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565.6-2022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3565.6-2022
中文名称:自行车安全要求 第6部分:车架与前叉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Safety requirements for bicycles—Part 6:Frame and fork test method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2-12-30
实施日期:2023-10-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6136496
相关标签:
自行车
安全
车架
试验
方法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道路车辆工程>>43.150自行车
中标分类号:轻工、文化与生活用品>>钟表、自行车、缝纫机>>Y14自行车
关联标准
采标情况:ISO 4210-6:2015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8页
标准价格:49.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刘强、阮立、石鑫、刘兵、陈军、周文渭、张旭、贾刚、陈平伟、万玉峰、周广君、吴永斌、姜云飞、叶震涛、陈学富
起草单位:天津爱赛克车业有限公司、上海协典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兰溪轮峰车料有限公司、上海凤凰自行车有限公司、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市美大行科技有限公司、迪脉(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天能电池集团有限公司、昆山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天津海关工业产品安全技术中心等
归口单位:全国自行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55)
提出单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描述了自行车车架的冲击试验、疲劳试验、组合振动试验以及前叉的轮胎间隙、拉力试验、静弯曲试验、向后冲击试验、弯曲疲劳加向后冲击试验、静态制动力矩试验和制动疲劳试验的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GB 3565.2所涉及自行车类型的车架与前叉部件的试验。
标准内容
ICS.43.150
CCSY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565.62022
自行车安全要求
第6部分:车架与前叉试验方法
Safetyrequirements for bicyclesPart 6:Frame and fork test methods(ISO4210-6:2015,Cycles—Safetyrequirementsforbicycles-Part6:Frameandforktestmethods,MOD)2022-12-30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3-10-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车架试验方法
冲击试验(落重)
试验方法
4.2车架与前叉组合件
试验方法
4.3车架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冲击试验(车架落下)
脚瞪力疲劳试验
试验方法
4.4车架
水平力疲劳试验
试验方法
4.5车架
垂直力疲劳试验
4.5.2试验方法
4.6车架与前叉组合件振动试验
5前叉试验方法.
5.1减震前叉一一轮胎间隙试验
5.2前叉
拉力试验
5.2.1减震前叉
拉力试验
5.2.2刚性非焊接前叉一一拉力试验5.3前叉
5.4前叉
静弯曲试验,
向后冲击试验
试验方法1
试验方法2
试验方法3
5.5前叉
弯曲疲劳试验加向后冲击试验
GB/T3565.6—2022
GB/T3565.62022
5.6用于轮毂闸或盘闸的专用前叉5.6.1概述
一静态制动力矩试验
5.6.2用于轮毂闸或盘闸的前叉一5.6.3用于轮毂闸或盘闸的前叉一附录A(规范性)模拟前叉特性.附录B(规范性)前叉安装夹具:一制动疲劳试验
附录C(资料性)减震车架一一轮胎间隙试验I
GB/T3565.6—2022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GB(/T)3565《自行车安全要求》的第6部分。与GB3565.2《自行车安全要求第2部分:城市和旅行用自行车、青少年自行车、山地自行车与竞赛自行车的要求》是配套标准。GB(/T)3565已经发布了以下9个部分:
一第1部分:术语和定义;
一第2部分:城市和旅行用自行车、青少年自行车、山地自行车与竞赛自行车的要求;第3部分:一般试验方法:
第4部分:车闸试验方法:
一第5部分:车把试验方法:
一第6部分:车架与前叉试验方法:一第7部分:车轮与轮辋试验方法:一第8部分:脚与驱动系统试验方法:一第9部分:鞍座与鞍管试验方法。本文件修改采用ISO4210-6:2015《自行车两轮自行车安全要求第6部分:车架与前叉试验方法》。
本文件与IS04210-6:2015相比做了下述结构调整:一第5章对应ISO4210-6:2015的第5章,其中5.2.1、5.2.2对应ISO4210-6:2015的5.2和5.7;一删去了ISO4210-6:2015中C.1的标题,C.1对应ISO4210-6:2015的C.1.1,C.2对应ISO4210-6:2015的C.1.2。
本文件与IS04210-6:2015的技术差异及其原因如下:用规范性引用的GB/T3565.1替换了ISO4210-1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增加可操作性在“图3车架脚力疲劳试验”的示意图中,增加了“A向”和\BB\的视图,补充ISO4210-32014漏缺(见图3);
一在车架水平力疲劳试验的“概述”中,增加了减震前叉和减震车架预压行程的内容,以体现车架水平疲劳试验中,后减震前叉和减震车架用预压行程方法的设计理念(见4.4.1):在车架垂直力疲劳试验的“概述”中,将减震前叉“锁住在如同一个80kg的骑行者骑坐在自行车上时的长度”更改为“将其锁定在相当于最大行程25%的位置”:增加了后减震器预压行程的内容,以体现减震前叉和车架减震器用预压行程的设计理念(见4.5.1,IS04210-6:2015的4.5.1);
在车架垂直力疲劳试验的“试验方法”中,将试验周期“50000次”更改为“100000次”,以同其他疲劳试验的试验周期协调一致:图5中增加了“h3”的说明,弥补了ISO4210-6:2015的漏缺(见4.5.2、图5,ISO4210-6:2015的4.5.2):在“车架试验方法”中,增加了“车架与前叉组合振动试验”的要求,以对特殊车型,例如折叠自行车,有较好的车辆强度验证效果(见4.6):在“前叉安装夹具”中,增加了竖杆夹具的要求,以防止在试验中前叉转动(见附录B)本文件做了下列编辑性改动:
将标准名称改为《自行车安全要求第6部分:车架与前叉试验方法》,以便与现有的标准化文m
GB/T3565.6—2022
件协调。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自行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5)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天津爱赛克车业有限公司、上海协典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兰溪轮峰车料有限公司、上海凤凰自行车有限公司、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市美大行科技有限公司、迪脉(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天能电池集团有限公司、昆山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天津海关工业产品安全技术中心、天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技术研究院自行车研究中心、江苏红海车辆检测有限公司(国家轻工业自行车质量监督检测常州站)、无锡市检验检测认证研究院、台州市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研究院、天祥(天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强、阮立、石鑫、刘兵、陈军、周文渭、张旭、贾刚、陈平伟、万玉峰、周广君、吴永斌、姜云飞、叶震涛、陈学富。V
GB/T3565.62022
GB(/T)3565《自行车安全要求》是根据自行车产品安全需求而起草,其目的是确保按照本文件生产的自行车尽可能地安全。GB(/T)3565《自行车安全要求》由9个部分构成。一一第部分:术语和定义。自的在于统一标准各部分的专用术语。第2部分:城市和旅行用自行车、青少年自行车、山地自行车和竞赛自行车的要求。目的在于将4类自行车的安全要求集中归类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便于强制执行。一第3部分:一般试验方法。目的在于将自行车安全要求的通用试验方法集中统一,便于操作。一第4部分:车闸试验方法。目的在于对自行车安全要求中车闸要求进行专业试验,并为车闸试验方法改进提供机会。
第5部分:车把试验方法。目的在于对自行车安全要求中车把要求进行专业试验,并为车把试验方法改进提供机会。
第6部分:车架与前叉试验方法。目的在于对自行车安全要求中车架与前叉的要求进行专业试验,并为车架与前叉的试验方法改进提供机会。第7部分:车轮与轮辋试验方法。目的在于对自行车安全要求中车轮与轮辋的要求进行专业试验,并为车轮与轮辋的试验方法改进提供机会。一第8部分:脚与驱动系统试验方法。自的在于对自行车安全要求中脚与驱动系统的要求进行专业试验,并为脚瞪与驱动系统的试验方法改进提供机会。第9部分:鞍座与鞍管试验方法。目的在于对自行车安全要求中鞍座与鞍管的要求进行专业试验,并为鞍座与鞍管的试验方法改进提供机会。GB3565.2为强制性国家标准,7个试验方法标准(GB/T3565.3~GB/T3565.9)为推荐性国家标准,与GB3565.2配合使用。这7个试验方法标准,旨在确保单个部件以及自行车整车的强度和可靠性满足要求,并要求从设计阶段开始考虑安全方面的问题GB(/T)3565的范围仅限于产品安全考虑。如果自行车在公共道路上使用,则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相关管理规定。为了提高可重复性和再现性,并考虑到对所有类型自行车的适用性、尺寸和操作人员的影响,试验机试验方法反映了当今的先进水平,比道路试验方法更受青。自行车安全质量关乎到消费者的交通生命安全,1983年以来,我国先后发布了三个版本的GB3565.GB3565一2005发布实施已有17年,为我国自行车产品更新换代,产品安全性能不断提升提供厂技术支撑。GB3565一一2005《自行车安全要求》等同采用ISO4210:1996《自行车两轮自行车安全要求》。2014年ISO4210再次修订发布,由原来1个标准修订成9个标准。为此,GB3565也由原来1个标准修订为9个标准,标准水平与国际标准同步,继续为我国自行车产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V
1范围
自行车安全要求
第6部分:车架与前叉试验方法
GB/T3565.62022
本文件描述了自行车车架的冲击试验、疲劳试验、组合振动试验以及前叉的轮胎间隙、拉力试验、静弯曲试验、向后冲击试验、弯曲疲劳加向后冲击试验、静态制动力矩试验和制动疲劳试验的试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GB3565.2所涉及自行车类型的车架与前叉部件的试验。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565.1自行车安全要求第1部分:术语和定义(GB/T3565.1—2022,IS04210-1:2014,MOD)
GB3565.2一2022自行车安全要求第2部分:城市和旅行用自行车、青少年自行车、山地自行车与竞赛自行车的要求(ISO4210-2:2015,MOD)注:GB356522022被引用的内容与ISO4210-22015被引用的内容没有技术上的差异。GB/T3565.32022自行车安全要求第3部分:一般试验方法(ISO4210-3:2014,IDT)3术语和定义
GB/T3565.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车架试验方法
4.1车架一冲击试验(落重)
4.1.1概述
车架制造商以符合附录A规定的模拟前叉替代前叉进行试验。如果车架去除一根车管能由男车变为女车时,试验在去除这根车管后进行。如果车架装有减震前叉,试验在前叉的减震组件处于无负荷的自由长度状态下进行。对装有后减震装置的车架,将减震装置锁定在相当于一个体重80kg的骑行者骑坐在自行车上时的位置。对于青少年自行车,将减震装置锁定在相当于一个体重40kg的骑行者骑坐在自行车上时的位置;如果减震装置不准许被锁住,则可采用尺寸适合、两端连接与弹簧/减震器相似的实心连杆代替弹簧/减震器。
4.1.2试验方法
在前叉上安装一个轻质辊轮,其质量小于或等于1kg,尺寸如图1所示。辊轮冲击面的硬度不应小-
GB/T3565.62022
于60HRC。如果前叉用模拟前叉代替,则模拟前叉末端的圆形应与辊轮形状一致。如图1所示,将车架/前叉或车架/模拟前叉组合件垂直地夹紧在后轴刚性支承上。将质量为22.5kg的重锤置于前叉腿开口的辊轮上或模拟前叉的圆形端上,测量轴距长度。将重锤提升到轻质辊轮上方h,的高度,对准两轮中心并向前叉或钢杆翘度方向,释放重锤冲击辑轮或钢杆。落下高度由表1给出。试验时,重锤将发生正常的弹跳。待重锤在辊轮或模拟前叉上的弹跳停止后,再次测量轴距长度。
如果前叉发生失效,则车架应使用模拟前叉进行试验。注:见GB/T3565.32022附录B。
表1落重高度
单位为毫米
自行车类型
落重高度h,
标引序号说明:
h落重高度
一轴距:
城市和旅行用自行车
青少年自行车
轻质辊轮(≤1 kg)
5后轴刚性支承:
2—永久变形量;
22.5kg重锤;
6冲击方向。
山地自行车
图1车架和前叉组合件
一冲击试验(落重)
竞赛自行车
单位为毫米
4.2车架与前叉组合件—冲击试验(车架落下)4.2.1概述
整车制造商应以车架与适配的前叉进行本试验GB/T3565.62022
对于车架制造商,在前叉不适配车架时,可采用符合GB3565.2—2022中4.9.6前叉向后冲击试验要求的前叉进行试验。
如果车架去除一根车管能由男车变为女车时,试验在去除这根车管后进行。如果车架装有减震前叉,其在冲击试验前应保持无负荷的长度状态。如弹簧/减震器能被锁住,其应锁至处于无负荷的长度状态。如果弹簧/减震器不能被锁住,则选用下列两个替代方法中的一个:采用外部锁紧的方法,将前叉锁定在其伸展长度上;一一用一刚性前叉替代,并已知它符合GB3565.22022中4.9.6规定的冲击试验要求,其长度相当于一个80kg重的骑行者正常骑坐在装有减震装置的自行车上(对于青少年自行车,施加负载为40kg)。
如果车架装有后减震装置,应将弹簧/减震器锁定在相当于一个体重80kg(青少年自行车40kg)的骑行者骑坐在自行车上时的位置;如果减震装置不准许被锁住,则可采用尺寸适合、两端连接与弹簧/减震器相似的实心连杆代替弹簧/减震器。4.2.2试验方法
用GB3565.2一2022中4.8.2规定的车架/前叉组合件进行本项试验,或者,在车架生产商不生产前叉的情况下,安装一个适配的前叉在同一测试车架上(见4.2.1)。如图2所示,将车架/前叉组合件安装在后轴刚性支承上,在垂直平面内使其能绕后轴自由转动。将前叉放在一个平坦的钢砧上,使车架处于正常使用的位置。将重块M,紧固在鞍管上,如图2所示,其重心沿鞍管轴线方向,离鞍管插入点的距离为D(=75mm);将重块M2及M3(见表2)分别紧固在前管上部和中轴处。
3个重块紧固后,测量轴距的长度。将组合件绕后轴转动至轻质辊轮离钢h2的高度,然后让组合件自由落下,冲击到钢砧上。重复该试验,然后在3个重块处于原位、轻质辊轮停留在钢砧上时,再次测量轴距的长度表2跌落高度和车架座管、前管及中轴处的重块质量自行车类型
重块1,鞍管Ms/kg
重块2,前管Mz/kg
重块3,中轴Mg/kg
跌落高度h2/mm
城市和旅行用自行车
青少年自行车
山地自行车
竞赛自行车
GB/T3565.62022
标引序号说明:
轴距;
永久变形量:
重块1(M,);
重块2(M2);
重块3(M3);
后轴刚性支承:
钢砧:
重心距离(75mm);
跌落高度。
图2车架与前叉组合件
4.3车架
一脚力疲劳试验
4.3.1概述
所有型式的车架都应进行该项试验。冲击试验(车架落下)
单位为毫米
在试验中对装有枢轴连接的减震车架,调整弹簧、空气压力,或阻尼装置提供最大阻尼,或对装有不能调节空气压力的气压减震装置,则将该减震部件换成一刚性连杆,并确保其两端固定连接,侧向刚性准确地模拟原有的结构。对没有枢轴只靠柔性连接后平叉的减震车架,确保任何减震装置都能提供最小阻力,以使车架得到充分的试验。如果减震车架具有可调节的支架或连杆机构,借以改变自行车对路面的接触阻力或改变自行车的高度,通过调整那些可调节部件的位置,以保证车架受力最大。4.3.2试验方法
GB/T3565.6—2022
使用一个全新的车架/前叉组合件,并配以标准的前叉合件以备试验。前叉可用同样长度的符合附录A规定的模拟前叉代替,其刚性至少与原来的前叉相同。注:如采用实际使用的前叉,试验时前叉很可能发生损坏,因此为方便起见,建议采用刚性和强度都优于前者的模拟前叉。
如果车架去除一根车管能由男车变为女车时,试验在去除这根车管后进行。将车架部件安装到如图3所示的基座上,将前叉或模拟前叉借助其轴紧固在高度为Rw(车轮/轮胎部件的半径士30mm)的刚性支承上,轮毂能在轴上自由旋转。将后平叉接片借助其轴紧固在与前轴刚性支承相同高度的垂直连杆上,连杆的上部连接后可绕轴线自由转动,但侧向不能动,连杆下部装有一球型接头。
按图3所示和下面a)或b)的描述,在中轴部位安装曲柄、链轮和链条组件,但优先采用具有一定强度和刚性的替代物。
a)如采用曲柄/链轮组合件,需将两曲柄相对于水平位置向前、向下倾斜45°(精确到士2°),再将链条前端夹紧在链轮上,链轮为三片的,夹紧在中间一片上,链轮为两片的夹紧在小片上,链轮为单片的就直接夹紧在其上面。链条的后端紧固在后轴处,且与后轴轴线垂直。b)如采用适配组件(如图3所示),则确保该组件能够绕中接头轴线自由转动,两曲柄替代物的长度(L)为175mm,其向前向下与水平线成45°角(精确到土2°)。紧固垂直臂在替代曲柄的位置(其代替链轮),此外两端有球型连接的连杆与后轴相连接并垂直于后轴轴线。垂直臂的长度(Rc)应为75mm,连杆中心线应平行于车架中心线的垂直平面,且平行距离为50mm。对每个脚轴(或等效的试验部件),施加重复向下的力F,,施力位置在离车架中心面150mm车架前/后平面向横向平面倾斜7.5°(精度为士0.5°)如表3和图3所示。在施加这些试验力的过程中,要保证施加在一个“脚跨轴”上的力下降到峰值的5%或更小之后,开始对另一个“脚轴”施力试验力施加100000个周期,每个周期包括加载和卸载两个试验力。最大试验频率应符合GB/T3565.3—2022中4.5的规定。表3施加在脚轴的力
单位为牛
自行车类型
力F,
城市和旅行用自行车
青少年自行车
山地自行车
竞赛自行车
GB/T3565.62022
标引序号说明:
刚性支撑与垂直连杆的高度:
垂直臂的长度(75mm);
曲柄替代物的长度(175 mm);
刚性支承;
垂直连杆:
球型接头:
适配组件:
垂直臂:
连杆:
连杆中心线。
图3车架
4.4车架水平力疲劳试验
4.4.1概述
一脚力疲劳试验
如果车架去除一根车管能由男车变为女车时,试验在去除这根车管后进行。B-B
单位为毫米
试验时不需要装上原配的前叉,只要长度相同的符合附录A规定的替代前叉都可使用,正确地将其安装在车架前管的前叉合件中。如装有减震前叉,可以通过调节弹簧/阻尼器,或通过其他外部方法,将其锁定在相当于制造商推荐的预压行程,如果没有规定预压行程,则锁定在其最大行程25%的位置。对没有预压行程调节装置的减震前叉,将其锁定在如同相当于一个80kg(对于青少年自行车,施加负载为40kg)的骑行者骑坐在自行车上时的长度。通过旋转机构连接的减震车架在试验中将车架的活动部分锁定在制造商推荐的预压行程(SAG)的位置,如果没有规定预压行程,则锁定在其最大行程25%的位置。对没有预压调节系统的减震器,将其锁定在如同一个80kg(对于青少年自行车,施加负载为40kg)的骑行者坐在自行车上的位置。这可以通过锁住减震装置来实现,或者,如果某种减震系统不准许被锁住,可以由一个长度等同减震系统被压缩时的实心连杆代替。确保前后轴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如图4所示。对没有枢轴只靠柔性连接后平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