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117-202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QX/T 117-2020
中文名称: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 地面气象辐射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Quality control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Surface radiation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0-04-14
实施日期:2020-07-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2671250
相关标签:
气象观测
资料
质量
控制
地面
气象
辐射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学科>>A47气象学
出版信息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书号:135029-6140
标准价格:15.0
出版日期:2020-05-01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任芝花、刘娜
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归口单位: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46)
提出单位: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46)
发布部门:中国气象局
主管部门:中国气象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地面气象辐射观测资料质量控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本标准适用于气象行业对地面气象辐射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太阳能应用领域也可参照执行。
标准内容
ICS07.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17—2020
代替QX/T117—2010
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
地面气象辐射
Quality control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Surface radiation2020-04-14发布
中国气象局
2020-07-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质量控制内容和方法
4.1质量控制内容
4.2质量控制方法
5质量控制步骤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要素界限值
要素内部一致性检查条款
QX/T117—2020
.......
QX/T117—2020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QX/T117—2010《地面气象辐射观测资料质量控制》。与QX/T117—2010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删除了引用标准QX/T55一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1部分:
辐射观测》(见第2章、第3章,2010版的第2章、第3章);修改了“值域检查”和“气候学界限值检查”(见4.2.3、附录A,2010年版的4.2.3.1、4.2.3.2);
修改了作用层情况编码界限值范围“0~7”(见附录A的表A.1,2010年版的4.2.3.1a));修改了总辐射日曝辐量界限值范围上限值“1.25R”(见附录A的表A.1,2010年版的4.2.3.1 a));
增加了大气浑浊度以及12项辐射量数据界限值检查(见附录A的表A.1);增加了15项辐射量数据间的内部一致性检查(见附录B的1)一z));增加了质量控制步骤章节(见第5章)。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任芝花、刘娜。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QX/T117-2010。
1范围
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
地面气象辐射
本标准规定了地面气象辐射观测资料质量控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QX/T117—2020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行业对地面气象辐射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太阳能应用领域也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QX/T118—2020
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地面
3术语和定义
QX/T118一202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surfacemeteorologicalradiationobservationdata地面气象辐射观测资料
地面观测中用于表征到达地球表面以及从地球表面发射的各种辐射量数据注:本标准涉及的辐射是指光谱在0.3um~100μm波段的辐射。4
质量控制内容和方法
4.1质量控制内容
包括格式检查、缺测检查、界限值检查、主要变化范围检查、内部一致性检查、质量控制综合分析和数据质量标识。
4.2质量控制方法
4.2.1格式检查
见QX/T118—2020中3.2.1。
缺测检查
见QX/T118—2020中3.2.2。
4.2.3界限值检查
超越界限值的资料为错误资料。相关要素界限值参见附录A。4.2.4主要变化范围检查
见QX/T118—2020中3.2.4。Www.bzxZ.net
QX/T117—2020
4.2.5内部一致性检查
有观测任务时,相应要素观测资料应进行内部一致性检查,未通过某一项检查时,相应数据为可疑资料。内部一致性检查条款参见附录B。4.2.6
质量控制综合分析
见QX/T118—2020中3.2.8。
4.2.7数据质量标识
见QX/T118—2020中3.2.9。
5质量控制步骤
质量控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格式检查、缺测检查、界限值检查、主要变化范围检查、内部一致性检查、质量控制综合分析,最后为数据质量标识。质量控制过程中,可根据应用需求的差异对上述环节进行增减。
表A.1给出了各要素界限值。
作用层情况编码
作用层状况编码
极值出现时间
反射比
小时日照时数
每日日照时数
总辐射日曝辐量
直接辐射日曝辐量
总辐射辐照度
直接辐射辐照度
净辐射辐照度
散射辐射辐照度
反射辐射辐照度
大气长波辐射辐照度
地面长波辐射辐照度
紫外辐射辐照度
总辐射小时曝辐量
直接辐射小时曝辐量
净辐射小时曝辐量
散射辐射小时曝辐量
反射辐射小时曝辐量
紫外辐射小时曝辐量
大气浑浊度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要素界限值
界限值范围
00:00~23:59
1%~100%
要素界限值
QX/T117—2020
作用层情况编码的含义参见QX/T93—2017中4.4.2.1。
作用层状况编码的含义参见QX/T93—2017中4.4.2.1。
当一日中存在太阳高度低于日照观测仪器安装高0h至该日可照时数
0W/m2~2000W/m
0W/m2~1374W/m
400W/m~1500W/m
0W/m~1300W/m
0W/m2~1100W/m2
40W/m2~700W/m2
40W/m~900W/m2
0W/m2~100W/m2
0MJ/m2~6.0MJ/m
0MJ/m2~5.2MJ/m
1.5MJ/m2~4.5MJ/m
0MJ/m~4.0MJ/m
0MJ/m2~4.0MJ/m
0MJ/m~0.36MJ/m2
1%~1000%
度的情况时,观测的当日日照时数有可能大于该日可照时数。
表A.2中最大可能的总辐射日曝辐量,各站可根据纬度线性内插求得。Rps
表A.3中最大可能的直接辐射日曝辐量,各站可根据纬度线性内插求得。3
QX/T117—2020
表A.2给出了各纬度带最大可能的总辐射日曝辐量。表A.2
北纬()
各纬度带各月最大可能的总辐射日曝辐量Rp4月
表A.3给出了各纬度带最大可能的直接辐射日曝辐量。表A.3
北纬()
各纬度带各月最大可能的直接辐射日曝辐量Rrs3月
单位:兆焦每平方米
单位:兆焦每平方米
要素内部一致性检查条款如下:附录B
(资料性附录)
要素内部一致性检查条款
QX/T117—2020
当反射辐射日曝辐量、总辐射日曝辐量均大于0时,反射比等于反射辐射日曝辐量与总辐射日a
曝辐量之比;当反射辐射日曝辐量、总辐射日曝辐量中有一方为0,则反射比为缺测;各辐射要素的日曝辐量等于该日时曝辐量之和;b)
水平面直接辐射时(日)曝辐量与散射辐射时(日)曝辐量之和等于总辐射时(日)曝辐量;c)
散射辐射时(日)曝辐量不大于总辐射时(日)曝辐量;d)
反射辐射时(日)曝辐量不大于总辐射时(日)曝辐量;水平面直接辐射时(日)曝辐量不大于总辐射时(日)曝辐量;净全辐射日曝辐量不大于总辐射日曝辐量;g)
水平面直接辐射时(日)曝辐量不大于直接辐射时(日)曝辐量;h)
总辐射辐照度不小于散射辐射辐照度;总辐射辐照度不小于反射辐射辐照度;净全辐射日最大辐照度不小于净全辐射日最小辐照度;k)
直接辐射辐照度不小于总辐射辐照度与散射辐射辐照度之差;直接辐射曝辐量不小于总辐射曝辐量与散射辐射曝辐量之差;m)
紫外辐射辐照度不大于总辐射辐照度;n)
紫外辐射时(日)曝辐量不大于总辐射时(日)曝辐量;各辐射要素正点辐照度不大于小时内最大辐照度;p)
各辐射要素小时平均辐照度不大于小时内最大辐照度;各辐射要素小时内最大辐照度不大于日最大辐照度;
净辐射正点辐照度不小于小时内净辐射最小辐照度;净辐射小时平均辐照度不小于小时内净辐射最小辐照度;小时内净辐射最小辐照度不小于净s
辐射日最小辐照度;
小时日照时数为0时,直接辐射小时曝辐量不天于0.5MJ/m;小时日照时数为0时,总辐射小时曝辐量与散射辐射小时曝辐量之差不大于0.5MJ/m;u)
净辐射量等于总辐射量与大气长波辐射量之和减去反射辐射量与地面长波辐射量之和;v)
日出日落之间,当某段时间内总云量始终为0时,该时间段日照时数应为该时间段时长;w)
日出日落之间,当某小时内总云量始终小于2成(满成为10成,下同)时,该小时日照时数应不x)
小于0.1h;
日出日落之间,当某时刻总云量为0时,该时刻直接辐射辐照度应天于120W/m;2)
日出日落之间,当某小时内总云量始终小于2成时,该小时直接辐射最辐照度应不小于12CW/m2。
QX/T117—2020
[Z],2004
GB/T36744-2018
QX/T66—2007
QX/T93—2017
参考文献
紫骤线本料预报文件
量控制内法步围范附22定录:法步记术规性引用制内料要部档标准量控制内容方致素制内局.制内容方法步文件[MI.北京:制内质资社,1996致素制内局.量控制内法步围范[M].北京:制内质资社,2003致素制内局.界义容方法步参照围范(试查)[Z],2007素一制内限值致检.量控自动站法步语和三级规性引用文案[Z],2006素一制内限值致检.量控制内容方料要实的规性引用文案[Z],2014WMO-No.8. Guide to Meteorological Instrument and Methods of Observation[ZJ,2o14WMO.Guide on Quality Control Procedures forData from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WMO/TD.No.149.Revised Instruction Manual onRadiation Instruments and Measurements[z],1986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