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3011-2022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3011-2022
中文名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数字化转型 价值效益参考模型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Digital transformation—Reference model for value and effectivenes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2-10-12
实施日期:2022-10-12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3931510
相关标签:
信息化
工业化
融合
数字化
转型
价值
效益
参考模型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信息技术、办公机械设备>>35.240信息技术应用
中标分类号: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计算机>>L67计算机应用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0页
标准价格:38.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周剑、陈杰、闪四清、周翼、贾缙、李君、王金德、金菊、张健、凌大兵、张晓波、于凤霞、李晓华、赵剑男、刘洁、周慧琴、李文慧、张成刚、陈曦、张正凯、徐大丰、王红苗、阮真、陆平、张飞、郑长水、张璐、姬蕾、陆韧钢、刘刚、姚贤涛、张东宁、王佳炜、高凌燕、粘君来等
起草单位:北京国信数字化转型技术研究院、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点亮智汇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服务有限公司、埃森哲(中国)有限公司、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等
归口单位: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73)
提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给出了数字化转型价值效益参考模型,确立了价值效益的分类体系以及基于能力单元的价值创造和传递体系,描述了基于新型能力的价值获取体系构建的通用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组织:a)按照价值体系优化、创新和重构的要求,以新型能力为牵引,务实有效创造、传递和获取数字化转型价值效益;b)围绕数字化转型价值效益研发并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c)为组织开展数字化转型提供服务。
标准内容
ICS。35. 240
cCs L 67
中华國人民共和国國国家标國
GB/T23011—2022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数字化转型
价值效益参考模型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Digital transformationReference model for value and effectiveness2022-10-12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2-10-12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缩略语
总体框架
价值效益分类体系
生产运营优化
产品/服务创新
业态转变
基于能力单元的价值创造和传递体系7.1
基于能力单元的价值创造和传递体系构建过程基于能力分解实现价值分解的主要视角支持能力打造和价值创造的能力单元支持能力共享和价值传递的能力单元组合范式基于新型能力的价值获取体系,8.1
通则,
价值模式的主要类型
新型能力赋能价值获取的典型模式参考文献
GB/T23011—2022
GB/T23011—2022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7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国信数字化转型技术研究院、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点亮智汇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服务有限公司、埃森哲(中国)有限公司、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赛异科技有限公司、中电鸿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国网国际发展有限公司、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盘古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昊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烽火万家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汇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金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慧德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机械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维正知识产权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创新奇智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江苏欧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关村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联盟、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南光(集团)有限公司、华润数科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国联视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遵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宝桥(扬州)有限公司、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卡奥斯工业智能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山西阳煤化工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常州皓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乌海市鑫山文武体育科技有限公司、智百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剑、陈杰、闪四清、周翼、贾缙、李君、王金德、金菊、张健、凌大兵、张晓波、于凤霞、李晓华、赵剑男、刘洁、周慧琴、李文慧、张成刚、陈曦、张正凯、徐大丰、王红苗、阮真、陆平、张飞、郑长水、张璐、姬蕾、陆韧钢、刘刚、姚贤涛、张东宁、王佳炜、高凌燕、粘君来、孟德凤、杜林明、韩月琪、李鹏美、张海军、董坤磊、刘泉、周浩伟、陈希、邱君降、郑永亮、李蓓、段付金、金娟娟、王晴、周锋、陈悦、张永久、冷志斌、魏巍、张瑜、涂斌、何小龙、毛伟琦、任涛林、任金锁、孙建国、黎兴宝、刘涛、李昕昱彭建文、谭志刚、陶世峰、陈连坤、刘合艳、李刚、韦入铭、王勇、史小惠、耿峰、刘明雷。T23011—2022
数字化转型的根本任务是价值体系优化、创新和重构,数字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不仅引发了生产方式的转变,也深刻改变了组织的业务体系和价值模式。传统的业务体系和价值模式是基于技术壁垒构筑起来的纵向封闭系统,数字经济时代的业务体系和价值模式则是基于新型(数字)能力共建、共创、共享形成的开放生态。
在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存量业务,实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基于新代信息技术赋能作用的延伸业务和增值服务快速发展,随着数字经济生态的不断完善,业态转变将加速兴起,迈入数字业务蓬勃发展的开放价值生态建设新时期。本文件聚焦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效益“有哪些”“怎么创造和传递”“怎么获取”等问题,给出价值效益分类体系、基于能力单元的价值创造和传递体系及基于新型能力的价值获取体系等参考模型,旨在帮助组织以价值效益为导向,建立将价值效益要求贯穿数字化转型全过程的方法机制,稳定有效获取数字化转型成效,实现可持续创新发展IN
1范围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数字化转型价值效益参考模型
GB/T23011—2022
本文件给出了数字化转型价值效益参考模型,确立了价值效益的分类体系以及基于能力单元的价值创造和传递体系,描述了基于新型能力的价值获取体系构建的通用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组织:a)按照价值体系优化、创新和重构的要求,以新型能力为牵引,务实有效创造、传递和获取数字化转型价值效益:
围绕数字化转型价值效益研发并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c)
为组织开展数字化转型提供服务。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3000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3术语和定义
2300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GB/T2
fvalue and effectiveness
价值效益
组织开展业务活动所创造且可度量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及效益结果。3.2
enhanced capability
新型能力
深化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提升、整合、重构组织的内外部能力,形成应对不确定性变化的本领。
[来源:GB/T
数字化转型
23000—2017,4.2,有修改
digital transformation
深化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激发数据要素创新驱动潜能,建设提升数字时代生存和发展的新型能力(3.2),加速业务优化、创新与重构,创造、传递并获取新价值,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过程。注:推进数字化转型通常坚持以价值效益(3.1)为导向、以新型能力(3.2)为主线、以数据要素为驱动、以业务变革为核心。
价值流
valuestream
用于驱动价值效益需求、目标等在有关活动间进行传递的逻辑关系。GB/T23011—2022
数字能力digitalcapability
组织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打造形成的新型能力(3.2)。3.6
新型能力体系
enhanced capability system
按照价值体系优化、创新和重构要求建立的,由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新型能力(3.2)构成的能力组合。
能力单元capabilityunit
用于实现价值效益(3.1),不必或不可再分、能够独立运转的能力载体,由过程维、要素维和管理维共同定义。
注:过程维即按照\PDCA”循环建立的能力建设、运行和优化的过程管控机制;要素维包括数据、技术、流程和组织等要素,对应能力建设、运行和优化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管理维包括数字化治理、组织机制、管理方式和组织文化等内容,对应能力建设、运行和优化的治理体系。3.8
能力模块
capabilityblock
围绕特定价值效益(3.1)目标,基于价值流(3.4)构建形成的能力单元(3.7)的有机组合。3.9
长尾效应longtaileffect
个性化、差异化、销量小但种类多的产品或服务,其累计总量巨大,市场总收益超过主流产品或服务收益的现象。
Evaluenetwork externality
价值网络外部性
价值网络参与者所获得的价值效益(3.1)与已连接到该网络的其他参与方数量成正比的特性。注:价值网络的参与方越多,每位参与方获得价值效益越高。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PDCA: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Plan-Do-Check-Action)5总体框架
数字化转型价值效益参考模型,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价值效益分类体系、基于能力单元的价值创造和传递体系以及基于新型能力的价值获取体系,系统阐释以价值效益为导向,将价值效益要求贯穿数字化转型全过程的方法机制。
业务场景
价值模式
价值效益分类体系
生产运营优化
(关注产品)
业态转变
(关注新赛道)
产品/服务创新
(关注服务)
收务延伸
与增生
价值体系优化、创新
和重构的总体需求
信息物理空间
组织主
连接与
23011—2022
基于新型能力的价值获取体系
价值生商
价值网络
价值链。
价值点。
勃节点
基于能力单元的价值创造和传递体系新型能力建设
中总体需求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价值活动客体
交易/服务循环利用
终止处理
基于能力分解实现价值分解的主要视角能力注设要求
价位效差雷求
价直模式
业务创新型
新型能力
新型能力
支持能力协同和价值传递的
能力单元组合范式
生态型
携想快
势童元
支持能力打造和价值创造的能力单元图1数字化转型价值效益参考模型价值效益分类体系给出数字化转型可实现的价值效益参考分类,从生产运营优化、产品/服务创新、业态转变等方面,明确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断跃升的价值效益。基于能力单元的价值创造和传递体系给出基于能力单元的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参考架构,从基于能力分解实现价值分解的主要视角、支持能力打造和价值创造的能力单元、支持能力协同和价值传递的能力单元组合范式等方面,明确通过能力单元和能力单元组合建设,实现能力打造和共享,支持价值创造和传递的方法路径。
基于新型能力的价值获取体系给出基于新型能力的价值效益获取参考架构,从价值点、价值链、价值网络、价值生态等方面,明确基于能力节点、能力流、能力网络、能力生态等新型能力赋能业务创新转型,获取价值效益的模式。
23011—2022
。价值效益分类体系
6.1通则
价值效益分类体系,如图2所示,其核心导向是引导组织通过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挖掘数据的创新驱动潜能,加强数据价值的开发和资产化运营。数字化转型价值效益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运营优化,重点关注传统产品生产与交付,主要为基于传统存量业务,聚焦内部价值链开a)
展价值创造和传递活动,通过传统产品规模化生产与交易,获取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质量提高等方面价值效益;
产品/服务创新,重点关注产品与服务创新,主要为拓展基于传统业务的延伸服务,沿产品/服务链开展价值创造和传递活动,通过产品/服务创新开辟业务增量发展空间,获取新技术/新产品、服务延伸与增值、主营业务增长等方面价值效益;业态转变,重点关注新赛道,主要为发展壮大数字业务,依托与生态合作伙伴共建的开放价值c)
生态网络开展价值创造和传递活动,获取用户/生态合作伙伴连接与赋能、数字新业务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价值效益。
女率提升
本降低纸
生产运营优化
(关注产品)
质量提高
业态转变
(关注新赛道)
产品/服务创新
(关注服务)
服务延伸
与增值
图2价值效益分类体系
6.2生产运营优化
6.2.1效率提升
效率提升包括但不限于:
用户/
生态合
作伙伴
连接与
a)规模化效率提升,即推动数据流动,减少信息不对称,提升资源优化配置效率,以细化分工提高规模化效率,提升单位时间内价值产出;b)
多样化效率提升,即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用户动态需求的快速响应,增强个性定制能力,以信息技术赋能多样化效率提升,提高单位用户的价值产出6.2.2成本降低
成本降低包括但不限于:
GB/T23011—2022
a)研发成本降低,即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产品创新从试验验证到模拟择优,降低创新试错和研发成本;
b)生产成本降低,即加强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动态优化,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管理成本降低,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由于人、财、物等资源浪费和无效占用所带来的管理c)
成本;
交易成本降低,即优化交易的搜寻和达成过程,降低产品/服务的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d)
e)安全成本降低,即提升安全作业水平,降低安全风险和代价。6.2.3质量提高
质量提高包括但不限于:
设计质量提高,即优化改进产品/服务设计、工艺(过程)设计等,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稳定提a
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生产/服务质量提高,即实现生产/服务质量全过程在线动态监控和实时优化,提升质量稳定b)
性,降低质量损失;
c)采购及供应商协作质量提高,即实现对采购及供应商协作全过程在线动态监控和实时优化,提升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
全要素全过程质量提高,即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质量管理深度融合,将质量管理由事后检验转变为按需、动态、实时全面质量管理,全面提升质量管控和优化水平。6.3产品/服务创新
6.3.1新技术/新产品
新技术/新产品的价值效益包括但不限于:a)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技术融合创新,研制和应用新技术,开发和运营知识产权,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和价值空间;
b)通过催生具有感知、交互、决策、优化等功能的智能产品(群)和高体验产品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提高单位产品/服务的价值,开发智能产品群的生态价值。6.3.2服务延伸与增值
服务延伸与增值的价值效益包括但不限于:依托智能产品/服务,沿着产品/服务生命周期和供应链/产业链提供远程运维、在线运营外包a)
等延伸服务,将一次性产品/服务交付获取价值转变为多次服务交易获取价值;拓展卖方信贷、总承包、全场景服务等基于原有产品的增值服务内容,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b)
价值空间。
6.3.3主营业务增长
主营业务增长的价值效益包括但不限于:a)推动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转变,从依靠技术专业化分工提升规模化效率转变为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提升多样化效率,持续提升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实现主营业务增长;5
GB/T23011—2022
b)推动主营业务模式创新,依托数据要素的可复制、可共享和无限供给属性,实现边际效益持续递增,不断创新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提升柔性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主营业务增长。6.4业态转变
6.4.1用户/生态合作伙伴连接与赋能依托在线平台,实现用户的广泛连接和智能交互,以及与生态合作伙伴的业务协同和能力共享,充分发挥用户/生态合作伙伴连接带来的“长尾效应”和“价值网络外部性”,创造增量价值。用户/生态合作伙伴连接与赋能的价值效益包括但不限于:a)基于平台赋能,将用户、员工、供应商、经销商、服务商等利益相关者转化为增量价值的创造者,不断增强用户黏性,利用“长尾效应”满足用户的碎片化、个性化、场景化需求,创造增量价值;
充分依托价值网络外部性,快速扩大价值空间边界,不断做大市场容量,实现价值持续增值以b)3
及价值效益的指数级增长。
6.4.2数字新业务
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将数字化的资源、知识、能力等进行模块化封装并转化为服务,实现内外部数据价值的开发和资产化运营,形成数据驱动的信息生产、信息服务新业态,实现新价值创造和获取。数字新业务的价值效益包括但不限于:a)对外提供的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数据处理、数据交易等数字资源服务带来的价值效益:b)基于知识数字化、数字李生、智能化建模等对外提供知识图谱、工具方法、知识模型等数字知识服务带来的价值效益;
通过主要业务相关的数字能力打造及其模块化、数字化和平台化,对外提供研发设计、仿真验证、生产、供应链管理等数字能力服务带来的价值效益。6.4.3绿色可持续发展
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效益包括但不限于:a)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产业链全场景的深度应用,提升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管控水平,大幅提升资源利用率:b)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材料、工艺、能源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绿色、可再生等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开辟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c)通过数据、信息、知识规模化开发利用,构建完善数字产业生态,降低物质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
7基于能力单元的价值创造和传递体系7.1通则
基于能力单元的价值创造和传递体系是指从组织主体、价值活动客体、信息物理空间等三个视角出发,通过新型能力的分解实现价值效益目标的分解,进一步明确能力单元建设要求,通过能力单元以及基于能力单元组合形成的能力模块建设,实现能力打造和协同,由此构建覆盖全组织的基于能力单元的新型能力体系,支持价值创造和传递,如图3所示注:组织主体、价值活动客体、信息物理空间三个视角的内涵见GB/T23004。价值体系优化、
创新和重构的
总体需求
信息物理空间
组织主体
新型能力建设
+总体需求
需求产品:
交易:
逐级分解
价值活动客体
服务循环利用/
终止处理
基于能力分解实现价值分解的主要视角能力注设要求
价伯效益需求
23011—2022
支持能力协同和价值传递的
能力单元组合范式
品工生态型
要4效新
准文相
价伯效益
支持能力打造和价值创造的能力单元图3基于能力单元的价值创造和传递体系7.2基于能力单元的价值创造和传递体系构建过程构建基于能力单元的价值创造和传递体系,主要过程包括但不限于:a)
依据发展战略中确定的可持续竞争合作优势、业务场景和价值模式,参考价值效益分类体系,明确价值体系优化、创新和重构的总体需求:依据价值体系优化、创新和重构的总体需求,以及从组织主体、价值活动客体、信息物理空间等b)
三个视角明确的业务场景,识别和策划新型能力建设总体需求,并将新型能力建设的总体需求与业务场景相对应进行逐级分解,每个新型能力分解至不能或不必再细分为止,按照新型能力逐级分解情况确定价值效益逐级分解的需求;c)
针对不能或不必再细分的新型能力,依据相应价值效益需求提出能力单元建设要求;能力单元是相应能力的载体,组织应将价值效益需求作为能力单元的主要输入,相应的价值效益成效是能力单元的主要输出;每一个能力单元对应一个价值点,能力单元之间构建的价值效益传递关系即为价值流:
按照价值效益需求,通过相关能力单元输入、输出的衔接与组合,构建基于价值流的能力单元组合,即能力模块;通过建设完善能力模块,推动相关新型能力的协同打造和运用,实现相应价值点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和倍增效应e
以此类推,围绕战略全局层面的价值体系优化、创新和重构需求,基于价值流构建覆盖全组织的能力单元/能力模块组合,承载整个组织的新型能力体系,构成基于能力单元的价值创造和传递体系。
7.3基于能力分解实现价值分解的主要视角与业务场景相对应,组织应参考组织主体、价值活动客体、信息物理空间等三个视角,系统开展新型能力的系统分析、逐级分解,包括但不限于:充分考虑建设和运用能力的组织主体,明确新型能力所涉及的组织边界;在新型能力分解过程a)
中,系统分析个人/岗位、部门/团队、组织、生态圈等组织主体相关方面,按照所对应的组织层级和范围等开展新型能力的分解;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