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8077—2000 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GB/T 8077—200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8077—2000

中文名称: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GB/T 8077—2000.Methods for testing uniformity of concrete admixture.
1范围
GB/T 8077规定了用于水泥混凝土中外加剂的匀质性试验方法。
GB/T 8077适用于普通减水剂,、高效减水剂,缓凝高效减水剂、早强减水剂、级凝减水剂、引气减水剂、早强剂、缓凝剂、引气剂,泵送剂、防水剂、防冻剂、膨胀剂和速凝剂共十四种混凝土外加剂。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76-—1996水泥化学分析方法(eqv ISO 680:1990>
GB/T 2419—1994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
JC/T681—1997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eqv ISO 679;1989(E)4.2.3)
3一般规定
3.1试验次数与要求
每项测定的试验次数规定为两次。用两次试验平均值表示测定结果。
本标准所用的水为蒸馏水或同等纯度的水(水泥净浆流动度、水泥砂浆工作性除外)。本标准所用的化学试剂除特别注明外,均为分析纯化学试剂。
3.2允许差
本标准所列允许差为绝对偏差。
室内允许差:同··分析试验室同-·分析人员(或两个分析人员),采用本标准方法分析同一试样时,两次分析结果应符合允许差规定。如超出允许范围,应在短时间内进行第三次测定(或第三者的测定),

标准图片预览

GB/T 8077—2000 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GB/T 8077—2000 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GB/T 8077—2000 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GB/T 8077—2000 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GB/T 8077—2000 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标准内容

ICS91.100.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8077—2000
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
试验方法
Methods for testing uniformityof concreteadmixture
2000-12-18发布
2001-07-01实施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GB/T8077—2000
引用标准
一般规定
固体含量
表面张力
氯离子含量
硫酸钠含最…
还原糖含量
水泥净浆流动度
水泥砂浆工作性
碱含量
附录A(标准的附录)
二次微商法计算混凝土外加剂中氯离子百分含量实例10
GB/T8077-2000
本标准是在GB/T8077—1987《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基础上修订的,主要试验方法未作重大修订。本次修订主要内容如下:本标准适用范围中增加缓凝高效减水剂、泵送剂、防水剂、防冻剂、膨胀剂和速凝剂等品种;细度试验方法中将试验筛统一为一种规格PH值试验方法中试验步骤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增加复合电极;表面张力试验方法中空白试验改用无水乙醇作标样;氯离子含量试验方法中增加氯电极;还原糖含量试验方法中统一了称样量;水泥砂浆工作性试验方法进行了修改,增加了碱含量试验方法;增加了试验方法的允许差;删除了泡沫性能试验方法。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T8077—1987。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首次发布时间1987年。
本标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水泥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委托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负责解释。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浙江五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都减水剂厂、湛江外加剂厂、浙江省建筑构配件公可外加剂厂、镇江待密斯混凝土外加剂厂、山东鼎力化工(集团)厂、延边开山屯鲍利葛木素有限公司、淮南市合成材料厂、上海新浦化工厂、格雷斯中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涛、吴菊珍、田培、施风莲、林国英、俞伟青、陈国忠。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
试验方法
Methods fortestinguniformityof concrete admixture
本标准规定了用于水泥混凝土中外加剂的匀质性试验方法。GB/T8077—2000
代替GB/T8077—1987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减水剂、高效减水剂、缓凝高效减水剂、早强减水剂、缓凝减水剂、引气减水剂、早强剂、缓凝剂、引气剂、泵送剂、防水剂、防冻剂、膨胀剂和速凝剂共十四种混凝土外加剂。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76—1996水泥化学分析方法(eqvISO680:1990)GB/T2419-1994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JC/T681—1997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eqvISO679:1989(E)4.2.3)3一般规定
3.1试验次数与要求
每项测定的试验次数规定为两次。用两次试验平均值表示测定结果。本标准所用的水为蒸馅水或同等纯度的水(水泥净浆流动度、水泥砂浆工作性除外)。本标准所用的化学试剂除特别注明外,均为分析纯化学试剂。3.2充许差
本标准所列允许差为绝对偏差。室内允许差:同分析试验室同一分析人员(或两个分析人员),采用本标准方法分析同一试样时,两次分析结果应符合允许差规定。如超出允许范围,应在短时间内进行第三次测定(或第三者的测定),测定结果与前两次或任一次分析结果之差值符合允许差规定时,则取其平均值,否则,应查找原因,重新按上述规定进行分析。
室间允许差:两个试验室采用本标准方法对同一试样各自进行分析时,所得分析结果的平均值之差应符合允许差规定。如有争议应商定另一单位按本标准进行仲裁分析。以仲裁单位报出的结果为准,与原分析结果比较,若两个分析结果差值符合允许差规定,则认为原分析结果无误。4固体含量
4.1方法提要
将已恒量的称量瓶内放入被测试样于一定的温度下烘至恒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12-18批准2001-07-01实施
4.2仪器
GB/T8077—2000
a)天平,不应低于四级,精确至0.0001g;b)鼓风电热恒温干燥箱:温度范围0℃~200℃;e)带盖称量瓶:25mm×65mm,
d)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
4.3试验步骤
4.3.1将洁净带盖称量瓶放人烘箱内,于100℃~105℃烘30min,取出置于干燥器内,冷却30min后称量,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恒量,其质量为mo。4.3.2将被测试样装人已经恒量的称量瓶内,盖上盖称出试样及称量瓶的总质量为mi。试样称量:固体产品1.0000g~2.0000g+液体产品3.0000g~5.0000g。4.3.3将盛有试样的称量瓶放人烘箱内,开启瓶盖,升温至100℃~105℃(特殊品种除外)烘干,盖上盖置于干燥器内冷却30min后称量,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恒量,其质量为mz。4.4结果表示
固体含量X按式(1)计算:
式中:X——固体含量,%;
称量瓶的质量·g
mt-mo×100
m-称量瓶加试样的质量,g;
m2—称量瓶加烘干后试样的质量·g。4.5允许差
室内允许差为0.30%;
室间允许差为0.50%。
5密度
5.1比重瓶法
5.1-1方法提要
将已校正容积(V值)的比重瓶,灌满被测溶液,在20℃士1℃恒温,在天平上称出其质量。5.1.2测试条件
a)液体样品直接测试;
b)固体样品溶液的浓度为10g/L;c)被测溶液的温度为20℃士1℃;d)被测溶液必须清澈,如有况淀应滤去。5.1.3仪器
a)比重瓶,25mL或50mL
b)天平:不应低于四级,精确至0.0001g;c)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
d)超级恒温器或同等条件的恒温设备。5.1.4试验步骤
·(1)
5.1.4.1比重瓶容积的校正
比重瓶依次用水、乙醇、丙酮和乙醚洗涤并吹干,塞子连瓶一起放人干燥器内,取出,称量比重瓶之质量为m,直至恒量。然后将预先煮沸并经冷却的水装人瓶内,塞上塞子,使多余的水分从塞子毛细管流出,用吸水纸吸干瓶外的水。注意不能让吸水纸吸出塞子毛细管里的水,水要保持与毛细管上口相平,2
GB/T8077-2000
立即在天平称出比重瓶装满水后的质量ml。容积V按式(2)计算:
式中,V比重瓶在20℃时的容积,mL;m。干燥的比重瓶质量,g;
m一比重瓶盛满20℃水的质量,g;20℃时纯水的密度,g/mL。
5.1.4.2外加剂溶液密度P的测定·(2)
将已校正V值的比重瓶洗净、干燥、灌满被测溶液,塞上塞子后浸入20℃士1℃超级恒温器内,恒温20min后取出,用吸水纸吸干瓶外的水及由毛细管溢出的溶液后,在天平上称出比重瓶装满外加剂溶液后的质量为mz
5.1.5结果表示
外加剂溶液的密度p按式(3)计算:mz二momz二m×0.9982
式中:p—20℃时外加剂溶液密度,g/mL,ma
-比重瓶装满20℃外加剂溶液后的质量,g,5.1.6允许差
室内允许差为0.001g/mL;
室间允许差为0.002g/mL。
5.2液体比重天平法
5.2.1方法提要
(3)
在液体比重天平的一端挂有一标准体积与质量之测锤,浸没于液体之中获得浮力而使横梁失去平衡,然后在横梁的V型槽里放置各种定量骑码使横梁恢复平衡,所加骑码之读数d,再乘以0.9982g/mL即为被测溶液的密度e值。5.2.2测试条件
测试条件同5.1.2。
5.2.3仪器
a)液体比重天平(构造示意见图1);b)超级恒温器或同等条件的恒温设备。5.2.4试验步骤
5.2.4.1液体比重天平的调试
将液体比重天平安装在平稳不受震动的水泥台上,其周围不得有强力磁源及腐蚀性气体,在横梁(2)的末端钩子上挂上等重础码(8),调节水平调节螺丝(9),使横梁上的指针与托架指针成水平线相对天平即调成水平位置:如无法调节平衡时,可将平衡调节器(3)的定位小螺丝钉松开,然后略微轻动平衡调节(3),直至平衡为止。仍将中间定位螺丝钉旋紧,防止松动。将等重码取下,换上整套测锤(6),此时天平必须保持平衡,允许有士0.0005的误差存在。如果天平灵敏度过高,可将灵敏度调节(4)旋低,反之旋高。5.2.4.2外加剂溶液密度p的测定将已恒温的被测溶液倒人量筒(7)内,将液体比重天平的测锤浸没在量筒中被测溶液的中央,这时横梁失去平衡,在横梁V形槽与小钩上加放各种骑码后使之恢复平衡,所加骑码之读数d,再乘以0.9982g/mL,即为被测溶液的密度e值。3
5.2.5结果表示
GB/T80772000
将测得的数值d代人式(4)计算出密度p:p0.9982d
式中:d—20℃时被测溶液所加骑码的数值。5.2.6允许差
室内允许差为0.001g/mL,
室间允许差为0.002g/mL。
1一托架2-横架:3平衡调节器:4—灵敏度调节器:5-玛瑕刃座,6—测锤:7-玻筒,8—等重祛码:9-水乎调节,10紧固螺钉图1液体比重天平
5.3精密密度计法
:(4)
5.3.1方法提要
先以波美比重计测出溶液的密度,再参考波美比重计所测的数据,以精密密度计准确测出试样的密度p值。
5.3.2测试条件
测试条件同5.1.2。
5.3.3仪器
a)波美比重计;
b)精密密度计;
c)超级恒温器或同等条件的恒温设备。5.3.4试验步骤
将已恒温的外加剂倒入500mL玻璃量筒内,以波美比重计插入溶液中测出该溶液的密度。参考波美比重计所测溶液的数据,选择这一刻度范围的精密密度计插人溶液中,精确读出溶液凹液面与精密密度计相齐的刻度即为该溶液的密度β。5.3.5结果表示
测得的数据即为20℃时外加剂溶液的密度。5.3.6允许差
室内允许差为0.001g/mL;
室间允许差为0.002g/mL。
6细度
6.1方法提要
GB/T8077-2000
采用孔径为0.315mm的试验筛,称取烘干试样mg倒入筛内,用人工筛样,称量筛余物质量ml,按式(5)计算出筛余物的百分含量。6.2仪器
a)药物天平:称量100g分度值0.1g,b)试验筛:采用孔径为0.315mm的铜丝网筛布。筛框有效直径150mm、高50mm。筛布应紧绷在筛框上,接缝必须严密,并附有筛蕙。6.3试验步骤
外加剂试样应充分拌匀并经100℃~105℃(特殊品种除外)烘干,称取烘干试样10g倒人筛内,用人工筛样,将近筛完时,必须一手执筛往复摇动,一手拍打,摇动速度每分钟约120次。其间,筛子应向一定方向旋转数次,使试样分散在筛布上,直至每分钟通过质量不超过0.05g时为止。称量筛余物,称准至0.1g。
6.4结果表示
细度用筛余(%)表示按式(5)计算:筛余-#×100
式中:m—筛余物质量,g;
mo.试样质量,g。
6.5允许差
室内允许差为0.40%
室间允许差为0.60%。
7pH值
7.1方法提要
(5)bzxz.net
根据奈斯特(Nernst)方程E=E。十0.05915lg[H+JE=E一0.05915pH,利用一对电极在不同PH值溶液中能产生不同电位差,这一对电极由测试电极(玻璃电极)和参比电极(饱和甘汞电极)组成,在25C时每相差个单位pH值时产生59.15mV的电位差,pH值可在仪器的刻度表上直接读出。7.2仪器
a)酸度计:
b)甘汞电极;
c)玻璃电极:
d)复合电极。
7.3测试条件
a)液体样品直接测试;
b)固体样品溶液的浓度为10g/L,c)被测溶液的温度为20℃士3℃。7.4试验步骤
7.4.1校正
按仪器的出厂说明书校正仪器。7.4.2测量
当仪器校正好后,先用水,再用测试溶液冲洗电极,然后再将电极浸人被测溶液中轻轻摇动试杯,使溶液均匀。待到酸度计的读数稳定1min,记录读数。测量结束后,用水冲洗电极,以待下次测量。7.5结果表示
酸度计测出的结果即为溶液的pH值。5
7.6允许差
室内允许差为0.2;
室间允许差为0.5。
8表面张力
8.1方法提要
GB/T8077-2000
铂环与液面接触后,在铂环内形成液膜,提起铂环时所需的力与液体表面张力相平衡,测定液膜脱离液面的力之大小。
8.2测试条件
a)液体样品直接测试;
b)固体样品溶液的浓度为10g/L,c)被测溶液的温度为20℃士1℃;d)被测溶液必须清激,如有沉淀应滤去。8.3仪器
a)界面张力仪(构造示意图2)或自动界面张力仪;b)天平,不低于四级,精确至0.0001g。8.4试验步骤
8.4.1用比重瓶或液体比重天平测定该外加剂溶液的密度。8.4.2将仪器调至水平,把铂环放在吊杆臂的下末端,把一块小纸片放在铂环的圆环上,把臂之制止器打开,把放大镜调好,使臂上的指针与反射镜上的红线重合。8.4.3用质量法校正。在铂圆环的小纸片上放上一定质量的码,使指针与红线重合时,游标指示正好与计算值一致。如果不一致时调整臂长度,保证铂环在试验中垂直地上下移动,再通过游码的前后移动达到调整结果。
8.4.4在测量之前,应把铂环和玻璃器血很好地进行清洗彻底去掉油污。8.4.5空白试验用无水乙醇作标样,测定其衣面张力,测定值与理论值之差不得超过0.5mN/m。8.4.6把被测溶液倒人盛样皿中(离皿口5mm~7mm),并将样品座升高,使铂环浸人溶液内5mm~7mm.
8.4.7旋转蜗轮把手,匀速增加钢丝扭力,同时下降样品座,使向上与向下的两个力保持平衡(保持指针与反射镜上的红线重合),直至环被拉脱离开液面,记录刻度盘上的读数P。8.5用自动界面张力仪测量时,试验步骤按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8.6结果表示
溶液表面张力α按式(6)计算
式中:-溶液的表面张力,mN/m;P游标盘上读数,mN/m;
F—校正因子。
校正日子F按式(7)计算
.(6)
F=0.7250+
Nc(p-o)
式中:C—铂环周长2元R,cm;
R铂环内半径和铂丝半径之和,cm;Po—空气密度,g/mL
p—被测溶液密度,g/mL
...(7)
铂丝半径,cm。
8.7允许差
室内允许差为1.0mN/m
室间允许差为1.5mN/m。
GB/T8077-2000
A一样品座,B一样品座螺丝C一刻度盘,D一游标:E一水平螺旋,F一臂1G一臂2;H一臂3,1一调节臀的螺母J一臂的制止器(1),K一臂的制止器(2)L—指针;M—蜗轮把手,N—钢丝;O--游码,P—微调蜗轮把手,Q一固定钢丝手母,R一放大镜,S一样品座的制止器,T一水准泡图2界面张力仪
9氯离子含盘
9.1方法提要
用电位滴定法,以银电极或氯电极为指示电极,其电势随Ag+浓度而变化。以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用电位计或酸度计测定两电极在溶液中组成原电池的电势,银离子与氮离子反应生成溶解度很小的氮化银白色沉淀。在等当点前滴入硝酸银生成氮化银沉淀,两电极间电势变化缓慢,等当点时氯离子全部生成氮化银沉淀,这时滴人少盘硝酸银即引起电势急剧变化,指示出滴定终点。9.2试剂
a)硝酸(1+1);
b)硝酸银溶液(17g/L):准确称取约17g硝酸银(AgNO,),用水溶解,放人1L棕色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用0.1000mol/L氯化钠标准溶液对硝酸银溶液进行标定,c)氧化钠标准溶液Cc(NaCI)=0.1000mol/L))):称取约10g氯化钠(基准试剂),盛在称量瓶中,于130℃~150℃烘干2h,在干燥器内冷却后精确称取5.8443g,用水溶解并稀释至1L,摇勾。标定硝酸银溶液(17g/L):
用移液管吸取10mL0.1000mol/L的氯化钠标准溶液于烧杯中,加水稀释至200mL,加4mL硝7
GB/T8077-2000
酸(1十1),在电磁搅拌下,用硝酸银溶液以电位滴定法测定终点,过等当点后,在同一溶液中再加人0.1000mol/L氯化钠标准溶液10mL,继续用硝酸银溶液滴定至第二个终点,用二次微商法计算出硝酸银溶液消耗的体积Vo,Ve2。
体积V。按式(8)计算:
Vo-Vo2-Vo1
式中:V。10mL0.1000mol/L氯化钠消耗硝酸银溶液的体积,mL;Vg——空白试验中200mL水,加4mL硝酸(1+1)加10mL0.1000mol/L氟化钠标准溶液所消耗的硝酸银溶液的体积,mL;V空白试验中200mL水,加4mL硝酸(1+1)加20mL0.1000mol/L氟化钠标准溶液所消耗的硝酸银溶液的体积,mL。浓度c按式(9)计算:
式中:c----硝酸银溶液的浓度,mol/L;c——氯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V—氯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9.3仪器
a)电位测定仪或酸度仪;
b)银电极或氯电极;
c)甘汞电极;
d)电磁搅拌器;
e)滴定管(25mL);
f)移液管(10mL)。
(9)
9.4试验步骤
9.4.1准确称取外加剂试样0.5000g5.0000g,放入烧杯中,加200mL水和4mL硝酸(1+1),使溶液呈酸性,搅拌至完全溶解,如不能完全溶解,可用快速定性滤纸过滤,并用蒸愉水洗涤残渣至无氯离子为止。
9.4.2用移液管加人10mL0.1000mol/1.的氧化钠标准溶液、烧杯内加人电磁搅拌子,将烧杯放在电磁搅器上,开动搅拌器并插入银电极(或氯电极)及甘汞电极,两电极与电位计或酸度计相连接,用硝酸银溶液缓慢滴定,记录电势和对应的滴定管读数。由于接近等当点时,电势增加很快,此时要缓慢滴加硝酸银溶液,每次定量加入0.1mL,当电势发生突变时,表示等当点已过,此时继续滴入硝酸银溶液,直至电势趋向变化平缓。得到第一个终点时硝酸银溶液消耗的体积Vi。
9.4.3在同一溶液中,用移液管再加人10ml0.1000mol/L氯化钠标准溶液(此时溶液电势降低),继续用硝酸银落液滴定,直至第二个等当点出现,记录电势和对应的0.1mol/L硝酸银溶液消耗的体积V..
9.4.4空白试验在干净的烧杯中加人200mL水和4mL硝酸(1+1)。用移液管加人10mL0.1000mol/L氯化钠标准溶液,在不加人试样的情况下,在电磁搅拌下,缓慢滴加硝酸银溶液,记录电势和对应的滴定管读数,直至第一个终点出现。过等当点后,在同一溶液中,再用移液管加人0.1000mol/L氯化钠标准溶液10mL,继续用硝酸银溶液滴定至第二个终点,用二次微商法计算出硝酸银溶液消耗的体积Vel及Ve2
9.5结果表示
用二次微商法计算结果。通过电压对体积二次导数(即△\E/公V)变成零的办法来求出滴定终点。8
GB/T8077-2000
假如在邻近等当点时,每次加人的硝酸银溶液是相等的,此函数(△E/△V)必定会在正负两个符号发生变化的体积之间的某一点变成零,对应这一点的体积即为终点体积,可用内插法求得。外加剂中氯离子所消耗的硝酸银体积V按式(10)计算:V= (.- Vo)+ (V.- Ve)
(10)
式中:V,—一试样溶液加10mL0.1000mol/L氛化钠标准溶液所消耗的硝酸银溶液体积,mL;V,—一试样溶液加20ml0.1000mol/L氯化钠标准溶液所消耗的硝酸银溶液体积,mL,外加剂中氧离子含量Xr按式(11)计算:Xa- = CVX 35:45 × 100
m×1000
式中:Xa--
外加剂氯离子含量,%;
m一外加剂样品质量g。
用1.565乘氟离子的含量,即获得无水氯化钙Xcac的含量,按式(12)计算:Xca,=1.565XXel
式中,Xcac
9.6允许差
外加剂中无水氟化钙的含,%。
室内允许差为0.05%;
室间允许差为0.08%。
10硫酸钠含量
10.1重量法
10.1.1方法提要
.(12)
氯化钡溶液与外加剂试样中的硫酸盐生成溶解度极小的硫酸钡沉淀,称量经高温灼烧后的沉淀来计算硫酸钠的含量。
10.1.2试剂
a)盐酸(1+1)
b)氮化铵溶液(50g/L);
c)氯化钡溶液(100g/L);
d)硝酸银溶液(1g/L)。
10.1.3仪器
a)电阴高温炉:最高使用温度不低于900C:b)天平:不应低于四级,精确至0.0001g;c)电磁电热式搅拌器:
d)瓷:18mL~30ml.;
e)烧杯:400mL;
f)长颈润斗:
g)慢速定量滤纸,快速定性滤纸。10.1.4试验步骤
10.1.4.1准确称取试样约0.5g,于400ml.烧杯中,加入200mL水搅拌溶解,再加入氛化铵溶液50mL,加热煮沸后,用快速定性滤纸过滤,用水洗涤数次后,将滤液浓缩至200mL左右,滴加盐酸(1十1)至浓缩滤液显示酸性,再多加5滴~10滴盐酸,煮沸后在不断搅拌下趁热滴加氟化镇溶液10ml.,继续煮沸15min,取下烧杯,置于加热板上,保持50C~60℃静置2h~4h或常温静置8h。10.1.4.2用两张慢速定量滤纸过滤,烧杯中的沉淀用70℃水洗净,使沉淀全部转移到滤纸上,用温热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