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通行业标准(JT) > JT/T 1191-2018 溢油驱集剂
JT/T 1191-201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JT/T 1191-2018

中文名称:溢油驱集剂

标准类别:交通行业标准(JT)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1077239

相关标签: 溢油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JT/T 1191-2018 Oil spill herder.
1范围
JT/T 1191规定了溢油驱集剂的性能指标.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产品说明书,以及储存.运输和过期产品处置等要求。
JT/T 1191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内使用的溢油驱集剂生产检验和使用。
2规范性引 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65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
GB/T 3536石油产品闪点和燃点的测定克利夫 兰开口杯法
GB/T 6368表面活性剂水溶液 pH值的测定电位法
GB/T 22237表面活性剂表面张 力的测定
GB/T 27861- 2011化学品 鱼类 急性毒性试验
HJ 505水质五日 生化需氧量( BOD,)的测定稀 释与接种法
HJ 828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 铬酸盐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溢油驱集剂oil spill herder
通过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将水面薄层油膜驱赶.聚集的化学制剂。
3.2收缩率shrinking percentage
溢油驱集剂加入溢油水面后.水面薄层油膜收缩后的面积占原始油膜面积的百分比。
3.3驱集速度the rate of herding
溢油驱集剂加入溢油水面后,油膜边界移动的速度。
4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见表1。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03.220.40:71.100.40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JT/T1191—2018
溢油驱集剂
Oilspillherder
2018-02-26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2018-05-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性能指标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标志、包装、产品说明书
储存、运输和过期产品处置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附录D(规范性附录)
可生物降解性试验方法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驱集效果试验方法
取样方法
JT/T1191—2018
JT/T1191—2018
本标准按照C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交通运输航海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中心、广东标美硅氟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海事局、青岛华海环保工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立新、张志明、芮睿、王海蛟、郭锦怡、吴震、黄振宏、高飞英、曾益武、张一胜王红武、翁丹、郭建伟。
1范围
溢油驱集剂
JT/T1191—2018
本标准规定了溢油驱集剂的性能指标、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产品说明书,以及储存、运输和过期产品处置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内使用的溢油驱集剂生产、检验和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65
GB/T3536
GB/T6368
GB/T22237
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石油产品闪点和燃点的测定克利夫兰开口杯法表面活性剂水溶液pHI值的测定电位法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的测定
GB/T27861—2011
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3术语和定义
稀释与接种法
水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溢油驱集剂
Joil spill herder
通过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将水面薄层油膜驱赶、聚集的化学制剂。3.2
收缩率
shrinkingpercentage
溢油驱集剂加人溢油水面后,水面薄层油膜收缩后的面积占原始油膜面积的百分比。3.3
度therateof herding
驱集速度
溢油驱集剂加人溢油水面后,油膜边界移动的速度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见表1。
性能指标
清澈、均勾、无分层
JT/T1191—2018
燃点(℃)
表1(续)
运动黏度(30℃)(mm/s)
表面张力(25℃5%溶液)(mN/m)可生物降解性BOD,/COD(%)
鱼类急性毒性-规定浓度下的半致死时间(h)收缩率(%)
驱集效果
驱集速度(m/s)
试验方法
性能指标中各项目检验的试验方法见表2Omin
试验方法
燃点(℃)
运动黏度(30℃)(mm/s)
表面张力(25℃,5%溶液)(mN/m)可生物降解性BOD,/COD(%)
鱼类急性毒性-规定浓度下的半致死时间(h)收缩率(%)
驱集效果
驱集速度(m/s)
检验规则
出厂检验
试验方法
GB/T6368
GB/T3536
GB/T265
GB/T22237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产品出厂前应进行出厂检验。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按第5章的规定,取样方法见附录D性能指标中各项目检验结果均应符合表1所规定的要求。检验结果全部符合表1所规定的性6.1.2
能指标的为合格产品:有两项以上(含两项)检验结果不符合的产品为不合格产品。如果有一项检验结果不符合指标,应从加倍量的包装桶内重新取样检验,再次检验结果仍有一项不符合指标的为不合格产品。
6.2型式检验
1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溢油驱集剂,正常生产过程中每5年进行一次型式检验。6.2.1
下列情况应进行型式检验:
新产品定型或老产品转厂生产时:正式投产后原料或工艺有较大变化:产品批次质量不稳定,各批次间差异较大;产品停产半年以上,再恢复生产时:d)
有关管理部门提出型式复检要求时。型式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按第5章的规定,取样方法见附录D。6.2.3
6.2.4性能指标中各项目检验结果均应符合表1所规定的要求。JT/T1191—2018
6.2.5检验结果全部符合表1所规定的性能指标的为合格产品;有两项以上(含两项)检验结果不符合的产品为不合格产品。如果有一项检验结果不符合指标,应从加倍量的包装桶内重新取样检验,再次检验结果仍有一项不符合指标的为不合格产品。7标志、包装、产品说明书
7.1标志
包装桶应有显著标志。
包装桶标志应包括以下内容:
产品名称、型号、类型及商标;生产日期、批号及有效期;
产品型式认可机构、认可时间及认可证书编号;安全防护措施或警示说明;
生产企业或供应商的名称、地址、电话7.2包装
产品应采用情性材料包装,并应牢固密封,包装容积不宜超过200L。7.3产品说明书
产品出厂时应附带产品说明书。7.3.2
产品说明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产品名称及类型,产品特点、主要用途及安全防护措施:b)
主要成分及处理溢油机理;
产品性能参数;
产品使用方法及使用条件:
储存环境、储存期限及过期产品的处置措施;作业人员防护要求;
其他需要向用户说明的事宜。
储存、运输和过期产品处置
8.1储存
溢油驱集剂储存应符合以下要求:溢油驱集剂应储存于避光、阴凉、干燥、通风的库房或遮篷内;a)
JT/T1191—2018
密封原包装的溢油驱集剂储存期为5年。对超过5年储存期限的密封原包装产品,可进行性能检验,检验合格的产品,允许一年内继续使用;溢油驱集剂不应与水、不同型号溢油驱集剂或其他化学制剂混合储存。c
溢油驱集剂运输应符合以下要求:溢油驱集剂产品运输过程中应遵循防火等国家相关货物运输规定;a
b)溢油驱集剂产品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防止产品脱落、剧烈颠簸及泄漏等必要措施8.3过期产品处置
过期产品宜采用以下3种方式进行处置:a
返回生产企业处理或再利用;
交由有资质的处理单位处置;
按环保部门许可的其他措施处置。A.1原理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可生物降解性试验方法
JT/T1191—2018
A.1.1本试验采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与化学需氧量(COD)相关性比较的方法。配制浓度为300mg/L的溢油驱集剂水溶液,以此作为理论浓度,并测定该溶液的BOD,与A.1.2
COD,计算溢油驱集剂的可生物降解性BOD测定
按HJ505的规定进行试验。
3COD测定
按HJ828的规定进行试验。
溢油驱集剂可生物降解性评定指数按式(A.1)计算:D=
式中:D溢油驱集剂的可生物降解性评定指数;×100%
BOD,一—五日生化需氧量,单位为毫克每升(mg/L);化学需氧量,单位为毫克每升(mg/L)。COD
5记录
试验记录宜包括下列内容:
溢油驱集剂配置浓度;
溢油驱集剂溶液化学需氧量(COD);b)
生化需氧量接种水体积;
溢油驱集剂溶液生化需氧量(BOD)。(A.1)
JT/T1191—2018
B.1原理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B.1.1溢油驱集剂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宜采用鱼类急性毒性试验进行评价。在一定浓度的溢油驱集剂溶液中测定试验鱼半数死亡的时间,作为该浓度下的半致死时间B.1.2采用一定溢油驱集剂浓度下测定试验鱼半致死时间的试验方法。溢油驱集剂试验浓度为6000mg/L。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仪器及要求如下:a)
试验缸:容量为20L;
温度计;
抽气泵或无油空压机等曝气装置;淋雨式增氧泵;
天平:感量为100mg;
烧杯:容量为100mL、1000mL;
酬养池:容积应与驯养鱼数量相适应,并保证100条以上的鱼生存所需的大容量的水;大水槽:储存足够量的试验水;i
溶解氧测定仪
试验装置
试验水泵为7W,流量为800L/h~900L/h,水泵人水口距液面5cm,淋水管出水端距液面距离为5cm~7cm。水泵人水口应用纱布包裹.防止试验鱼被吸进水泵人水口,造成试验鱼非毒性死亡。试验装置如图B.1所示。
说明:Www.bzxZ.net
淋水管:
一水泵:
试验缸。
图B.1试验装置
B.4试验鱼
B.4.1试验鱼要求
JT/T1191—2018
试验鱼采用当年生的斑马鱼,体长30mm~35mm,体重0.2g~0.3g,同一次试验的最大鱼体长不应超过最小鱼体长的1.5倍。
试验鱼驯养
试验鱼驯养应符合CB/T27861—2011中5.3的规定。B.5
试验水
试验水应符合GB/T27861—2011中5.4的规定。6试验步骤
B.6.1试验液配置
试验缸内加入15L试验水(见B.5),向试验缸中加人90g±0.1g溢油驱集剂产品,并用长玻璃棒剧烈搅拌,搅拌均勾后开动淋水装置。B.6.2试验鱼添加
从驯养池中挑选出30尾试验用鱼(见B.4)分别置于3只1000mL烧杯内,每烧杯10尾。待试验准备工作完成后,用柔软的捞网将试验用鱼转至两只试验缸和一只符合B.5要求的空白缸内。鱼不应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
B.6.3试验鱼观察
当试验鱼不动、不呼吸时用玻璃棒轻触鱼尾,若试验鱼没有反应则认为试验鱼死亡。死亡的试验鱼应立刻移除。
B.7记录
试验记录宜包括下列内容:
试验鱼种类、来源及购鱼时间:b)
试验鱼最天、最小及平均体重、体长:试验液浓度;
试验鱼投放时间;
随时记录试验鱼的异常表现、中毒症状及死亡时间;至少记录试验开始0h,2h、4h、6h、24h、48h、72h和96h后试验缸和空白缸内试验鱼存活数量、水温、溶解氧和试验鱼状态;
准确记录试验鱼死亡5尾的时间,结果处理
试验结果处理符合下列要求:
若空白试验的试验鱼死亡率超过10%,则试验结果不应采用;a
b)应取两个平行试验半致死时间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7
JT/T1191—2018
C.1原理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驱集效果试验方法
驱集效果的检验指标包括0min收缩率、30min收缩率和驱集速度。本试验规定,溢油驱集剂加入溢油水面后,油膜收缩面积达到最小时开始计时,0min和30min时油膜压缩后的面积占原始油膜面积的百分比为0min收缩率和30min收缩率。2试剂
驱集效果试验试剂要求如下:
试验油品:46号机械油:
b)人工海水:市售粗海盐,浓度为3%,过滤使用。3仪器
驱集效果试验仪器要求如下:
电子天平,精度0.1g;
b)不锈钢水槽,100cm×10cm×10cm(长×宽×深),底部刻画5cm×5cm方格;c
秒表,精度0.01s;
直尺,精度1mm;
温度计,精度0.1℃
试验步骤
试验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在水槽中加入人工海水5L,控制温度为21.0℃±0.5℃,向其中加人约17.5g46号机械油至a
油膜厚度为0.2mm,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油膜,使其均匀铺展在水面上,记录此时油膜面积(S.);
用小烧杯从水槽一端近水面处缓慢加人溢油驱集剂1.6g,整个加入过程中溢油驱集剂匀速进b)
人水面,时间为2s左右。从加人溢油驱集剂开始计时,待试验油膜(驱集方向顶部)被驱赶距加入端85cm时停止计时,并记录驱集时间(t);当油膜收缩面积达到最小时,重新开始计时并记录油膜所占面积(S,);试验油膜在室温下静置30min后,再次测量油膜所占面积(S,);d)
重复测定0min收缩率,30min收缩率、驱集速度3次,最终结果取3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结果计算
C.5.1收缩率
溢油驱集剂收缩率按式(C.1)计算:M=
式中:M—收缩率;
JT/T1191—2018
S——加入溢油驱集剂后,试验油品收缩后的油膜面积(Sz、S,),单位为平方米(m):S,一试验油品在水面均匀平铺后的初始油膜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C.5.2
驱集速度
溢油驱集剂驱集速度按式(C.2)计算:0.85
式中:u——驱集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1—试验油品被驱集至85cm处所用时间,单位为秒(s)。c.6
精密度
重复性
同一实验室、同一操作者,采用相同方法重复测定3次,驱集效果相对标准偏差(RSD)应小于5%。2再现性
不同实验室、不同操作者测定驱集效果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应小于10%。记录
驱集效果试验记录内容如下:
a)人工海水温度;
b)试验油品质量及密度;
溢油驱集剂质量;
驱集前油膜面积;
驱集时间及收缩后油膜面积;
30min时油膜面积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