols-Part 2:Method for testing comprehensibility(ISO9186-1:2014,Graphical symbols—Testmethods-Part 1:Method for testing comprehensibility,MOD)2020-03-31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0-10-01实施
GB/T 16900.2—2020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一般要求
测试前准备工作
理解度测试
准备测试材料
确认被试在理解度测试中的任务理解度测试结果分析
结果分类
分析回答的类别
结果的表示
6.9综合不同地区的测试结果
确定最易理解的方案
附录A(规范性附录)理解度测试材料参考文献
GB/T16900.2—2020
GB/T16900是《图形符号表示规则》系列国家标准之一。该系列国家标准的结构和名称如下:a)GB/T16900《图形符号表示规则》,拟分为以下4个部分: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理解度测试方法;
第3部分:感知性测试方法;
第4部分:对象相关性测试方法。b)GB/T16901《技术文件用图形符号表示规则》,分为以下部分第1部分:基本规则
c)GB/T16902《设备用图形符号表示规则》,分为以下5个部分:第1部分:符号原图的设计原则;第2部分:箭头的形式和使用;
一第3部分:应用导则;
第4部分:图形符号用作图标的重绘指南:一第5部分:图标的设计指南。
d)GB/T16903《标志用图形符号表示规则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计原则与要求》。本部分为GB/T16900的第2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代替GB/T16903.22013《标志用图形符号表示规则第2部分:理解度测试方法》,与GB/T16903.2—2013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删除了第3章的术语中的具体条目(见2013年版第3章);将测试前需搜集的信息简化为测试前准备工作,把测试的具体要求移到贮备测试材料中(见第5章和6.2,2013年版的第5章);一册删除了评价测评的要求(见2013年版的第7章):删除了评价测评的材料示例及相关表格(见2013年版的附录B)。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9186-1:2014《图形符号测试方法第1部分:理解度测试方法》。
本部分与ISO9186-1:2014相比,存在如下结构变化将第5章由悬置段改为无标题一级条;将6.4、6.5、6.6、6.7下的悬置段改为无标题二级条。本部分与ISO9186-1:2014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部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调整的情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具体调整如下:●用GB/T15565代替IS017724(见第3章);●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8978.400代替IS09241-400(见6.2.6);?用IS09241-125代替已作废的IS09241-12(见6.2.6)。一将“范围”中不符合GB/T1.1一2009要求的第二段移至引言。删除了术语中的具体条目(术语均已在GB/T15565中界定)。由于我国尚未开展图形符号标准化提案工作,因此删除或修改ISO9186-1:2014中与图形符GB/T16900.2—2020
号标准化提案相关的要求,如删除第5章第1段及注1、修改5.2中“提案者”、6.3.1第一段。一将ISO9186-1:2014中对不同国家的测试要求改为对不同地区的测试要求,如6.2.2、6.3.1。已经按我国的用词描述了教育程度,因此删除6.2.2中注3的相关描述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将标准名称修改为《图形符号表示规则第2部分:理解度测试方法》;用国家标准中的图形符号代替ISO9186-1:2014中的部分图形符号,如A.3、A.4.本部分由全国图形符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9)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邹传瑜、白殿一、陈永权、张亮、黎益仕、杨年。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次发布:GB/T 12103—1990;
——第一次修订:GB/T16903.2—2008;第二次修订:GB/T16903.2—2013:一本次为第三次修订。
GB/T16900.2—2020
由于建筑物、其他场所内以及公共服务中越来越多地使用非语言形式作为信息表达方式,跨国旅行、游览和贸易的不断增长也要求所使用的图形符号能被理解,因此制定GB/T16900的本部分。编制本部分的目的是制定在没有补充文字(即说明性文字)时也能被使用者正确理解的图形符号如果所制定的图形符号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图形符号可能需与补充文字同时使用(补充文字用潜在使用者的语言解释图形符号的含义)。本部分供所有负责制定行业内专用图形符号的技术委员会使用,以确保图形符号和含义一一对应。需要了解图形符号理解度的任何其他组织也可使用。1范围
图形符号表示规则
第2部分:理解度测试方法
GB/T16900.2—2020
GB/T16900的本部分规定了图形符号理解度的测试方法,该方法能够测试图形符号方案传递预期信息的准确度
本部分适用于测试图形符号的理解度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5565图形符号术语
GB/T18978.400人-系统交互工效学第400部分:物理输入设备的原则和要求(GB/T18978.4002012,ISO9241-400:2007,IDT)
ISO9241-5使用视觉显示终端(VDTs)办公的人类工效学要求第5部分:工作台布置及位置要求[Ergonomic requirements foroffice work with visual display terminals(VDTs)Part 5:Worksta-tionlayout and postural requirementsISO9241-125人机交互系统第125部分:信息视觉表示的指南(Ergonomicsofhuman-systeminteractionPart 125:Guidance on visual presentation of information)ISO9241-303人机交互系统第303部分:电子视觉显示器要求(Ergonomicsof human-systeminteractionPart 303:Requirements for electronic visual displays)3术语和定义
GB/T15565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一般要求
应通过理解度测试评估方案的易理解程度。在理解度测试中,针对每个对象的方案询问被试“您认为这个图形符号表达什么含义?”。如果需要进一步明确被试的回答,或者需要被试做出响应动作,可再追问被试“看到这个图形符号,您知道应该怎么做吗?”。根据回答类别中“正确”的百分比给每个方案记分。
注:本部分采用纸质呈现或计算机屏幕显示这两种测试方式。计算机屏幕显示方法包括互联网测试。6.2.8和6.3.5中给出了互联网测试实施指南。5测试前准备工作
5.1应确保被测图形符号方案的设计符合相关设计原则和设计标准的要求GB/T16900.2—2020
注:GB/T16903.1规定了GB/T10001公共信息符号的标准化设计原则和设计标准;GB/T2893.1和GB/T2893.3规定了安全标志的标准化设计原则和设计准则;GB/T16902.1和GB/T16902.2规定了设备用图形符号标准化设计原则和设计标准。
5.2理解度测试中任何一个对象的方案数量宜不多于3个。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可以规定理解度测试中被测对象的最少方案数量5.3当测试要在多个地区进行时,应确保所有测试材料(含计算机屏幕显示测试方法)遵循同一制作要求。
5.4无论采用纸质呈现或计算机屏幕显示测试方法,所有测试材料应具有同等的清晰度,所有图像应具有同等质量。
6理解度测试
6.1通则
在纸质呈现和计算机屏幕显示两种测试方法中,选择一种较易实施的。计算机屏幕显示测试方法包括互联网测试(见6.2.8)。
注:必要时(如被试自已阅读困难),主试可以将测试要求念给被试听,被试可以口头作答,主试可以将回答录入。6.2准备测试材料
6.2.1方案宜为黑图形百背景。仅当颜色有特殊含义时才宜使用颜色,例如测试安全图形符号时。当使用颜色时,图形与背景之间要有足够的对比度以确保方案易于辨认,并且在制作测试材料时应保证颜色和对比度的准确性。
对象的每一个方案要单独打印或显示在一个测试页(不小于A5)上。当多个图形符号作为一个标志牌上的一组进行测试时,应在一个测试页上同时打印或显示该组图形符号。注1:“贡”表示在纸质材料或计算机屏幕上预定义的文字、图形元素及其布局。应采用文字或图形方式向被试提供该图形符号可能出现的使用环境。如采用文字方式,则应采用被试能够流利使用的语言。在每个测试页上的图形符号旁边显示这一信息。注2:使用环境可以用文字方式提供,如用“在机场”“在公共建筑的墙上”等;也可以用图形方式提供,如用一张带有标志的实景图片(标志上有被测的图形符号)。首选图形方式,但此时,需慎重考虑图形的信息量,避免向被试显示图形符号的含义。
注3:有些情况下,需要理解使用环境本身。比如,所示意的图形符号可以是一组具有相似或相关含义的图形符号组中的一个,这组图形符号在一个标志载体上成组显示,而被试需要理解标志载体的整体含义以及每个图形符号的含义。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测试标志载体含义的整体理解度。注4:一个方案可以包含多个图形符号(如,一个图形符号表示该做什么,一个图形符号表示不该做什么),这些图形符号作为一个方案进行测试。
6.2.2为每位被试提供理解度测试说明页、被试个人信息页和理解度测试示例页,均用被试所用语言编写。
在说明贡上,指导被试回答“您认为这个图形符号表达什么含义?”,被试的回答填写在测试页图形符号下方的横线上。如果被试不能确定图形符号含义,则填写“不知道”。如果看到图形符号时需要被试做出特定动作,则需要被试回答“看到这个图形符号后,您知道应该怎么做吗?”,被试的回答填写在图形符号下方第二条横线上。
当测试带有颜色的图形符号且其颜色有特殊意义时,在说明页上进行解释。当被测图形符号在特定形状中使用或者带有特定边框颜色或背景颜色,并且这些形状或颜色有特殊含义时,应在说明页上进行解释。注1:对颜色进行解释的示例如下所示:2
等边三角形且底色为黄色的图形符号表示警告某种行为;一正方形且底色为绿色的图形符号表示安全信息;一圆形且底色为蓝色的图形符号表示指令信息;带斜杠和红色圆圈的图形符号表示禁止某种行为;一正方形且底色为红色的图形符号表示消防设备。GB/T 16900.2—2020
如果被试难以使用选定的回答表示方式,宜由主试将说明页念给被试听,被试口头回答每张测试页上的问题,然后由主试记录在测试页上。这个过程要得到被试的同意。在被试个人信息页上,留出空白用于填写以下信息:测试日期。
主试姓名。
—被试的年龄段:
●15岁~30岁(含);
●30岁~50岁(含):
●超过50岁。
被试性别。
一被试教育程度。
注2:如果认为适当和必要,可以向被试提出额外问题,让其说明居住地、民族或文化背景、是否残疾以及(如果残疾)残疾是否涉及驱体移动问题、听觉问题、视觉问题或这些问题的结合。注3:要求被试说明其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
高中、技校或专科;wwW.bzxz.Net
大学及以上。
在示例页用一个常见的图形符号举例。在图形符号上方,以显著的字体(例如:粗体、大字体)显示“示例”字样。在“示例”字样下以文字或图形方式告知被试该图形符号的使用环境。在图形符号下方的方框内事先填写了图形符号的含义。如果看到待测图形符号时需要做出特定动作,则在示例页图形符号下方第二个方框内事先填写了宜做出的反应动作。采用屏幕显示方式时,宜说明共有多少页,或者可能需要多长测试时间。应提供回到屏幕说明页的方法,而且应向被试说明如何返回屏幕说明页。注4:纸质测试册的例子参见附录A的A.1~A.4。6.2.3针对每个对象制作一套纸质测试单或屏幕测试页。在每张测试单或屏幕测试页的中央,显示图形符号的一个测试方案,并在下方画上横线供被试回答问题。确保整个图形符号在页上可见。除非实际使用时图形符号最大边长很可能小于28mm,否则采用纸质呈现测试时,被测图形符号要置于并充满尺寸不小于28mm×28mm的方格中。采用屏幕显示测试时,图形符号的尺寸不宜小于28mm×28mm(假定观察距离为400mm和700mm之间)。如果使用其他观察距离,宜保持相同的角距大小。如果有疑问,所采用的角距大小宜与实际使用时相同。
当实际使用的图形符号最大边长小于28mm时,测试时方案的尺寸宜与实际尺寸相同。纸面或屏幕上的图形符号的细节宜与实际使用时相同,注:如果看到被测图形符号时需要被试做出特定动作,则需要被试回答“看到这个图形符号后,您知道应该怎么做吗?”,以提高测试的质量。此时,这两个问题在图形符号下方的空白处同时呈现,如果采用纸质呈现测试,要为被测留出足够空间填写回答;如果采用屏幕显示测试,要留出矩形输入框让被试填写回答,输入框的尺寸为:高度至少4行文本,每行至少50个字符。6.2.4将所有对象的不同方案分配给不同测试组(一个测试组可以测试不同对象,但应只测试给定对象的一个方案)。任一测试组中对象的数量都不应超过15个。3
GB/T 16900.2—2020
注:对象方案的最大数量决定组数。如果每个对象的方案数不同,则每组的测试单或测试页数量不必相同。6.2.5当采用纸质材料时,将每套测试单整理成一个测试册。测试册中被测图形符号随机排序。每50本测试册至少有10种不同的排列顺序(或者尽可能多的不同顺序),即,当测试10个或更多对象时,每50本测试册中排列顺序相同的不应超过5本。当采用屏幕显示测试时,每个被试看到的被测图形符号要按不同的随机顺序出现在屏幕上。如果这一点不可行,确保50个显示中具有相同显示顺序的不超过5个(或者当少于10个对象时,使用尽可能多的不同顺序)。
6.2.6当采用屏幕显示测试时,主试可调整测试环境,确保工作站布局、视觉显示终端和键盘均应位于ISO9241-303、GB/T18978.400、ISO9241-5和ISO9241-125中推荐的位置。6.2.7每个测试组用编码字母代表,比如A、B、C等。当采用纸质材料测试时,给每本测试册指定一个数字作为测试册编号,并将测试组编码字母和测试册编号印在每本测试册的首页。当采用屏幕显示测试时,核实被试看到的测试组与被试数据关联。6.2.8如果采用互联网测试,屏幕显示应符合要求,以确保被试能够清楚辨识图形符号。对于互联网测试,在个人信息页上增加一项:a)一个图形符号示例;
b)本页的图形符号和文字在屏幕上是否清晰可见?(i)是(ii)否。如被试选择(ii),则其回答不应被采用。注:如果被试使用的显示器或设备可以被自动识别,则忽略该问题。6.3被试
6.3.1当测试在超过一个地区进行时,宜尽可能使所选地区代表不同文化背景,例如,一个汉族地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
6.3.2对某个特定对象的一套方案进行测试时,每个地区宜需要至少50名被试。6.3.3应核实被试的情况,确认他们对待测对象有一定了解。被试在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文化或民族背景以及体能(如相关)等方面宜为最终使用人群的代表性抽样。当测试安全用图形符号时,宜特别注意被试要包括易受影响的人员。可以根据被试提供的信息判断抽样能否代表最终使用人群。6.3.4采用匹配组或者在全部抽样的被试中随机分发测试材料这两种方式来确保每一套材料的测试组在年龄、性别、职业和教育程度等方面相近。如果在互联网上测试,在测试后采用随机选择法组成被试的匹配组并且放弃不能匹配的被试提供的回答,或者将被试随机分配给测试组。6.3.5互联网测试可以实现从不同地点大量收集被试的回答结果。如果可行,参与互联网测试的被试应在监督下测试,以确保测试按照本部分的规定实施,尤其是被试应独立完成测试并且正确输入个人信息和回答。如果无人监督,测试说明应强调被测试的是图形符号,而不是被试,而且被试需要独立完成测试。为确保符合这些条件而采取的措施应在提交结果时形成书面文件。6.4确认被试在理解度测试中的任务6.4.1应给每个被试单独分发一本测试册或一套测试页。6.4.2指导被试遵循说明页上的说明。告诉被试安静地进行测试,并且在测试过程中不要与任何人交换意见。确认所有被试都表示已明白自己的任务。对于无人监督的测试,以复选框列出声明:“我确认我的回答是自已独立得出的,我在得出回答时没有与其他人讨论。”被试应在测试之前主动选择相关的复选框。
6.5理解度测试结果分析
6.5.1对于每个对象的各个方案,应分别列出被试的所有回答。4
GB/T 16900.2—2020
6.5.2由于回答清单能够用于解决不同地区测试结果中出现的反常情形,故应保留回答清单,直至完成测试和测试结果分析。
注:回答清单还可为改善图形符号设计提供有用的信息。6.6结果分类
6.6.1在每个地区,指定两名既不是被试也不是方案提交者的人作为回答评判人,两位应独立工作,将回答清单上的每个回答分别归类到表1所示的1、2a、2b、3和4这五个回答类别中。如果评判人就特定回答归属的类别不能达成一致,宜让他们达成一致的判断。2a类和2b类中的回答都属于“错误”一类(第2类),但是要把与预期含义相反的理解(2b)单独列出,并且记录其出现频率。注:2b类回答要分别列出并计数,这些回答对安全用图形符号特别重要。表1回答类别及其含义
回答类别
错误且回答与预期含义相反
回答为“不知道”
未回答
注:“未回答”与“不知道”并不相同,当被试在该页上注明了问号、横线、叉等标记时,表明他不知道图形符号的含义。此时,需将这些回答归类为“不知道”。向回答评判人提供被测的图形符号和1、2a、2b各类别的回答示例。6.6.2
6.6.3如果被试没有填写测试册上的某页,回答评判人应将其归类为“未回答”。注:不同对象可以使用不同的回答评判人。6.7分析回答的类别
6.7.1将每个参与测试地区的结果列成表(见附录A中A.5,该表专门为对象有三个方案的情况而设计),使得每个方案对应三列,每种回答类别对应一行:1正确,2错误,3回答为“不知道”,4未回答。6.7.2对于每个方案,分别统计出每个地区的各个类别的回答数,将其填入“f(次数)”列中。6.7.3将得到的次数除以方案1~3类别的回答总数,然后乘以100,将其转换为百分制得分,并将其填入“%”列。在“cum%(累积百分比)”列填入百分制的累积得分。6.7.4每个方案中归为2b类“错误且回答与预期含义相反”的回答单独留出一行。分别统计每个方案各个地区2b类别的回答数目,并将其填入“f(次数)”列中。将该次数除以方案1~3类别的回答总数,再乘以100,将其转化为1~3类别的回答总数的百分制得分。将百分制得分填入“%”列中。6.8结果的表示
将每个对象的结果归纳到表中(见A.5),并在一个表中列出一个对象的所有方案。在每个对象的表中,包括以下信息:
a)对象的名称;
b)理解度测试的时间(年份和月份);c)对象的功能;
d)应用领域;
GB/T16900.2—2020
e)预期使用人群;
f)进行测试的地区;
g)对于每个方案,每个年龄段[15岁~30岁(含),30岁~50岁(含),超过50岁]的被试人数;h)对于每个方案,每类性别的被试人数:i)对于每个方案,每类教育程度的被试人数:i)如果个人信息页上包含相关额外问题:对于每个方案,每个地区的被试人数,每个民族或文化背景的被试人数,声称残疾的被试人数,以及残疾是否涉及躯体移动能力、听觉、视觉或其结合;
k)与测试时的颜色一致的被测图形符号方案的拷贝;1)测试时提供的使用环境信息;m)对每个方案颜色的口头说明;测试图像的尺寸(高度和宽度),单位为毫米(mm);n)
每个方案的来源:
样本大小(对于每个方案给出回答的被试数量);p)
每个方案各个回答类别的次数:q
每个方案1~3类别各回答类别的百分比;r)
每个方案1~3类别各回答类别的累积百分比:s)
每个方案2b类回答的次数和百分比;t)
列出各方案在1、2a和2b各类别中出现次数最高的5个回答,显示每个回答归入的类别以及u)
相应的被试人数;
v)主试或回答评判人的姓名和联系地址。6.9综合不同地区的测试结果
收集参加理解度测试的所有地区的测试数据。对每个方案和每个回答类别1、2和3,计算所有参与地区中获得的百分比的平均值。将平均百分比填入“cum%”列。将参与理解度测试的各地区的所有对象的理解度测试数据填入表中(见A.6)。在这些表格中包含下列信息:
a)对象的名称;
b)理解度测试的时间(年份和月份);c)对象的功能;
d)应用领域;
e)预期使用人群;
进行测试的地区;
g)对于每个方案,每个年龄段[15岁~30岁(含),30岁~50岁(含),超过50岁]的被试人数;h)对于每个方案,每类性别的被试人数;i)对于每个方案,每类教育程度的被试人数;i)个人信息页上可以包含额外问题:对于每个方案,可以统计每个地区的被试人数,每个民族或文化背景的被试人数,声称残疾的被试人数,以及残疾是否涉及躯体移动能力、听觉、视觉或其结合等;
k)与测试时的颜色一致的被测图形符号方案的拷贝:1)测试方案时提供的使用环境信息;m)对每个方案颜色的口头说明;n)测试图像的尺寸(高度和宽度),单位为毫米(mm):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