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4677-2002 印制板测试方法
GB/T 4677-2002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4677-2002

中文名称:印制板测试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 Printed board test method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2-11-25

实施日期:2003-04-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1843878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电子学>>31.180印制电路和印制电路板

中标分类号: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电子元件>>L30印制电路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GB/T 4677.1~4677.11-1984 GB/T 4677.12~4677.23-1988 GB/T 4825.1~4825.2-1984 GB/T 7613.1~7613.3-19

采标情况:eqv IEC 60326-2:1990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20455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55, 字数:105千字

标准价格:22.0 元

出版日期:2003-04-01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汤燕闽、楼亚芬、江倩、石磊、张春婷

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第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印制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中国人民共和中信息产业部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试验方法和程序及其分类适用于印刷板,但与印制板的制造方法无关。 GB/T 4677-2002 印制板测试方法 GB/T4677-2002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31.1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677-2002
eqvIEC60326-21990
印制板测试方法
Test methods of printed boards2002-11-25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3-04-01实施
GB/T4677—2002
引用标准
一般检验
电气测试
机械试验
其他试验
9环境试验
附录A(标准的附录)
附录B(提示的附录)
试验方法索引
镀覆孔的放气试验(非破坏性)次
GB/T4677--2002
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60326-2:1990《印制板第2部分:测试方法》及其第一次修正案IEC326-2AMD1:1992,其技术内容和编排格式上与之等效。本标准涉及印制板的测试方法,其引用的文件、规定的技术参数和所采用的试验方法先进、合理,符合我国国情。
本标准是对GB/T4677.1~4677.23—1988《印制板测试方法》、GB/T4825.1-1984《印制板导线局部放电测试方法》GB/T4825.2—1984《印制板导线载流量测试方法》、GB/T7613.1—1987《印制板导线耐电流试验方法》.GB/T7613.2-1987《印制板表面耐电压试验方法》和GB/T7613.3—1987《印制板金属化孔耐电流试验方法》的修订。为便于使用,本标准将原系列标准进行了统一分类。如将原GB/T4677.1编在本标准中的6.4.1电气试验中,将原GB/T4677.4编在了本标准的7.1中,将原GB/T4677.23编在8.4其他试验中等。另外,在标准中还增加了原标准中所没有的技术内容,如在8.3.2显微剖切中增加了对试样的不适用的测量范围和对试样研磨抛光的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要素以及规定的细目等几个部分。
本标准与IEC60326-2的主要技术差异在于:增加了印制板阻燃性能的测试方法、印制板表面离子污染测试方法和对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下所规定的内容以及附录A中的镀覆孔可焊性示意图等。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印制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信息产业部电子第15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汤燕闽、楼亚芬、江倩、石磊、张春婷。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印制板测试方法
Test methods of printed boardsGB/T4677—2002
eqvIEC60326-2:1990
代替GB/T4677.1~4677.23—1988GB/T4825.14825.2—1984
GB/T7613.1~7613.31987
本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和程序及其分类适用于印制板,但与印制板的制造方法无关。本标准所包括的试验方法见附录A。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括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360—1998印制电路网格体系(idtIEC97:1991)GB/T2036—1994印制电路术语(neqIEC194:1988)GB/T2421—1999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1部分:总则(idtIEC68-11988)锡铅钎料(neqISO9453:1990)GB/T3131-2001
GB/T4588.1—1996无金属化孔单双面印制板分规范(idtIEC/PQC89:1990)GB/T4588.2—1996有金属化孔单双面印制板分规范(idtIEC/PQC90:1990)GB/T4588.3-2002印制板的设计和使用(egvIEC326-3.1991)GB/T4588.4—1996多层印制板分规范(idtIEC/PQC91:1990)GB/T4721-1992印制电路用铜箔层压板通用规则(neqIEC249:1985~1988)2印制电路用覆铜箔层压板试验方法(neqIEC249-1:1982)GB/T4722-1992
GB/T5169.11—1997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试验方法成品的灼热丝试验和导则(idtIEC695-2-1/1:1994)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第2第:针焰试验GB/T5169.5—1997
(idtIEC695-2-2:1991)
SJ20604-1996挠性和刚挑印制板总规范SJ/Z9001.5一1987基本环境试验规程第2部分:各种试验试验Ca:稳态湿热SJ/Z9001.10—1987基本环境试验规程第2部分:各种试验试验Z/AD:温度/湿度组合循
环试验
SJ/Z9001.31—1987基本环境试验规程第2部分:各种试验试验T:锡焊
SJ/Z9033一1987印制板,第一部分:规范制定者通用指南ISO标准3448(1975):工业级液体润滑剂—ISO粘度等级3目的
本标准规定了印制板特性、性能和尺寸评定用的标准试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2-11-25批准2003-04-01实施
4概述
4.1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
GB/T4677—2002
除非另有规定,所有试验应在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下进行:温
度:15℃~35℃,
相对湿度:45%~75%,
气压:86kPa106kPa。
在报告中应说明测量时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当供需双方对测试结果存在争议时,试验应在SJ/Z9001.10中”仲裁条件”之一的条件下进行。4.2试样
除非另有规定,试验应使用成品板。对于特定的测试,要使用附连测试板。为了使试样能代表成品板,附连测试板可以包含在成品板的在制板上,或者采用与成品板相同的材料和加工工艺生产的单独的综合测试板。生产单独的综合测试板时,它们要均匀分布在具有相当数量的产品中,以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综合评定。5般检验
5.1试验1:目检
目检是在放大或不放大情况下,检查印制板的标识、外观、加工质量、表面涂层、图形等是否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
5.1.1试验1a:放大3倍
用约3倍线性放大镜在合适的光照条件下进行目检。5.1.2试验1b:放大10倍
当有规定时,用约10倍线性放大镜在合适的光照条件下进行目检。5.1.3试验1c:放大250倍
当有规定时,用约250倍显微镜进行检验。一般要求显微剖切。5.2试验2尺寸检验
尺寸检验是指借助测量工具和测量装置测量印制板的实际尺寸是否符合有关规范。5.2.1测量工具和装置应具有与被测尺寸和公差相适应的精确性和易读性。外形检验应使用精度不小于0.02mm的游标卡尺或其他适用量具;厚度测量应使用精度不小于0.01mm的千分尺或其他适用量具:孔位、孔径、环宽、导线宽度和间距的检验应使用精度不小于0.01mm的量具。5.2.2试验2a:光学方法
当有规定时,诸如孔和导线边缘缺陷的尺寸测量,应使用具有测量十字线的能够读出0.025mm的光学仪器。bzxZ.net
5.2.3“当有规定时,诸如印制板的翘曲度测量,应按照测试方法和(或)详细规范的规定使用量规进行测量。
6电气测试
6.1试验3:电阻
6.1.1试验3a:导线电阻
6.1.1.1目的
确定导线的电阻。
6.1.1.2试样
GB/T4677—2002
应对规定的导线进行测量。被测导线应尽可能长和窄。6.1.1.3方法
应选择位于不同位置的两根导线,使用合适的方法测量其电阻。测量误差应不大于5%,并应保持足够小的电流,以避免导线明显发热。当存在争议时,应使用四端法。6.1.1.4规定的细目
a)待测导线;
b)电阻值;
c)与本标准试验方法的任何差异6.1.2试验3b:互连电阻
6.1.2.1目的
确定印制板的互连电阻。
6.1.2.2试样
成品板、附连测试板或综合测试板的规定部分。6.1.2.3方法
应使用四端法或等效方法测量两个规定孔之间的电阻。测量电流应不超过0.1A。所有测量误差应小于5%。两个典型的连接方法见图1、图2。连接方法A
按图1在规定的孔内焊上引线。
连接方法B
按图2用两对接触针连接。
注:可以使用试验5a中叙逆的测试探针(见图3)。互连电阻测试设备的连接
电压线夹
电流线央
引线与孔之间的距高不重要
A-一绝缘村套:
一绝缘的压缩弹赞,
一试验用与孔径相适应的不锈钢探针,印制板
GB/T4677—2002
金剧坡层
电流测量的接触针
电压测盘的接触针
图3用于耐电流试验的试验探针
6.1.2.4规定的细目
a)待测的孔和互连部分;
b)连接方法:
c)最大电阻值;
d)与本标准试验方法的任何差异。6.1.3试验3c:镀覆孔电阻的变化热循环6.1,3.1目的
当孔承受热循环时,应持续监测电阻,以确定可能发生的镀覆孔的电阻值的增加。电阻值的增加表明了电镀层的质量。4
6.1.3.2试样
GB/T4677—2002
具有一系列相连的镀覆孔的合适印制板。当同意使用GB/T4588.2或GB/T4588.4中规定的附连测试板时,应在“测试图形D”上进行试验。
测试板最好不应电镀铅锡。如果已经镀了,在测试前应用化学方法除去铅锡。但应小心操作避免铜箔的任何损伤。
注:退铅锡溶液的成分及含量为:330mL60%HNO(密度1.36g/cm,20℃);3mL40%瓶酸(密度1.32g/cm2,20℃):670mL去离子水。
注意,在使用退铅锡溶液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防危害健康。6.1.3.3方法
采用四端法,在(100士5)mA的恒定测试电流下测量一系列相连镀授孔的电阻(或相应的电压降)。测试期间应连续不断地监测电阻。试样应与记录仪器相连接,例如通过合适的板边连接器来实现。热循环是通过交替使用两个独立的流体浴槽实现的:a)9.2.1试验19a规定的室温浴槽,保持其温度在(25士2)℃;为了确保在25℃有效冷却,浴槽应装有一种低粘度液体;
b)9.2.1试验19a规定的热浴槽,保持其温度在260+℃。试样应垂直没入流体一定深度,使连接区(例如板边连接器)离开液面约30mm。浸人热流体中时,为了改善热传递,试样应轻轻地移动(与它的表面平行的水平方向)。没泡结束后从25℃浴槽中取出,在下一次浸泡前应除去试样上的残留液体。试样应交替没泡在25℃和260℃浴槽中。在从260℃浴槽转人25℃浴槽时应迅速而无耽搁。应以没人25℃浴作为循环的开始和结束。总的循环次数应按照有关规范的规定,在电阻读数稳定之前试样应一直浸在25℃浴槽中,试样没入260℃浴模中的时间应为(20土1)s。如果印制板基材不同,有关规范可以规定或经供需方同意的不同的浸泡次数。
在坐标图上绘制浸泡次数(与时间表对应)与电阻值(或相应的电压降)曲线。从图表记录仪得到的图表与图4相类似。
功旺甲
6.1.3.4规定的细目
a)待测试样;
第一次没入25℃
第一次没入260℃
初始电阻!
最后一次没入260℃
吸后一次没入25℃
入次数
cd、e分别对应于6.1.3.4中的c)、d)、e)图4热循环没泡次数与电阻值曲线b)260℃时浸泡次数;
GB/T4677—2002
c)在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浸人25℃浴槽之间所测电阻允许增加值的最大百分比,:d)在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漫人260℃浴槽之间所测电阻的允许增加的最大百分比;e)任何一次浸人260℃浴槽之间所测电阻的允许最大百分比;f)与本标准试验方法的任何差异。6.2试验4:电气完善性
电气完善性应当建立在两个试验方法的基础上:试验4a:电路的绝缘性和试验4b:电路的连通性。这两个试验可以用同一个试样在做完一个后接着做另一个。通常先做电路连通性试验(试验4b)。除使用自动测试设备外,使用公共电流值作为极限条件(即作为电路绝缘条件和电路连通条件的界线),一样能够简化这种合并的测量。这些测试并不能代替目检(试验1a)。6.2.1试验4a:电路绝缘性
6.2.1.1目的
根据有关规范(即照相底版、用户要求、计算机辅助数据等)验证印制板上指定导电图形之间没有短路现象。
6.2.1.2试样
成品印制板任意层之间或之上的全部或规定部分的导电图形。6.2.1.3方法
用合适的方法将导电图形上比较接近而不相连接的指定点连接在测试源上,例如,用测试探针接触规定的导线或焊盘。剩下不用测试的电路,可以连接在一起或按组相连或分别依次测试。适用时,可以使用多重排列的测试探针(例如针床、集成电路或混合电路图形探针等),对于印制板的插头,可使用合适的板边连接器或测试探针。在测试过程中,导电图形上应施加规定的测试电压,如果存在短路则会有电流。测试电压源应有监控供电电流的手段,在试验中应能限制电流值在电路的载流量之内,以避免过热。对于短路的快捷评定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显示器。例如指示灯或测量仪器或通过电路将电流转换成自动测试设备的评定信号。
复杂的短路评定是在测量误差不超过100%时,监控电流应能确定分离导电图形之间电路绝缘性极限要求的最小电阻值。
规定点之间不应有短路。评定时,分离导线之间通过电流确定的电阻值应保持在1MQ以上或符合用户的详细规范的规定。
6.2.1.4规定的细目
a)测试电压;
b)当不是1MQ时,充许的最小电阻;c)待测试的导电图形部分;
d)最大允许电流,
e)与本标准试验方法的任何差异。6.2.2试验4b:电路连通性
6.2.2.1目的
验证印制板导电图形上规定连接点的电连通是否符合有关规范(即照相底版、用户要求、计算机辅助数据等)。
6.2.2.2试样
成品印制板任意层之间或之上的全部或规定部分的导电图形。6.2.2.3方法
导电图形上的规定点应通过适当的方式连接到测试电路上。例如用测试探针接触规定的导线或焊6
GB/T4677—2002
盘。适当的地方可以使用多重排列的电路测试探针。有印制插头的地方可以使用合适的板边连接器或测试探针。
每个单独连接的、依次穿过外部易受影响的电路连接点的导电图形(例如焊盘、板边连接器、触点)和指定的外部连接点,应施加规定的电压或通过规定的电流。电路连通性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显示器来快速评定。例如指示灯或测量仪器或者通过电路将电流转换成自动测试设备的信号。
复杂的电路连通性评定是在测量误差不超过100%时,每条电路监测的总电流应能确定电路中任意两点间的电阻值,该阻值应不大于电路连通性极限要求的最大值。测试过程中,设备的最大电流应限制在电路的载流量之内。每个电路的规定点之间应是电连通的。对于复杂设备,当电路中任意点间通过的电流表明电阻值小于5Q或符合用户详细规范的规定值时,就认为是电连通的。6.2.2.4规定的细目
a)测试电压:
b)当不是5α时,最大允许电阻;c)待测试的导电图形部分:
d)最大允许电流;
e)与本标准试验方法的任何差异。6.3试验5:耐电流
6.3.1试验5a:镀双孔的耐电流
6.3.1.1日的
评定镀覆孔电镀层承受规定试验电流的能力。6.3.1.2试样
成品板的镀孔或目检怀疑有问题的孔。6.3.1.3方法
按表1中的电流值通过镀覆孔30s的时间,并持续监测。表1镀覆孔的试验电流
径/mm
用合适的交流或直流电源提供稳定的电流。试验电流/A
电流由合适的测试探针施加,见图3。施加足够的压力以保证良好的电接触,大约1N的力为合适。6.3.1.4规定的细目
a)待测试的孔;
b)最终测量和要求;
c)与本标准试验方法的任何差异。6.3.2试验5b:导线耐电流
6.3.2.1目的
GB/T4677—2002
评定导线以及导线与镀孔连接处承受规定电流的能力。6.3.2.2试样
成品板、附连测试板或综合测试板的规定部分。6.3.2.3方法
规定时间内用规定的直流或交流电流通过导线,并持续监测电流。根据GB/T4588.3的规定选择电流大小。测试中应保持良好的电接触。
6.3.2.4规定的细目
a)待测试导线,包括连接点;
b)电流值和持续时间;
c)最终测量和要求;
d)与本标准试验方法的任何差异。6.4试验6:绝缘电阻
6.4.1试验6a:表层绝缘电阻
6.4.1.1目的
确定印制板表面或层压前多层板任一层的导电图形的规定部分的绝缘电阻。绝缘电阻能说明生产中使用的材料和工艺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GB/T4721中规定疆金属箔基材的绝缘电阻与本试验规定的绝缘电阻之间的关系,在GB/T4588.3中进行了说明。
6.4.1.2试样
成品板或多层板层压前任一层上任意两个规定点之间的导电图形。应小心持拿试样以避免任何污染。例如指纹、灰尘等。6.4.1.3方法
试样应用试验18a进行预处理。
绝缘电阻应使用测量范围不低于10\Q的高阻计或其他合适的设备,其误差应不大于10%。测量电压,即有关规范中规定的被测绝缘电阻两端的电压,应是(10士1)V或(100士15)V或(500士50)V。测量前应预先加载测试电压1min。如果测量读数稳定得快,那么测量就可以很快进行,如果在1min内没有稳定,应在测试报告中记录。有关规范也可要求在高温测量绝缘电阻。例如当试样还在试验箱内时,在湿热的情况下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测量。
当测试导线引人试验箱时,必须尽量防止对绝缘电阻读数的影响。6.4.1.4规定的细目
a)待测试的图形部分;
b)测试电压:
c)与标准条件不同的温度和(或)相对湿度;d)绝缘电阻的最小值:
e)与本标准试验方法的任何差异。6.4.2试验6b:内层绝缘电阻
6.4.2.1目的
确定多层印制板的内层导电图形的规定部分之间的绝缘电阻。绝缘电阻表明生产中使用的材料和工艺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由于该绝缘电阻是表面电阻和体积电阻的结合,它与GB/T4721中规定的覆金属箔基材的规定值无关。
6.4.2.2试样
GB/T4677—2002
成品板或附连测试板的内层导电图形上任意两个规定点。要注意规定的测试点不能影响到其他层。应小心地持拿试样以避免任何污染。例如指纹、灰尘等。6.4.2.3方法
试验6a规定的方法适用于本试验。6.4.2.4规定的细目
a)待测试的图形部分;
b)测试电压;
c)与标准条件不同的温度和(或)湿度;d)绝缘电阻的最小值;
e)与本标准试验方法的任何差异。6.4.3试验6c:层间绝缘电阻
6.4.3.1目的
确定印制板相邻层间规定的导电图形部分之间的绝缘电阻。绝缘电阻表明了工艺质龙、基材厚度是否适当或粘接层的质量。
6.4.3.2试样
印制板上相邻的不同层间导电图形上的规定点。应小心持拿试样以避免任何污染。例如指纹、灰尘等。6.4.3.3方法
试验6a规定的方法适用于本试验。6.4.3.4规定的细目
a)待测部分;
b)测试电压;
c)与标准条件不同的温度和(或)湿度;d)绝缘电阻最小值;
e)与本标准试验方法的任何差异。6.5试验7:耐电压
6.5.1试验7a:表层耐电压
6.5.1.1目的
用以评定印制板表面图形的规定部分承受规定试验电压,而无任何闪络(表面放电)、火花放电(空气放电)或击穿(穿透放电)所显示的破坏性放电的能力。放电可以用眼睛观察,也可以用试验仪器以适当的方式显示。
注,耐电压试验不能代替导线之间的距离测母。6.5.1.2试样
试验应在印制板表面规定部分的图形上进行。在多层印制板表面规定部分的图形上进行时,应避免其他部分或其他层的影响。应小心拿放试样以免任何污染,例如指纹、灰尘等。6.5.1.3方法
试样应用试验18a进行预处理。
试验电压应是直流电压或近似正弦波的频率为40Hz~60Hz的交流峰值电压。试验设备应能提供所需高压,并在肉眼看不到破坏的情况下,能显示破坏性放电和(或)规定的漏电流。
电压应加在规定点之间,并逐渐增加,经5s升到规定值,然后维持1min。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