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 15994-1995 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 15994-1995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 15994-1995

中文名称: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management principles for influenza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1996-01-23

实施日期:1996-07-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374559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医药卫生技术>>11.020医学科学和保健装置综合

中标分类号:>>>>C59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调整为WS 285-2008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3055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12, 字数:17千字

标准价格:12.0 元

出版日期:2004-08-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5-12-21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归口单位:卫生部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管部门:卫生部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流感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流感的诊断、报告和处理的应用。 GB 15994-1995 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15994-1995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GB15994—1995
流行性感實(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个型,其中甲型所引起的流感流行最为广泛和严重,乙型常引起爆发,丙型则多引起小儿散发病型。在我国虽将该病归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但一旦流行,传播快、波及面广,对人民健康及劳动生产力有很大影响,而且对年老体弱多病者及婴幼儿的威胁较大。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都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陶三菊。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3.59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of influenza本标准规定了流感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4--1995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流感的诊断、报告和处理的应用。2诊断原则
流感流行时一般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可对病人作出初步诊断。如确定诊断则需要分离病毒阳性或病人双份血清抗体,测定恢复期抗体较急性期增高4倍或以上。3诊断标准
3.1流行病学史
在流行季节一个单位或地区同时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或近期内本地区或邻近地区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明显增多,或医院门诊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明显增多。3.2临床症状
3.2.1出现急起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3.2.2可伴有咽痛、干咳、流鼻涕、流泪等呼吸道症状。3.2.3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3.3实验室诊断
3.3.1血液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3.3.2从病人鼻咽分泌物分离到流感病毒(见附录A)。3.3.3恢复期病人血清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见附录B)。3.3.4直接检查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流感病毒抗原阳性(见附录C中C1)。3.3.5标本经敏感细胞增殖1代后查抗原阳性(见附录C中C2)。3.4病例分类
3.4.1疑似病例
具备3.1加3.2或3.1加3.2加3.3.1。3.4.2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3.2或3.3.3或3.3.4或3.3.5。4处理原则
4.1早期隔离病人、对症治疗病人和防治合并症早期发现病人、早期离病人是最重要的措施。对病人治疗一般采用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主要应防止流感病毒性肺炎和细菌性肺炎,特别是对年老体弱者或伴有心血管、慢性呼吸道疾病者或婴幼儿,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12-15批准360wwW.bzxz.Net
1996-07-01实施
GB15994—1995
流感本身或其合并症可能引起死亡,应特别注意加强治疗护理。预防措施
般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讲究卫生,注意体格锻炼和营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易感人群应采取相对隔离措施,如避免接触病人,不去公共场所等;对年老体弱者必要时可采用灭活疫苗接种或服用金刚烷胺等预防方法(但须注意金刚烷胺仅对防治甲型流感有效)。361
A1 病毒分离
GB15994-1995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病原学诊断方法
从疑似流感病人呼吸道采集标本分离病原体。A2标本的收集和处理
A2.1标本收集时间应于发病早期(1~3d内)越早越好。A2.2标本收集方法常用棉拭子擦抹法或咽喉漱洗法。棉拭子擦抹法用于采集儿童标本,采集时将灭菌棉拭子稍沾标本收集液(pH7.2~7.6含20%~40%灭菌肉汤的生理盐水或Hanks液或生理盐水),反复擦拭患者咽部数次,然后将此棉拭子放进装有上述收集液的试管中塞上棉塞。咽喉洗漱法用于采集成人标本,采集时先让患者咳嗽,然后用10mL左右的收集液反复洗漱咽喉部约1min,吐入管内。如有条件,儿童标本用负压抽吸法抽取鼻咽分泌物,成人标本用鼻咽洗液,可提高分离的阳性率。标本采集后置冰壶(4C)中尽快送实验室。
A2.3标本的处理:用毛细吸管反复吹打标本液(如为咽拭子标本,先反复挤压咽拭子后弃之),将粘液打散,于4'C静置5~10min,待自然沉淀后取3mL上清,按每毫升加青霉素1000单位和链霉素1000ug,混匀望4℃处理2~4h即可接种。如标本污染较重,可置4℃过夜处理。如预计标本在48h内不能完成接种时,应将标本置低温(最好一70℃)保存。A3接种及培养法
最常用鸡胚培养法和组织培养法,有条件的亦可同时用两种方法进行病毒分离。A3.1鸡胚培养法:取9~~11日龄鸡胚,将处理过的标本液经羊膜腔和尿囊腔各接种0.2mL,每份标本接种3~4只胚,置33~35℃温箱培养3d,然后将鸡胚放置4℃冰箱过夜(或置一20℃冰箱1h再置4℃数小时)即可分别收获尿液和羊水,并作初步血凝(其方法是用毛细吸管取1~2滴尿液或羊水,置大孔塑料板内,再加入1~2滴1%鸡红细胞,摇匀后置室温或4℃30~45min观察结果,根据血球凝集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十十十十、十十十、十十、十、±、一),如血凝为十十十~十十十十时,再按系列倍比稀释测定其血凝滴度,如具有一定血凝滴度即可鉴定。如血凝阴性,可盲传2代,如仍为阴性则弃之。A3.2组织培养法:用0.2mL处理过的标本液接种于长成单层的原代人胚肾(或猴肾或地鼠肾),或狗肾传代细胞(MadinDarbyCanineKidney,MDCK),每份标本接种4管,置37C吸附1~2h后弃标本液,再加入每升含2μg胰酶的199维持液1mL,于33℃C培养7~10d,并逐日观察病变。从第三天开始每隔-一天用0.4%鸡或豚鼠红细胞对培养管做红细胞吸附试验(试验前无菌法收获细胞培养上清液),如阴性则用已收获的上清液育目传代,如阳性则测定上清液的血凝滴度。如标本第1代红细胞吸附试验阴性,可用收获的全部上清液混合进行盲传2代,仍为阴性则弃之。A4新分离株的鉴定
新分离流感病毒可用血凝抑制、补体结合、中和以及血细胞吸附抑制等试验方法进行鉴定。最常用和最简单的方法是血凝抑制试验,必要时采用补体结合试验。A4.1血凝抑制试验:用当前流行的甲3、甲1及乙型流感病毒代表株的免疫血清与新分离流感病毒做血凝抑制试验,观察新分离株能否被免疫血清所抑制。血凝抑制试验方法见附录B。A4.2红细胞吸附抑制试验:取红细胞吸附试验阳性的组织培养管和正常细胞对照管,用Hanks液洗细胞2次,加入经霍乱滤液(RDE)处理(1:10)的免疫血清0.2mL,再加入Hanks0.6mL,室温作用362
GB15994—1995
30min后,再加入0.4%鸡(或豚鼠)红细胞0.2mL,置室温30min后于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有无血球吸附。如果血细胞吸附被所用免疫血清所抑制,表明所分离的病毒与所用免疫血清型别相一致或接近。A4.3补体结合试验:如果用已知的甲型(甲3、甲1)或乙型或丙型流感病毒免疫血清对新分离病毒的血凝均不能抑制,则应考虑可能为甲型流感病毒的新亚型,可用针对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核蛋白的免疫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定型。
附录B
(提示的附录)
血清学诊断方法
B1血凝抑制试验方法
B1.1原理
一些动物红细胞(如鸡、豚鼠等)以及人“O”型血红细胞上有流感病毒受体,遇流感病毒可产生红细胞凝集现象,简称血凝。若将特异性抗体与流感病毒(血凝素)预先作用后再加入红细胞则不产生凝集,称为血凝抑制现象。用定量血凝素与不同稀释度血清抗体作用后,能完全抑制血凝的最高稀释度,即为血凝抑制抗体效价。
B1.2主要材料
大孔塑料板,ImL吸管或1mL移液器。B1.3双份血清收集及处理
急性期血清于发病3d内采取,恢复期血清于发病后2~~4周采取。取0.1mL已分离的血清加入 0. 9(或0.4)ml.律乱滤液(RDE)(即110或1:5稀释)摇匀,于37℃水浴中过夜,以去除血清中的非特异性抑制素,次日暨56C水浴50min以灭活多余的RDE。B1.4流感病毒血凝素制备
流感病毒接种鸡胚后48h收获的尿囊液,加入1/10000硫柳汞防腐。为了延迟尿盐沉淀可先用无菌生理盐水做等量稀释,置4℃备用。B1.5鸡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从静脉或心脏抽取正常健康鸡血,保存于阿氏(Alsevers)液中,置4C保存。用前以生理盐水洗3次,末次经2000r/min离心10min,将红细胞用生理盐水配成1%浓度。B1.6血凝素滴定
将流感病毒血凝素在大孔塑料板内用生理盐水从1:5开始做系列倍比稀释,每孔0.25mL再加入等量1%鸡红细胞,摇匀,置室温或4℃30~45min后观察结果,以出现++血凝的血凝素最高稀释度为其血凝效价,即为1个血凝单位,实验时采用4个血凝素单位,例如血凝素效价为1:320,为1个单位,4个单位即为1:80稀释。正式实验前经校对取4个血凝单位用于实验。B1.7血凝抑制试验步骤
B1.7.1将上述已处理的待检血清(1:10或1:5)再用生理盐水做系列倍比稀释,每孔加0.25ml。B1.7.2加入等量已配好的4个单位血凝素。B1.7.3每孔加入0.25mL1%鸡红细胞,摇匀置室温或4C30~45min。B1.8结果观察
观察结果时将血凝板倾斜数十秒钟,待阴性孔内红细胞自由下滑呈泪滴状时读结果。以出现完全抑制的面清最高稀释度的倒数为抗体的效价。在检测患者双份血清时需在同一次试验中进行,并以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较急性期抗体效价升高4倍或4倍以上为阳性。363
B2型特异性补体结合试验
B2.1原理
GB15994—1995
甲、乙、丙三个型流感病毒各具有特异的可溶性抗原(核蛋白抗原),甲型流感病毒各亚型均具有相同的可溶性抗原,与乙型或丙型的可溶性抗原完全不同,因此可利用补体结合试验来区别它们。当流感病毒出现很大的变异或出现新亚型而引起大流行时,由于来不及充分掌握新分离毒株的性状,常需同时采用补体结合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对新毒株进行血清学诊断。B2.2型特异免疫血清制备
B2.2.1免疫用抗原
甲型为PR8株和乙型为Lee株均为小鼠适应株。于乙醚麻醉下鼻腔感染12~16g小鼠,每鼠0.05mL,待感染后3~~5d大部分小鼠发病、部分死亡时,解剖小鼠。取肺研磨并用生理盐水制成10%的悬液,低速离心去除粗块,取上清鼠肺悬液即为免疫用抗原。B2.2.2免疫血清制备
选体重300~500g的健康豚鼠,免前采血3~5mL,分离血清分装冻存留作对照。豚鼠用乙醚轻度麻醉,鼻腔滴入上述鼠肺悬液抗原0.5mL,共免疫3~4次,每次间隔一周,在末次免疫的同时,由腹腔注射鼠肺悬液2mL,一周后试血,如果对同型尿膜抗原的血清效价超过1:80,而与异型抗原无交叉反应,立即采血分离血清分装冻存于低温(一20℃以下)。试验前血清于56℃水浴灭活30min。B2.3可溶性抗原的制备
用甲、乙型流感病毒或新分离病毒按常规接种和收获尿囊液,如尿液血凝在1:40以上时,收获其尿膜,将尿囊膜用盐水洗一次,用无菌剪刀将膜剪成数小块放入试管中,每个鸡胚的尿囊膜加1mI.无菌生理盐水,冻化三次,末次化后以3000r/min离心15min,吸出上清即为可溶性抗原,加入1:10000的硫柳汞防腐,置4℃冰箱至少可用一个月。B2.4双份血清采集
收集病人急性期(发病3d内)和恢复期(发病10~30d后)的血清。血清于试验前56℃30min灭活。B2.51%绵羊红细胞悬液制备、溶血素、补体的制备和滴定按常规方法。B2.6补体结合试验步骤
按常规进行。
B2.7结果判定
B2.7.1被检病毒尿膜抗原与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免疫血清呈阳性反应则可诊断为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如甲、乙均为阴性时,应考虑丙型流感病毒或其他病毒。B2.7.2双份血清对甲型(或乙型)抗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即可诊断为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感染。
B2.7.3正常人群补体结合抗体滴度一般在1:16以下,如单份恢复期血清抗体在1:32以上时,结合临床症状可作诊断的参考。
B2.7.4人群血清抗体水平调查中,补体结合抗体在1:32以上者可作为新近感染流感的证据。B3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
B3.1原理
胎球蛋白(Fetuin)底物经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作用后,使N-乙酰神经氨酸游离出来,经过碘酸盐的氧化作用将N-乙酰神经氨酸转化为β-甲醛丙酮酸,后者经硫代巴比妥酸作用形成生色团,用有机溶剂提取生色团,并在分光光度计上比色。利用上述反应可测知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反应的颜色越深酶活性越强。并可选择用于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的标准剂量。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是将标化好剂量的神经氨酸酶(即一定稀释度的流感病毒尿囊液)和系列稀释的被检血清和正常血清一起孵育,测知364
GB15994—1995
血清作用于神经氨酸酶活性的抑制效价,并计算出血清的神经氨酸酶抑制滴度。B3.2器材及试剂
B3.2.1小试管、10mL.吸管及分光光度计等。B3.2.2磷酸缓冲液(PBSpH5.9)及生理盐水。B3.2.3胎球蛋白底物液:450~500mg冰冻干燥的胎球蛋白加蒸馏水10mL,溶解后置4℃保存,每周新配。
B3.2.4过碘酸钠溶液:称4.8g过碘酸钠(NaIO.)溶于38mL蒸馏水中,加62mL正磷酸(浓),充分混合,隆于棕色磨口瓶中,室温保存。B3.2.5砷试剂:称10g砷酸钠(VaAsO,)和7.1g无水硫酸钠溶于100mL蒸馏水中,加0.3mL浓硫酸,置于带玻璃塞的瓶中,胃4(保荐。B3.2.6硫代巴比妥酸试剂:称1.2g硫代巴比婆酸和14.2g无水硫酸钠加入200mL蒸馏水中,在煮沸的水浴中加热溶解,每周新配。B3.2.7酸化丁醇试剂:于100mL正丁醇中加入5ml.浓盐酸,置棕色带玻璃塞的瓶中,室温保存。B3.3神经氨酸酶活性测定
B3.3.1病毒用生理盐水做系列倍比稀释(1:2~1:32)分装小试管,每管0.1mL。标准病毒和未知病毒的神经氮酸酶应在同一试验中测定。B3.3.2每管补充加入0.1mL生理盐水,再加入0.1mL用pH5.9PBS配制的胎球蛋白底物,对照管用盐水代替病毒,充分混合后置37C水浴作用18h。B3.3.3从水浴中取出试管在室温冷却,每管加入0.1mI.的过碘酸盐试剂,充分混合,室温静置20min(时间要准)。
B3.3.4每管加入1mL砷试剂,由于碘的释放出现棕色,摇动试管待棕色消失。B3.3.5每管加入2.5mL硫代巴比妥试剂,并充分混合(该试剂需在煮沸溶解后加入),用棉塞将管口堵紧。
B3.3.6立.刻将试管置于煮沸的水浴中,煮沸10min,可见红色出现,即为神经氮酸酶活性的表现,颜色越深酶活性越高。
B3.3.7将试管置冰水中冷却后去掉棉塞,加入4ml.丁醇试剂,换上干净橡皮塞,用手剧烈摇动试管,提取颜色使其转到有机物(丁醇)相。B3.3.8以1500r/min离心5~~10min使丁醇层清亮透明,小心地吸出上层的丁醇,放入干净的试管中待检。
B3.3.9将上述受检样品由高稀释度到低稀释度依次倾入透光池中,其中第一个透光池加入无病毒的对照管液,将分光光度计波长调至549nm,将对照管调至零,然后依次读取每个稀释度样品的光密度。B3.3.10酶单位的计算:酶活性测定时光密度为0.45~~0.85的病毒稀释度作为一个酶单位。B3.4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
B3.4.1按上述方法测定酶活性,选用1个酶单位的病毒稀释度(即酶活性测定时光密度为0.45~0.85的病葬稀释度),每管加人0.1mlLcB3.4.2受检血清做系列倍比稀释,每管病毒加入不同稀释度血清0.1mL,血清对照管是以最低稀释度血清加生理盐水代替病毒,37C水浴作用1h。以同法做正常血清对照组。B3.4.3每管加人pH5.9PBS配制的胎球蛋白0.1mL,充分摇匀,置37C水浴中孵育18h。B3.4.4自水浴中取出试管,按B3.3.3.B3.3.7逐步加入前述各种试剂。B3.4.5测定光密度时应从低稀释度血清管至高稀释度血清管,检测方法同B3.3.9。B3.5神经氨酸酶抑制抗体滴度的计算法B3.5.1概据抗血清和正常血清两组试验的实验结果,求得每组血清同一稀释度的光密度之商数,即为经血清作用后所余之酶活性的百分数。血清稀释度越高.残留的活性也越高,找出50%酶活性前后365
GB15994-1995
两个血清稀释度及其相应的酶活性百分数,按公式计算出血清神经氨酸酶抑制抗体滴度B3.5.2计算公式
C, -C2
A=(Bl-B2)+ 50-C)
式中:A一一血清神经氨酸酶抑制抗体效价倒数,B,——酶活性高于50%的血清稀释度倒数;B酶活性低于50%的血清稀释度倒数;C,—高于50%的酶活性的百分数;C2——低于50%的酶活性的百分数;50—常数。
B3.5.3计算举例
先计算血清作用后的酶活性:
血清稀释度(0.5log10)
免疫血清+1单位病毒
正常血清十1 单位病毒
神经氨酸酶活性,%
1)光密度。
(B1)
然后将对数稀释度换算为几何稀释度:例如10-3换算为1/100010-3.5换算为1/3200。最后代入公式:
(3200 - 1000) -
70—45
+10002200→5+1000=1440
50—45
此抗血清的神经氨酸酶抑制效价为1:1440。附录C
(提示的附录)
流感快速诊断方法
C1直接检查呼吸道脱落上皮细胞内抗原C1.1原理 
由于流感病毒的主要感染部位是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因此在病人呼吸道标本的脱落细胞中含有流感病毒抗原,通过直接检查脱落上皮细胞内抗原即可诊断。检查方法可采用免疫荧光法,一般于3~4h内即可完成,而且可以直接定型。C1.2标本的收集和制片
儿童标本最好采用负压抽吸法收集呼吸道分泌物,成人标本最好采用鼻咽洗液。可将每份标本分为两份,份低温冻存备作病毒分离,一份用pH7.2磷酸缓冲液(PBS),将粘液吹打散,1500r/min离心15min去除上清,细胞沉淀用PBS洗1~2次,末次离心后奔上清,加入适量pH7.2PBS使细胞重悬,滴加于带圈的玻璃片上,自然干燥,冷丙酮固定10min。C1.3间接免疫荧光法
C1.3.1用10%新鲜羊或牛血清封闭标本片,置湿盒中于37℃30min。C1.3.2分别加入适当稀释度的抗甲型和乙型流感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置湿盒中于37℃放置1h。在PBS中洗两次,共10min。
GB15994-1995
C1.3.3加适当稀释度的兔抗鼠荧光素结合物置37℃1h。在PBS中洗三次,共10min,未次用蒸馏水过—。
C1.3.4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观察到三个以上胞浆内或胞核内荧光阳性细胞即可判为阳性。C2标本经敏感细胞增殖1代后查抗原C2.1原理
病人呼吸道标本经接种敏感细胞(狗肾传代细胞MDCK)增殖1~3d后,将细胞消化分散制成抗原片、再用免疫荧光法或免疫酶染法检查细胞内抗原。由于标本中的病毒在敏感细胞增殖后查抗原,能明显提高其诊断的敏感性,可在细胞病变出现以前查到抗原,可以直接定型,而且比常规鸡胚分离病毒法要快得多,--般24~~72h即可诊断。检查方法可采用间接免疫酶染法(C2.5)或间接免疫荧光法(C2.4)C2.2标本的收集及处理
儿童标本可采用咽拭子,最好采用负压抽吸法:成人标本可采用咽漱液,最好采用弊咽洗液。标本按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3方法处理。C2.3标本的接种培养及制片
取处理过的标本液0.2mL接种于长成单层的MDCK细胞,每份标本接种3管,置37C吸附1~~2h后弃去标本液,加入每毫升含2ug胰酶的199维持液至1ml,于35℃培养24、48和72h分别取出1管,收集上清备用,将细胞用消化液(1份0.25%胰酶+4份Versene)消化下来,用PBS洗一次,然后滴加于带圈的玻璃片上,自然干燥,冷丙酮固定。同法制备未经感染的正常MDCK细胞片即为正常对照细胞。C2.4间接免疫荧光法
C2.4.1加单克隆抗体同C1.3.2。C2.4.2加免抗鼠荧光素结合物同C1.3.3。C2.4.3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观察到胞浆内或胞核内荧光,而正常细胞片未见荧光,即可判定为阳性。
C2.5间接免疫酶染法
C2.5.1划单克隆抗体同C1.3.2。C2.5.2加适当稀释度的羊抗鼠酶标结合物,湿盒中置37C1h,用PBS洗两次10min。C2.5.3加邻苯二胺底物液,其配制方法为:4mg邻苯二胺+10mLpH5.0磷酸-柠檬酸缓冲液+15μL双氧水。pH5.0磷酸缓冲液的配制方法为:先分别配制0.1mol/L柠檬酸(C.HgO,·H,0)(21g/1000ml.)和0.1mol/L磷酸氢二钠(NazHPO,)(28.4g/1000mL),分别按24.3mL和25.7mL混合后,再加入等量(50mL)双蒸水混合即为pH5.0磷酸盐-柠檬酸缓冲液。加入底物液3~~5min即可观察结果。C2.5.4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观察结果时,细胞要湿,如果细胞已干,可以加入一-滴自来水),观察到棕红色深染细胞,根据观察到的深染细胞多少记录为十十十十、十十十、十十、十、土、一。以观察到十以上深染细胞判为阳性;有时可观察到单个深染细胞被无色或淡红色细胞所包围,面正常细胞对照呈无色或淡红色,亦可判为阳性。36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