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Z/T 01166-2022
基本信息
标准号:
FZ/T 01166-2022
中文名称:纺织品 织物触感检测与评价方法 多指标集成法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Textiles—Determination and evaluation for fabric-skin touch comfort—Multi-indexes integration method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2-04-08
实施日期:2022-10-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相关标签:
纺织品
织物
检测
评价
方法
指标
集成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纺织和皮革技术>>纺织产品>>59.080.30纺织物
中标分类号:纺织>>纺织综合>>W04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4页【彩图】
标准价格:34.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胡军岩、章辉、简志光、吴南莹、曹连平、高兵、石婷婷、杨树娟、何良、马训明、余弘、宋海波、吴大伟、王强、焦姣、李强
起草单位: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愉悦家纺有限公司、锡莱亚太拉斯(深圳)有限公司、东莞超盈纺织有限公司、深圳全棉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利郎(中国)有限公司、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香港理工大学、浙江嘉华特种尼龙有限公司、联润翔(青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金号家纺集团有限公司等
归口单位: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标准分会(SAC/TC 209/SC 1)
提出单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主管部门: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标准分会(SAC/TC 209/SC 1)
标准简介
本文件规定了采用多指标集成法测定织物在与皮肤接触过程中引起接触感觉的相关织物物理特性的检测和评价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表面组织均匀规则的纺织织物,非均匀规则织物如提花、蕾丝、镂空等织物参考执行。
标准内容
ICS 59.080.30
CCS W 04
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
FZ/T01166—2022
纺织品
织物触感检测与评价方法
多指标集成法
TextilesDetermination and evaluation for fabric-skin touch comfort-Multi-indexes integration method2022-04-08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2022-10-01实施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起草。
FZ/T 01166—2022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标准分会(SAC/TC209/SC1)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愉悦家纺有限公司、锡莱亚太拉斯(深圳)有限公司、东莞超盈纺织有限公司、深圳全棉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利郎(中国)有限公司、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香港理工大学、浙江嘉华特种尼龙有限公司、联润翔(青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金号家纺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大荣纺织仪器公司、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香港浸会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胡军岩、章辉、简志光、吴南莹、曹连平、高兵、石婷婷、杨树娟、何良、马训明、余弘、宋海波、吴大伟、王强、焦姣、李强。I
1范围
纺织品全
织物触感检测与评价方法
多指标集成法
FZ/T 01166—2022
本文件规定了采用多指标集成法测定织物在与皮肤接触过程中引起接触感觉的相关织物物理特性的检测和评价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表面组织均匀规则的纺织织物,非均匀规则织物如提花,蕾丝,镂空等织物参考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529
术语和定义
纺织品
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touch sensation
通过产品与皮肤的直接接触而获得对产品特性的主观印象或认知。3.2
tactile sensation
指织物与身体皮肤相接触和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主观印象。3.3
handfeel
织物在手掌中被挤压,压缩,弯曲,摩擦而产生的主观印象。3.4
织物正面
被用于展示的织物表面。
注:一般指织纹明显,图案清晰的一面。如果织物的两面没有明显区别,则任一面可以作为织物的正面。[来源:GB/T8683—2009,2.5]
织物反面
与织物正面相反的一面。
注:织物的反面在穿着过程中有较大的机会与皮肤相接触。[来源:GB/T8683—2009,2.6,有修改3.6
Jlength direction
织物长度方向
沿织物织造的方向。
注:对机织物经向是长度方向对针织物直向是长度方向,1
FZ/T 01166—2022
widthdirection
织物宽度方向
沿织物织造的宽度方向。
注:对机织物纬向是宽度方向:对针织物横向是宽度方向3.8
bending averagerigidity
挠曲力平均刚度
使试样弯曲每弧度所需要做的功。3.9
bendingwork
挠曲力功
试样弯曲过程中其挠曲力矩所做的功。3.10
表面摩擦系数
surfacefrictioncoefficient
试样表面的动摩擦系数。
surface roughness amplitude
表面粗糙度振幅
试样表面几何粗糙度波形波峰与波谷的平均振幅。3.12
surface roughness wavelength表面粗糙度波长
试样表面几何粗糙度波形波峰间的平均距离。3.13
压缩功
Jcompressionwork
使试样压缩至最大压强值(70cN/cm2)所需要做的功。3.14
压缩回复率
compression recovery rate
试样压缩回复过程中回复功与压缩功的比率。3.15
压缩平均刚度
compressionaveragerigidity
试样在压缩过程中,每压缩1mm所需要的压强。3.16
compression recovery average rigidity回复平均刚度
试样在回复过程中,每回复1mm所产生的压强。3.17
thermal conductivityunderstandardpressure(whencompression)压缩热导率
压缩过程中达到标准压强(42cN/cm2)时温度每变化1℃通过试样的热流3.18
回复热导率
thermal conductivity under standard pressure (when recovery)回复过程中达到标准压强(42cN/cm2)时温度每变化1℃通过试样的热流。3.19
themaximumheatflux
最大热通量
试样在测试过程中单位面积通过的热流最大值。4原理
在规定的试验环境下,将试样放置在下测试盘上;当上下测试盘达到规定温差时,上测试盘匀速下2
FZ/T01166—2022
压试样至规定压强,然后以相同的速度匀速返回至与试样完全脱离接触,完成整个测量过程;通过测定试样正反两面长度和宽度两个方向上热流、压缩、挠曲力、摩擦力和粗糙度等相关物理性能;并将所得的数据代人手感(体感)判断模型,得到该织物的手感(体感)主观指标值,通过手感(体感)主观指标值来实现对人体皮肤与织物接触感觉的评价方法5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BARa,挠曲力平均刚度(长度方向),单位为cN·mm/rad。BARe,挠曲力平均刚度(宽度方向),单位为cN·mm/rad。BWa,挠曲力功(长度方向),单位为cN·mm·rad。BWe,挠曲力功(宽度方向),单位为cN·mm·rad。SFCa,表面摩擦系数(长度方向),无量纲。SFCe,表面摩擦系数(宽度方向),无量纲。SRAa,表面粗糙度振幅(长度方向),单位为μm。SRAe,表面粗糙度振幅(宽度方向),单位为μum。SRWa,表面粗糙度波长(长度方向),单位为mm。SRWe,表面粗糙度波长(宽度方向),单位为mm。T,标准压强下厚度,单位为mm。CW,压缩功,单位为cN·mm。
CRR,压缩回复率,无量纲。
CAR,压缩平均刚度,单位为cN/(cm2·mm)。RAR,回复平均刚度,单位为cN/(cm2·mm)。TCC,压缩热导率,单位为W·mm/(m2·℃)。TCR,回复热导率,单位为W·mm/(m2·℃)。Qmax,最大热通量,单位为W/m2。6仪器
织物触感检测平台(见图1)主要包括热流、压缩、挠曲力、摩擦力、粗糙度相关5个独立测试模块,其中挠曲力、摩擦力、粗糙度在织物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各有一组完全相同的测试模块,应符合以下要求:压缩与热流测试模块(见图2)由上下测试盘及一个加热器、两个温度传感器、一个热流传感器组成,上下测试盘尺寸为(120土1)mm×(120士1)mm,材质为黄铜(H62)。上下测试盘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行度应控制在0.05mm以内;热流测试开始之前上下测试盘温差应恒定为(10士0.1)℃,测试过程中持续加热使其维持该温差条件,上测试盘加热时最高温度限定为40℃;当上测试盘下降至贴近样品及向初始位置回复时,下降及上升速度应恒定为1mm/s;一压缩测试测量范围为0~70cN/cm2,压力大小由压力传感器进行测量,其量程为100N,测量精度为0.5%;厚度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进行测量,测量精度为0.001mm,其中样品厚度测量的压力点位为(42士0.1)cN/cm2;摩擦力、粗糙度与挠曲力测试模块(见图3)共有两组,每组由一个摩擦力辊轮、一个标准摩擦板、一个挠曲力测试杆、一个粗糙度测试探针和一个挠曲力测试传感器、一个摩擦力测试传感器、一个激光位移传感器组成;一摩擦力辊轮直径为(25土0.5)mm,长度为(112土1)mm,重量为(143土2)g,表面粗糙度为3
FZ/T01166—2022
Ra0.8,摩擦力滚轮测试开始35s之后开始下压至样品;标准摩擦板(见图4)长度为(136土1)mm,宽度为(28土0.2)mm:厚度为(4.5土0.2)mm.重量为(82士2)g,材质为不锈钢(SUS304),表面两端各刻22条长度为(36士1)mm,宽度为(0.5士0.03)mm,深度为(0.5士0.03)mm的凹槽,表面粗糙度为Ra3.2;挠曲力测试杆直径为(4士0.2)mm,长度为(122士1)mm,由不锈钢(SUS304)制作而成,表面粗糙度为Ra0.8;
粗糙度测试探针直径为(1土0.1)mm,试样接触端为半球面,表面粗糙度为Ra0.8;挠曲力测试测量范围为0~250cN,挠曲力大小由压力传感器进行测量,其量程为250cN,测量精度为0.15%FS;
摩擦力测试测量范围为0~250cN,摩擦力大小由压力传感器进行测量,其量程为250cN,测量精度为0.15%FS;
粗糙度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进行测量,测量精度为0.001mm。[上测试盘!
驱动电机
加热器
温度传感器
热流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
位移传感器
标引序号说明:
上测试盘;
下测试盘;
加热器;
温度传感器;
压缩传感器
摩擦力辑轮
下聚动电机
!擦糙曲!
力度力
模模模
块块块
运动控制
数据采集
数据分析
试样评级
「挑曲力测试传感器
粗糙度测试传感器
摩擦力测试传感器
图1织物触感检测平台整体结构示意图热流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
激光位移传感器。
图2压缩与热流测试模块结构示意图8
标引序号说明:
摩擦力辊轮;
标准摩擦板;
3-—挠曲力测试杆;
粗糙度测试探针;
挠曲力测试传感器:
摩擦力测试传感器;
激光位移传感器。
3摩擦力、粗糙度与曲力测试模块结构示意图(124±1)mm
(36±1)mm
调湿和试验用大气
(136±1)mm
标准摩擦板
调湿和试验用大气按GB/T6529中标准大气的规定执行。试样准备bzxZ.net
(36±1)mm
FZ/T01166—2022
按图5裁取L形试样正反面各5块,裁样时距布边或制品缝制边缘至少150mm,试样尺寸见图5,取8.1
样时应避开有褶皱以及极光等影响触感的部位FZ/T01166—2022
Lla(tFoni)
(110±1)mm
(310±3)mm
经向+
10±1)mm
图5试样尺寸示意图
8.2按第7章规定的标准大气条件对试样进行调湿至少24h。9试验程序
将试样正面朝上平铺于下测试盘并使其处于无张力状态。9.2
设置上下测试盘温差为10℃。
9.3选择正反双面测试模式和试样的方向,进行测试。9.4待上下测试盘回复至初始位置时,从下测试盘上取出试样,另取一新试样反面置于下测试盘上,继续进行织物反面的测试。
重复9.1~9.4测试步骤,直至完成10个试样的测试。结果计算
10.1挠曲力模块
挠曲力模块的典型弯曲测量曲线如图6所示。力矩(cN·mm)
弧度/rad
6典型弯曲测量曲线
10.1.2按公式(1)计算使试样弯曲1弧度的过程中,曲线上力矩中点60%部分的平均刚度BAR,结果保留1位小数。
式中:
弯曲曲线中最大力矩的80%,单位为厘牛毫米(cN·mm);弯曲曲线中最大力矩的20%,单位为厘牛毫米(cN·mm);弯曲曲线中M对应的弧度值,单位为弧度(rad);弯曲曲线中M,对应的弧度值,单位为弧度(rad),FZ/T01166—2022
按公式(2)计算使试样弯曲0rad~1rad内的挠曲力功BW,结果保留1位小数。10.1.3
式中:
弧度上限值,R=1,单位为弧度(rad);弯曲曲线中弧度值,单位为弧度(rad);MdR
弯曲曲线中R对应的力矩,单位为厘牛毫米(cN·mm);10.2摩擦力模块
摩擦力模块的典型表面摩擦力测量曲线如图7所示。F
力/eN
平均摩擦力
位移/mm
图7典型表面摩擦力测量曲线
10.2.2按公式(3)计算试样表面的动摩擦系数SFC,结果保留2位小数。SFC-
式中:
使试样移动了α毫米的平均摩擦力,单位为厘牛(cN);施加于试样上的正压力,单位为厘牛(cN)。N
10.3粗糙度模块
粗糙度模块的典型表面粗糙度测量曲线如图8所示。·(2)
(3)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