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2690.1-2022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碳、硫量的测定 高频-红外吸收法
GB/T 12690.1-2022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2690.1-2022

中文名称: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碳、硫量的测定 高频-红外吸收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Chemical analysis methods for non-rare earth impurities of rare earth metals and their oxides—Part 1:Determination of carbon and sulfur contents—High frequency-infrared absorption method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2-12-30

实施日期:2023-07-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3514623

相关标签: 稀土金属 氧化物 中非 稀土 杂质 化学分析 方法 硫量 测定 高频 红外 吸收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冶金>>有色金属>>77.120.99其他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中标分类号:冶金>>金属化学分析方法>>H14稀有金属及其合金分析方法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替代GB/T 12690.1-2015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12页

标准价格:29.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陈彩霞、吴文琪、张秀艳、李甜、胡梦桥、罗燕生、胡璇、曹振华、张文星、冯新瑞、徐静、郭才女、刘卫、孙海峰、张力久、陈雄飞、白晓艳、刘鹏宇、程紫辉、曲翔、赵艳、谢艳艳

起草单位:国合通用测试评价认证股份有限公司、包头稀土研究院、国标(北京)检验认证有限公司、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有限公司、四川省乐山锐丰冶金有限公司、江西南方稀土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益阳鸿源稀土有限责任公司

归口单位: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29)

提出单位: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29)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规定了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碳、硫含量的测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碳、硫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质量分数):碳0.0020%~1.00%;硫0.0020%~0.20%。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77.120.99免费标准bzxz.net
CCSH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2690.1—2022
代替GB/T12690.1—2015
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碳、硫量的测定
高频-红外吸收法
Chemical analysis methods for non-rare earth impurities ofrareearthmetalsandtheiroxidesPart 1:Determination of carbon and sulfur contents-Highfrequency-infraredabsorptionmethod2022-12-30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3-07-01实施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起草。
GB/T12690.1—2022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本文件是GB/T12690《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化学分析方法》的第1部分。GB/T12690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碳、硫量的测定高频-红外吸收法;一第2部分:稀土氧化物中灼减量的测定重量法:
一第3部分:稀土氧化物中水分量的测定重量法:
第4部分:氧、氮量的测定脉冲-红外吸收法和脉冲-热导法;第5部分:钻、锰、铅、镍、铜、锌、铝、铬、镁、镉、钒、铁量的测定;第6部分:铁量的测定
第7部分:硅量的测定;
一第8部分:钠量的测定;
第9部分:氯量的测定
硫氰酸钾、1.10-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硝酸银比浊法;
一第10部分:磷量的测定
第11部分:镁量的测定
第12部分:针量的测定
钼蓝分光光度法;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偶氮肿Ⅲ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第13部分:钼、钨量的测定
第14部分:钛量的测定;
第15部分:钙量的测定;
第16部分:氟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第17部分:稀土金属中锯、钼量的测定;第18部分:错量的测定;
第19部分:砷、汞量的测定、
本文件代替GB/T12690.1一2015《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高频-红外吸收法》,与GB/T12690.1一2015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碳、硫量的测定
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测定范围,由“0.0050%~1.00%”更改为碳0.0020%~1.00%:硫0.0020%~a)
0.20%”(见第1章,2015年版的第1章);b)
更改了方法提要(见第4章,2015年版的第2章);更改了标准样品碳、硫含量范围及数量(见5.5,2015年版的3.5);增加了试剂及规格(见5.6、5.7);增加了清洗剂(见5.8);
增加了仪器维护保养措施(见6.1);增加了设备及精度(见6.2);
更改了样品处理方式(见第7章,2015年版的第5章);更改了称样量(见8.1,2015年版的6.1);更改了工作曲线校正(见8.4,2015年版的6.4);更改了助熔剂、样品的加入量和加入顺序(见8.5,2015年版的6.5);1
GB/T12690.1-2022
更改了“精密度”,将“允许差”更改为“再现性”(见第10章,2015年版的第8章)。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9)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合通用测试评价认证股份有限公司、包头稀土研究院、国标(北京)检验认证有限公司、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有限公司、四川省乐山锐丰冶金有限公司、江西南方稀土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益阳鸿源稀土有限责任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彩霞、吴文琪、张秀艳、李甜、胡梦桥、罗燕生、胡璇、曹振华、张文星、冯新瑞、徐静、郭才女、刘卫、孙海峰、张力久、陈雄飞、白晓艳、刘鹏宇、程紫辉、曲翔、赵艳、谢艳艳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1990年首次发布为GB/T12690.13—1990;—2002年第一次修订为GB/T12690.1一2002,2015年为第二次修订;—一本次为第三次修订。
GB/T12690.1—2022
在稀王产品化学成分分析领域,我国已经建立了针对稀王总量、非稀王杂质、稀土杂质等检测的较为全面的标准体系。本系列标准GB/T12690《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化学分析方法》以原标准GB/T12690.1226—1990《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化学分析方法》为基础,合并了GB/T8762.31988《荧光级氧化中酸溶性二氧化硅量测定销蓝分光光度法》、GB/T8762.4一1988《荧光级氧化中氧化铁、氧化铅、氧化镍和氧化铜量测定发射光谱法》、GB/T8762.6一1988《荧光级氧化铕中氧化铅、氧化镍、氧化铁和氧化铜量测定发射光谱法》、GB/T11074.3~7一1989《氧化化学分析方法》等标准,最后形成对所有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的综合分析方法标准。经整合后的系列方法标准引用了先进的检测方法,并基本覆盖了全部稀土金属及其稀土氧化物基体,为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含量的测定提供了快捷、准确的方法规范,具有良好的操作性。根据检测对象、检测方法的不同以及各稀土金属与稀土氧化物基体的差异等,GB/T12690由19个部分构成:
一第1部分:碳、硫量的测定高频-红外吸收法;一第2部分:稀土氧化物中灼减量的测定重量法;一第3部分:稀土氧化物中水分量的测定重量法;—一第4部分:氧、氮量的测定脉冲-红外吸收法和脉冲-热导法;一第5部分:钻、锰、铅、镍、铜、锌、铝、铬、镁、镉、钒、铁量的测定;一第6部分:铁量的测定硫氰酸钾、1,10-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第7部分:硅量的测定;
—第8部分:钠量的测定;
第9部分:氯量的测定
硝酸银比浊法;
-—第10部分:磷量的测定
钼蓝分光光度法;
第11部分:镁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偶氮肿Ⅲ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一第12部分:针量的测定
—第13部分:钼、钨量的测定目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一第14部分:钛量的测定;
—第15部分:钙量的测定;
——第16部分:氟量的测定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第17部分:稀土金属中锯、钼量的测定;一第18部分:锆量的测定;
一第19部分:砷、汞量的测定
上述各个部分标准按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生产与贸易中常规的检测元系依次设立,各部分包括一种或多种检测方法,分别明确适用范围、试剂材料与试验设备的选择,规范试验步骤,并经过多家实验室多次试验和验证给出精密度数据,为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品质核查建立严谨、规范的标准化工作基础。本文件所采用的高频-红外吸收法具有测量范围宽、分析结果准确可靠、操作简使、能同时测定碳、硫含量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冶金、地质等相关分析领域。本文件中碳精密度数据是在2020年由8家实验室对6个不同碳含量水平样品进行共同试验确定的,每个实验室对每个水平的碳含量在重复性条m
GB/T12690.1—2022
件下独立测定11次:硫精密度数据由7家实验室对4个不同硫含量水平样品进行共同试验确定的。每个实验室对每个水平的硫含量在重复性条件下独立测定11次。共同试验数据按GB/T6379.2《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2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重复性与再现性的基本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1范围
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非稀土杂质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碳、硫量的测定
高频-红外吸收法
本文件描述了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碳、硫含量的测定方法、GB/T12690.1—2022
本文件适用于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碳、硫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质量分数):碳0.0020%~1.00%;硫0.0020%~0.20%。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170
术语和定义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方法提要
在助熔剂存在时,在高频感应炉内通入氧气流,使试料在高温下燃烧,碳生成一氧化碳或/和二氧化碳气体,硫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混合气体先进人二氧化硫红外池测定硫含量,然后经过催化氧化,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并被吸收。余下的气体进人碳红外池测定碳含量。5
试剂或材料
钨助熔剂:wc<0.0008%,ws<0.0008%。5.11
5.2锡助熔剂:wc<0.0008%,ws<0.0008%。5.3纯铁助熔剂:wc<0.0008%,ws<0.0008%。5.4
碳硫专用埚:经1200℃灼烧2h,自然冷却后置于干燥器中备用。5.5标准样品:在碳含量(质量分数)0.0020%~1.00%、硫含量(质量分数)0.0020%~0.20%范围内选择合适的有证标准样品。
烧碱石棉:粒度为0.7mm~1.2mm(10目~20目)。5.7
无水高氯酸镁:粒度为0.7mm~1.2mm(10目~20目)。5.8
丙酮(分析纯)。
GB/T12690.1—2022
氧气(体积分数≥99.5%)。
6仪器设备
高频-红外碳硫仪:检测器灵敏度0.01μg/g。为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采取如下的维护和保养措施。采用装有烧碱石棉(5.6)和无水高氯酸镁(5.7)的管子供给的氧气。待机时维持静止的流速。安装一个玻璃棉过滤器或不锈钢网作为灰尘捕集器,必要时应清洗和更换。燃烧室、基座柱、过滤井应经常清洁,以除去积存的氧化物。停机一段时间后开机,需根据仪器厂商推荐的稳定时间,使仪器的各项指标达到稳定。一清洁燃烧室和/或更换过滤器,或仪器停用一段时间后,应先燃烧几个与被测样品类型相似的样品稳定仪器,再进行分析。
2电子天平:分度值为0.1mg。
7样品
稀土金属样品制成屑状或每块0.1g以下小块,必要时用丙酮(5.8)清洗风干后立即分析。稀土氧化物样品于105℃烘箱中烘1h,立即分析。加工、处理样品时,确保样品清洁,防止污染。8试验步骤
8.1试料
称取0.20g~0.25g样品(第7章),精确至0.0001g。8.2
平行试验
称取2份试料(8.1)进行平行测定。空自试验
随同试料进行3次~5次空白试验。4工作曲线的校正
利用仪器自带工作曲线对试料(8.1)进行粗测后,根据测试结果,选取与待测含量范围相近的标准样品(5.5),按8.5操作方法测定,单点或多点校正工作曲线。标准样品的测定值不应超出认定值的不确定度范围,否则应找出原因并重新校准。8.5测定
在碳硫专用(5.4)中依次加人0.2g锡助熔剂(5.2)、试料(8.1),覆盖0.4g纯铁助熔剂(5.3)和1.3g钨助熔剂(5.1),在高频-红外碳硫仪上进行测定,由仪器(计算机)自动给出结果。如仪器不能自动显示分析结果,按式(1)进行结果计算。9试验数据处理
碳(硫)含量以质量分数(u)计,按式(1)计算:2
式中:
空白试验碳或硫含量,%;
测得的碳或硫的含量,%;
助熔剂与试料的质量比。
w=wz-kw
GB/T12690.1—2022
.........(l)
2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表1中相应重复性限时,取其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数值修约按GB/T8170的规定执行。10
精密度
重复性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2次独立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按表1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表1
碳的质量分数
再现性
重复性限(r)
重复性限(r)
殖的质量分数
重复性限(r)
在再现性条件下获得的2次独立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再现性限(R),超过再现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再现性限(R)按表2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表2
碳的质量分数
再现性限(R)
再现性(R)
硫的质量分数
再现性限(R)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