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4781-1984 牵引车与全挂车的机械连接装置互换性
GB/T 4781-198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4781-1984

中文名称:牵引车与全挂车的机械连接装置互换性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 Interchangeability of mechanical connection devices between tractors and trailers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1984-01-01

实施日期:1985-10-01

作废日期:2006-06-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161125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道路车辆工程>>道路车辆装置>>43.040.50传动装置、悬挂装置

中标分类号:车辆>>挂车>>T72牵引装置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被GB/T 4781-2006代替

采标情况:=ISO 1102-75

出版信息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7, 字数:9000

标准价格:8.0 元

相关单位信息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长春汽车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国家标准局

主管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牵引车与全挂车之间的机械连接装置互换性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带有拖挂总质量大于3.5t的全挂铰接式车辆。 GB/T 4781-1984 牵引车与全挂车的机械连接装置互换性 GB/T4781-1984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牵引车与全挂车的机械连接装置互换性
UDC629.114
.2/.3.013
GB/T4781—84
Mechan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owing vehicle and full trailers forinterchangeability
本标准规定了牵引车与全挂车之间的机械连接装置互换性要求本标准等效采用IS01102一1975《道路车辆一牵引车与全挂车之间的机械连接件一互换性》,并增加了钩环式机械连接装置的尺寸互换性部分。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带有拖挂总质量大于3.5t的全挂接式车辆2互换性尺寸
为了保证互换性要求,作如下规定:a:机械连接装置的型式和主要尺寸(见3):b.牵引杆摆动角(见4);
C.牵引装置前置距*(见5):
d.挂车前端回转面距离(见6);e:牵引杆所许可的水平转角(见7):f:牵引装置高度*和全挂车牵引杆铰接轴心的高度(见8)3机械连接装置的型式和主要尺寸3.1插销式机械连接装置
3.1.1插销式机械连接装置(见图1所示)。销
画有生
图1示意图)
3.1.2牵引环的型式与尺寸(见图2所示)。a.不带衬套的:
b.带衬套的。
3.2钩环式机械连接装置
3.2.1钩环式机械连接装置的型式见图3、4。注:新车型或换型车不应用此种结构型式。图3(示意图》
图4(示意图)
3.2.2钩环式机械连接装置的尺寸见表1a不并衬套的b猫射套的
牵引杆摆动角
牵引杆与牵引车的牵引装置结合后,牵引杆应能自由回转,其与位于牵引车的纵向对称平面内并通过连接点的水平线所形成的角具有如下最小值:4:1回转角(系指牵引杆围绕一个通过连接点的垂直轴线回转所形成的角度):最小值为75。(见图5)。
4:2纵摆角(系指牵引杆围绕一个通过连接点并垂直于车辆纵略对称平面的水平轴线回转所形成的角度):最小值为20°(见图6)。正采用球面销
b采用回柱销
4.3侧摆角(系指牵引杆围绕一个通过连接点并位于车辆对称平面内的水平轴线回转所(见图7)
形成的角度):最小值25。
5牵引装置前置距(α)
牵引装置前置距(见图8),对牵引车而言其最大距离为300mm。挂车前端回转面距离(c)
尺寸c是从牵引车的牵引装置铰接中心到挂车前端回转圆柱面的距离。其最小值为950mm(见图8)。
7牵引杆允许的水平间隙角
在一般行驶及转弯的条件下,牵引杆轴线在牵引车的纵向对称平面的任一侧,水平摆角在60°限度之内,牵引车与全挂车前端不得有抵触。确定牵引杆的长度*,应符合此条件规定8牵引装置高度和全挂车牵引杆铰接轴心的高度。表2中所示尺寸范围适用于装载或未装载车辆表2
牵引车或全挂车的最大总质量
牵引车上的牵引装置高度
>10~12
>12~14
>14以上
600~900
650~950
7001000
750~1050
800~1100
全挂车上牵引杆接轴心的高度
625~825bzxZ.net
675~875
700~900
725~925
775~975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国和机械工业部提出,由中国汽车工业公司长春汽车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业公司长春汽车研究所和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康惠明、杨德有。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