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41961-2022废矿物油类润滑油处理处置方法
GB/T 41961-2022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41961-2022

中文名称:废矿物油类润滑油处理处置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Treatment and disposal methods for used mineral oil lubricant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2-12-30

实施日期:2023-07-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2659126

相关标签: 矿物油 润滑油 处理 处置 方法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环保、保健与安全>>废物>>13.030.20液态废物、污水

中标分类号: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综合>>Z05污染控制技术规范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0页

标准价格:38.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林木茂、赵巍、陈刚、陈兆刚、李书龙、薛浩、刘雁冰、葛新力、刘震、陈学军、赵敏仲、姚莫白、贾殿超、何中明、刘百山、张雪丹、王宗耀、阮嘉琪、赵萌、陈一鹏、候建乐、赵超群、郭水忠、黄万森、蔡德民、王建波、李峰、孙波、赵建林、秦朝兴、刘培植、吴彬、宋少华等

起草单位:江苏森茂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天津木华清研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淮安市产品质量监督综合检验中心、安徽国孚润滑油工业有限公司、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远大(湖南)再生燃油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宏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

归口单位:全国废弃化学品处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94)

提出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规定了废矿物油类润滑油处理处置的工艺路线、方法提要、处理处置方法、成品控制及环境保护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中列明的废物类别HW08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中除石油开采、天然气开采和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以外的所有来源的废润滑油处理处置的过程。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13.030.20
ccs z 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1961—2022
废矿物油类润滑油处理处置方法Treatment and disposal methods for used mineral oil lubricant2022-12-30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3-07-01实施
GB/T41961—2022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全国废弃化学品处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4)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森茂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天津木华清研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淮安市产品质量监督综合检验中心、安徽国孚润滑油工业有限公司、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远大(湖南)再生燃油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宏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东营国安化工有限公司、河北金谷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清博生态材料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上海膜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威尔森新材料有限公司、天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技术研究院、潍坊大耀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绿野净水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卓泰油脂科技有限公司、山西鑫海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新鸿顺能源有限公司、四川金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大地海洋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市汉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新疆聚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洛阳友汇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科瑞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丛麟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油润科技有限公司、河北车迪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林木茂、赵巍、陈刚、陈兆刚、李书龙、薛浩、刘雁冰、葛新力、刘震、陈学军、赵敏仲、姚莫白、贾殿超、何中明、刘百山、张雪丹、王宗耀、阮嘉琪、赵萌、陈一鹏、候建乐、赵超群、郭水忠、黄方森、蔡德民、王建波、李峰、孙波、赵建林、秦朝兴、刘培植、吴彬、少华、马松亮、赵美敬、1范围
废矿物油类润滑油处理处置方法GB/T 41961—2022
本文件规定了废矿物油类润滑油处理处置的工艺路线、方法提要、处理处置方法、成品控制及环境保护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中列明的废物类别“HW08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中除“石油开采、天然气开采和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以外的所有来源的废润滑油处理处置的过程。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0
GB/T265
GB/T387
GB/T508
GB/T1884
GB/T1885
GB/T 1995
GB/T3535
GB/T3536
GB/T4945
GB/T6540
GB/T 7304
GB8978
石油产品水含量的测定蒸馏法
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深色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法(管式炉法)石油产品灰分测定法
原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实验室测定法(密度计法)石油计量表
石油产品粘度指数计算法
石油产品倾点测定法
石油产品闪点和燃点的测定克利夫兰开口杯法石油产品和润滑剂酸值和碱值测定法(颜色指示剂法)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
石油产品颜色测定法
石油产品酸值的测定
电位滴定法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润滑油及燃料油中总氮含量测定法(改进的克氏法)GB/T9170
GB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T17040石油和石油产品中硫含量的测定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
GB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理污染控制标准HJ1034
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废弃资源加工工业NB/SH/T 0059
润滑油蒸发损失的测定诺亚克法SH/T0015—1990501抗氧剂
SH/T 0162
SH/T0193
SH/T0253
SH/T0604
SH/T0607
石油产品中碱性氮测定法
润滑油氧化安定性的测定
旋转氧弹法
轻质石油产品中总硫含量测定法(电量法)原油和石油产品密度测定法(U型振动管法)橡胶填充油、工艺油及石油衍生油族组成测定法(白土-硅胶吸附色谱法)1
GB/T41961—2022
SH/T0657
SH/T0689
SH/T0731
液态石油烃中痕量氮的测定氧化燃烧和化学发光法轻质烃及发动机燃料和其他油品的总硫含量测定法(紫外荧光法)润滑油蒸发损失测定法(热重诺亚克法)SH/T0753
润滑油基础油化学族组成测定法(薄层色谱法)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再生润滑油基础油
regeneratedbaseoil
将废矿物油类润滑油中的变质物、杂质通过科学合理的组合工艺经处理处置后得到的润滑油基础油。
塔顶油
overheadoil
采用脱轻烃预处理(见6.1.3)工艺对废矿物油类润滑油进行处理处置时,塔顶气相经冷凝器冷凝后得到的油。
再生尾油
Aregeneratedtail oil
采用蒸馏与蒸发(见6.2)工艺对废矿物油类润滑油进行处理处置时,塔底剩余的油。4工艺路线
4.1工艺路线I
废矿物油类润滑油(以下简称“废油”)的处理处置方法采用预处理(见6.1.1~6.1.4)一→蒸馏与蒸发(见6.2)→精制(见6.3)的组合工艺路线处理时,其中在预处理、蒸馏与蒸发、精制各工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任一方法或任几种方法进行处理,最终得到再生润滑油基础油。4.2工艺路线Ⅱ
废油通过加氢预处理(见6.1.5)后,经加氢精制(见6.3.2)工艺处理,最终得到再生润滑油基础油。方法提要
采用工艺路线工时,废油通过预处理后,经蒸馏与蒸发工艺得到馏分油,馏分油经精制工艺处理后,得到再生润滑油基础油。采用工艺路线Ⅱ时,废油通过加氢预处理将气、液、固分离,加人氢气、催化剂进行加氢精制反应,通过减压分馏,得到再生润滑油基础油。6
处理处置方法
6.1预处理
6.1.1沉降预处理
工艺流程简述
废油进人沉降罐,通过沉降,水分和机械杂质经沉降后经罐底排出,上部废油进人下一级工艺流程,2
工艺流程框图
沉降预处理工艺流程见图1。
3工艺控制条件
工艺控制参数如下:
沉降时间:不小于8h;
沉降温度:不高于80℃。
6.1.1.4主要设备
沉降罐等。
脱水预处理
工艺流程简述
沉降罐
水分和机械杂质
沉降后的废油
沉降预处理工艺流程
GB/T41961—2022
废油经换热后,进入脱水装置(如:闪蒸罐)脱去废油中的水分。顶部气相经冷凝器冷凝后,进入废水罐,不凝气进入废气处理系统,液相含油废水进人废水罐暂存,最终进入废水处理系统。脱水后的废油进人下一级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框图
脱水预处理工艺流程见图2。
不凝气进入废气处理系统
真空泵机组
注:虚线框为可选择工艺流程。换热器
冷凝器
顶部气相
脱水装置
脱水后的废油
液相含油废水
脱水预处理工艺流程bzxZ.net
废水罐
废水处理系统
GB/T 41961—2022
工艺控制条件
工艺控制参数如下:
闪蒸脱水温度:160℃~200℃;闪蒸脱水压力:不大于0.6MPa。6.1.2.4
4主要设备
换热器、脱水装置(闪蒸罐等)、冷凝器、废水罐、真空泵机组等。6.1.3脱轻烃预处理
工艺流程简述
废油经换热后,进入脱轻塔脱去废油中的轻烃组分。塔顶气相经冷凝器冷凝后,塔顶油进人储罐,不凝气进入废气处理系统,脱轻烃后的废油进人下一级工艺流程。工艺流程框图
脱轻烃预处理工艺流程见图3。
不凝气进入废气处理系统
真空泵机组
废油,
6.1.3.3工艺控制条件
工艺控制参数如下:
换热器
冷凝器
塔顶气相
脱轻塔
脱轻烃后的废油
塔顶油
图3脱轻烃预处理工艺流程
脱轻烃温度:170℃~230℃;
脱轻烃压力:不大于2kPa。
6.1.3.4主要设备
换热器、脱轻塔、冷凝器、储罐、真空泵机组等。6.1.4振动膜分离预处理
6.1.4.1工艺流程简述
废油经换热后,进人振动膜分离装置将废油分离,分离后的油进入下一级工艺流程,膜处理后的尾油按8.3的规定进行环保处理。
工艺流程框图
振动膜分离预处理工艺流程见图4,废油
6.1.4.3工艺控制条件
温度:80℃~90℃。
主要设备
换热器、振动膜分离装置等。
加氢预处理
工艺流程简述
换热器
振动膜分离装置
膜处理后的尾油
图4振动膜分离预处理工艺流程
分离后的油
GB/T 41961—2022
废油与催化剂混合为原料油,脱氧后经换热与氢气混合,经加热炉加热后的油气混合物进人加氢预处理反应器(悬浮床),反应后进入分离装置,进行气(氢气)、液(油品)、固(固渣)三相分离。经分离后,氢气循环使用,废渣回收收集,加氢预处理后的油进入加氢精制(见6.3.2)工艺流程进行精制,6.1.5.2工艺流程框图
加氢预处理工艺流程见图5。
催化剂
脱氧塔
6.1.5.3工艺控制条件
工艺控制参数如下:
换热器
氢气、
加热炉
氢气回用
加氢预处理
反应器
5加氢预处理工艺流程
反应压力:6MPa~12MPa;
反应温度:350℃~390℃;
氢油体积比:(500~800):1;主要催化剂:油溶性液体催化剂。分离装置
废渣回收
加氢预处理后的油
进入加氢精制工艺
GB/T 41961—2022
4主要设备
脱氧塔、换热器、加热炉(管式加热炉等)、加氢预处理反应器(悬浮床)、分离装置等6.2蒸馏与蒸发
6.2.1常减压塔式蒸馏
6.2.1.1工艺流程简述
来自上一级经预处理(见6.1.1~6.1.4)工艺流程后的废油经加热炉加热后,进人脱水塔、初馏塔,将轻烃组分及水蒸发分离,塔顶气相经冷凝器冷凝后,进入油水分离罐,经沉淀分离后,水进入废水处理系统,塔顶油进入储罐。重组分进人蒸馏塔进行减压蒸馏,重组分油通过回流多次蒸馏,不凝气进入废气处理系统,馏分油进入下一级精制(见6.3)工艺流程进行精制。再生尾油经冷却器冷却后进人储罐。6.2.1.2工艺流程框图
常减压塔式蒸馏工艺流程见图6。不凝气进入废气处理系统
预处理后的废油
6.2.1.3工艺控制条件
工艺控制参数如下:
加热炉
脱水塔压力:约50kPa;
脱水塔
初馏塔
塔顶气相
冷凝器
油水分离罐
废水处理系统
蒸馏塔
再生尾油
冷却器
塔顶油
图6常减压塔式蒸馏工艺流程
脱水塔温度:150℃~200℃;
初馏塔压力:不大于0.1013MPa;初馏塔温度:120℃~230℃;
蒸馏塔压力:不大于7kPa;
蒸馏塔温度:260℃~390℃;
塔顶温度:50℃~170℃。
6.2.1.4主要设备
真空泵机组
馏分油进入精制工艺流程
加热炉(管式加热炉或熔盐炉等)、脱水塔、初馏塔、冷凝器、油水分离罐、蒸馏塔、冷却器、真空泵机组、储罐等。
薄膜蒸发
6.2.2.1工艺流程简述
GB/T 41961—2022
来自上一级经预处理(见6.1.1~6.1.4)工艺流程后的废油经加热炉加热后,进入薄膜蒸发器,通过刮板布料使物料充分均匀受热,气相组分由顶部进人冷凝器,经冷凝器冷凝后,馏分油进入下一级精制(见6.3)工艺流程进行精制,不凝气进入废气处理系统。再生尾油经冷却器冷却后进人储罐。6.2.2.2工艺流程框图
薄膜蒸发工艺流程见图7。
不凝气进入废气处理系统
真空泵机组
预处理后的废油
6.2.2.3工艺控制条件
工艺控制参数如下:
加热炉
冷凝器
塔顶气相
薄膜蒸发器
再生尾油
冷却器
薄膜蒸发工艺流程
薄膜蒸发压力:不大于300Pa;
薄膜蒸发温度:210℃~320℃。6.2.2.4主要设备
馏分油进入精制工艺流程
加热炉(导热油炉或熔盐炉等)、薄膜蒸发器、冷凝器、真空泵机组、冷却器、储罐等。6.2.3分子蒸馏
6.2.3.1工艺流程简述
来自上一级经预处理(见6.1.1~6.1.4)工艺流程后的废油经换热器换热后,从顶部进人分子蒸馏器进行蒸馏分离,在高真空下,依据轻、重组分的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的差别,将轻组分蒸发,经内置冷凝器冷凝后在底部收集,馏分油进入下一级精制(见6.3)工艺流程进行精制,不凝气进人废气处理系统。重组分再生尾油经冷却器冷却后进人储罐。6.2.3.2工艺流程框图
分子蒸馏工艺流程见图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