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能源标准(NB) > NB/T 10673—2021 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
NB/T 10673—202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NB/T 10673—2021

中文名称: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

标准类别:能源标准(N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864826

相关标签: 智能 传感 设备 环境 技术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NB/T 10673—2021.
1范围
NB/T 10673规定了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术语及定义、技术要求、环境条件、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防护措施等。
NB/T 10673适用于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设计、制造、运行、包装、运输、贮存、防护等过程提供参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21-2020环境试验概述和指南
GB/T 2422环境试验试验方法编写导则术语和定义
GB/T 2423.1-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GB/T 2423.2-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GB/T 2423.3-2016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
GB/T 2423.4-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十12h 循环)
GB/T 2423.10-2019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振动(正弦)
GB/T 2423.16-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J及导则:长霉GB/T 2423.17-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
GB/T 2423.18-2012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b:盐雾,交变(氯化钠溶液)GB/T 2423.22-2012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N:温度变化
GB/T 2423.45-2012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Z/ABDM:气候顺序GB 3100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GB 3101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GB/T 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4797.1-2018环境条件分类自然环境条件温度和湿度
GB/T 4798.1环境条件分类环境参数组分类及其严酷程度分级第1部分:贮存
GB/T 4798.2环境条件分类环境参数组分类及其严酷程度分级第2部分:运输和装卸GB/T 4798.3-2007电工电子产品应用环境条件第3部分:有气候防护场所固定使用GB/T 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14537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冲击与碰撞试验
GB/T 17626.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3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标准图片预览

NB/T 10673—2021 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
NB/T 10673—2021 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
NB/T 10673—2021 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
NB/T 10673—2021 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
NB/T 10673—2021 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

标准内容

ICS19.040
K40/49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T10673—2021
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Environmentaladaptationrequirementsandtechnicalguidelines-sensor equipmentof smartdistributionstation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21-04-26发布
国家能源局
2021-07-26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技术要求
环境条件:
试验要求:
检验规则
8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与防护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种类
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防护措施
NB/T10673—2021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NB/T10673—2021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本文件由全国电工电子产品环境条件与环境试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8)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电力试验研究院、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薛家湾供电局、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瑞丽供电局、重庆大学、广州穗能通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南方电力集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州市恒力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赛宝计量检测中心服务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索亚特试验设备有限公司、福建省新能海上风电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莫文雄、王红斌、王俊、方健、张敏、何嘉兴、王勇、郝方舟、刘鑫、陈川、姚顺春、戴栋、谢从珍、王婷婷、卢志民、姜臻、贾志东、许雪冬、周柯、张明阳、张欢、李光茂、刘宇、杨森、王强钢、杨鸣、刘赛足、庞松岭、云昌盛、刘磊、潘慧献、王希林、罗新东、刘亚东、严英杰、赵海龙、周中明、蒋光道。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1范围
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NB/T10673—2021
本文件规定了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术语及定义、技术要求、环境条件、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防护措施等。本文件适用于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设计、制造、运行、包装、运输、贮存、防护等过程提供参考。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21-2020环境试验概述和指南GB/T2422环境试验试验方法编写导则术语和定义GB/T2423.1-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GB/T2423.2-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GB/T2423.3-2016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GB/T2423.4-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十12h循GB/T2423.10-2019
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振动(正弦)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J及导则:长霉GB/T2423.16-2008
GB/T2423.17-2009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GB/T2423.18-2J1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b:盐雾,交变(氯化钠溶液)GB/T2423.22-2012环莫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N:温度变化GB/T2423.45-2012环竞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Z/ABDM:气候顺序GB3100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GB3101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4797.1-2018环境条件分类自然环境条件温度和湿度GB/T4798.1环境条件分类环境参数组分类及其严酷程质级第1部分:贮存GB/T4798.2环境条件分类环境参数组分类及其严酷程度分级第2部分:运输和装卸GB/T4798.3-2007电工电子产品应用环境条件第3部分:有气候防护场所回定使用GB/T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14537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冲击与碰撞试验GB/T17626.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17626.3E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17626.4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17626.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1
GB/T17626.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GB/T17626.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GB/T17626.9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GB/T17626.10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NB/T10673—2021
GB/T17626.11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GB/T33905.4-2017智能传感器第4部分:性能评定方法DL/T1498.1-2016变电设备在线监测装置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JB/T4159热带电工产品通用技术要求术语和定义
GB/T2421-2020、GB/T242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有气候防护场所weather-protectedlocation能防止天气直接影响的场所。
smart distribution station
智能配电房
智能配电房是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传感设备等技术,实现对配电房内设备状态、环境状态监测,具备有气候防护场所的电力设施。3.3
sensor equipment of smart distribution station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
安装在智能配电房中,用于采集、传输、处理配电房内设备状态、环境状态等信息的传感设备,传感设备种类见附录A。
tmastersystel
主站系统
主站系统是对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各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汇集、存储、处理、分析、显示、监控的设备。3.5
监测终端monitoringterminal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监测终端主要完成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数据存储、传至主站系统。
4技术要求
4.1外观及结构要求
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应满足如下要求:2
NB/T10673-2021
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在显著部位应设置持久明晰的、完整的铭牌或标识,标志应包含产品的型号、名称、额定量、制造商和商标,出厂日期及编号,各种量值与单位的文字符号应符合GB3100及GB3101相关要求,印刷或刻字应清晰: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外观完整、整洁,活动件稳固,应无明显的锈蚀、凹凸痕、划伤、裂缝和b)
毛刺,镀层不应脱落,标牌文字、符号应清晰、耐久;c)
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应采取必要的防电磁干扰措施,外露导电部分应在电气上连成一体,与被监测设备电气系统应完全隔离,并可靠接地;对外连接的机械接口、电气接口正确,内部电气线路应排列整齐、固定牢靠、走向合理,便于安装、维护,并用醒目的颜色和标志加以区分。2性能要求
4.2.1通用性能要求
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应具备如下通用要求: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应具备数据采集、处理、实时传输至监测终端等功能:a)
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应采用低功耗、免维护、小型化的设计标准,具备高可靠性的要求: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应具备自检功能,并可将自检信号上传至监测终端: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应具备可靠的供电电源。4.2.2环境适应性要求
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应具备如下环境适应性要求: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应满足防低温、防高温、防盐雾、防霉菌、防水、防潮、防灰、防尘、防a)
振、耐磨损等特性要求,要求在正常工作条件下长期可靠工作;b)
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应满足发热元器件的通风散热要求4.2.3互换性要求
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应具备如下互换性要求: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坚持安全可靠、设备接口统一、支持互换操作、即插即用的原则:a)
智能配电房传感设情安装方式灵活,且不能破坏原设备结构,不能影响设备原性能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应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互换性和兼容性的要求。c)
4.2.4安全性要求
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应具备如下安全性要求。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在接入网络之前,应按照当地电力网络的等级保护测评标准,进行基础安a
全配置,达到应对网络安全事故基本能力的最小化配置,符合国家网络安全防护的相关要求。传感设备接入智能配电房后,不影响原配电房中电力设备的连方式、绝缘性能、密封性能及b)
接地性能,不应对原配电房中电力设备有磨损或其他伤害,不应影配电房的安全运行:c)
当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异常或损坏时,不应对周围设备造成损坏: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不应采用对人体有害的材料或者遇火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材料:d)
5环境条件
5.1一般要求
NB/T10673—2021
5.1.1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在选择环境条件时,可采用GB/T4798.3中规定的规定执行。5.1.2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实际使用中将受到多种环境参数的综合影响,包括气候、特殊气候、生物、化学活性物质、机械活性物质、机械、水浸条件等条件。5.2环境参数等级
5.2.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参考GB/T4798.3-2007中表1的等级参数5.2.2特殊气候条件
特殊气候条件等级参考GB/T4798.3-2007中表2的等级参数。5.2.3生物条件
生物条件参考GB/T4798.3-2007中表3的等级参数。5.2.4化学活性物质条件
化学活性物质条件参考GB/T4798.3-2007中表4的等级参数5.2.5机械活性物质条件
机械活性物质条件参考GB/T4798.3-2007中表5的等级参数。5.2.6机械条件
机械条件参考GB/T4798.3-2007中表6的等级参数。5.2.7水浸条件
水浸条件包括两种等级。等级1:有;等级2:无。5.2.8电磁环境条件
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外靠、交流电源端口、直流电源端口、I/0信号/控制端口满足如表1所示的电磁环境条件等级:
表1电磁环境条件等级
应用部件
交流电源端口
读项目
静电放电抗扰度代验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电压暂降抗扰度试验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严酷等级条件
直流电源端口
I/0信号/控制端口
试验要求
试验环境条件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推荐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在下列大气环境条件下进行试验:温度:15℃~35℃;
相对湿度:25%~75%;
气压:86kPa106kPa。
NB/T10673—2021
注1:如果有关规范认为在这些条件下试验不可行,宜将实际试验时的条件记录在试验报告中;注2:在试验期间,大气环境条件应相对稳定:注3:如果对试验结果没有影响,则相对湿度可以忽略。一般要求
般要求如下:
同一试验样品需依次进行两种及以上的环境试验项目时,推荐按GB/T2421-2020和GB/Ta
2423.45-2012中的要求来安排试验顺序:b)
各项试验完成后,试验样品应能正常工作,在试验样品中带电回路之间及带电回路与地之间用绝缘测量仪器进行绝缘电阻测量,测得的绝缘电阻满足表2中的要求。表2绝缘电阻要求
额定工作电压及
≤60V
250V>>6UV
绝缘电阻要求
≥100MQ(用250V绝缘电阻表测量)≥100MQ(用500V绝缘电阻表测量)所有环境试验完成后,应对试验样并行绝缘强度试验,绝缘强度应满足本文件6.5中的要求。c
信息服务平台
6.3外观和结构检查
根据4.1的要求,逐项对外观结构进行目测检查。6.4绝缘电阻试验
6.4.1依据标准
按GB/T33905.4-2017中的规定进行。6.4.2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
试验样品各独立电路与外露的可导电部分之间,以及各独立电路之间,绝缘电阻的要求见表2。6.5绝缘强度试验
6.5.1依据标准
按GB/T33905.4-2017中的规定进行。6.5.2试验过程
NB/T10673—2021
绝缘强度试验电压应根据试验样品的额定工作电压和表3中的规定确定,试验样品各独立电路与外露的可导电部分之间,以及各独立电路之间,应能承受频率为50Hz,历时1min的工频耐压试验而无击穿闪络及元件损坏现象。
表3工频耐压试验
额定工作电压Ur
Ur≤60v
250V>Ur>60V
6.5.3性能要求
交流试验电压有效值
试验期间,应不出现飞弧和击穿,试验后试验样品能够正常工作,绝缘电阻满足表2中的要求。6.6冲击电压试验
6.6.1依据标准
按DL/T1498.1-2016中的规定进行。6.6.2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
采用外接电源供电的监测设备,可选做冲击电压试验。要求监测设备各独立电路与外露的可导电部分之间,以及各独立电路之间,应能承受1.2/50μs的标准雷电波的短时冲击电压试验而无击穿闪络及元件损坏现象。当额定工作电压大于60V时,开路试验电压为5kV;当额定工作电压不大于60V时,开路试验电压为k。试验后试验样品应无绝缘损坏和器件损坏,绝缘电阻应满足表2中的要求。6.7低温试验
6.7.1依据标准
6.7.2试验过程
按试验Ad进行,将试验样品放入温度为室温的试验箱中,后将温度调节到T土2K。试验样品在此条件下达到温度稳定后,通电以实际工况运行验证其低温下后机能力,并在该条件下持续暴露16h6.7.3严酷等级
严酷等级见表4。
试验温度T(C)
试验持续时间t(h)
注1:T为试验温度:
亚湿热
低温试验严酷等级
注2:具有良好温度调节的配电房,试验温度选取20℃:暖温
寒温I
注3:上述严酷等级作为参考值,各城市可根据使用地区的环境条件确定实际参数:注4:试验温度是结合GB/T4797.1-2018中表4及GB/T2423.1-2008中6.6.1确定的;注5:试验持续时间是参考GB/T2423.1-2008中6.6.2确定的6.7.4合格条件
NB/T10673—2021
寒温II
试验期间及试验后,试验样品应能正常工作。试验结束后,在正常试验环境条件下恢复2h后应能正常启动运行,试验样品的绝缘电阻满足表2的要求。6.8高温试验
依据标准
按GB/T2423.2-2008中试验Bd进行。6.8.2试验过程
按试验Bd进行,将试验样品放入温度为室温的试验箱中,然后将温度调节到T土2K。试验样品在此条件下达到温度稳定后,通电以实际工况运行验证其高温下启机能力,并在该条件下持续暴露16h。6.8.3严酷等级
严酷等级见表5。
表5高温试验严酷等级
试验温度T(℃)
试验持续时间t(h)
注1:T为试验温度
亚湿热
注2:具有良好温度调节的配电房,试验温度选取25元,暖温
寒温I
注3:上述严酷等级作为参考值,各城市可根据使用地区的坏境系件确完实际参数:注4:试验温度是结合GB/T4797.1-2018中表4及GB/T2423.1-2008中3.01确定的注5:试验持续时间是参考GB/T2423.2-2008中6.5.3确定的。6.8.4性能要求
寒温I
试验期间及试验后,试验样品应能正常工作。试验结束后,在正常试验环境条件下恢复2h后应能正常启动运行,试验样品的绝缘电阻满足表2的要求。7
6.9温度变化试验
6.9.1依据标准
按GB/T2423.22-2012中试验Nb进行。6.9.2试验过程
NB/T10673—2021
按试验Nb进行,将试验箱中的温度稳定至25℃土2K,以(1士0.2)K/min的速率降低到低温T1土2K,在箱内温度达到稳定后,试验样品在此温度下暴露3h。然后将试验箱中的空气温度以(1士0.2)K/min的速率升高到高温T2土2K,箱内温度达到稳定后,试验样品在此温度下暴露3h。然后将试验箱中的空气温度以(1土0.2)K/min的速率降低到25℃土2K。对上述试验进行2个循环。6.9.3严酷等级
严酷等级见表6。
表6温度变化试验严酷等级
低温T1(℃)
高温T2(℃)
温度变化率(K/min)
持续时间(h)
循环次数(次)
亚湿热
注1:T1为试验低温,T2为试验高温;干热
注2:具有良好温度调节的配电房,试验低温选取20℃,试验高温选取25℃;寒温I
注3:上述严酷等级作为参考值,各城市可根据使用地区的环境条件确定实际参数:注4:试验低温是结合GB/T4797.1-2018中表4及GB/T2423.1-2008中6.6.1确定的;注5:试验高温是结合CB/T4797.1-2018中表4及GB/T2423.2-2006中6.5.2确定的:注6:试验持续时间是参考GB/T2423.22-2012中7.2.3确定的6.9.4性能要求
寒温II
试验期间及试验后,试验样品应能正常一作。试验结束后,在正常试验环境条件下恢复2h后应能信息服务平
正常启动运行,试验样品的绝缘电阻满足辰之的要求。6.10交变湿热试验
6.10.1依据标准
按GB/T2423.4-2008中试验Db方法2进行。6.10.2试验过程
将试验样品放入试验箱的有效空间内,先在温度25℃土3K、相对湿度为25%~75%的条件下进行预处理,试验样品达到温度稳定,按GB/T2423.4-2008中图2b)所示的周期循环2次。试验周期结束后从试验箱中取出产品,在正常大气条件下进行恢复,用棉布将试验样品上所有能接触到的表面和部件上的水渍抹去,在恢复后,测量绝缘电阻和进行性能试验。试验样品从试验箱中取出后,在正常试验环境条件下的24h内完成外观检查,8h~24h内完成其表面油漆附着力的测定。8
6.10.3严酷等级
严酷等级见表7。
试验高温T(℃)
循环次数(次)
表7交变湿热试验严酷等级
亚湿热
注:试验高温是参考GB/T2423.4-2008中第5章确定的。6.10.4性能要求
寒温I
NB/T10673—2021
试验期间及试验后,试验样品应能正常工作。试验结束后,在正常试验环境条件下恢复2h后应能正常启动运行,试验样品的绝缘电阻满足表2的要求。另外,在正常试验环境条件下,交变湿热试验结束恢复2h后,试验样品外观及附着力应满足下列要求:金属电镀件和化学处理件的外观应不低于JB/T4159中二级要求。表面油漆外观和附着力应不低于JB/T4159中一级要求。-塑料零部件的外观应不低于JB/T4159中二级要求。6.11恒定湿热试验
依据标准
按GB/T2423.3-2016中的规定进行。6.11.2试验过程
将智能配电房传感设备放入试验箱的有效空间内,在不加湿的条件下,2h内将温度上升至40℃土2K进行预热,当产品达到温度稳定后,将箱内相对湿度加湿到(93土3)%RH;在温度为40℃土2K,相对湿度为(93土3)%的条件下保持96h,在0.5h内将相对湿度降低至73%~77%,然后在0.5h内将温度调节到室温。在试验的第1小时,第50小时,最后2小时进行功能试验。试验结束恢复后,测量试验样品的绝缘电阻并进行性能击验6.11.3严酷等级
温度40℃土2K,相对湿度(93土3)%式验吨间96h。后食
6.11.4性能要求
》腺糖脂是龄后, 试验性品应能正常工作。状险岛尿正常试龄环境条件下恢复 2,后应能服务平台
正常启动运行,试验样品的绝缘电阻满足表2的要求。6.12盐雾试验
6.12.1Ka:盐雾试验
依据标
对暴露于空气中的产品金属防护层按GB/T2423.17-2008的规定进行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