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958.3-1988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电信、音频和视频技术>>无线通信>>33.060.30无线中继和固定卫星通信系统
中标分类号:通信、广播>>通信设备>>M34微波通信设备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12页
标准价格:16.0 元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88-04-13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邮电部邮电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归口单位:邮电部邮电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
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通信)
标准简介
本标准涉有无线电接力系统传输的声音节目模拟信道的测量方法。这些测量只与音频频带有关;是对无线电接力系统基带要求的测量:包括电视(第三部分第三节)。频分复用电话(第三部分第四节)和相互干扰(第三部分第五节)等的补充。实际上,声音信道可以由使用调频副载波的模拟技术(附录A A.1)或使用时分复用的数字技术得到。在下面的条款中叙述的测量方法适用于使用副载波的声音节目传输,这些副载波位于基带内电视信道之上。但是,这些测量方法也适用于使用无线电接力系统的其他方法的声音节目传输。相关的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和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的建议和报告,在附录A中给出。一般说来,本标准中所叙述的测量方法都与上述的建议或报告相一致。 GB/T 4958.3-1988 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 第三部分:仿真系统的测量 第六节:声音节目传输的测量 GB/T4958.3-1988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958.3—1988
idtIEC487-3-6:1984
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三部分:仿真系统的测量
第六节
声音节目传输的测量
Methods ofmeasurement for equipment used in terrestrialRadio-relay systems
Part3:Simulated systems
Section Six-Measurementsfor sound-programme transmission1988-02-10发布
1988-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三部分:仿真系统的测量
第六节一一声音节目传输的测量Methods of measurement for equipment used in terrestrialRadio-relay systems
Part3:Simulated systems
Section Six-Measurements for sound-programme transmission621.396
621.317.08
GB/T4958.3—1988
IEC487-—36(1984)
本标准是国家标准《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系列标准之一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487-3-6(1984)《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三部分:仿真系统的测量第六节-1适用范围
声音节目传输的测量》。
本标准涉及无线电接力系统传输的声音节日模拟信道的测量方法。这些测量只与音频频带有关,是对无线电接力系统基带要求的测量:包括电视(第三部分第三节)。频分复用电话(第三部分第四节)和相互干扰(第三部分第五节)等的补充。实际上,声音信道可以由使用调频副载波的模拟技术(附录AA.1)或使用时分复用的数字技术得到。在下面的条款中叙述的测量方法适用于使用副载波的声音节目传输,这些副载波位于基带内电视信道之上。但是,这些测量方法也适用于使用无线电接力系统的其他方法的声音节自传输。相关的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和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的建议和报告,在附录A中给出。般说来,本标准中所叙述的测量方法都与上述的建议或报告相一致。1.1测试信号电平
除非另有规定,任何指定特性测量所使用的电平,都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声音节目信道使用预加重(见附录A中的A.2)时,必须保证被测信道在较高调制频率处不过载。2噪声和串音
2.1定义和一般考虑
声音节目信道中的噪声包括随机噪声和单音干扰,后者又称周期性噪声。无线电接力系统声音节目信道中的噪声和串音,取决于同一基带内传输的声音节目的信道数,以及是否存在电视信道。测量一个声音节目信道中包括串音的随机噪声时,电视信道和其他声音信道同时加模拟典型节目内容的常规负载信号。电视信道的常规负载是一个符合本系列标准第三部分第五节:“相互干扰的测量”和GB3174—82《彩色电视广播》中规定的彩条信号。声音节目信道的常规负载,是按照GB543885《单声和立体声节目传输特性和测量方法》第5.9.2中规定的电压周期变化适当成形的自噪声信号。干扰信道中的这些负载信号在被干扰声音节目信道中引入的主要是不可懂串音。测量一个声音节目信道中的单音干扰时,其他声音信道均应不加负载信号。测量一个声音节目信道中的可懂串音时,其他声音信道要加负载信号。可懂串音的定义是:加负载信号的信道的输出信号电平,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1988-02-10批准1988-01-01实施
GB/T4958.3—1988
与被于扰信道相应信号的输出电平的分贝数之差值。在进行所有测量之前,要在被测声音节目信道输入端接入一个规定电平和规定频率的正弦测试信号。并记录该信号的输出电平作为基准电平。随机噪声的定义是:这个测试信号输出电平与测得的噪声的分贝数之差值。单音干扰的定义是:这个测试信号输出电平与测得的干扰电平的分贝数之差值。需要测量的项目概括列于表1:
测量参数
文机输
入电平
标称值
相当于几种衰落的值
测量参数
标称值
相当于几种衰落的值
随机噪声(包括串音)
电视信道加彩条信号其他声音节目信道加成形的白噪声
不加权
单音干扰(周期性噪声)
电视信道加彩条信号
惠音节耳信道不如负
注:表中“”表示测量,“”表示不测量。2.2测量方法
2.2.1单音干扰
随机噪声(不包括串音)
电视信道和其他声音节目信道都不加负载
电视信道不加负载声
音信道不加负载
不加权
可懂串音
另一声音节目信道
加不同频率的正弦
测量单音干扰时,在仿真的无线电接力系统输入端接入标称接收机输入电平。单音干扰用合适的窄带选频电平表(或谐波分析仪)测量,以免热噪声责献掩盖要测的单音。电视信道按2.1条规定加彩条信号,其他声音节目信道不加负载。在整个音频范围内调谐选频电平表,并记录测得的单音电平。不加电视负载重测一次,以便评价由于电视负载而相对增加的单音电平。2.2.2随机噪声
随机噪声测量使用覆盖音频范围的宽带电平表,最好使用符合附录AA.5的准峰值读数的仪表。也可以使用方均根值读数的仪表,但测量的值要比使用峰值读数仪表测得的值约低5dB。为了评价随机噪声的主观干扰影响,应使用图1所示的加权网络(并见GB5438第5.4条)。为了能将其他所有信道的串音影响包括在内,这些信道应加合适的负载信号,电视信道加彩条信号,其他所有声音节目信道加适当成形的白噪声,如2.1条所述。开始将标称接收机输入电平接到仿真无线电接力系统进行测量,然后以几种其他电平重复测量。首先进行不加权测量,以评价任何低频噪声分量的影响,虽然这些分量对收听者可能并无明显的主观干扰影响,但对声音节目信道仍可能具有加负载影响。然后,除去所有负载信号,并在加权和不加权两种条件下重复进行测量,以评价由于电视和其他声音节目信道的负载而相对增加的噪声电平。注:如果2.2.1条规定测得的单音干扰电平足够低,则测得的宽带电平可认为能代表真实的随机噪声。2.2.3可懂串音
进行可懂串音测量时,仿真无线电接力系统要接入标称接收机输入电平。其他声音节目信道,每次2
GB/T4958.3—1988
一个信道加不同频率的正弦测试信号。使用选频电平表将其调谐到每个频率,在各被干扰信道的输出端测量相应信号的电平。
2.3结果的表示
单音干扰,随机噪声和可懂串音测量的结果的分贝数,应列表表示。对随机噪声,要注明所使用仪表的类型(即是准峰值表还是方均根值表),以及所使用的加权网络。对单音干扰和可懂串音,应注明选频电平表的带宽。另外,还应注明所加负载信号的类型和电平值,以及所采用的接收机射频输入电平。2.4要规定的细节
在详细设备规范中,根据需要包括下列项目:a。测试音电平和被测声音节目信道的频率范围;b.加到电视信道和各声音节目信道的负载信号的类型和电平;c。宽带随机噪声测量所使用仪表的类型,即准峰值表还是方均根值表,以及加权特性;d.单音干扰和可懂串音测量所使用选频电平表的带宽;e.接收机射频输入电平,
f.在给定的各种频率和负载条件下,允许的最大单音干扰电平,dB;g·在给定的各种负载。加权和接收机输入电平条件下,允许的最大随机噪声电平,dB;h。在给定的各种频率条件下,允许的可懂串音比,dB。3线性失真
确定声音节目信道中与信号电平无关的失真的影响,必须测量或检查以下项目:a.输入和输出特性:
输入,输出阻抗和匹配状况
终端平衡比,
共模抑制比;
b.输入和输出电平;
c.转移特性:
振幅/频率特性,
群时延/频率特性。
仿真无线电接力系统基带、中频和射频部分所引起的失真,与声音节目信道内测得的失真相比,一般可以忽略。
3.1输入,输出阻抗和匹配状况
3.1.1定义和一般考虑
声音节目信道设备的音频输入阻抗,标称值一般为600Q,对地平衡。输出阻抗通常也是对地平衡,但阻抗值一般低于标称负载阻抗值,开路的传输电平当接上负载时,减小的程度不超过某一小的规定量(附录AA.6和1.7)。
测定约6002输入阻抗值和输出阻抗值时,要与一个已知精确值的电阻性阻抗相比较,结果以设备阻抗相对于已知阻抗的回波损耗值表示。测量方法与本系列标准第一部分第四节:“基带内的测量”和第三节:“中频范围内的测量”(GB6662—86)中给出的回波损耗测量相似。对于对称输入和输出阻抗的声音节目信道,需要测定端子对地电位的平衡,及连接电缆中纵向电流的影响。
平衡度可用端平衡比表示,端平衡比可由测得的两个电压的比确定,由下式给出:端平衡比=201og10)
1)—6(dB)
公式中的符号说明见图2。端平衡比决定着连接到该端的电缆或线路所拾取到的外部噪声,以及连接到设备上的两条或多条线路之间的可懂串音。理想的对称双极电路具有无限大的端平衡。实际上,中心抽3
GB/T4958.3—1988
头变压器(若使用时)中和两端子对地之间的阻抗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这将引入有限的端平衡,它不仅取决于对称状况,还取决于端子对地的阻抗。输入和输出端子可以接地,也可不接地。图2表示端子可以通过任意阻抗值的阻抗接地。使用平衡电路是为了降低连接电缆中不需要的纵向电流的影响,输出负载上这些电流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端平衡比,还取决于被测设备内的不对称杂散路径。设备对这些无用电流的敏感度,用共模抑制比确定(附录AA8)。共模抑制比的定义是:当一个规定的电压,先对称地加到声音节目信道的输入端,然后不对称地加到输入端,测出此信道输出端上两个电压的比值。对称和不对称连接,如图3所示。共模抑制比由下式中所示的两个电压的比值决定:共模抑制比=201og1o)
)(dB)
3.1.2阻抗的测量方法
输入和输出阻抗分别匹配着标称源阻抗和负载阻抗时,可按照本系列标准第一部分第四节中规定的方法,测量输入和输出阻抗的回波损耗。要注意,电路阻抗的标称值可能是600Q平衡,也可能在详细设备规范中给出。最好采用扫频法,但也可使用逐点法。输出阻抗比负载阻抗低时,不直接测量输出阻抗,而改为在被测信道输出端测量输出电平随频率的变化值。测量时,输入电平保持不变,输出端交替地开路和接上标称值的负载阻抗。优先采用扫频法,但也可使用逐点法。
采用扫频法时,扫频信号发生器的输出接到被测信道输入端,其典型电平为一12dBmos,而信道的输出端周期地接上标称负载阻抗乙。必须注意保证被测信道没有过载,特别是对使用预加重的声音节目信道。
使用频率范围合适的宽带电平表,在声音节目信道输出端测量电平随频率的变化,将此电平变化连接到X一Y记录仪的Y输入端,扫频信号发生器的扫描电压输出连接到X输入端。宽带电平表的输入阻抗应足够高,以保证它对被测电路的负载影响可以忽略。注:标称负载阻抗连接与不连接的速率,要选择得与测试信号的扫描速度成正比例,以保证记录有足够数量的样值。
3.1.3端平衡比的测量方法
输入端端平衡比的测量方法,如图2a所示。输出端的见图2b。图中精密变压器T的圈数比为1:1,并有精确中心抽头的绕组,以便其固有的端平衡比远大于测量时所要求的值,测量前应预先检查,证明精密变压器的平衡比至少比要测的平衡比大20dB。精密变压器的铁芯尺寸应足够大,以免引入超过百分之几的谐波电平。
测试电阻器Zo/4为一精密电阻器。用高阻抗不平衡电平表测出电压V1和V2(见图2)确定端平衡比。先将电平表接到信号发生器,调节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压V1使其达到适合被测两端的标称电压值,然后再将电平表接到测试电阻器Z/4两端测出电压V2。
若被测设备并不过载,将V,调到+6dBm是方便的。从电平表读得的相对于1mW的分贝数V2将直接给出端平衡比的分贝数。为了进行校准,被测端子的一端应暂时接地,这样将引入最大的不平衡,这时电平表读数为0dBm。
由于精密变压器里的各种损失,可能发生偏离0dBm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应重新调节信号发生器电平使电平表读数正好为0dBm。使用预加重的系统中,最好使用较低的信号电平,以避免在较高频率上过载。然后由校准电平与测得的电平之差得出端平衡比。测量应在详细设备规范中所给出的各频率点重复进行。注:使用传输测试仪的测量方法见附录AA.9。3.1.4共模抑制比的测量方法
测量共模抑制比,要在图3所示的两种条件下加上电压为V。的信号,两种条件下的V。值相同,只要被测设备不过载,V。要选得尽可能高。测量电压V1和V?应使用平衡式电平表,另外,也可以使用不4
GB/T4958.3—1988
平衡式电平表,但要与3.1.3条要求的精密变压器联用。测量要在详细设备规范中所给出的各个频率点重复进行。3.1.5结果的表示
阻抗测量的结果,最好以回波损耗值的曲线表示;在输出阻抗低的情况下,最好以电平对频率的变化曲线表示。不用图形表示时,测量结果应按下例给出:40Hz15kHz频率范围内,输入回波损耗值优于26dB。600Q负载时40Hz~15kHz频率范围内,输出电平变化小于0.3dB。端平衡比与共模抑制比的测量结果,应按下例表示:频
3.1.6要规定的细节
输入端平衡比(dB)
在详细设备规范中,根据需要包括下列项目:a.标称输入阻抗,
b.标称输出阻抗(如果适用);
c。允许的最小输入回波损耗;
d允许的最小输入端平衡比;
输出端平衡比(dB)
共模抑制比(dB)
e。允许的最小输出回波损耗,或声音节目信道输出端连接标称阻抗的负载时,允许的电平变化值,f.允许的最小输出端平衡比;
g.允许的最小共模抑制比,
h.要求测量的频率点。
3.2输入和输出电平
对于无线电接力系统基带内的测量,除电路特性阻抗是600Q对地平衡或是在详细设备规范中给出外,都按本系列标准第部分第四节中叙述的方法进行。3.3振幅/频率特性
3.3.1定义和一般考虑
振幅/频率特性以曲线给出,曲线代表在输入电平保持不变,频率为自变量时,输出电平相对于基准电平的比(以分贝表示)。基准电平(例如一12dBmos)是基准频率点信道的输出电平,基准频率最好为1kHz。
噪声测量时所使用的准峰值读数的仪表(附录A,A,5),即使其通频带足够宽并目频响均匀,也不应该用来测量振幅/频率特性。测量振幅/频率特性应使用方均根响应仪表,因为测试信号谐波失真对它的影响比起对准峰值读数仪表来要小得多,而用后者测量要求较严的限值(例如士0.1dB)的振幅/频率特性时,由波形失真导致的误差可能是主要来源。3.3.2测量方法
优先采用扫频法,但也可使用逐点法。输入和输出电平要调到详细的设备规范中给定的值,使用的测试音电平和频率要合适。
3.3.3结果的表示
扫频法测量的结果,可用X一Y绘图仪画出的曲线表示,曲线上基准电平和频率点应作出标记。不用曲线表示时,应按下例给出:振幅/频率特性在下列范围内:
+0.2~0.7dB
40~125Hz
+0.2~-0.7dB
+0.2~1.0 dB
(相对于1kHz的电平)
3.3.4要规定的细节
GB/T4958.3—1988
125Hz~10kHz
10~14kHz
14~15kHz
在详细设备规范中,根据需要包括下列项目:a.频率范围
b.基准频率;
c。基准频率信号的电平,
d。允许的振幅变化范围。
3.4群时延/频率特性
3.4.1定义和一般考虑
GB6662中给出的定义适用。但是应当注意,由于声音节目传输包括低频率(例如40Hz),一般更方便的方法是先测出仿真无线电接力系统声音节目信道的相位/频率特性,然后从测量结果计算出群时延/频率特性。因为仿真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的联接可以在同一地点,所以能方便地进行相位/频率特性测量。
3.4.2测量方法
先测出40Hz15kHz典型范围内声音节目信道的相位/频率特性,通过计算相位相对于频率的变化率,得出群时延/频率特性。
相位/频率特性的测量。是将合适振幅和已知频率的正弦测试信号加到被测信道输入端,比较每个频率的输出信号的相位与加到输入端的信号的相位。测量时应使用具有合适分辨力(例如1°)的相位计。可以使用扫频法,也可以使用逐点法。对于给定的测试信号电平,在规定的音频频带内测量声音节目信道输入端信号的相位差。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注:正弦测试信号的谐波成分应足够低(例如相对于基波一40dB),以保证相位计的测量精度不受影响。3.4.3结果的表示
结果应按下例表示:
给定频率点的群时延与最小群时延间的差值不超过下列数值:17ms,40Hz
8ms,750Hz
3ms,5kHz
3ms,14kHz
4ms,15kHz
这种表示法也适用于由测得的相位/频率特性计算出来的群时延。3.4.4要规定的细节
详细设备规范中,根据需要应包括下列项目:a.测试信号的频率,
b。测试信号的电平;
c.允许的群时延限值。
4非线性失真
声音节目信道中的非线性失真与所加基带信号的振幅有关,并常常与频率有关。声音节目信道的输入和输出阻抗通常是对地平衡的,这种情况下通常使用输入和输出变压器,在较低频率,这此变压器常常是失真的主要来源。
4.1一般考虑
非线性失真以被测设备输出端出现的谐波和/或互调产物电平与同一点给定的基准电平的比值的分贝数表示。测量可以使用两种方法:6
GB/T4958.3—1988
a。信道输入端加入一个规定频率和电平的信号,测量该信道输出端的谐波失真。b。信道输入端加入两个规定频率和电平的信号,测量该信道输出端的互调失真。一般需要在一个以上电平点上进行测量,在详细设备规范中应清楚地说明所使用的测量方法。4.2谐波失真法
4.2.1测量方法
被测信道加入一个频率在40Hz~7.5kHz范围内选定的负载信号,其电平为各种规定值,典型值在一12~十12dBmos范围内。需要核实信号源的谐波含量是足够小的,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可以忽略。用谐波分析仪测量所选频率信号的二次,三次及(若合适时)高次谐波的电平,对于每个信号频率和电平所测得的结果以相对于基波电平的分贝数表示。对于非“定型试验”(见GB4958.1),常常允许测量所加测试信号的总谐波失真电平。在这种情况下,信道输出端呈现的测试信号的基波分量,在测量仪表中受到抑制,这种仪表指示的是所有失真产物的方均根值总值。测量的结果以相对于输出信号电平的分贝数表示。使用的测试信号,频率一般在40Hz~50kHz范围内,电平在规定的范围内。4.2.2结果的表示
每个测试信号频率上的各次谐波分量的电平,用相对于基波分量的分贝数描绘的曲线表示,或列表表示。测量总谐波失真时,对于每个负载电平和频率,其结果应以相对于输出信号电平的谐波电平方均根值的分贝数表示。
4.2.3要规定的细节
在详细设备规范中,根据需要包括下列项目:a。信道输入(加负载信号)电平:b.信道输出电平,
c.测试信号频率;
d。要求的测量项目(各次谐波电平和/或总谐波失真电平);e。允许的各次谐波(一般是二次和三次谐波)最大电平相对于基准电平的分贝数,或者允许的总谐波失真电平相对于输出信号电平的分贝数。4.3互调法
4.3.1测量方法
对于每一要求的输入(加载)电平,被测信道加上两个规定频率的等电平信号,将这样的成对信号按规定电平依次加到信道输入端。用谐波分析仪在信道输出端测量对应各个输入电平的互调产物电平。测量结果用相对于一个信号电平的分贝数表示。所用的成对信号的频率f和f2。以及应测的互调产物的频率等如表2所示。所用信道输出电平值在详细设备规范中给出。注:市场上有合适的仪表出售,但在使用两部通用型信号发生器时,两信号发生器之间必需有足够的隔离,以防止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级由于来自另部信号发生器的信号而产生互调。表2
测试信号的频率(kHz)
4.3.2结果的表示
“n”阶
需要测量的互调产物
频率(kHz)
互调产物电平,用它相对于二个信号电平的分贝数与信道输出电平关系所画出的曲线表示,另外,也可用表格形式表示出所加每一成对信号互调产物的电平值的阶数。4.3.3要规定的细节
GB/T 4958.3—1988
在详细设备规范中,根据需要包括下列项目:a.信道输入端加载的电平,
b.信道输出电平,
c.测试信号的频率;
d.要测量的互调产物的频率,
e.允许的最大互调产物电平。
5专用于立体声传输的测量
立体声节目A、B信号的传输,一般用一对声音节目信道。所以两个信道的特性间的差别应足够的小,以保证以必要的精度重现声音的立体分布。立体声传输除要规定和测量第2章至第4章给定的那些特性外,还需要规定并测量下列特性:a.一个信道相对于另一信道的振幅/频率特性;b.一个信道相对于另一信道的相位/频率特性。这些测量适用于用各自独立的音频信道传输A,B信号的系统,而不适用于将A,B信号编码成一个信号,例如加到广播发射机上的那种系统。5.1A、B信道间的振幅差
5.1.1测量方法
调节两个被测信道输出端的电平,使它们在基准频率点1kHz处相等。按3.3条方法测量每个信道的振幅/频率特性,并用减法算出规定频带内两个信道间的振幅差值。5.1.2结果的表示
测量结果应按下例表示:
A,B信道间的振幅差值,不超过下例值:0.5dB,40~125Hz
0.3dB,125Hz~10kHz
0.5dB,10~14kHz
1.0dB,14~15kHz
5.1.3要规定的细节
在详细设备规范中,根据需要包括下列项目:a.A、B信道中的测试音电平。
b.基准频率上A、B信道的输出电平调到相等;c.频率范围;
d。频率范围内,A、B两信道之间的允许的最大振幅差值。5.2A、B信道间的相位差
5.2.1测量方法
将已知电平及频率的同相位正弦信号同时加到A、B信道,被测两个信道输出端连接一个有合适分辨力(例如1°)的相位计,用扫频法或逐点法在规定的频带内和规定的信号电平上测量其相位差值。实际测量时,使用一个信号发生器,用分配网络提供两个规定电平(例如一12dBm0)的等电平信号。两个信号之间的相互耦合应可以忽略(例如30dB隔离度),以避免由于一个信道的输入阻抗变化反射到另一信道而引起误差。使用一个电阻性分配网络并馈接到两个单独的衰减器,可以获得所需要的隔离度。
5.2.2结果的表示
测量的结果应按下例表示:
A、B信道间的相位差不超过下列值:0.04kHz,5%
GB/T4958.3—1988
0.04~0.2kHz,线性度和对数频率坐标图上的斜直线段0.2~4kHz,5°
4~14kHz,线性度和对数频率坐标图上的斜直线段14kHz,10°
15kHz,17
5.2.5要规定的细节
在详细设备规范中,根据需要包括下列项目:a。频率范围;
b。测试信号的电平,
c。规定频率范围内,AB两信道间所允许的相位差。12-8mH
12.B5n26.82nF
9. 21 nF 31 ,17#F
(a)加权网络
(b)加权网络的频率响应
图1噪声加权网络
片学发三22
GB/T4958.3—1988
1心拉:
b输出
图2测量端平衡比的配置
信证询
神调片点篇
祝测真院
中完生产
图3测量共模抑制比的配置
信道前出
GB/T4958.3—1988
附录A
参考文件
(参考件))
A.1CCIR报告289—4(卷X):模拟无线电接力系统中与电视同时传输的最多四个声音节目通道的优选特性。
A.2CCITT建议J—17(卷N一I):群链路中声音节目使用的预加重。GCIR建议570(卷XI):电视通道常规负载标准测试信号。A.3
CCIR建议571—1(卷XI):
CCIR报告497一3(卷XI):模拟声音节日信号的常规负载测试信号,测量其他信道中的干扰。CCIR建议4693(卷X):广播和声音录制及传输电路中音频噪声的测量。A.5
A.6CCIR建议505—2(卷XI):15kHz型声音节目特性。A.7
CCIR报告496—3(卷XI):高质量单声道和立体声传输的电路。CCIR建议5041(卷XI):10kHz型声音节目电路的性能特性。A.9CCITT建议0.121(卷I-2):有关传输测试器的对地平衡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邮电部邮电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归口。本标准由邮电部邮电工业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起草。11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