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能源标准(NB) > NB/T 10672—2021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
NB/T 10672—202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NB/T 10672—2021

中文名称: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

标准类别:能源标准(N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相关标签: 智能 电力 管廊 传感 设备 环境 技术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NB/T 10672—2021.
1范围
NB/T 10672规定了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的环境技术要求,环境适应性能与试验要求,检测方法及规则、标志包装储运安装要求等。
NB/T 10672适用于35kV及以下电力电缆管廊传感设备设计、制造、运行、运输、贮存等过程提供参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21-2020环境试验概述和指南
GB/T2422环境试验试验方法编写导则术语和定义
GB/T 2423.1-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GB/T 2423.2-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GB/T 2423.3-2016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
GB/T 2423.4-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 循环)
GB/T 2423.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d:自由跌落GB/T 2423.1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J及导则:长霉GB/T 2423.18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b:盐雾,交变(氯化钠溶液>GB/T 2423.22-2012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N:温度变化
GB/T 2423.38-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R水试验方法和导则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 4797.1-2018环境条件分类自然环境条件温度和湿度GB/T4797.3-2014电工电子产品自然环境条件生物
GB/T 4797.6-2013环境条件分类自然环境条件尘、沙、盐雾
GB/T 4798.1环境条件分类环境参数组分类及其严酷程度分级第1部分:贮存
GB/T 4798.2环境条件分类环境参数组分类及其严酷程度分级第2部分:运输和装卸GB/T 4798.3 电工电子产品应用环境条件第3部分:有气候防护场所固定使用
GB/T 4798.4电工电子产品应用环境条件第4部分:无气候防护场所固定使用GB/T 4943信息技术设备安全
GB/T 5169.11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1部分:灼热丝/热丝基本试验方法成品的灼热丝可燃性试验方法(GWEPT)
GB/T 7354高电压试验技术局部放电测量

标准图片预览

NB/T 10672—2021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
NB/T 10672—2021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
NB/T 10672—2021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
NB/T 10672—2021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
NB/T 10672—2021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

标准内容

ICS19.040
K40/49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T10672—2021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
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
Environment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guides—Smart power tunnel monitoringdevice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21-04-26发布
国家能源局
2021-07-26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4环境条件
5技术要求
性能与试验要求
检验规则
8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与防护附录A(资料性附录)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防护措施NB/T106722021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NB/T10672—2021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本文件由全国电工电子产品环境条件与环境试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8)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电力试验研究院、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所有限公司、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佛山供电局、广州智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运维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福建省新能海上风电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莫文雄、王红斌、揭敢新、方健、何嘉兴、王婷婷、张敏、刘鑫、王希林、许雪冬、何珂、何正旭、郭虹冥、吕启深、孙广慧、周柯、梁朔、周杨珺、余绍峰、杨瀚鹏、张斌、王建文、赵子超、庞松岭、李光茂、刘宇、李颖、杨森、陈川、贾志东、王强钢、杨鸣、刘亚东、赵海龙、严英杰、周全。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1范围
NB/T10672—2021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本文件规定了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的环境技术要求、环境适应性能与试验要求、检测方法及规则、标志包装储运安装要求等。
本文适用于35kV及以下电力电缆管廊传感设备设计、制造、运行、运输、赔存等过程提供参考。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21-2020环境试验概述和指南GB/T2422环境试验试验方法编写导则术语和定义GB/T2423.1-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GB/T2423.2-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GB/T2423.3-2016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GB/T2423.4-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十12h循环)
GB/T2423.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d:自由跌落GB/T2423.1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J及导则:长霉GB/T2423.18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b:盐雾,交变(氯化钠溶液)GB/T2423.22-2012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N:温度变化GB/T2423.38-20C8电十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R:水试验方法和导则GB/T4208外壳防护等及(T代码)GB/T4797.1-2018环境条件分类自然环境条件温度和湿度GB/T4797.3-2014电工电子产品自体不境条件生物GB/T4797.6-2013环境条件分类自然环境条件尘、沙、盐雾GB/T4798.1环境条件分类环境参数组分类及其胃程度分级第1部分:贮存GB/T4798.2环境条件分类环境参数组分类及其严酷程度级第2部分:运输和装卸GB/T4798.3电工电子产品应用环境条件第3部分:有气候防护场所固定使用GB/T4798.4电工电子产品应用环境条件第4部分:无气候防护易所固宝使用GB/T4943信息技术设备安全
GB/T5169.11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1部分:灼热丝/热丝基本试验方法成品的灼热丝可燃性试验方法(GWEPT)
GB/T7354高电压试验技术局部放电测量GB8624-2012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T11287电气继电器第21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振动、冲击、碰撞和地震试验第1
1篇:振动试验(正弦)
GB/T13384-2008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14537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冲击与碰撞试验GB/T17626.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17626.3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17626.4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 17626.5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17626.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GB/T17626.8
GB/T 17626.9
GB/T 17626.10
GB/T17626.11
GB/T22239
GB/T36951
GB/T37024
GB/T37025
GB/T37093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NB/T106722021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终端应用安全技术要求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网关安全技术要求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层接入通信网的安全要求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205
GM/T0014
GM/T0028
数字证书认证系统密码协议规范密码模块安全技术要求
DL/T1432.1
变电设备在线监测装置检验规范DL/T1498.1变电设备在线监测装置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JB/T4159-2013热带电工产品通用技术条件3术语和定义
GB/T2421、GB/2422、DL1498.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smartpowerturnel
智能电力管廊
智能电力管廊,指通过传感、安防等前监测没备和监控平台,实现配电网(35kV及以下)电力管廊内电缆及通道状态监测、环境监测、安防管控的智能化电力管廊。智能电力管廊属于地下封闭空间,从防护程度上可六两类:电缆沟、电缆井等半封闭空间,通过电缆沟盖板或电缆井盖实现不完全封闭,能与地面自然适风,受气候影响;电缆隧道、综合管廊等全封闭空间,具备良好的气候防护能力。3.2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smartpower tunnelmonitoringdevice安装在智能电力管廊被监测设备附近,用以采集、处理和发送被监测设备状态信息的传感设备及附属数据处理、数据通信模块,包含电缆设备监测、管廊环境监测、管廊结构监测、安防监控、通信网关及边缘计算终端等设备类型。
智能传感器smart sensor
NB/T10672—2021
具有与外部系统双向通信功能,用于发送测量、状态信息,接收和处理外部命令的传感器。在传统传感器基础上集成微处理单元,能对采集信息进行边缘计算。注:智能传感器是包含信息处理装置的传感器,传感器是智能传感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4环境条件
4.1气候环境条件
传感设备所处气候条件依照GB/T4797.1-2018进行分类。中国各城市和地点气候可参照GB/T4797.1-2018附录B。
4.2生物环境条件
4.2.1概述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生物环境条件涉及霉菌、蚁类、鼠类,所处生物环境条件按照GB/T4797.3-2014中图1进行划分。具体划分如下:B1区:存在鼠类的危害;
b)B2区:存在霉菌、鼠类的危害:c
B3区:存在霉菌、鼠类、蚁类等主要生物的危害;d)B4区:存在各种生物的危害。4.2.2霉菌
霉菌自身或其代谢产物形成的沉积物可通过化学或物理作用对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产生损害。霉菌在温度18℃~37℃,相对湿度60%以上的环境条件下,对电工电子产品可造成危害。如果产品表面有有机物质涂层(例如油脂、油、灰尘)或者有源于动物和植物的沉积物,这些表面将是霉菌与细菌生长的理想环境。
4.2.3昆虫
电力管廊环境中的有害昆虫主要包括义,蚂蚁等。涉及的有害昆虫,在其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会4.2.4鼠类
鼠类在其生命环境中会通过咀啮、撞击等机械力对智能电力部传感设备本体及供电、通讯线缆造成破坏。
4.3火灾暴露条件
智能电力管廊在火灾暴露条件下,产生的烟雾会破坏关键传感设备的特性,或者影响传感设备正常功能的发挥。烟雾是燃烧产生的热气体、小液滴以及固体颗粒的混合物,其产生的氯化氢等腐蚀气体会腐蚀传感设备。
4.4尘、沙、盐雾环境条件
NB/T10672202
智能电力管廊尘、沙环境条件见GB/T4797.6-2013第5章的规定。盐雾环境条件见GB/T4797.6-2013第6章和第7章的规定。
4.5水浸环境条件
智能电力管廊在降雨、内涝时会出现水浸状态,对传感设备的安全运行造成影响。4.6振动和冲击环境条件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在运行中受到的振动和冲击来源,包含管廊内部电缆设备移动、杂物坠落、小动物碰撞等类型,也包括管廊外部地表交通、施工等类型。4.7电磁环境条件
智能电力管廊环境电磁干扰、有线供电电源对传感设备的运行造成影响5技术要求
5.1外观及结构要求
传感设备外观与结构应满足以下要求:面板印刷或刻字应并具备耐腐蚀能力:a)
不应采用对人体有害的材料或者遇火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材料,材料阻燃性能不低于GB8624-20125.2.3要求的B级;
应满足发热元器件的通风散热要求:模块应插拔灵活、接触可靠,互换性好:按钮操作应灵活可靠,无卡死或接触不良现象;内部电路板应刷涂三防漆;
电气系统运行时不得有漏电现象:应采取必要的防电磁干扰措施,外露导电部分应在电气上连成一体,与被监测设备电气系统应完全隔离,并可靠接地;
装置应采用高强度材料制作。
业标准信
5.2功能要求
5.2.1监测告警
传感器监测告警功能要求如下:水浸监测传感设备:传感设备具备智能电力管底水浸状态监测或液位监测功能,当检测到液a)
体浸泡或液位达到预警值或告警值时,应自动告警。b)
智能井盖传感设备:电缆井盖具备人员入侵报警功能,测到主缆井盖被打开时应自动告警。环境温湿度检测传感设备:传感设备可监测安装点周围电方管内环境温度和湿度。温度测量c)
精度不低于±2℃,测量范围不低于-20℃~70℃,寒冷地区温度测量范圖不低于-40℃~70℃:湿度测量精度不低于±10%RH,测量范围不低于5%RH~99%RH。环境气体监测传感设备:传感设备可监测智能电力管廊内有害气体或易燃易爆气体的含量,应d)
能在智能电力管廊环境中有害气体或易燃易爆气体含量超过GBZ/T205规定的气体报警限值时,立即告警。
NB/T10672—2021
e)电缆温度监测传感设备:应能准确测量电缆表皮或导体温度,测量精度不低于土2℃,测量范围不低于-20℃~90℃,寒冷地区温度测量范围不低于-40℃~90℃。电缆温度超过设定的预警值或告警值时,应立即预警或告警。电缆温度告警值和预警值分级可设定,并进行分级警报。f)
局部放电传感设备:应能监测电缆附件的局部放电水平。5.2.2通讯控制
5.2.2.1消防装置:消防装置应能在接收到控制信号时正常动作。5.2.2.2智能井盖:智能井盖应能在接到指令时正常开启和闭锁。5.2.3分析存储
智能传感器应具备电缆通道环境、安防、电缆线路状态等信息的汇集、处理、存储及远传功能5.3性能要求
5.3.1可靠性要求
传感设备应能达到管廊环境所要求的防水、阻燃、耐高温、耐磨损等特性要求,并可承受被监测部位的异常电流或电压。
采用内置电源供电的传感设备,电源应能长时间、稳定为传感设备供电,以维持其正常工作。采用外接电源供电的传感设备,应具备耐受电源波动的能力,并维持正常工作。采用无线供电的传感设备,应具备耐受高湿度、盐雾、金属、电磁干扰等环境因素影响的能力,并维持正常工作。5.3.2安全性要求
安装在电缆设备上的传感设备应采取防振、防松措施,不能引入高发热体及高电磁辐射设备,不应影响电缆的安全运行,不应对电缆设备有磨损或其他伤害。安装在电缆附属设施的传感设备应采取防盗、防松、防水、防潮等措施,不应破坏电缆附属设施等的完整性。传感设备的接入不应改变和影响电力电缆线路的连接方式、绝缘性能、密封性能及接地性能,不应影响线路及其他设备的安全运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
当监测装置在监测过程中出现异常或损坏时,不应对被监测部位及周围设备造成损坏。6性能与试验要求
6.1外观和结构检查
根据5.1的要求逐项进行检查。
6.2性能及功能检查
根据5.2要求逐项进行检查。
本章6.3~6.8试验结束后,均应根据5.2要求逐项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分为正常运行、保持完好、功能异常三类。正常运行,指试验期间功能正常;保持完好,指试验期间未能正常运行,但试验后可自动或手动恢复正常运行状态,并能通过5.2性能及功能检查:功能异常,指试验结束后,设备功能无法达到5.2要求且无法自动或手动恢复,6.3外壳防护试验
外壳防护试验要求如下:
NB/T10672202
试验目的:验证试验样品外壳结构的防护性能可达到智能电力管廊运行环境要求,能在水浸、a)
喷水、滴水环境下正常运行或保持完好。b)
依据标准:按GB/T4208、GB/T2423.38的规定进行。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外壳防护等级要求见表1,IPX8试验要求浸水深度2m,持续时间168h,试验后样品应能正常运行或保持完好。表1外壳防护等级
使用场所
电缆沟、电缆井
电缆隧道、综合管廊
IP防护等级
注:在有水浸风险的电缆隧道、综合管廊运行的传感设备,防护等级建议达到IP68水平。6.4绝缘性能试验
6.4.1绝缘电阻试验
绝缘电阻试验要求如下:Www.bzxZ.net
试验目的:验证试验样品绝缘水平。a
依据标准:参照DL/T1498.1规定进行。c)
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参照DL/T1498.1规定进行,试验后样品应能正常运行或保持完好。6.4.2介质强度试验
介质强度试验要求如下:
试验目的:验证试验样品的介质强度b)
依据标准:参照DL/T1498.1规定进行。c)
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参照DL/T1498.1规定进行,试验后样品应能正常运行或保持完好。冲击(耐受)电压试验
冲击(耐受)电压试验要如下:试验目的:对于采用外接电源供电的试验样品,验证试验样品的耐受供电电源冲击电压的能力,a)
本项试验选做。
依据标准:参照DL/T1498.1中的规定进行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采用外接电源供电的传感备,可选做冲击电压试验。试验参照DL/T1498.1规定进行,试验后样品应能正常运行或保特完好6.5环境适应性试验
6.5.1试验要求
每项环境适应性试验完成后,应对试验样品进行功能检查,应能正常工作。对智能传感器,还应在相关环境性试验结束后,微处理器应不损坏、不死机、不复位,其存储的数据应无变化,硬件功能和准确度应满足传统传感器正常工作技术要求,软件程序应能正常工作。每项环境适应性试验完成后,应对试验样品进行6.4.1绝缘电阻试验,样品应能符合要求。所有环境适应性试验完成后,应对试验样品进行6.4.2介质强度试验,样品应能符合要求。6
6.5.2低温试验
低温试验要求如下:
试验目的:验证试验样品在低温条件下的适应性。a)
依据标准:按GB/T2423.1-2008中的规定,按试验Ad进行。NB/T10672—2021
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按试验Ad进行,将试验样品放入温度为室温的试验箱中,然后将温度调节到T±2K。试验样品在此条件下达到温度稳定后,通电以实际工况运行验证其低温下启机与正常工作能力,并在该条件下持续暴露16h。试验参数T的取值见表2。试验后样品应能正常运行或保持完好。
表2低温试验参数
服役环境
电缆沟、电缆井
电缆隧道、综合管廊
6.5.3高温试验
高温试验要求如下:
气候区域
亚湿热
干热、暖温
试验目的:验证试验样品在高温条件下的适应性。依据标准:按GB/T2423.2-2008中的规定,按试验Bd进行。试验温度T
-10℃
-10℃
-20℃
-40℃
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按试验Bd进行,将试验样品放入温度为室温的试验箱中,然后将温度调节到T士2K。试验样品在此条件下达到温度稳定后,通电以实际工况运行验证其高温下启机与正常工作能力,并在该条件下持续暴露16h。试验参数T的取值见表3。试验过程中及试验结束后,试验样品应可正常工作。表3高温试验参数
使用场所
电缆沟、电缆井
电缆隧道、综合管廊
6.5.4温度变化试验
温度变化试验要求如下:
气候区域
收不有
试验温度T
息服务平
试验目的:验证试验样品在耐受环境温度快速变化的能力。a
依据标准:按GB/T2423.22-2012中试验Nb的规定进行。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按试验Nb进行,将试验箱中空气温度稳定到25℃F2,以(1土0.2)K/min的速率降低到T,土2K,在箱内温度达到稳定后,试验样品在此温度下暴露3h。然后将试验箱中的空气温度以(1土0.2)K/min的速率升高到T2℃土2K,箱内温度达到稳定后,试验样品在此温度下暴露3h。然后将试验箱中的空气温度以(1土0.2)K/min的速率降低到25℃土2K。7
NB/T10672—2021
对上述试验进行2个循环。试验过程中以实际工况运行验证其暴露期间启机与正常工作能力。试验参数选取见表4,试验过程中及试验结束后,试验样品应可正常工作表4温度变化试验参数
使用场所
电缆沟、电缆井
电缆隧道、综合管廊
恒定湿热试验
恒定给湿热试验要求如下:
气候区域
亚湿热
干热、暖温
试验温度T,
-10℃
-10℃
-20℃
-40℃
试验温度T
试验目的:用于验证试验样品在湿热、亚湿热地区服役时,对潮湿环境的适应性。非湿热气候a)
地区服役时,本项试验选做。
依据标准:按GB/T2423.3-2016中的规定进行。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将试验样品放入试验箱的有效空间内进行预热,在不加湿的条件下将温度上升至40℃土2K,当试验样品达到温度稳定后,在2h内将箱内湿度调整到(93土3)%RH;在温度为40℃土2K,相对湿度为(93土3)%的条件下保持96h,然后在0.5h内将相对湿度降低至73%~77%,然后在0.5h内将温度调节到室温。试验过程中以实际工况运行验证其暴露期间启机与正常工作能力,试验过程中及试验结束后,试验样品应可正常工作。6.5.6交变湿热试验
交变湿热试验要求如下:
试验目的:用于确定试验样品在湿热、亚湿热地区服役时,高湿度与温度循环变化组合且通常a
会在试验样品韦面产生凝露条件下的适应性。非湿热气候地区服役时,本项试验选做,b)
依据标准:按GB/T2423.4-2008试验Db方法2的规定进行。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试样品为实际工况中的整机,将试验样品放入试验箱的有效空间内,先在温度25℃±3K,相对湿虚为45%~75%的条件下进行预处理,试验样品达到温度稳定,按GB/T2423.4-2008图2b)所示的属期循环2次,试验参数T的选取见表5。试验过程中以实际工况运行验证其暴露期间启机与正常工作能力。试验周期结束后,从试验箱中取出产品,在正常大气条件下进行恢复,用棉布将试验样品有能接触到的表面和部件上的水渍抹去,在恢复后,测量绝缘电阻和进行性能试验。试验样品从箱中取出后,在正常试验环境条件下的24h内完成外观检查,8h~24h内完成其表面油漆附着力的测定。试验过程中及试验结束后,试验样品应可正常工作。
表5交变湿热试验参数
使用场所
电缆沟、电缆井
电缆隧道、综合管廊
试验参数T
NB/T10672—2021
d)特殊性能要求:在正常试验环境条件下,交变湿热试验结束恢复2h后,试验样品外观及附着力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金属电镀件和化学处理件的外观应不低于JB/T4159-2013中二级要求;一表面油漆外观和附着力应不低于JB/T4159-2013中一级要求:塑料零部件的外观应不低于JB/T4159-2013中二级要求。6.5.7交变盐雾试验
交变盐雾试验要求如下:
试验目的:验证试验样品在湿热、亚湿热地区服役时的防腐蚀性能b)
依据标准:按GB/T2423.18中的规定进行c)
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试验按GB/T2423.18严酷等级(2)进行,试验结束后,试验样品应可正常工作。
6.5.8霉菌试验
霉菌试验要求如下:
试验目的:考核试验样品在4.2中的B2、B3、B4地区的霉菌生长条件下的长霉程度及影响。a
在B1地区服役的样品本项试验选做。b)
依据标准:按GB/T2423.16-2008中的规定进行。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按GB/T2423.16-2008中试验方法1,试验时间28d进行,选择设备的c
零部件为试验样品,试验结束后,按相关规范要求立即进行外观检查。注1:用户如有特殊要求,所有试验部件外露于空气中的绝缘零部件经长霉试验后长霉面积不超过GB/T2423.16-2008中规定的2a等级的长霉程度。注2:全金属密闭设备可不进行本项测试。6.5.9着火危险试验
着火危险试验要求如下:
试验目的:考核试验样品在火灾暴露环境下能否在一定时间内正常运行。d)
依据标准:按GB/T169.11中的规定进行。a)
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根据系统的安装环境确定试验温度,推荐试验温度960℃。试验结束后,b
传感器如果没有燃烧或者灼,或全部符合下面情形,则认为试验合格:如果试验样品的火焰或灼热在移开的热丝之后30s内熄灭;当使用规定的包装绢纸铺底层时,绢纸未起然。6.5.10机械强度试验
6.5.10.1试验要求
a)外观与结构检查应符合5.1中规定要求。b)传感设备功能应符合5.2中规定要求。6.5.10.2振动试验
振动试验要求如下:
a)试验目的:考核试验样品在运行过程中,对振动环境的适应性。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