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 18218-2000 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18218-200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 18218-2000

中文名称:重大危险源辨识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 Identification of major hazard source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0-09-01

实施日期:2001-04-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155424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环保、保健与安全>>13.200事故和灾害控制

中标分类号:医药、卫生、劳动保护>>劳动安全技术>>C65劳动安全技术综合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被GB 18218-2009代替

采标情况:≈NOHSC 1014-1996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7382

页数:8页

标准价格:10.0 元

出版日期:2001-03-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2000-10-17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人:吴宗之、王广亮、高进东、李永兴、陈志刚、刘雪峰、魏利军、蒋涛

起草单位:国家经贸委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归口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提出单位: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主管部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危险物质的生产、使用、贮存和经营等各企业或组织。本标准不适用于:a)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这些设施和工厂中处理非放射性物质的部门除外;b)军事设施;c)采掘业;d)危险物质的运输。 GB 18218-2000 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218-2000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GB18218-2000
重大危险源辨识是重大工业事故预防的有效手段。自1982年欧共体颁布了《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以来,美国、加拿大、印度、泰国等也都发布了相应的标准,1996年澳大利亚颁布了国家标准NCO)HSC:1014(1996)《重大危险源控制》。这些法规或标准中辩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都是物质的危险性及临界量,这种做法在技术上是合理的,在使用上是方便的。考虑到与国外相关标准接轨,本标准采用了与此相同的方法。1997年由原劳动部组织实施的重大危险源普查试点工作中,对重大危险源辨识进行了试点实施,本标准是在上述试点工作基础上提出的。本标准由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经贸委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宗之、王广亮、高进东、李永兴、陈志刚、刘雪峰、魏利军、蒋涛。221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重大危险源辨识
Identification of major hazard installations本标准规定了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危险物质的生产、使用、贮存和经营等各企业或组织。本标准不适用于:
GB 18218—2000
a)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这些设施和工厂中处理非放射性物质的部门除外;b)军事设施;
c)采掘业;
d)危险物质的运输。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12268—1990危险货物品名表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危险物质 hazardous substance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
3.2单元unit
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3.3临界量threshold quantity
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3.4重大事故majoraccident
工业活动中发生的重大火灾、爆炸或毒物泄漏事故,并给现场人员或公众带来严重危害,或对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3.5重大危险源majorhazard installations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3.6生产场所work site
指危险物质的生产、加工及使用等的场所,包括生产、加工及使用等过程中的中间贮罐存放区及半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09-17批准222
2001-04-01实施
成品、成品的周转库房。
3.7贮存区store area
GB 18218—-2000
专门用于贮存危险物质的贮罐或仓库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4重大危险源辨识
4.1辨识依据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4.2重大危险源的分类
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存区重大危险源两种。4.2.1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
根据物质不同的特性,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按以下4类物质的品名(品名引用GB12268-1990《危险货物品名表》及其临界量加以确定。a)爆炸性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见表1。表1爆炸性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雷(酸)汞
硝化丙三醇
二硝基重氮酚
二乙二醇二硝酸酯
物质名称
胀基亚硝氨基基四氮烯
迭氮(化)钡
迭氮(化)铅
三硝基间苯二酚铅
六硝基二苯胺
2,4,6-三硝基苯酚
2,4,6-三硝基苯甲硝胺
2.4,6-三硝基苯胺
三硝基苯甲醚
2,4,6-三硝基苯甲酸
二硝基(苯)酚
环三次甲基三硝胺
2.4.6-三硝基甲苯
季戊四醇四硝酸酯
硝化纤维素
硝酸铵
1,3,5-三硝基苯
2.4,6-三硝基氯(化)苯
2,4,6-三硝基间苯二酚
环四次甲基四硝胺
六硝基-1,2-二苯乙烯
硝酸乙酯
生产场所
临界量·t
贮存区
b)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见表2。GB 18218--2000
表2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闪点28C的液体
28℃≤闪点<60℃的液体
爆炸下限≤10%气体
物质名称
正戊烷
石脑油
环戊烷
甲酸甲酯
甲酸乙酯
乙酸甲酯
松节油Www.bzxZ.net
2-丁烯-1-醇
3-甲基-1-丁醇
二(正)汀醚
乙酸正丁酯
硝酸正戊酯
2,4-戊二酮
环已胺
樟脑油
1,3-丁二烯
环氧乙烷
-氧化碳和氢气混合物
石油气
天然气
生产场所
临界量,t
贮存区
GB 18218--2000
c)活性化学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见表3。表3活性化学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氯酸钾
氯酸钠
过氧化钾
过氧化钠
物质名称
生产场所
过氧化乙酸叔了酯(浓度≥70%)过氧化异丁酸叔丁酯(浓度≥80%)过氧化顺式丁烯二酸叔丁酯(浓度≥80%)过氧化异丙基碳酸叔丁酯(浓度≥80%)过氧化:碳酸二苯甲酯(盐度≥90%)2.2-双-(过氧化叔下基)烷(浓度≥70%)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浓度≥80%)过氧化二碳酸二仲丁酯(浓度≥80%)2、2-过氧化:二氢丙烷(浓度≥30%)过餐化碳酸二正芮酯(浓度≥80%)3,3,6,6、9.9-六甲基-1,2,4.5-四氧环壬烷过氧化甲乙酮(浓度≥60%)
过氧化异丁基甲基甲酮(浓度≥60%)过乙酸(浓度≥60%)
过氧化(.二)异丁酰(浓度≥50%)过氧化.二碳酸二乙酯(浓度≥30%)过氧化新戊酸叔了酯(浓度≥77%)d)有毒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见表4。表4有毒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碳酰氟
氧化碳
氧化硫
三氢化硫
羰基硫
氟化氢
氯化复
砷化氢
锑化氢
磷化氮
硒化氢
穴氟化硒
六氟化碲
物质名称
生产场所
临界量,t
临界量,t
贮存区
氯化氢
氯化氟
乙撑亚胺
二硫化碳
氮氧化物
二氟化氧
三氟化氟
三氟化硼
三氯化磷
氧氯化磷
二氯化硫
硫酸(二)甲酯
氯甲酸甲酯
八氟异丁烯
氯乙烯
2-氯-1,3-丁二烯
三氯乙烯
六氟丙烯
3-氯丙烯
GB 18218--2000
表4(完)
物质名称
甲苯-2,4-二异氰酸酯
异氰酸甲酯
丙烯腈
丙酮氰醇
2-丙烯-1-醇
丙烯醛
3-氨基丙烯
甲基苯
二甲苯
烷基铅类
羰基镍
乙硼烷
戊硼烷
3-氯-1,2-环氧丙烷
四氯化碳
氯甲烷
溴甲烷
氯甲基甲醚
一甲胺
二甲胺
N,N-二甲基甲酰胺
生产场所
临界量,t
贮存区
4.2.2贮存区重大危险源
GB 18218--2000
贮存区重大危险源的确定方法与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基本相同,只是因为工艺条件较为稳定,临界量数值较大,具体数值见表1~表4。4.3重大危险源的辩识指标
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表1、表2、表3及表4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根据处理物质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4.3.1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则该物质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4.3.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时,则按式(1)计算,若满足式(1),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器++
式中·q1.2.q.—
每种危险物质实际存在量,t。
QQ2·Q,与各危险物质相对应的生产场所或贮存区的临界量,t。·(1)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