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5983-1995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医药卫生技术>>11.020医学科学和保健装置综合
中标分类号:>>>>C59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10, 字数:15千字
标准价格:10.0 元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5-12-21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湘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所
归口单位:卫生部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管部门:卫生部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麻疹的诊断标准和处理的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麻疹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的应用。 GB 15983-1995 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15983-1995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of measlesGB15983-199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麻疹的诊断标准和处理的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麻疹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的应用。2诊断原则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在麻疹减毒活疫苗普遍应用后,不但存在症状典型的麻疹,而且存在症状不典型的病人,前者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作出诊断,后者需根据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或麻疹病毒的分离阳性作出诊断。3诊断标准
3.1临床症状
3.1.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3.1.2发热(38℃或更高)。
3.1.3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3.1.4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3.1.5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3. 2 流行病学史
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3.3实验室诊断
3.3.1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3.3.2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3.3.3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附录A),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3.4病例分类
3.4.1疑似病例
具备3.1.1加3.1.2条者,或同时伴有3.1.3条者。3.4.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3.1.4条或3.1.5条或3.2条。3.4.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3.1条或3.3.2条或3.3.3条。具有任何-~项临床症状加3.3.1条或3.3.2条或3.3.3条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12-15批准274
1996-07-01实施
4处理原则
4. 1病人的隔离与治疗
GB15983—1995
发现疑似或诊断病例,应立即隔离,隔离期直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长隔离期至出疹后10天。
对病人进行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4.2对易感者的应急措施
4.2.1对病人周围未发病的易感人群可实施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应急接种,应急接种覆盖面宜广,实施时间要尽早,应在接触病人的3日内接种。4.2.2与病人密切接触者中年幼、体弱或具有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禁忌症者的易感人群,可注射含有高价麻疹抗体的人丙种(血浆或胎盘)球蛋白制剂作被动免疫(附录B)。4.2.3与病人密切接触而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易感儿童应检疫21天。4.3麻疹的免疫预防
对易感儿童实行麻疹减毒活疫苗普种,是预防本病的首要措施。常规免疫(初免)定为8月龄进行,根据人群对麻疹免疫力的监测,当免疫力减低时应进行疫苗再免疫。为提高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的成功率应保证活疫苗的冷链保藏和运输,并接种足够的剂量。275
A1病霉分离
GB159831995
附录A
病原学诊断方法
(补充件)
从病人呼吸道或血液采集标本分离病原体。A1.1标本收集
宜在皮疹出现前,柯氏斑出现时采集标本。将灭菌棉棒稍蘸液体(2%牛血清Eagle液),反复涂抹患者咽部数次,然后将棉棒浸于上述标本液(1~~1.5mL)中反复挤压,标本液中加入10倍常规用量的青、链霉毒(各1000u/mL)及制霉菌素50μg/mL。加肝素抗凝的迦液白细胞中也可分离病毒。A1.2接种
取0.1~~0.2mL标本液接种于生长在试管中的单层原代人胚肾细胞(或其他原代细胞如人羊膜、人胚肺、猴肾等或人二倍体细胞或传代细胞如B95a细胞)上,37℃1h后弃液,再加入含双倍常规抗生素量的细胞维持液1mL,37℃培养。并设未接种标本的空白对照培养。A1.3观察细胞病变
一般7天左右出现融合巨细胞病变,待细胞病变占全部细胞75%以上时(十十十),冰冻融化三次,低速沉淀后取上清液留作种。若未见病变需连续盲传三代,每次培养观察二周,如仍不出现病变则为阴性。
A1.4毒株鉴定
用已知麻疹病毒免疫血清观察能否与新毒株起作用,传统采用中和试验法。A2病毒核酸检测
利用分子杂交技术或多聚酶联试验(PCR)技术测定病毒核酸。附录B
人丙种球蛋白制剂被动免疫参考剂量(补充件)
B1种类
丙种球蛋白简称“丙球”,是一种人工被动免疫制剂。目前供应的“丙球”有人血浆丙种球蛋白(HGG)和胎盘丙种球蛋白(PGG)两种,前者是从健康人的血浆中提取,后者是从健康产妇胎盘血提取含有高价麻疹抗体的丙球可用于麻疹被动免疫。B2接种对象
与麻疹病人密切接触者中年幼、体弱或具有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禁忌症者的易感人群。B3用法和剂量
对麻疹接触者的被动免疫,强调接触后立即注射,注射越早预防效果越好。接触后5天内采用足量丙球,可达到不发病目的;5天后注射只能起到减轻症状作用。常用10%人血丙种球蛋白,剂量为0.2mL/kg体重,或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剂量为0.5mL/kg体276
GB15983-1995
重,采用肌肉注射。其免疫作用一般只能维持2~4周。附录C
血清学诊断方法
(参考件)
C1血凝抑制试验
C1.1原理
猴红细胞上有麻疹病毒受体,遇麻疹病毒可产生凝集现象。若将抗体与病毒(血凝素)预先温育后再加入红细胞则不产生凝集,称为血凝抑制。定量血凝素与不同稀释度抗体(面清)作用后能完全抑制血凝的最高血清稀释度,即为抗体效价。C1.2主要材料
C1.2. 1血凝板
6×12或8X12个圆形孔,孔底光滑的U形板。C1.2.2稀释棒或定量移液器
稀释棒为优质不锈钢制成,尖端分数瓣,瓣间容量应精确为0.025mL,稀释棒应标化后使用。定量移液器选用25μl。
C1.2.3定量滴管或定量移液器
滴管用玻璃制成或磨口玻璃管上安一个注射器针头制成定量滴头,垂直控制滴下每滴量为0.025ml。
C1.2.4尖底小试管
形如离心管,便于血清的吸取。C1.3麻疹血凝素的制备
C1.3.1粗血凝素的制备
选择血凝性状良好的麻疹毒株接种到生长旺盛,形态良好的原代细胞(人羊膜、猴肾等)、人二倍体细胞或传代细胞(KB.MERN.FL.BHK等)。接种病毒剂量根据病毒滴度而定。原代人羊膜细胞接种病毒后培育于37℃,约在2~3周出现血凝素后每隔3~5天收获上清液,换以新鲜的维持液培养。如此反复培养数次收获上清液,最后一次将细胞连同培养液置一30℃以下冻化后,沉淀去细胞残渣,数次收获的上清液即为血凝素。原代猴肾细胞、二倍体细胞及传代细胞接种麻疹病毒后,病变发展较快,待病变达“十十十+”并有50%病变细胞脱落时,将细胞连同培养液置一30℃以下反复冻融三次,低速沉淀后取上清液即为血凝素。血凝素效价应在1:32以上,置一30℃保存备用。C1. 3. 2血凝素的处理
取一定量粗血凝素放入三角瓶或试管中,加入5%吐温-80(Tween-80)并使其最终浓度为0.125%,室温振荡5min,再加入与粗血凝素等量的乙醚(分析纯),用力充分振荡12min,然后,移入沉淀管内以2000r/min离心10min,小心吸出下部水层,将乙醚排尽至无乙醚味时为止,即为本试验用之血凝素。加青霉素100u、链霉素100μg,置4℃保存。C1.4猴红细胞悬液的配制
选择与麻疹血凝素凝集效价高的猴子,静脉采血置阿氏(Alsever)液中(阿氏液量为猴红细胞的4倍),4C保存,-般可用二周。用前以生理盐水洗三次,最后一次经2000r/min离心10min,弃上清,压积的猴红细胞用生理盐水配成1%浓度用于试验。C1.5血清处理
GB15983-1995
血清分离后取0.1mL,加等量生理盐水于56℃水浴30min灭活,每管加入0.1mL经2000r/min离心10min处理的压积猴红细胞1滴,充分摇勾后,4℃过夜,次日吸取上清液测定(此时血清稀释度为1: 2)。
C1. 6 血凝素滴定
C1.6.1效价滴定
血凝板1~10孔各加生理盐水0.025mL,于第1孔加血凝素0.025mL,混匀后从第1孔移1滴(0.025mL)至第2孔,如此倍比稀释至第9孔(1:2~512),第10孔不加血凝素作为红细胞对照。每孔各加1滴(0.025mL)1%猴红细胞,振匀后静置37℃1h读结果,血凝达十+时的血凝素最高稀释度为其效价,即1个血凝单位。正式试验时采用2个单位血凝素。C1.6.2单位滴定
按上述效价将血凝素稀释成2u(如血凝素效价为1:128稀释成1:64)、1u、1/2u、1/4u,各孔中用生理盐水倍比稀释,再加1滴等量的1%猴红细胞,振匀后,置37℃1h判定结果,应出现“+++十、+十十、十十、十、一”之凝集方能用于试验。C1.7血凝抑制试验
在微孔U形底血凝板中进行。
第2~9孔每孔加生理盐水0.025mL,第9孔为血清对照。第1、2及9孔各加1:2处理好的血清0.025mL,从第2孔开始稀释使血清充分混匀后,再放入下一孔倍比稀释至第8孔。
第1~8孔各加2u血凝素1滴,第9孔加生理盐水1滴。振勾后置37℃30min。然后每孔加1%猴红细胞1滴,振匀后置37℃1h判定结果。判定结果时应先将血凝板倾斜待血清对照孔内的红细胞自由下滑呈泪滴状时即读结果。红细胞下滑与对照相同者为完全抑制。完全抑制的血清最高稀释度即抗体的效价。血清对照不应出现凝集否则判断时应慎重或再吸收。
C2麻疹被动血球凝集试验
C2.1原理
以红细胞为载体,挂上抗原,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的一种血清学方法。
C2.2试剂(保存于4C,在有效期内使用)C2.2.1麻疹致敏血球:冻干制品,加入5mL 1%兔血清盐水轻轻旋摇,使成均匀悬液后即可使用。C2.2.2对照血球:冻干制品,加入2.5mL1%兔血清盐水。C2.2.3麻疹阳性参考血清:冻干制品,加入0.2mL1%免血清盐水溶解后为原倍血清。已经56℃灭活,试验前,同待测血清相同方法经醛化血球吸附。C2.2.410%醛化血球(5mL/支):用生理盐水洗3次后,再用盐水还原至5mL。C2.2.5免血清:冻干制品,用生理盐水1mL溶解,即为原倍血清。C2.3检测程序
C2.3.1待测血清处理,经56℃30min灭活的血清0.05mL,如等量10%醛化血球,37℃1h或4℃过夜,上清为1:2倍稀释血清。
C2.3.2效价测定:血清在V型微量血凝板上,作倍比稀释,稀释度从1:2到1:1024,每孔0.025mL稀释血清,加1%致敏血球0.025mL,充分振摇后,置37℃1h。判定结果,以发生“++”凝集的最高稀释度的倒数为血清的滴度。
C2.3.3设下列对照:
致敏血球对照:1%兔血清盐水十致敏血球,结果不凝集。278
GB15983—1995
阳性血清对照:方法同待测血清。其测定的效价,应在已知浓度士1个滴度范围内。待测血清对照:1:2稀释的待测血清+对照血球。结果不凝集。C3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麻疹IgG抗体(ELISA间接法)C3.1原理
将麻疹抗原包被于固相载体上,加上待检血清,再用酶标抗抗体间接检出特异性抗体,C3.2材料
C3.2.1聚苯乙烯酶标板。
C3.2.2麻疹阴性和阳性血清。
C3.2.3麻疹抗原。
C3.2.4抗人IgG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物。C3.2.5酶底物:邻苯二胺及过氧化氢(H,O,)。C3.3操作程序
C3.3.1用pH9.6碳酸盐缓冲液稀释麻疹抗原与未感染麻疹病毒的细胞抗原(对照抗原)。C3.3.2于40孔聚苯乙烯板的单排孔与双排孔分别加入0.1mL/孔的麻疹抗原与对照抗原。右下最后孔不加任何抗原作为空白对照,4℃过夜。C3.3.3以0.05%吐温-20生理盐水(NS-T)洗板三次,倒去洗液。C3.3.4在血凝板中以2%牛血清NS-T将待测血清稀释成1:200、1:800、1:3200、1:12800四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加麻疹抗原与对照抗原各1孔(0.1mL,下同),轻轻振摇后置37℃1~2h。C3.3.5以NS-T洗三次,倒去洗液后每孔加入以2%牛血清NS-T稀释的抗人IgG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物0.1mL(空白对照不加)),置 37℃1~2h。C3.3.6以NS-T洗三次,倒去洗液后加邻苯二胺及过氧化氢(H,O2)底物液,每孔0.1mL(包括空白对照孔),避光在37C放置10~20min,随时观察,待对照孔开始显淡黄色时即用2mol/L硫酸终止,每孔加50μL。
C3.3.7用空白对照孔调零点,以酶标仪(492nm)测定各孔光密度(OD)值。OD值不足0.05者按0.05计。凡同一稀释度下麻疹抗原孔OD值/对照抗原孔OD值>2.1(即P/N)为阳性。阳性之最高稀释度的倒数即为该血清的抗体效价。<1:200者视为阴性。C3.3.8每次实验应作已知效价的阳性及阴性血清对照。C4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麻疹IgM抗体(抗体捕捉ELISA法)C4.1·原理
利用包被在固相载体上的抗人IgMμ链抗体,捕捉待检血清中的IgM,再用麻疹病毒抗体和已知的酶标麻疹病毒抗体去检测血清中IgM是否为抗麻疹抗体。利用底物使酶显色而测知。C4.2材料
C4.2.1聚苯乙烯40孔或96孔板。C4.2.2抗人IgMμ链抗体。
C4.2.3麻疹病毒抗原和正常对照抗原。C4.2.4抗麻疹病毒抗体(单克隆或多克隆)。C4.2.5酶标抗麻疹病毒抗抗体
抗麻疹病毒抗体和酶标抗麻疹病毒抗抗体也可用酶标抗麻疹病毒抗体代替。C4.2.6酶底物:邻苯二胺及过氧化氢。C4.2.7已知的麻疹IgM抗体阳性和阴性血清。C4.2.8包被液:0.05mol/L碳酸盐缓冲液(pH9.6)。279
无水碳酸钠
碳酸氢钠
蒸馏水
GB15983-1995
293mg,使用不超过2周
加至100mL
C4.2.9洗涤液(NS-T):0.85%盐水的吐温液。氯化钠
吐温20
蒸馏水
加至2000mL
0稀释液为5%牛血清的NS-T液。
邻苯二胺及过氧化氢底物液。
先配柠檬酸磷酸缓冲液(pH5.0):磷酸氢二钠
柠檬酸
蒸馏水
加至1000mL,分小瓶冰冻保存
临用时配底物液:
邻苯二胺(OPD)4mg
柠檬酸磷酸缓冲液10mL
30%H02
C4.3操作
C4.3.1包被抗人IgMμ链抗体,每孔100μuL。C4.3.237℃过夜,倒掉液体,用10%牛血清NS-T液120μL封闭。C4.3.337℃1h后倒去封闭液,洗三次。C4.3.4加待测血清(1:100稀释,即1μL待测血清加100μL稀释液)每孔100μL。每份血清加2孔(或4孔),37℃,2h后洗三次。
C4.3.5加麻疹抗原于1孔(或2孔)中,每孔100μL;另1孔(或2孔)中加正常对照抗原,4℃过夜后,洗三次。
C4.3.6加麻疹单克隆抗体每孔100μL,37℃1.5h后倒去抗体,洗三次。C4.3.7加酶标记的抗鼠抗体,每孔100μL,37℃1.5h后倒去抗鼠抗体,洗4次,扣干。C4.3.6与C4.3.7二步,亦可用加酶标抗麻疹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一步所取代,每孔加100μL,37C水浴2h,洗三次再扣干。免费标准bzxz.net
C4.3.8加底物,一般为邻苯二胺-过氧化氢(H,0,)),每孔100μL,37℃10~20min。C4.3.9加终止酶的反应液即2mol/L硫酸,50μL/孔,判定结果。C4.4结果的判定
C4.4.1肉眼判定法:待检血清与麻疹抗原孔呈明显的棕色反应,正常对照抗原孔不(或微)显色,两者能用肉眼明显察觉者即为阳性。C4.4.2用酶标仪的492nm光源测光密度(OD)值,血清的P/N≥2.1时为阳性(P为待测血清与麻疹抗原作用的OD值,N为待测血清与正常对照抗原作用的OD值)。在用待测血清与已知麻疹阴性血清作对比时,厕P为待测血清与麻疹抗原作用后的OD值,N为标本阴性血清与麻疹抗原作用后的OD值。280
附加说明:
GB15983-1995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本标准由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克洲、张礼璧。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