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138-1996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化工技术>>无机化学>>71.060.10化学元素
中标分类号:>>>>G87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3772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12, 字数:21千字
标准价格:12.0 元
出版日期:2004-04-03
相关单位信息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锦西化工研究院
归口单位: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用液氯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及安全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电解法生产的氯气,经干燥、液化而制得的液氯。 GB/T 5138-1996 工业用液氯 GB/T5138-1996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GB/T 5138
本标准是等效采用日本工业标准JISK1102一59(88年重新确认)《液氯》,而氯含量的指标均超过了JISK1102—59(88),试验方法分别等效采用JISK1102—59(88)的氯含量分析方法和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2121:72水分含量分析方法,本标准与日本标准和国际标准对照见下表:本标准中的章、条号
相应的国际标准
或国外标准编号
JIS K1102—59(88)
ISO 2121 --- 72
氯含量的测定
水分的测定
试验方法
容量法
重量法
与国际标准或
日本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是对GB/T5138~5139—85《工业用液氯》的修订,修订后删去了GB/T5139.3—85《工业用液氯,电量法测定水分含量》。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对原标准做了修改,与原标准不同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标准为一个等级,本标准分为三个等级。2.原标准规定氯含量和水分都为出厂检验项目,而新标准规定所有项目为型式检验项目,其中氯含量为出广检验项目。
3.增加了两个提示的附录,即“三氯化氮含量的测定”和“液氯中残渣含量的测定”,以便企业和用户需要时参考。
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代替GB5138--85、GB5139.1—85、GB5139.2—85、GB5139.3—85。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 B都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提出。本标准由化学工业部锦西化工研究院技术归口。本标准由化学工业部锦西化工研究院和浙江巨化集团公司电化厂共同负责起草,有关单位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峰涛、马战国、杨国义、高德良、田有利、李富荣、王德怀。9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工业用液氯
Liquid chlorine for industrial useGB/T 5138.. 1996
代替GB/T51385139—85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用液氯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及安全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电解法生产的氯气,经干燥、液化而制得的液氯。分子式:Cl2
相对分子质量:70.91(按1991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602---88化学试剂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negISO)6353-1:1982)GB/T603—88化学试剂试验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neqISO6353-1:1982)GB/T1250—89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GB/T6682—9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eqvISO3696:1987)GB11984--89氯气安全规程
3要求
工业用液氯应符合表1要求。
表1工业用液氯的技术要求
氯含量,%(V/V)
水分含量,%(m/m)
4采样
优等品
4.1·每天生产数量为一批,每批至少抽取一个钢瓶取样分析。指
一等品
合格品
4.2本标准推荐使用小钢瓶采样,也允许在大钢瓶和管道上直接采样。无论是从钢瓶取样还是从管道取样,都应保证取出有代表性的液氯样品。4.3当用小钢瓶时,每次取样测定后,应把小钢瓶内余氯放净,并用干燥氮气以1000mL/min的流量吹洗小钢瓶,至瓶内无氯气(用氨水检验),小钢瓶密封保存;如果间断使用,每次用完都要清洗。清洗时,先用水冲净,再用无水酒精十丙酮(1:1)冲洗几次,烘干后装配,在干燥条件下保存备用。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12-02批准92
1997-05-01实施
5试验方法
GB/T 5138—1996
5.1共同事项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中规定的三级水。采用GB/T1250规定的全数值比较法判定检验结果是否符合标准。本标准规定的检验项目,全部为型式检验项目,其中氯含量为出厂检验项目,应逐批检验。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型式检验。若有任意一项不合格时,应加倍取样,若仍有任意一项不合格时,则该批液氯按不合格品处理。5.2氯含量的测定
5.2.1方法提要
液氯气化后,取100mL气氯样品,用碘化钾溶液吸收氯气,测量残余的气体体积,计算汽化样品中氯气的体积百分比,化学反应式:2KI+Cl2=2KCI+I2
5.2.2试剂
5.2.2.1碘化钾溶液:化学纯,浓度为100g/I。5.2.2.2氢氧化钠溶液:工业品,浓度为200g/L。5.2.2.3耐氯润滑脂:以氟化或氟氯化产品为基料的抗化学润滑脂。5.2.3仪器
5.2.3.1气体量管A:容量100ml,上部具有0.05mL分度。5.2.3.2水准瓶F:容量250mL,内盛碘化钾溶液(5.2.2.1)。5.2.3.3吸收瓶H:容量500mL,内盛300mL的氢氧化钠溶液(5.2.2.2),用以吸收氯气。5.2.4分析步骤
将所使用的仪器装置如图1联接。旋转气体量管C阀,使气体量管A与大气相通。旋转气体量管B阀,使气体量管A与水准瓶F相通,调整水准瓶F的位置,使吸收剂液面与A管下端“o”处相平。同时连通G和吸收瓶H,旋转B阀使气体量管与氯气源相通。缓慢打开钢瓶阀门,使氯气通入气体量管2~3min,以保证把气体量管里的空气赶尽。关闭钢瓶阀门,紧接着关闭C和B阀,拆下吸收瓶H及通氯气的连接管。放置片刻,使A管内的氯气温度和外界达到平衡。迅速旋转C阀一周,将水准瓶F逐渐升高,旋转B阀使吸收剂流入气体量管A中少许,关闭B阀,使氯气被溶液吸收。重复这一操作直至没有更多的氯气被溶液吸收,然后使之静置冷却10~15min。使气体量管A和水准瓶F的液面相平,读出A中残余的气体体积。
5.2.5分析结果的表述
GB/T 5138-1996
oml线
图1氯含量测定装置图
以体积百分数表示的氯含量X,(V/V)按式(1)计算:X = (V - V。)/V × 100
式中:V-
试样体积,即气体量管的体积,mL;气体量管内残余气体体积,mL。(1)
5.2.6允许差
以平行测定的两次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样品的氯含量,对同一一液氯样品,两次测定结果之差的绝对值不大于0.05%。
5.3水分的测定
5.3.1方法提要
汽化的样品,通过已称量的五氧化二磷吸收管,吸收其中水分,用已称重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分别称量吸收管和吸收瓶,根据它们与各自测定前的质量差,计算样品的水分含量。化学反应式:P,Os+3H,O-2H,PO4
5.3.2试剂
5.3.2.1五氧化二磷。
5.3.2.2干燥的空气或氮气。干燥气体获得的便利方法是使气体通过含有干燥剂五氧化二磷的吸收管或干燥塔。
5.3.2.3氢氧化钠溶液:工业品,浓度为200g/L。5.3.2.4耐氟胶管。
5.3.2.5耐氯润滑脂(同5.2.2.3)。玻璃棉或玻璃毛:在110℃干燥1h后使用。5.3.2.6
干燥的脱脂棉。
5.3.3仪器
GB/T5138—1996
5.3.3.1吸收瓶A:内盛1600mL氢氧化钠溶液(5.3.2.3)。5.3.3.2流量计B:流量范围500mL/min,用内装四氯化碳的毛细管流量计或耐氯的转子流量计。5.3.3.3过滤管C:内装干燥过的玻璃棉(5.3.2.6)。5.3.3.4吸收管T,、T2:带支具塞的磨口U型干燥管两支,内部以玻璃棉和五氧化二磷分段装填,并在每支管的两端盖上玻璃棉。为了保证密封,可在两端磨口涂少量耐氯润滑脂,擦拭干净称重,每支管不得超过100g。称重后每支管标明通气方向和前后顺序,保存在干燥器中。5.3.3.5液氯取样小钢瓶。
5.3.3.6天平:感量1g,载荷5000g。5.3.3.7安全瓶G。
5.3.3.8带加热的电风筒。
5.3.4分析步骤
5.3.4.1从干燥器中取出吸收管T1、T2,用不起毛的软布擦拭干净,用分析天平称准至0.0002g。用天平称量装有1600mL氢氧化钠溶液(5.3.2.3)的吸收瓶,称准至1g。为了减少钢瓶嘴水分的影响,用大约500mL/min的流量把氯气通入不计量的碱瓶5min,再依次用脱脂棉和干滤纸擦拭钢瓶阀嘴,然后迅速按图2连接好仪器。为了保证测试用氯气来自液相,必要时可把小钢瓶倒置。连接小钢瓶和吸收管之间的胶管必须尽量短且干燥、干净,不用时保存在干燥器中。5.3.4.2如果是新装的吸收管,需要进行预处理。如果没有预处理,第一个结果将超出正确值。为了使试剂中的杂质与氯作用,先在流量约为400mL/min的氯气中通2h,然后用干燥气体以约400mL/min的流量吹洗5min。拆下吸收管,两端密封,用软布擦拭干净后,放入干燥器内30min,称重。5.3.4.3小心地缓慢打开钢瓶阀门,使氯气以约400mL/min(也可根据氯气气泡,控制4~5个气泡/秒,相当于400mL/min)的流量通过吸收管T,、T2后进入吸收瓶A,连续通气2~~2.5h,取样量不得少于200g。
5.3.4.4取样后,关闭钢瓶阀门,用电风筒加热的干燥气体以约400mL/min的流量吹洗吸收管约5min,拆下吸收管T1、T2,密封吸收管两端,反复用软布擦拭后,放入干燥器30min。用分析天平称重,同时拆下吸收瓶A用天平称重
干燥N2
图2水分测定装置图
氢氧化钠溶液
5.3.4.5如果吸收管T,明显增重,应按(5.3.3.4)重新装填吸收管Ti,并经预处理后使用。当玻璃棉在过滤管C内有明显的机械杂质存在或颜色变黄时,必须更换。5.3.5分析结果的表述
以质量百分数表示的液氯中水分含量X,按式(2)计算:X2 = ml/m。X 100
式中:m1—--水的质量(即吸收管T、T2通氯气前后质量差之和),g;(2)
GB/T5138-1996
-样品质量(即吸收瓶A通氯气前后质量差),g。6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6.1标志
液氯包装标志,除按《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第二章第11、12条规定的执行外,槽车及钢瓶应有明显的“液氯”“有毒”字样并注明车号或瓶号,厂名或厂址,皮重及允许包装的净重。6.2标签
每批出厂的液氯,都应附有一定格式的质量标签,内容包括:生产厂名称、商标、产品名称及厂址、净重、等级、标准编号、生产日期、批号、净重等。6.3包装
液氯用槽车和钢瓶包装。液氯包装量:钢瓶不得大于1.25kg/L,槽车不得大于1.20kg/1.。6.4液氯的运输、贮存等,按GB11984执行。7安全要求
氯气属于Ⅱ级(高度危害)物质,即使有经验的工作入员,也不得单独工作,必须有人监护。在化验室进行分析时,应在通风良好的通风橱内放置试验设备。96
A1原理
3—1996
GB/T 5138
附录A
(提示的附录)
三氟化氮含量的测定
液氯气化并通入浓盐酸溶液,三氯化氮转变为氯化铵,然后与纳氏试剂显色反应,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计算出三氯化氮的含量,化学反应式:NCl, +4HCI =NH,CI+ 3C12
2K2[Hgl+40H →+NH,+=
A2试剂
本方法全部采用去离子水。
A2.1盐酸:分析纯,36%(m/m)。0
NH,1 →4K+71-→+3H,O
A2.2铵标准溶液称取0.297g于105~110℃干燥至恒重的氯化铵,溶于水,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1 ml.该溶液相当于100 μg铵。A2.3氢氧化钠溶液:工业品,200g/L。A2.4纳氏试剂:按GB/T603配制。A2.5酒石酸钾钠溶液:300g/L,用分析纯试剂配制,经加热除氨处理。A3仪器
A3.1气体吸收管,见图A1。
A3.220ml.具塞比色管(特规)。A3.3分光光度计。
A3.4全封闭盐酸分离装置,见图A2。A3.5三氯化氮采样装置,见图A3。97
GB/T5138-1996
10\标准塞
-15#塞
20 mL刻度
图A气体吸收管
10#标准塞
1---气体吸收管;2-电加热分离装置;3--盐酸收集瓶;4—碱液瓶;5一空气过滤瓶(内盛98%硫酸)图A2全封闭盐酸分离装置(示意图)气泵
A4试验程序
A4.1标准曲线的绘制
GB/T 5138-1996
1--不计量碱液瓶;2--兰通活塞;3一气体吸收管;4一暗箱;5一计量碱液瓶
图A3三氯化氮采样装置(示意图)吸取铵标准溶液(A2.2)0.0、0.1、0.2、0.3、0.4、0.5加入到20mL具塞比色管中,分别加入1mL纳氏试剂,稀释至刻度,混匀。10min后在420nm波长下用2cm吸收池,去离子水调零测定吸光度。以铵含量(μug)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A4.2采样
采样装置见图A3,用滤纸擦干净取样阀门,小心开启阀门,将适量氯气通入不计量的碱瓶吸收氯气以清洗阀门。安装好取样装置,控制氯流量4~5个气泡/秒,取样约10min,根据碱吸收瓶在采样前后的重量差,计算采样量。
A4.3样品分离
将采完样的气体吸收管放入全封闭盐酸分离装置内蒸出盐酸。A4.4测定
用去离子水冲洗吸收管的进气管内壁及浸入盐酸吸收液部位外壁,加入1滴50%酒石酸钾钠溶液,加入1ml.纳氏试剂,稀释至刻度,混匀。10min后在分光光度计420nm波长下用2cm吸收池测定吸光度,同时做盐酸空白,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样品铵含量,扣去空白后,按公式(A1)计算出样品中三氯化氮百分含量XA(m/m):
XA(GX6.67X1.025)/G2X100
式中:G.
一扣去空白后的样品含铵量,g;样品重量,名;
6.67——铵与三氯化氮的换算因子;1.025-
B1原理
吸收系数。
附录B
(提示的附录)
液氯残渣含量的测定
在低温条件下,取150mL左右的液氯,气化蒸发后,称量残渣重量。(A1)
B2试剂
B2.1粉状干冰。
B2.2无水酒精:分析纯。
B2.3氢氧化钠溶液:工业品,200g/1。B3仪器
GB/T 5138
带磨口塞和通氯支管的250mL锥形瓶,刻有150mL体积刻度。B3.1
B3.2800mL烧杯。www.bzxz.net
B3.33000mL碱吸收瓶。
B3.4小表面皿:在试样蒸发前后,分析称重期间盖住锥形瓶以防止残渣损失和吸收大气中水分。B4试验程序
试验前将250mL锥形瓶和小表面血放入105~110℃的烘箱中干燥1h,再放在干燥器中冷却30min,然后称重,同时称碱瓶的重量。按图B1安装好仪器,在锥形瓶周围放置粉状干冰,加大约100mL无水酒精,使锥形瓶冷却2min左右(一50℃),慢慢打开钢瓶阀门,使氯气以液态流入锥形瓶约150ml,关闭气源,在外界环境下自然气化,用碱瓶吸收气化的氯气。气化完毕后,将流量约为250mL/min的干燥氮气通入锥形瓶约5min,用干净的软布仔细擦拭小表面皿和锥形瓶外壁,放入干燥器中10min,然后称重,同时称重吸收氯气的碱瓶重量。液氟
干冰+乙醇
图B1残渣测定装置图
B5分析结果的表述
以质量百分数表示的液氯中残渣含量(XB)按式(B1)计算:XB=M/Mz× 100
液氯中残渣的质量(即锥形瓶前后质量差),g;式中:Mi-—
M2———液氯采样量(即碱吸收瓶前后质量差),g。100
氢氧化钠溶液
200g/L
(B1)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