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4207-2022固体绝缘材料耐电痕化指数和相比电痕化指数的测定方法
GB/T 4207-2022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4207-2022

中文名称:固体绝缘材料耐电痕化指数和相比电痕化指数的测定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roof and the comparative tracking indices of solid insulating material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2-07-11

实施日期:2023-02-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10102087

相关标签: 固体 绝缘材料 指数 测定方法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电气工程>>绝缘材料>>29.035.99其他绝缘材料

中标分类号:电工>>电工材料和通用零件>>K15电工绝缘材料及其制品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替代GB/T 4207-2012

采标情况:IEC 60112:2020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0页

标准价格:38.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陈昊、刘亚丽、李杰霞、施文磊、朱永明、郑敏敏、张润川、何明鹏、邵平安、李培新、耿涛、郭献清、封春波、鲍启伟、夏喜明、管兆杰、沈秀晴、黄海琴、夏宇、沈茂雄、高俊国、郭宁

起草单位: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太湖电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钰明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荣泰科技企业有限公司、深圳市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江苏中车电机有限公司、安徽威能电机有限公司、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等

归口单位:全国电气绝缘材料与绝缘系统评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01)

提出单位: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描述了固体绝缘材料耐电痕化和相比电痕化指数的测量方法,适用于交流电压下使用的设备元件和盘状材料。 本文件提供了按照要求测定电蚀损的程序。 本文件适用于评定材料的成分和表面特性。材料的成分和表面状况都直接影响评定的结果,因此在选用合适的材料前应考虑其成分和表面状况的影响。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29.035.99
CCSK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207—2022/IEC60112:2020代替GB/T4207—2012
固体绝缘材料耐电痕化指数和相比电痕化指数的测定方法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roof and the comparative trackingindicesofsolidinsulatingmaterials(IEC60112:2020IDT)
2022-07-11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花管理委员会
2023-02-01实施
GB/T4207—2022/IEC60112:2020前言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试样条件处理
6.1环境条件
试样表面状态
试验设备
试验电路
试验溶液
滴液装置
试样支撑台
电极装置安装
条件处理室
基本试验程序
试验程序
电蚀损的测定
测量耐电痕化指数(PTI)
测量相比电痕化指数(CTD
筛选试验
测量经受50滴液滴的最大电压
100滴液滴测量
附录A(资料性)
附录B(资料性)
附录C(资料性)
铂电极·
备选方案
参考文献
宜考虑因素清单
溶液B
电极材料选择
GB/T4207—2022/IEC60112:2020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4207一2012《固体绝缘材料耐电痕化指数和相比电痕化指数的测定方法》,与GB/T4207一2012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增加了“材料成分和表面状况对测量结果影响的描述”(见第1章);b)
增加了“ISO4287”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e)
删除了GB/T17037.1—-1997、GB/T17037.3—2003、IEC104、ISO293:1986和ISO295:1991”五个规范性引用文件(见2012年版的第2章);更改了“电痕化失效”术语定义的注释(见3.2,2012年版的3.2);更改了“相比电痕化指数”术语定义的注释,并增加了注1和注4的内容(见3.5,2012年版的3.5);
增加了“去离子水”术语和定义(见3.8);更改了“原理”注释的内容(见第4章,2012年版的第4章);更改了“试样”中试样加工工艺可参考的文件,增加了注6和注7的技术内容(见第5章,2012年版的第5章);
更改了“环境条件”中环境温度的界定,由“23℃士5℃”改为(23士2)℃”,并增加了开始测试时间的要求(见6.1,见2012年版的6.1);更改了“溶液A”的描述,删除了配置溶液用去离子水电导率的要求,增加了注2(见7.3,2012年版的7.3);
更改了“溶液B\的捕述,改为“见附录B\(见7.3,2012年版的7.3);D
增加了溶液C的成分和配比要求,电阻率要求和表面张力要求(见7.3,2012年版的7.3);更改了“滴液装置”的技术内容,增加了滴液之间的目标时间的要求,增加了“注2”内容(见7.4,m)
2012年版的7.4);
增加了“条件处理室”的技术内容(见7.7);删除了“规定的数量试样要求”(2012年版的10.1);更改了“耐电痕化指数试验结果报告”的措述(见10.2,2012年版的10.2);更改了“概述”测定相比电痕化指数的要求,删除了注1和注2(见11.1,2012年版的11.1);增加了“筛选试验”(见11.2);更改了“100滴液滴测量”中的注1的技术内容(见11.4,2012年版的11.2);更改了“附录B\的技术内容,将“溶液B\改为推荐使用“溶液C”,在“溶液B\的技术内容中删除了去离子水的电导率要求,增加了“可使用溶液B代替溶液C,以实现试验结果的兼容性”的内容描述(见附录B,2012年版的7.3);u)更改了“电极材料选择”的内容(见附录C,2012年版的附录B)。本文件等同采用IEC60112:2020《固体绝缘材料耐电痕化指数和相比电痕化指数的测定方法》。本文件做了下列最小限度的编辑性改动:由于原文中编辑性错误,将6.1中的(23士5)℃\修改为“(23士2)℃”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I
1范围
GB/T4207—2022/IEC60112:2020固体绝缘材料耐电痕化指数和相比电痕化指数的测定方法
本文件描述了固体绝缘材料耐电痕化和相比电痕化指数的测量方法,适用于交流电压下使用的设备元件和盘状材料。
本文件提供了按照要求测定电蚀损的程序。注1,耐电痕化指数的测量可作为材料的验收标准,也可作为对材料及零部件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相比电痕化指数主要可用作材料的基本特性表征和性能比较的参数。本文件适用于评定材料的成分和表面特性。材料的成分和表面状况都直接影响评定的结果,因此在选用合适的材料前应考虑其成分和表面状况的影响。本文件测试结果不能直接用于评估电气设备的安全爬电距离。注2:本文件符合IEC60664-1。
注3:通过本试验,可以鉴别在潮湿环境下工作的电气设备上的材料耐电痕化性能优劣。若需评定户外使用材料的性能,则可采用更严酷的长期试验,采用较高电压和尺寸更大的试样(见IEC60587的斜板试验),其他试验方法(如斜板法)可与本文件给出的滴定试验的材料排列顺序不同。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SO4287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廊法术语、定义和表面结构参数[GeometricalProductSpecification(GPS)-Surfacetexture:Profilemethod-Terms,definition andsurfacetextureparameters]
注:GB/T3505—2009产品儿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率法术语、定义及表面结构参数(ISO4287:1997,IDT)。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ISO和IEC维护的用于标准化的术语数据库地址如下:ISO在线浏览平台:https://www.iso.org/obp;IEC电子百科:http://www.electropediaorg/。3.1
电痕化tracking
在电应力和电解杂质的联合作用下,固体绝缘材料表面和/或内部逐步形成导电通道的现象。3.2
tracking failure
电痕化失效
导体间的绝缘部分由于电痕化引起绝缘失效。1
GB/T4207-2022/IEC601122020
注:在本文件规定的试验中,由于电流会通过试样表面和/或试样内部,因此能通过过电流装置的动作来判断是否发生电衰化。
电蚀损electricalerosion
由于放电作用使电气绝缘材料产生耗损。3.4
空气电弧
airarc
试样表面之上的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弧。3.5
comparativetrackingindex;CTI相比电痕化指数
五个试样经受50滴减滴期间未电痕化失效和不发生持续燃烧时的最天电压值,以伏特(V)表示,还包括100滴液滴试验时关于材料性能的叙述。注1,在任何较低的试验电压条件下,不发生电痕化失效和持续燃烧。注2:CTI判断标准可要求说明电蚀损的程度。注3:试验中,允许材料发生非持续燃烧但不导致失效,除非考虑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否则材料完全不燃烧为首选,见附录A,
注4:某些材料可以承受较高的试验电压,但在较低的试验电压下反而会发生失效,见11.2。3.6
持续燃烧
persistant flame
超过2s的燃烧。
proof trackingindex,PTI
耐电痕化指数
五个试样经受50滴液滴期间未电痕化失效和不发生持续燃烧所对应的最大电压数值,以伏特(V)表示。
注:试验中,允许材料非持续燃烧但不导致失效,除非考虑其他更重要的因索,否则材料完全不燃烧为首选,见附录A.
去离子水
de-ionizedwater
符合ISO3696中的3级标准或同等品质分析性的实验室用水。4原理
将试样支撑,使其上表面几乎为水平面,通过两个电极施加电应力。在电极间连续滴下电解液,直到过电流装置动作,或直到发生持续燃烧,或直到试验通过。每组试验持续时间较短(少于1h),在试样的表面上放置间距为4mm的铂电极,在两电极的中心点以30s的间隔滴下50滴或100滴(每滴约20mg)的电解液。试验时,电极间施加100V~600V交流电压。可使用表面非常平整的试样,其面积足够大,确保试验期间过程中,试样可被腐蚀或变软,因此允许电极陷人试样。若试验时发生该现象,要同时报告通过试样形成的孔以及孔的深度(测量试样厚度),可选用更厚的试样重新测试,试样最大厚度为10mm。注:电痕化失效所需液滴数通常随施加电压降低而增加,低于临界值时,不发生电痕化,对于某些材料,高于临界值时也许不发生电衰化。
5试样
液体不会从测试电极之间流走。GB/T4207—2022/IEC601122020
注1:虽然能使用较小尺寸的试样,但依然建议使用能供试验的平面尺寸不小于20mm×20mm的试样,以减少电解液流出试样边缘损失,若不损失电解液,也能使用尺寸为15mm×15mm的试样,例如ISO3167中规定的多用途试样。
注2:通常情况下,每次试验使用独立的试样,如果要在同一试样上进行多次测试,测试点之间的距离可能要足够远,以避免测试点产生的闪光或烟雾及腐蚀后的产物污或响其他待测区域。试样的厚度应不小于3mm,可将多个试样叠加以获得至少3mm的厚度,注3:对于较薄的试样,热量会通过其本身散发到玻璃支择件上,因此小于3mm厚的试样与较厚试样上得到CTI值不具可比性,可以将试样登加以获得满足试验要求的试样厚度。除非产品标准中另有规定,否则试样表面应均匀光滑并且无缺陷,如无擦伤、瑕症、杂质等。若无法保证上述要求,则应说明试样表面情况与试验结果一起报告。因为试样表面某种特性也许增加试验结果的分散性。
对于在产品部件上进行的试验,在无法从部件上切割出合适尺寸的试样情况下,可在相同绝缘材料模压成型的试样上截取合适的尺寸用于试验。在此情况下,宜确保部件和截取的试样均通过相同的制造工艺生产,并尽量使其具有相同的表面特征。如最终制造工艺的细节未知,则参考ISO293、ISO294-1、ISO294-3以及ISO295中规定的制备方法。注4:在测定PTI和CTI的试验中,使用不同制造条件/工艺制备的试样,可能会导改试样表现出不同的性能水平,注5:在测定PTI和CTI的试验中,使用不同流向模压成型的试样,也可能导致试样表现出不同的性能水平。在特殊情况下,为使试样表面平滑,可对试样进行抛光。若抛光试样,则表面纹理应符合ISO4287的规定(如轮廊最大高度R的值)并且应记录在试验报告中(见10.2和11.5)。注6:任何批光可能会损坏试样,在此情况下,通过抛光制成的材料表面与试样原始表面相比所副得的耐电痕化值可能更高或更低。
当电极的方向与材料特性显奢相关时,测量应沿其特性方向和正交特性方向进行。除非另有规定,应报告测得CTI较低的特性方向。注7,当材料表面具有疏水性时,通常使用具有腐蚀性的电解液,例如溶液C,6试样条件处理
6.1环境条件
除非另有规定,试样应在(23士2)℃,相对湿度(50士10)%下保持至少24h。应在试样从条件处理室中取出的30min内开始测试(见7.7)。6.2试样表面状态
除非另有规定,对试样表面状态有如下要求:a)试验前,应将试样表面进行清洁;b)应报告清洁步骤,若可能,清洁的具体细节应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灰尘、脏物、指印、油脂、油、脱模剂或其他污染物可能影响试验结果。清洁试样时应避免使材料发生溶胀、软化、擦伤或其他破坏。3
GB/T4207—2022/IEC60112:20207试验设备
7.1电极
应使用纯度至少为99%的金属铂作为电极(见附录C),两个电极矩形横截面应为(5.0士0.1)mm×(2.0士0.1)mm,其端部斜面角度应为(30士2),具体见图1,斜面的刃应近似为平面,约0.01mm~0.10mm宽
注1:经验表明,带有目镜校准的显微镜适用于检验刃的表面尺寸。注2:通常在每次试验后使用机械方法对电极进行再次加工,以确保电极尺寸保持所要求的公差,特别是其斜面和端部的角度。
在试验开始前,电极应对称地安放在试样表面上,并垂直于试样表面,电极之间的夹角为(60士5),电极间距应为(4.0士0.1)mm,电极安放于试样上的示意图见图2。应使用矩形薄金属滑规检查电极间距,电极应能自由移动,并且在试验时,电极在试样表面上施加的压力应为(1.00士0.05)N,在试验过程中压力尽可能保持不变。图3给出了一种典型的电极结构。应在适当的试验间隔期间调整电极在试样表面上施加的压力。对于一些材料,电极陷入材料表面的深度较小,可通过弹簧产生压力。对于一般材料,宜通过其自身重量产生压力满足试验需要。注3:对于大多数但并非全部的装置设计,如果电极在试验过程中因试样软化或腐蚀面移动,则其端部会产生电弧,且电极间距也会改变。闻距改变程度和方向取决于两电极中心点和与试样接愈点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取决于材料本身,但不是决定性的,设计上的差异可能会导致试验结果的差异。7.2试验电路
应对电极施加正弦波电压,电压范围为100V~600V,额率范围为48Hz~62Hz,电压测量装置应显示为有效值,最大误差应不超过1.5%,电源功率应不小于0.6kVA,合适的试验电路示例见图4。应通过可变电阻器将两电极间的短路电流调节到(1.0士0.1)A,且在此电流下,电压表指示的电压下降幅度不应超过10%。测量短路电流仪器的读数精确度应为士3%或更高。注:电源电压足够稳定可获得要求的公差。当有效值为(0.50士0.05)A的电流持续(2.0土0.2)s时,过电流装置应动作。7.3试验溶液
溶液A:
将质量分数约0.1%且纯度不小于99.8%的分析纯无水氟化铵(NH.CI)试剂溶解于去离子水中.以制备在(23士1)℃时电阻率为(3.95士0.05)Q·m的溶液A注1,在规定的电阻率范围内确定氯化铵用量制备落减。注2:溶液A的电阻率在25C时为(3.75±0.05)nm,在20C时为(4.25±0.05)n·m。溶液B:
见附录B。
溶液C:
将质量分数约0.2%、纯度不小于99.8%的分析纯无水氯化铵(NHCI)试剂和质量分数(0.50士0.02)%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辛苯昔醇,CAS号:9002-93-1)溶解于去离子水中,以制备在(23士1)C时电阻率为(1.98士0.05)a·m的溶液C,溶液C表面张力小于40mN/m。注3:在规定的电阻率范围确定氯化铵用量,在规定的表面张力范围内确定表面活性剂用量,以制备溶液,通常使用溶液A进行试验,但在模拟腐蚀性更强环境的试验时,建议选用溶液C进行试验。若选4
GB/T4207—2022/IEC60112:2020用溶液C试验,则应在CTI和PTI后加字母“C”。溶液B可用于试验结果对比。7.4滴液装置
试验溶液应在试样上方(35士5)mm的高度,应以(30士5)s的时间间隔滴落在两电极间中心位置的试样表面上。
两滴之间的目标时间应为30s,连续50滴液滴的质量应在0.997g~1.147g,连续20滴液滴的质量应在0.380g~0.480g。
注1:液演的质量能通过合适的天平称量来确定。注2:50滴的目标质量为1.07g,20滴的目标质量为0.43g。应在合适的时间间隔内检查液滴的质量。注3:对于溶液A,经验表明外径为0.9mm~1.2mm壁不锈钢管(如皮下注射针管)适合作为滴定装置的滴液口,具体采用哪种滴液口取决于滴液系统,对于溶液B和溶液C,经验表明,可使用不同的滴液系统,但宜使用滴液口外径为0.90mm~3.45mm,注4:可使用液滴检测计或计数器,以确定是否有连续滴液或未滴液。7.5试样支撑台
应使用一块或若干块尺寸合适的玻璃板,总厚度不小于4mm,用来在试验期间支撑试样。注1:为了避免清洁支撑台,通常将一次性玻璃显微镜用的载玻片放在支择台上紧换着试样的位置,注2:经验表明,在玻璃板边缘使用薄的金属错,可以用来检查电解液的损失。7.6电极装置安装
试样和其紧接的电极应放置在箱体内通风好的位置。注:为保持箱内理想的排烟效果,对于某些材料,能使试样表面和电极间保持细微的空气流动,经验表明试验前和试验期间0.2m/s空气流动速度是适合的。能提高箱内其他区域的空气流动速度以帮助排气,能使用合适的热电阻风速计测量空气流动速度,应安装合适的烟雾排出系统,以确保试验后安全排气。7.7条件处理室
条件处理室应保持温度为(23士2)℃,相对湿度为(50士10)%。注:IEC60212中措述了固体绝缘材料测试前和测试期间所使用的标准条件。8基本试验程序
8.1概述
当材料为各向异性材质时,试验应沿其特性方向和正交特性方向进行,除非另有规定,应在CTI较低的特性方向上进行试验。
试验应在环境温度(23士5)℃下进行。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应在未污染的试样上进行试验。若试样产生孔,则认为试验结果有效,与试样厚度无关。但应同时报告孔形成的原因和孔的深度(试样或叠层厚度)。
8.2准备
每次试验后,用合适溶剂清洗电极,然后使用去离子水冲洗并干燥。若有需要,重新对电极加工使其恢复原状,必要时进行抛光并冲洗,在下一次试验前再次进行干燥处理。5
GB/T42072022/IEC60112.2020
试验前,若有需要,对电极进行冷却处理,确保其温度不足以对试样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确保不产生直观的污染,通过标准试验与试验前的测量确保所采用落液符合电导率要求。注1:由于以往试验导致滴定设备中的残留物可能会污染落液,以及溶蒸发会增加其浓度,两者可使得结果比真实值偏低,在此情况下,试验前能机械地和/或用溶剂清洗滴定设备,内部也用相同的溶剂清洗,用10滴20滴冲洗,通常能去掉浓度较大的波体。如有争议,电极和滴定装置清洁程序应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将试样水平放置在支撑台上,测试面朝上。调整试样的相对高度和电极装置,使电极置于试样上方,并定位校准电极间距为(4.0士0.1)mm。确保整个电极横刃与试样表面接要求的压力接触,压力均匀分布在整个刃宽度上。www.bzxz.net
注2,为便于目视检查,能在电极后放置一光源,试样的方向宜确保液滴保留在两电极之间。调节试验电压到要求值,电压值应为25V的整数倍,并调整电路参数,使短路电流在允许的公差范围内。
8.3试验程序
启动滴液装置,使液滴滴落在试样表面,保持试验进行,直到发生以下情况之一,则停止试验:a)过电流装置动作;
b)发生持续燃烧;
e)第50(100)滴液滴滴落后经过至少25s,无a)或b)情况发生,注:若不要求测定电快损,可在任何50滴试验前进行100滴试验。试验结束后,排出试验箱内有毒气体,取出试样。9电蚀损的测定
按要求,50滴液滴试验结束后,应清除掉粘在未失效试样表面的任何碎屑或松散附着的分解物,然后将试样放在带有深度计的平台上。应使用半球端部直径为1.0mm的探针测量每个试样的最大电蚀损深度,以毫米表示,精度为0.1mm。测量五次,结果取最大值。电蚀损深度小于1mm时,应以*<1mm\表示。按第10章的规定进行试验时,应在规定的电压下对经受50满满试验的试样进行电蚀损深度测量。
按第11章的规定进行试验时,应在最大电压下对经受50滴液滴试验的五个试样进行电蚀损深度测量。
10测量耐电痕化指数(PTD
10.1程序
在材料标准、电气设备规范或其他标准中,如仅需进行耐电痕试验,应按照第8章的规定进行50滴液满试验,但试验仅在某个规定电压下进行。由空气电弧导致的过电流装置动作,不是电痕化失效。至少测试五个试样。若其中一个在特定的试验电压下失效,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可对一组新的五个试样进行试验,如果十个试样中只有一个失效,则结果为“通过”。试样数量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或按照产品标准确定。耐电痕试验电压应为25V的整数倍。6
10.2报告
报告应包含以下信息。
被测材料的名称和任何条件处理。试样厚度和用于获得规定厚度的叠层数。b)
试样未测试的原始表面特性:
任何清洁过程情况:
任何机加工情况,如抛光;
任何试样表面涂漆情况。
试验前的表面状态,如表面缺陷,如划痕、污物、杂质等。e)
电极和滴管的清洁程序。
GB/T4207-2022/IEC601122020
如果试验不是在无通风的空间进行,记录大概的空气流速。用来校正电极的任何已知材料特性。h)
不要求测定电损程度时,按照如下方式耐电痕化指数试验报告结果:·说明使用的落液类型(溶液B或溶液C),在规定的电压下试验通过或失效。注1:例如溶液A;PTI175为通过或失效,溶液B,PTI225M为通过或失效,溶液C,PTI175C为通过或失效。如果要求测定电蚀损程度时,应按如下方式报告结果:·说明使用的溶液类型(溶液B或溶液C)以及最大的电蚀损深度,在规定的电压下试验通过或失效。
注2:例如溶液A,PTI250-3为通过或失效,溶液B,PTI375M-3为通过或失效,落液C,PTI250C-3为通过或失效。如果试样发生燃烧,无法报告电蚀损程度,则应在报告中说明。如果在试样上形成穿孔,则应报告孔的信息及深度(试样厚度)。如果由于产生电弧导致试验无效,则应报告。11测量相比电痕化指数(CTI)
11.1概述
测定相比电痕化指数,需测量连续五个试样通过50滴试验的最大电压值,然后在低于该电压值25V的电压下对五个试样进行100滴试验,若试验未通过,则应确定100滴试验的最大电压值。如果五个试样中有一个在某试验电压下失效,则可重新试验另一组五个试样,如果十个试样中只有一个失效,则可维续进行下一个更高电压的试验。11.2筛选试验
如果材料性能未知,应至少对三个试样在最大电压300V下进行50滴试验的筛选试验,如果材料能承受初始试验而未发生电痕化失效,也未持续燃烧,则始终使用三个试样,每次增加100V电压继续进行试验,直到发生电痕化失效或持续燃烧,然后将试验电压降低50V进行试验,最后将试验电压升高或降低25V,以确定用于相比电痕化指数的最大试验电压。如果材料在初始试验电压下失效,则将试验电压降低100V,以上述相同的程序确定相比电痕化指数,且始终使用三个试样。
按照一般程序和11.1、11.3及11.4测量相比耐电痕化指数。注:筛选试验的任何结果均能用于完成确定CTI值的一般程序。由于某些材料可以承受较高的试验电压,但在较低的试验电压下会失效,因此需要进行筛选试验。7
GB/T4207—2022/IEC60112:202011.3测量经受50滴液滴的最天电压按照筛选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试验电压对新的试样或在不同位置进行试验,在第50滴液滴后至少25s内确定试样是否经受住该试验电压强度如果试样上发生空气电弧而导致过电流装置动作,则试验无效。在清洗装置后,按第8章程序,用新的试样或在不同位置以相同电压重复进行试验,如同样情况发生,在更低的电压下再次重复试验,直到产生有效的电痕化失效或通过。报告试验的详细信息见11.5。注1:因为某些材料可能无法实现有效的电痕化失效,所以不可能确定材料的CTI值,较为典型的现象是试验直接从某一可耐受的电压下提升到下一步的最高电压时会出现空气电弧,如果试样表面产生大电流而使过电流装置动作或发生持续燃烧,则该试样在此电压下失效。清洁装置后,按照第8章规定的程序,使用较低的试验电压在新的试样或位置上重复进行试验。如果上述情况均未发生,且在第50滴液滴后经过至少25仍未发生过电流装置动作,则表明该试验有效,可以认为试验通过。
如果试验过程中试样上没有形成孔,在较高的电压下对新的试样或在不同位置重复进行试验,直到确定最大电压为止。此电压下的前五次试验中,每次试验在第50滴液滴后经过至少25s未发生任何失效,清洁装置后,按照第8章程序进行试验。可使用五个单独的试样或在同一试样上五个不同的位置重复进行试验。
如果试验过程中试样上形成孔,记录此结果,同时注意孔的深度(试样或叠层厚度),然后按上述程序继续进行试验。
注2:若试验过程中有形成孔,能在清洁装置后,对较厚的试样(最大厚度10mm)进行进一步试验以获得更多信息,例如,参照第8章的规定,
不考虑试样厚度,试验结果有形成孔,认为有效但应报告孔的形成和孔的深度(试样堆叠厚度)。记录五个试样经受50滴液滴试验而不发生失效的最大电压,作为50滴液滴试验的结果。继续确定最大100滴液滴试验的耐受电压,11.4100滴液滴测量
按照第8章程序,将电压设置为选定等级进行试验,直到在第100滴液滴后经过至少25s或失效为止,
如果试样上发生空气电弧而导致过电流装置动作,则试验无效。在清洁装置后,按第8章程序,用新的试样或在不同位置以相同电压重复进行试验。如同样情况发生,在更低的电压下再次重复试验,直到产生有效的电痕化失效或通过。报告试验的详细信息见11.5,注1:固为某些材料不可能实现有效的电痕化失效,所以不可能确定材料的CTI值,较为典型的现象是试验直接从某一可耐受的电压下提升到下一步的最高电压时会出现空气电弧。如果试样表面产生大电流而导致过电流装置动作或发生持续燃烧,则该试样在此电压下失效。在清洗装置后,按照第8章程序,使用较低的试验电压在新的试样或在不同位置上重复进行试验。如果上述情况均未发生,在第100滴液滴后至少经过25s,过电流装置未动作,表明试验有效且试样合格。在新的试样或不同位置上,逐渐升高的电压重复进行试验,此电压下的前五次试验中,每次试验在第100滴液滴下后经过至少25s未发生任何失效。在清洁装置后,按照第8章程序,可使用五个单独的试样或在同一试样上五个不同的位置重复进行试验。如果试验过程中试样上有形成孔,记录此结果,同时注意孔的深度(试样或叠层厚度),然后按上述程序继续进行试验,
注2:若试验过程中有形成孔,能在清洁装置后,对较厚的试样(最大厚度10mm)进行进一步试验以获得更多信息,例如,参照第8章的规定。
将记录五个试样经受100滴液滴试验而不失效的最大电压作为100滴液滴试验的结果。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