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5631-1995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环保、保健与安全>>消防>>13.220.20防火
中标分类号:医药、卫生、劳动保护>>消防>>C82防火技术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20, 字数:37千字
标准价格:13.0 元
出版日期:1996-01-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5-07-19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人:宋希伟、丁宏军、方维国
起草单位:公安部沈阳消防科研所
归口单位: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公安部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波长大于850nm的点型红外火焰探测器的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和标志。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安装的点型红外火焰探测器。对于在特殊环境中安装的具有特殊性能的探测器,除特殊性能要求由有关标准另行规定外,亦应执行本标准。 GB 15631-1995 点型红外火焰探测器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15631-1995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点型红外火焰探测器
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for point infrared flame detectors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GB 15631—1995
本标准规定了波长大于850nm的点型红外火焰探测器(以下简称探测器)的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和标志。
1.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安装的点型红外火焰探测器。对于在特殊环境中安装的具有特殊性能的探测器,除特殊性能要求由有关标准另行规定外,亦应执行本标准。2 引用标准
GB12791点型紫外火焰探测器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12978火灾报警设备检验规则
GB2423.1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A:低温试验方法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A:低温试验方法GB 2423.1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B:高温试验方法GB 2423.2
GB2423.3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Ca:恒定湿热试验方法GB2423.10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Fc:振动(正弦)试验方法GB2423.19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Kc:接触点和连接件的二氧化硫试验方法3性能要求
3.1当被监视区域发生火灾且火灾参数达到规定值时,其探测器应输出火灾报警信号,同时启动探测器的报警确认灯或起同等作用的其它显示器。3.2探测器应耐受住本标准第4章所规定的各项试验,并应满足本标准的全部要求。4试验方法
4.1试验的--般要求
4.1.1按附录A规定对探测器进行试验,每次试验需八只探测器。4.1.2试验时需提交的申请文件应符合GB12978第4.1.4条规定。4.1.3探测器在试验前须进行外观检查,符合下述要求时,方可进行试验:a、表面无腐蚀、涂覆层剥落、起泡现象,无明显划痕、毛刺等机械损伤;b.文字符号和标志清晰,结构无松动。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07-19批准36
1996-02-01实施
GB15631—1995
4.1.4如在有关条中没有说明时,则各项试验均应在下述正常大气条件下进行:温
度:15~35℃;
相对湿度:45%~75%;
压:86~106 kPa。
4.1.5如在有关条中没有说明时,则各项试验数据的容差均为士5%。4.1.6如果试验中要求探测器接通电源,则应按制造厂提出的要求对探测器供电。4.1.7如果探测器的灵敏度取决于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判断,则通过火灾报警控制器将探测器的灵敏度分别设置最大、最小极限值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应满足4.21条要求。4.1.8本标准规定的以下试验为型式检验。4.2响应阈值测试
4.2.1目的
检验探测器的响应阈值。
4.2.2设备
探测器响应阈值检测装置是一台专用设备(如图1所示)。它由光学轨道、红外光源、红外减光片、调制器、光阑、探测器安装支架和其它有关测试记录设备组成。该装置应满足4.2、4.4、4.5、4.6、4.7、4.8条的试验要求。
图1红外火焰探测器检测装置
1光学轨道;2—光电倍增管;3—载止减光片:4—冷却腔;5光源;6-快门:7—IR滤光片;8—光阑;9—探测器;10阅制器4.2.2.1光学轨道
主要技术参数
长2度:2000mm2
平直度:小于0.04mm
4.2.2.2红外光源
红外光源采用汽油气化气体燃烧产生的火焰。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在距光源1500mm处用辐射计测量其辐射能变化量不应大于20%。试验期间,光源应始终保持稳定,为避免周围空气波动引起火焰本身的闪烁,采用一种专用汽油气化燃烧器,其燃腔不受外面气流影响。在燃腔外部采用水循环方式进行冷却避免燃烧过程中燃腔产生热辐射影响。37
4.2.2.3红外减光片
GB15631—1995
红外减光片起衰减红外辐射作用,本检测装置中采用中性红外减光片,可通过波长为大于850nm的红外辐射、其透过率视具体试验情况而定。4.2.2.4调制器
调制器由斩光器和一部直流电机组成,直流电机驱动的斩光器在光阑和减光片前以12.5Hz的基本频率旋转,对燃烧产生的红外辐射进行调制(如图2所示)。4.2.2.5光阑
光阑起衰减标准火焰辐射的作用,其孔径范围为4~10mm。光阑本身应进行黑化处理,表面不应发生光反射。
新光器
图2调制器原理图
4.2.2.6安装支架
安装支架可以安装不同型号底座的探测器并能沿光学轨道滑动。其本身高度可调,同时能以光学轨道轴心的垂线为轴心做180°的转动,支架本身应进行黑化处理,表面不应发生光反射。4.2.3试验方法
试验前将探测器安装在试验装置的安装支架上,使其与标准光源处于同一水平轴线上,能最大限度地接受红外光源的辐射,接通与控制或指示设备,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并保持稳定。用辐射计在距光源1500mm处测量光源的辐射能量并观察其变化情况。将探测器的安装支架移到距光源1500mm处。4.2.3.1试找探测器响应点
沿着光学轨道反复移动探测器的安装支架,确定探测器在30s内可靠响应的最大距离D,该距离在光学轨道上对应的点就是探测器的响应点。根据光学原理,探测器响应点与光源之间的距离D的平方与光源对探测器传感面辐射的有效功率S成反比关系,即:
其中K为变换常数。
GB15631-1995
对于随机响应特性的探测器,必须先反复测量其响应阈值至少6次,直至下一次的响应阈值的变化不超出前几次测量的响应阐值平均值的10%。对于频段特性的探测器,必须将调制器调在厂方给定的闪烁频率上(包括0)。4.2.3.2响应阈值比的计算
在测得的光源辐射能变化大于5%,但小于20%的情况下,计算探测器的响应阐值比Smax:Smin时应乘或除以较正因数P1/P2。
PI:第一次试验时测得的辐射能;P2:第二次试验时测得的辐射能。4.3通电试验
4.3.1目的
检验探测器在正常大气条件下工作的稳定性。4.3.2方法
按4.2.3条规定测试探测器响应点D值。使其在正常监视状态下连续运行7d。运行结束后,再按4.2.3条规定,在与运行前相同的测量方位上,测量探测器响应点D值,并与该探测器一致性试验中的D值相比较,确定Dmax和Dmin,计算响应阙值比Smax:Smin。4.3.3试验设备
红外火焰探测器检测装置。
4.3.4要求
a、试验期间,探测器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b.响应阙值比Smax:Smin应不大于1.3。4.4重复性试验
4.4.1目的
检验探测器响应阐值的重复性。4.4.2方法
按4.2.3条规定,在探测器正常工作位置的任意一个方位上连续测量6次响应阙值。6次响应阀值中的最大值用Dmax表示,最小值用Dmin表示。最后计算响应阅值比Smax:Smin。4.4.3要求
响应阙值比Smx:Smin应不大于1.3。4.4.4试验设备
红外火焰探测器检测装置。
4.5方位试验
4.5.1目的
检验探测器在不同视角范围内的响应性能,从而确定探测器的“视锥角范围。4.5.2方法
按4.2.3条规定方法测试探测器响应点D值,每测一次,将探测器转动一个角度,使探测器视锥角的轴线与光轴的夹角分别为0°、15°、30°、45°如果厂家技术标准规定的视角范围大于45°,转动角度按厂家规定进行)。
4.5.3要求
响应阙值比Smax:Smin应不大于2.0。39
4.5.4试验设备
红外火焰探测器检测装置。
4.6一致性试验
4.6.1目的
检验探测器响应阈值的一致性。GB15631—1995
4.6.2方法
将8只探测器按附录中表A1规定,依次按4.2.3条规定的方法分别测试探测器响应点D值,并从中确定Dmax和Dmin,计算响应阙值比Smax:Smin。4.6.3要求
响应阙值比Smax:Smin应不大于2.0。4.6.4试验设备
红外火焰探测器检测装置。
4.7电压波动试验
4.7.1目的
检验探测器在额定工作电压波动条件下工作的适应性。4.7.2方法
按4.2.3条规定,分别使额定工作电压降低15%和升高10%测量响应阙值。与该探测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从三者中确定Dmax和Dmin值,计算响应阙值比Smax : Smin。
4.7.3要求
响应值比Smax:Smin应不大于1.6。4.7.4试验设备
红外火焰探测器检测装置。
4.8环境光线试验
4.8.1目的
检验探测器在环境光线作用下性能的稳定性4.8.2方法
将探测器按正常工作位置固定在安装支架的固定面上,并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在试验前将环境光干扰模拟装置(简称光干扰装置,如图3所示)安设在红外标准光源与探测器之间,且使其与探测器的距离为200mm。40
试验步骤:
GB 15631—1995
图3环境光干扰试验装置
1—白炽灯2—环形日光灯3-探测器用两只25W的白炽灯(色温为2850±100K)照射1h;用一只直径308mm、30W环形荧光灯(色温约为4900K)照射1h;用两只25W的白炽灯及一只直径308mm、30W的环形荧光灯同时照射1h;使上述三个光干扰装置的干扰光源同时以通电1s、断电1s的时间周期重复十次。d.
上述试验后,按4.2.3条规定方法测试探测器响应点D值,并与该探测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D值相比较,确定Dmax和Dmin值,计算响应阙值比Smax:Smin。4.8.3要求
a.探测器在试验期间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b。响应阈值比SmaxSmin应不大于1.3。4.8.4试验设备
红外火焰探测器检测装置。
4.9高温试验
4.9.1目的
检验探测器在高温条件下使用的适应性。4.9.2方法
将探测器及其底座放在高温试验箱中,并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在温度23士5℃的条件下,以不大于0.5℃/min的升温速率。使温度升至55±2℃,在此条件下保持2h。取出探测器,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放置1h。然后按4.2.3条规定方法测试响应点D值,并与该探测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D值相比较,确定Dmax和Dmin值,计算响应阈值比 Smax:Smin。4.9.3要求
探测器在试验期间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响应阙值比Smax:Smin应不大于1.3。b.
4.9.4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高温试验箱)应符合国家标准GB2423.2中第4章规定。41
4.10低温试验
4.10.1目的
GB15631-1995
检验探测器在低温环境下使用的适应性。4.10.2方法
将探测器及其底座放在低温试验箱中,并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在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不大于70%的条件下保持1h,然后以不大于0.5℃/min的降温速率将温度降到一10℃,在此条件下稳定2h(探测器在试验箱中不应有结冰现象)。低温稳定期结束后,关断控制和指示设备,取出探测器,在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不大于70%的环境中恢复1~2h,然后按4.2.3条规定方法测试其响应点D值,并与该探测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D值相比较,确定Dmax和Dtmin值,并计算响应阀值比Smax:Smin。4.10.3要求
a.探测器在试验期间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b.探测器在试验后应无破坏涂覆和腐蚀现象;C.响应阙值比Smax:Smin应不大于1.3。4.10.4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低温试验箱)应符合国家标准GB2423.1中第4章规定。4.11冲击试验
4.11.1目的
检验探测器经受非多次重复性机械冲击的适应性及其结构的完好性。4.11.2方法
将探测器和底座按其正常的工作位置安装在冲击试验设备(如图4所示)的木梁底面的中心位置上,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调整试验设备,将个质量为1kg的圆柱形钢块从700mm高处沿导向装置垂直地跌落在木梁顶面中心部位,冲击面积为18cm2士10%,跌落1次。试验后按4.2.3条规定方法测试其响应点D值,并与该探测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D值相比较,确定Dmax和Dmin值,并计算响应阀值比Smax:Smin。4.11.3要求
探测器在试验期间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a.
b.探测器在试验后应无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响应阐值比Smx:Smin应不大于1.3。c.
4.11.4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见图4)主体是一个木梁支架装置。木梁材质为椎木,截面尺寸为100mm×50mm。木梁窄面固定在两根宽度为50mm的椎木支脚上,支脚放在平的水泥地面上,并有足够的高度以使探测器不触及地面。支脚与木梁的纵轴成直角,两支脚的中心距为900 mm。42
4.12碰撞试验
4.12.1目的
GB15631--1995
图4冲击试验设备图
此段距离要保证
探测器不触及地板
a—1 kg钢块;b—导杆;c—作木梁;d—螺母和垫片;e—作木支脚;f探测器检验探测器承受机械碰撞的适应性。4.12.2方法
将探测器和底座按其正常的工作位置安装在碰撞试验设备的钢性水平安装板上(如图5所示),并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调整碰撞试验设备,使锤头碰撞面的中心能够从水平方向碰撞探测器,并对准使探测器最易道受破坏的部位。然后,以1.5士0.125m/s的锤头速度、1.9士0.1J的碰撞动能碰撞探测器。碰撞后,按4.2.3条规定方法测试其响应点D值,并与该探测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D值相比较,确定Dmax和Dmin值,计算响应阀值比Smax:Smin
4.12.3要求
探测器在试验期间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试验后探测器与底座之间、底座与安装板之间不应松动和产生位移;b.
响应阙值比Smax:Smin应不大于1.3。c.
4.12.4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见图5)主体是-个摆锤机构。摆锤的锤头由硬质铝合金AlCu4SiMg(经固溶、时效处理)制成,外形为具有一个斜的碰撞面的六面体。锤头摆杆固定在带球轴承的钢轮毂上,球轴承装在硬钢架的固定钢轴上。硬钢架的结构应保证在未安装探测器时能够使摆锤自由旋转。锤头的外形尺寸为长94mm、宽76mm、高50mm。锤头斜切面与锤头纵轴之间的夹角为60°士1°,锤头的摆杆外径为25±0.1mm,壁厚为1.6士0.1mm。锤头的纵轴距旋转轴线的径向距离为305mm,锤头的摆杆轴线要保证与旋转轴线垂直。外径为102mm,长为200mm的钢轮毂同心组装在直径为25mm的钢轴上。钢轴直径的精度取决于所用的轴承尺寸公差。
在钢轮毂的与摆杆相对的方向上装有两个外径为20mm、长为185mm的钢质配重臂,其伸出长度为150mm。在两个配重臂上装一个位置可调的配重块,以便使锤头与配重臂平衡。在钢轮毂的一端装个厚12mm、直径为150mm的铝合金滑轮,在滑轮上缠绕一条缆绳,缆绳的一端固定在滑轮上,另端系上工作重锤。
GB15631—1995
图5碰撞试验设备图
a—安装板;b—探测器;c—锤头;d-摆杆re钢轮毂,f—球轴承ig—转动270°h—工作重锤;—配重块,k—配重臂;l一滑轮安装探测器的水平安装板由钢架支撑,安装板可以上下调整,以使锤头的碰撞面中心从水平方向碰撞探测器。在使用试验设备时,先调整探测器和安装板的位置,调好后,把安装板固紧在钢架上,然后摘下工作重锤,通过调整配重块平衡摆锤机构。调整平衡后,把摆杆拉到水平位置上,系上工作重锤,当摆.3元
锤机构释放时,工作重锤将使锤头旋转rad碰撞探测器。
工作重锤的质量为:
式中:r一滑轮的有效半径m。当r为75mm时,工作重锤质量约为0.55kg,锤头质量约为0.79kg。
4.13振动试验
4.13.1目的
检验探测器经受振动的适应性及其结构的完好性。4.13.2方法
将探测器和底座按其正常工作位置安装在振动台上,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依次在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在10~150~~10Hz的频率循环范围内,以9.81m/s2的加速度幅值、1倍频程/min的扫频速率,进行一次扫频循环,检查有无危险频率。如有危险频率,则使探测器分别在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的每个危险频率上进行加速度幅值为9.81m/s、持续时间为90士1min的定频振动试验;如无危险频率,则分别在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进行频率为150Hz、加速度幅值为9.81m/s2、持续时间为90士1min的定频振动试验。
然后,按4.2.3条规定方法测试响应点D值,并与该探测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D值相比较,确定Dmax和Dmin,并计算响应值比Smax:Smin。4.13.3要求
GB15631—1995
:探测器在试验期间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b,试验后,探测器无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响应阙值比Smax:Smin应不大于1.3。C
4.13.4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振动台和夹具)应符合GB2423.10中第3.1条规定。4.14静电放电试验
4.14.1目的
检验探测器对带电人员、物体接触造成静电放电的抵抗性。4.14.2方法
将探测器和底座放在试验用接地板上,其距接地板边的距离应不小于100mm。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使之处于正常监视状态。调节静电放电发生器的输出电压为8000V,将连接150pF储能电容器和1502电阻器的静电放电探头充电到8000V,经该150Q电阻器对探测器进行放电。每次充电后应立即将静电放电探头触及到探测器外壳的一个试验点上,无论是否发生电弧放电,务必使探头尖端与试验点切实接触。静电放电应在探测器外壳(底表面和测面)的不同试验点共进行10次,每次放电的时间间隔至少为1s。
试验后按4.2.3条规定方法测试响应点D值,并与该探测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D值相比较,确定Dmax和Dmin,并计算响应阈值比Smax:Smin。4.14.3要求
a。探测器在试验期间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b.响应值比Smax:Smin应不大于1.3。4.14.4试验设备
4.14.4.1静电发生器:输出电压8000V土10%,其电原理图如图6所示,输出电流波形如图7所示。4.14.4.2静电放电探头:放电端为一$8的球体,连接体与后半球外带绝缘材料。4.14.4.3接地线:静电放电试验用直流电源和静电放电探头的接地线必须和接地板一起接到电源插头的接地线上。
=150pF
图6静电放电发生器原理图
。放电探头
安全接地线
4.15辐射电磁场试验
4.15.1目的
GB156311995
5ns±30%
30ns±30%
图7静电发生器输出电流波形
检验探测器在辐射电磁场环境中工作的适应性。4.15.2方法
将探测器和底座放在绝缘试验台上,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按图8所示连接试验设备,将发射天线置于中间,探测器与电磁干扰测量仪天线分别置于发射天线两边1m处。调节1~500MHz的功率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使电磁干扰测量仪的读数为10V/m,在试验过程中频率应在1~500MHz的频率范围内以不大于0.005倍频程/s的速率缓慢变化,同时应转动探测器,观察并记录探测器的工作情况。如使用的发射天线有方向性、则应先使发射天线对准电磁干扰测量仪天线,调节功率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为10V/m,然后将发射天线位置反转,对准探测器进行试验。在1~500MHz的频率范围内,应分别用天线的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进行试验。试验应在屏蔽室进行,为避免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天线的位置应符合图9的要求。试验后按4.2.3条规定方法测试响应点D值,并与该探测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D值相比较,确定Dmax和Dmin,并计算响应阙值比SmaxSmin。4.15.3要求bZxz.net
探测器在试验期间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响应阙值比Smax:Smin应不大于1.3。1m
电磁干扰测量仪
功率信号发生器
探测器
发射天线
图8试验设备布置图
4.15.4试验设备
章碍物或屏壁室内壁
GB 15631--1995
受试仪器
发射犬线
电磁下扰
测量仪天线
图9天线位置图
4.15.4.1功率信号发生器(或信号发生器与功率放大器)a.
频率范围:1~500MHz;
输出功率:应能提供足够的功率,满足离发射天线1m远处产生10V/m电磁场的要求,输出b.
功率可调;
扫频速率:小于0.005倍频程/s。c.
4.15.4.2电磁干扰测量仪:应符合GB6113《电磁干扰测量仪》的技术要求。4.15.4.3发射天线
1~30 MHz
20~~200 MHz
长线天线;
双锥天线;
200~500MHz
螺旋天线:
也可以使用满足试验要求的其他天线。4.16电瞬变试验
4.16.1目的
检验探测器在电瞬变产生的干扰条件下工作的适应性。4.16.2方法
将探测器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对探测器的每根外接连线分别进行下述试验:a.
施加1000V±10%、频率5kHz士20%的正负极性瞬变电压(波形见图10);每300ms施加瞬变脉冲15ms(见图11);b.
试验时间为2min。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