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 16882-1997 动物鼠疫监测标准
GB 16882-1997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 16882-1997

中文名称:动物鼠疫监测标准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 Animal plague monitoring standard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1997-06-16

实施日期:1998-01-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248272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医药卫生技术>>11.020医学科学和保健装置综合

中标分类号:>>>>C59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4291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10, 字数:14千字

标准价格:10.0 元

出版日期:2004-04-1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7-06-16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全国鼠疫布氏菌病防治基地

归口单位:卫生部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管部门:卫生部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各类鼠疫疫源地主要宿主、媒介、病原体及血清学各项监测标准,监测的质量控制及其技术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喜马拉雅旱挞灰旱挞长尾旱挞蒙古旱獭,达乌尔黄鼠、阿拉善黄鼠、长尾黄鼠,长爪沙鼠,布氏田鼠,大绒鼠及家鼠(黄胸鼠)鼠疫疫源地的监测。监测以县(市、旗)为单位。 GB 16882-1997 动物鼠疫监测标准 GB16882-1997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GB168821997】
动物鼠疫监测标准
鼠疫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至1995年底,已判定的自然疫源地分布于我国17省(区)234个县(市、旗)。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通过对鼠疫动物病的监测,掌握疫情动态,考核控制效果,为疫情预测预报及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在研制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我国在鼠疫监测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现场实践经验,使其在有关章节中得到表达。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全国鼠疫布氏菌病防治基地;参加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流行病防治研究所、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李书宝、刘纪有、李铁华、李超、马永康。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科学院负责解释。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各类鼠疫疫源地主要宿主、媒介、病原体及血清学各项监测标准,监测的质量控制及其技术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喜马拉雅旱獭、灰旱獭、长尾早獭、蒙古旱獭懒,达乌尔黄鼠、阿拉善黄鼠、长尾黄鼠,长爪沙鼠,布氏田鼠,大绒鼠及家鼠(黄胸鼠)鼠疫疫源地的监测。监测以县(市、旗)为单位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159781995人间鼠疫疫区处理标准及原则GB15991—1995鼠疫诊断标准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鼠疫自然疫源地:在动物鼠疫流行过程中,鼠疫菌寄生于特定的宿主,主要通过媒介蚤在宿主和其他动物间传播,不依赖于人类,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并能酿成人间鼠疫流行,这种现象称之鼠疫自然疫源性。有自然疫源性的地方称为鼠疫自然疫源地。3.2动物鼠疫监测:在鼠疫疫源地内定期定量地监测动物鼠疫流行动态,观察宿主动物及媒介昆虫生态,研究动物鼠疫感染、传播、保存规律及地理分布特征。
3.3主要宿主:能保证鼠疫菌在特定的生态系中长期延续的物种。
3.4疫区:鼠疫在人群或动物间发生或流行的地区。3.5
疫点:发生人或动物鼠疫的局部地区,3.6
疫鼠:自然感染并从其体内分离出鼠疫菌的啮齿动物称为疫鼠。
3.7聚集性:动物鼠疫在时间、空间或同时在时间与空间上成族出现。
3.8最适生境:最适合宿主动物栖息生存的自然环境,3.9流动监测点:监测范围不小于2500ha,主要开展自死鼠检菌及血清流行病学监测,并重点掌握主要宿主及媒介昆虫数量,监测时间一般为20天。
3.10固定监测点:监测范围为10000ha,对地理生境的变化、宿主动物、媒介昆虫的数量及鼠疫菌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观察,掌握动态,研究鼠疫动物病流行及保存规律。每点监测时间为3~5年。4动物鼠疫监测标
4.1黄鼠(含达乌尔、阿拉善、长尾黄鼠,下同)疫源地监测时间4~9月:流动监测点范围2500ha,固定监测点范围10000ha;以地貌植被、黄鼠数量三项指标划分生境,绘制1:10000比例尺生境分布图。按各类生境面积0.5%比例分层抽样,4月与7月以,日一公顷弓形夹法各监测一次黄鼠数量;体蚤抽样每旬至少检活黄鼠体20只;动物检菌固定点检300~500只,蚤类检菌90组以上;血清学检测血清占预测鼠数不少于8%。
4.2、旱獭(含喜马拉雅、灰、长尾、蒙古早獭,下同)疫源地监测时间4~10月初;流动点5000ha,固定点22500ha;以地貌植被、早獭数量三项指标划分地理生境,并绘制1:10000比例尺生境图。按各类生境面积0.5%比例分层抽样监测旱獭数量。流动监测点用路线法:选有代表性的路线5条,每条路线长5km,视野宽50m,步行每小时3km,骑马每小时5km,以路线长度乘视野宽度求调查面积,最后计算出一公顷旱早獭密度,每月或5、7月各调查一次。旱獭体蚤抽样每旬至少梳检早獭懒30只;早獭检菌以病、死獭为主,早獭密度在0.1只/ha,抽检早懒数量的10%,密度在0.2只/ha以上抽检早獭懒数量的5%蚤类检菌不少于250组,血清学检测以自然村牧点为基础,牧区抽犬血清的5%,农区抽犬血清的20%蒙古旱獭疫源地主要以旱獭数量及血清学监测为重点4.3长爪沙鼠疫源地
监测时间:4~5月,10~11月。流动监测点2500ha,固定监测点10000ha,以地貌、植被、土壤、长爪沙鼠数量4项指标划分生境绘制1:10000比例尺地形图。流动点按0.5%比例,固定点按0.2%~0.5%比例分层抽样,以一公顷为单元叠夜弓形夹法调查长爪沙鼠数量。体蚤抽样每点每旬至少检活体20只,全年100只以上:宿主检菌重点寻找自死鼠。捕获鼠检菌全年每点不少于500只,所获蚤类全部检菌;每点检测鼠类血清200~500份。4.4布氏田鼠疫源地
监测时间:4~5月,8~9月。监测范围不少于10000ha,检索控制范围100000ha。生境划分参照长爪沙土鼠。按各类生境面积0.2%比例分层抽样,以一日一公颅布夹法监测布氏由鼠数量。体蚤抽样每点梳检布氏田鼠100只;宿主检菌应以寻找自死鼠为主,每点全年检验鼠类300只以上,所获蚤全部检菌;每点检测布氏由鼠血清10C份以上。
4.5大绒鼠疫源地
监测时间:1~12月,以3~8月、12月为重点。固定、流动监测点范围2000ha,以县为单位每年搞固定点一个,流动点2~4个。宿主数量监测固定点每月抽样一次,流动点每季抽样一次,每次用笼夜法布放鼠笼100个,连下三夜,计算扑获率。体蚤抽样每种生境推取大绒鼠、齐氏姬鼠20只以上;宿主检菌每个固定点全年不少于500只,全年蚤类检菌100组以上;注意搜集疫源地猎、牧狗血清和野生动物狐、摧、鼬类等)血清,检测各种鼠类和指示动物血清150份以上。
4.6家鼠(黄胸鼠)疫源地
监测时间:1~12月。广东3~5月,福建4~10月,滇西5~9月为重点。固定点监测范围2000ha,流动点监测范围5001000ha在此范围内固定点选100~200户村屯(寨),流动点选50100户村屯(寨)进行监测。每县搞一个固定点、2~4个流动点;家栖鼠类调查每月选代表性房间100间,每间布放鼠夹(笼)一个,连下三天;野外夜行鼠以5m夹线法布夹100个,连下二夜,分别计算室内及室外捕获率。体蚤抽样每月扑活家鼠(黄胸鼠)20只;固定点动物检菌300~500只,蚤检菌不少于100组;血清学每月检测血清50~100份,全年500~1000份。
附录A
A1黄鼠密度调查方法
(标准的附录)
主要宿主动物密度调查方法
A1.1调查时间:每年4月和7月分别进行两次调查。抽样方法:按监测区各生境面积0.5%比例分层抽取样方,A1.2
样方间距大于200m。
样方测量:每一样方以一公项为单位(100m×100m),四角做出标志。
A1.4:查洞:在样方内5m间距查洞,发现洞后作好标记A1.5布夹:在黄鼠日出洞前,用坑式布夹法,在布夹时间内每2h巡视一次。
A1.6计算:按式(A1)计算。
扑鼠数
黄鼠密度一程方面积(ha)
旱獭密度调查方法
与路线。
调查时间:每年5月和7月各调查一次抽样方法:按监测区各生境面积0.5%比例分层抽取样地调查方法:
目测法
在监测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生境样地5~10个,每个样地5~10ha。首先在样地周围作好标志,确定样地范围,选择距样地100~200m处,借地理屏障或掩体做掩护,在早獭日活动频繁时间,用望远镜观察样地内的早獭数,连续观察2天,每天2次。以一次的最高值计算密度。
早激密度一样地面程(ha)
早缴数
A2.3.2路线法
(A2)
在监测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监测路线5~10条,每条线10ha。路线视野宽度50~100m,路线距离按步行3km/h,骑马5km/h,早攀敷
早赖密度=露线长度×规野宽/1000mA3长爪沙鼠和布氏田鼠密度调查.(A3)
A3.1调查时间:长爪沙鼠和布氏田鼠在春秋两季各监测一次。A3.2抽样面积:在监测区内按生境面积0.5%比例分层抽样,样方以1ha(100m×100m)为单元。A3.3样方测量与查洞:同黄鼠(A1.3,A1.4)。A3.4布夹查洞时发现的鼠洞,全部堵塞,翌日早7~8时,对盗开的洞口,每个洞口布夹一盘,布夹时间为24h。白天每2h巡视一次,黄昏与拂晓各巡视一次,巡视时取下扑到的鼠并将鼠夹在原洞口重新布夹,连续扑打。
鼠密度:按式(A4)计算。
扑既数
鼠密度一群方面积(h)
A4野外夜行鼠密度调查
(A4)
A4.1调查的夹(笼)次数:以月为单位,选择有代表性的1~3种生境,每种生境布夹(笼)100盘(个)/次,其中大绒鼠疫源地每次连续布放3天,家鼠疫源地连续布放2天。A4.2扑鼠工具:夹(笼)型号要统一A4.3诱饵:板夹统一用白面(植物食用油)油饼,鼠笼用油条或红薯,每块3~5mg。
A4.4布放方法:采用5m夹(笼)线法布放,夹(笼)行间距要超过200m,夹嘴和笼口方向要一致。A4.5布放时间:日落后布夹,日出前收回,在布夹和笼的时间内遇到风雨大,不能计算扑获率。A4.6扑获率:按式(A5)计算。
扑鼠数
扑获率(%)=更(宽数艾天数×100A5家栖鼠类密度调查
(A5)
A5.1调查数量:在监测区内,每月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村(寨),在村(寨)选择100间房子(包括仓房),每间房子布放夹(笼)一盘(个)。A5.2扑鼠工具:同野外夜行鼠。A5.3诱饵:同野外夜行鼠。
A5.4布放时间及方法:连续布放48~72h/次,每天早晚各巡视一次,取下扑获鼠,更换诱饵。A5.5扑获率:按式(A6)计算。
扑*(%)买(宽数要天数×100
扑鼠数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B1调查数量
鼠体蚤指数调查方法
各类鼠疫自然疫源地在监测期间内,每旬随机抽取20只活体主要宿主动物进行检蚤
B2调查方法
扑获的活体主要宿主动物,单只装袋,在检蚤室用乙醚麻醉后,用篦子或毛刷梳蚤,获得蚤进行鉴定分类,以同一宿主,同一方向,同一种类分组送检。
B3计算
总蛋数
鼠体总蛋指数一号
总鼠数
基种蚤数
果种蛋指数一
总鼠数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限体染蛋率(%)
染孟鼠数
总鼠数
C1操作方法
附录C
(B2)
(B3)
(标准的附录)
间接血凝试验方法
将小试管排列在试管架上,标明管号,向第一管加入0.9mL稀释剂,以后每管各加0.5mL。取被检血清0.1mL,加入第一管中,混匀后行倍比稀释,最后一管取0.5mL弃去。再用1mL刻度吸管,向各管滴加2.5%F抗原致敏血球一滴(0.05mL),振荡混匀血球,置37℃温箱或室温2~3h观察结果,疑似材料做6管,每批试验应投稀释剂0.5mL十2.5%F抗原致敏血球一滴作对照。C2结果判定
红血球在管底呈不均匀分布,边缘呈翻伞状或不整齐的粗糙型为阳性结果。阳性结果又按红血球在管底部分及边缘粗糙程度划分为:
C2.1+十+十:凝集紧密,凝集物布满管底,有明显的折边当抗体过量时,则凝集成疏散的花团状。C2.2十++:凝集比较紧密,凝集物布满管底,呈圆盘状无折边出现。
C2.3十十:血球不完全凝集,管底呈整齐的圆圈,圈内外均有明显的血球凝集。
C2.4十:不凝集的血球较多,沉于管底,呈现整齐的圆圈,圈外有很少的凝集血球,
C2.5一:血球不凝集,沉于管底,呈整齐的圆圈。试管法以“十十”为间接血凝试验阳性界限。红血球在管底呈致密的纽扣状,边缘光滑整齐,或呈现一个狭小的圆圈,为阴性结果
附录D
(标准的附录)
鼠疫间接血凝试验质控标准
D1检验材料标准
所用玻璃器材清洗干燥灭菌,量器标定合格,诊断用Fi抗原,F致敏血球、稀释剂pH6.9~7.1),离子浓度0.15mol/LNaC1和鼠疫诊困血清等统一法制备,质量检定合格,于4℃保存。D2血清样本的采集和保存标准
采血及分离血清注意无菌,防止溶血及污染,血清不少于0.5mL初筛试验被试血清可不灭活和吸收,血清应尽快用于试验,不能立即检验时需加叠氮化钠或硫柳汞(最终浓度前者0.1%,后者0.01%)或冷冻保存,但不能超过半个月。D3质控血清(内控样)的制备标准以微量注射器取10μL鼠疫诊断血清加入9.9mL同源的正常血清,充分混勾,然后以微量注射器准确取其100μL,各分注于安颜中,深冻或冷冻真空干燥保存
D4质控血清“真值”测定标准
将质控血清安中加入1mL稀释剂混匀,取其0.5mL放入第二管中连续倍比稀释,安韶中全量放人第一管中,视为1:10,振荡混匀后,以1mL吸管逐管加入2.5%Fi血球1滴,混匀于室温2~3h观察结果。每天检测质控血清一次,连续20天,以出现频率最多的滴度(至少17次)视为“真值”,其结果与“真值”滴度比不超过±1个稀释度时视为此批检验合格。在实际工作中每批检样检测1份内控样。D5参与室间质控标准
室间质控标准:检测质控参考实验室发放的外控样血清,与其标准士1滴度为合格,实际工作中的检样应与控样一样对待。被检血清出现1:20以上阳性反应时,须灭活和吸收,进行三排复试,确定滴度。鼠疫血凝阳性反应标准和诊断标准按“鼠疫血清学诊断标准”执行。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