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6819-1997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
GB/T 16819-1997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6819-1997

中文名称:1:500、1:1000、1:2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Planetabling specifications for 1:500、1:1000、1:2000 topographic maps

英文名称:Planetabling specifications for 1:500、1:1000、1:2000 topographic maps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1997-05-28

实施日期:1998-02-01

作废日期:2012-10-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KB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40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地理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测绘>>A78精密工程与地籍测绘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被GB/T 16819-2012代替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4278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20, 字数:34千字

标准价格:14.0 元

出版日期:2004-04-1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7-05-28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国家测绘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用平板仪测量方法测绘1∶500、1∶1000、1∶2000地形图的精度、规格和作业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国民经济各有关专业部门进行勘察、规划设计和施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GB/T 16819-1997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 GB/T16819-1997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用平板仪测量方法测绘1∶500、1∶1000、1∶2000地形图的精度、规格和作业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国民经济各有关专业部门进行勘察、规划设计和施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GB/T16819
本标准为国家测绘局首次制订。本标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和今后--定时期内1:500.1:1000、1:2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所能达到的实际水平,以及各有关专业部门对该比例尺地形图的共性要求而订的。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求;
本标准的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宋英贤、陈继良、左永军.3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
Planetabling specifications for1 : 500.1 : 1 000、1 : 2 000 topographic mapsGB/T16819-1997
本标准规定了用平板仪测量方法测绘1:500、1:1000、1:2000地形图的精度、规格和作业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国民经济各有关专业部门进行勘察、规划设计和施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7929-199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ZBA75001---89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3总则
3.1地形图的规格
3.1.1平面坐标系统
平面控制坐标系统的选择,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的要求下,作下列选择:
a)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b)采用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投影面可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
面积小于25km2的测区,可不经投影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在平面上直接进行计算。3.1.2高程系统
宜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当远离国家水准点时也可采用独立高程系统,但应尽量与国家高程基准联测。
3.1.3分幅及编号
a)采用正方形或矩形,其规格为50cmX50cm或40cm×50cm。b)图号以图廓西南角坐标公里数为单位编号,x在前,y在后,中间用短线连接。如:12000,10.0-21.0;11000,10.5--21.5;1500,10.50—21.75c)带状测区或小面积测区,可按测区统一顺序进行编号。3.1.4地形类别划分
平地:地面倾斜角在2°以下的地区;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05-28批准64
1998-02-01实施
GB/T 16819--1997
丘陵地:地面倾斜角在2°~6°之间的地区;山地:地面倾斜角在6°~25°之间的地区;高山地:地面倾斜角在25°以上的地区。3.1.5基本等高距
根据地形类别和用图的需要,按表1规定选用,表1
基本等高距
基本等高距
比例尺
1:2000
地形类别
注:括号内的等高距依用图需要选用。3.1.6地形图符号及注记
丘陵地
执行GB/T7929—199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的规定。3.2地形图的精度
3.2.1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
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超过表2的规定。表2图上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
地形类别
中误差
平地、丘陵地
注:城镇建筑区或工矿建筑区的中误差按平地要求3.2.2高程注记点的高程中误差
图上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表3的规定。表3高程注记点的高程中误差
地形类别
中误差(等高距)
丘陵地
注;城镇建筑区铺装地面高程注记点的中误差不应超过0.15m3.2.3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
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表4的规定。表4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
地形类别
中误差(等高距)
3.2.4对隐蔽地区用图的精度要求丘陵地
高山地
山地、高山地
高山地
高山地
隐蔽地区的平面和高程中误差,可按3.2.1条至3.2.3条的规定放宽1/2。精度估算公式可参照附录B(提示的附录)。
3.2.5对专用图的精度要求
对于精度要求较低的专用地形图,其平面和高程中误差可按3.2.1条至3.2.3条的规定放宽1/2,但基本控制的施测精度不变。精度估算公式可参照附录B(提示的附录)。3.2.6最大误差的规定
GB/T16819---1997
本规范以中误差作为衡量精度的标准,中误差的两倍值为最大误差。3.3平面和高程控制点的精度、密度3.3.1基本控制点
基本控制点的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应满足测区最大比例尺测图和一般工程施工放样的需要。平面点位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1:500测图区不得超过5cm,比例尺小于1:500的测图区不得超过10cm,高程中误差相对于邻近水准点(V等以上)不得超过1/20基本等高距。基本控制点的密度,应保持实地500m左右的间隔有~个点。当测图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其间隔可放宽至800m
3.3.2图根控制点
图根点相对于起算点的平面点位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1mm,相对于起算点的高程中误差不超过1/10基本等高距。
图根点是直接供测图使用的控制点,其密度应以满足测图需要为原则,在一般地区,1:500测图每幅图(图幅尺寸50cm×50cm)不少于8个点;1:1000测图不少于12个点;1:2000测图不少于15个点
3.4埋石
3.4.1基本控制点均应理石,也可采用固定的地物凿设标志。标石的埋设规格按附录A(标准的附录)执行。
3.4.2以图根控制点作为埋石点时,应埋设在一级图根点上。标石的规格及埋设以稳固和能长期保存为原则。
3.4.3每幅图埋石点(含基本控制点和一级图根控制点)的数量不少于二个,且相互.通视。3.5作业的-般规定
3.5.1测量工作开始前,应根据任务要求,收集分析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制定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编写技术设计书。
3.5.2测量作业过程中,应加强内外业的质量检查。工作结束后应及时组织验收,并编笃技术总结和检查验收报告。
3.5.3作业使用的各种仪器、工具均须进行检查校正。3.5.4外业观测应在呈像清晰、大气稳定的情况下进行。观测成果的记录数字力求清晰端正,不得连环涂政。
3.6对其他作业方法的要求
在满足本规范所规定精度标准的前提下,可采用本规范未列人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但应在技术设计书中明确规定。
4基本控制测量
4.1基本控制点的平面位置测量
平面控制以国家三角点、GPS网点为基础,采用电磁波测距导线、小三角等方法布设。4.1.1电磁波测距导线
4.1.1.1导线可布设成附合导线、结点导线或导线网。附合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仪器应采用每公里测距中误差(标称精度)不大于10mm的I级测距仪。4.1.1.2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66
导线等级
导线全长
表中n为转折角个数
GB/T 16819-1997
表5电磁波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平均边长
测角中误差
水平角测回数
方位角
闭合差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全长可放长0.5倍,4.1.1.3结点与起始点、结点与结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超过表5中规定的0.7倍。4.1.1.4测距的作业要求
全长相对
闭合差
1/15 000
1/10 000
a)导线边长单程测定二测回,照准一次读两次数为一测回。同一测回读数间较差应小于10mm,测回间较差应小于15mm。
b)每边测定-次气象数据,温度读至0.5C,气压读至50Pa(或1mmHg)。c)测线应避开高压线等强电磁场的干扰。测距边的倾角不宜太大。d)一般采用兰联脚架法施测。
4.1.1.5测距边的水平距离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a)气象改正,应按所给定的图表或公式进行;b)加、乘常数的改正,应根据仪器检测结果进行;c)经上列改正后的斜距,化算成为水平距离。4.1.2小点角
通常采用线形锁、插网、插点等方法布设。小三角点的测量精度应符合表6的规定。表6小兰角点的测量精度
测角中误差
起始边边长
相对中误差
1/40000
最弱边边长
相对中误差
1/20000
注:表中n为推算方位角的角度个数。4.1.2.1线形锁
水平角测回数
三角形
最大闭合差
方位角闭合差
线形锁宜近于直伸,锁内各三角形力求等边。求距角一般不小于40°。图形强度系数总和不应大于85。其测量规格不应超过表7的规定。表7线形锁的测量规定
线形锁全长
兰角形平均边长
注: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平均边长及全长可放长0.5倍。4.1.2.2插网
三角形个数
,插网力求布点均勾,各三角形内角不小于30°,在网的中部个别内角可不小于25°。各边对向观测,困难地区个别边可单向观测。
4、1.2.3插点
插点的交会角应不小于30°,交会边长不超过1.5km。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交会边长不超过2.5km。
4.1.3水平角观测
GB/T 16819--1997
4.1.3.1水平角观测般采用方向观测法。方向数多于三个时须归零,多于七个时须分组,并采用同-起始方向。各测回度盘位置变换度数值为180°/n(n为测回数)。4.1.3.2水平角观测限差,应不超过表8的规定。水平角观测限差
仪器等级
限差类别
半测回归零差
2C互差
各测回同一方向较差
4.1.3.3观测结果中2C的变动范围或测回差超限时,允许重测超限方向,重测时应联测同一起始方向。归零差、起始方向的2C变动范围超限、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该测回重测。重测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1/3时,该测站应全部重测。4.1.3.4测站点、照准点的偏心距大于测站至最近观测点距离的1/80000时,应在水平方向内进行归心改正。测定归心元素时,偏心距应量至1mm,偏心角量至15。三个方向投影的示误三角形边长应不大f5mm。
4.1.4外业观测成果的检验
a)小三角测量的测角中误差m=依式(1)计算:mg=-±VLWW]/3
式中:W—三角形闭合差(\);
一三角形个数。
b)导线测量的测角中误差ms依式(2)计算:mg
1(f:fl
式中:F---—附合导线或闭合环的方位角闭合差(\);n\计算时的测站数;
N-—附合导线或闭合环的个数,c)方位角条件闭合差W方和极条件闭合差W裁的限差依式(3)、(4)计算:W≤10\n
W10\VEa]
式中:n
传递方位角个数:
求距角正弦对数秒差(以对数第6位为单位)。4.1.5平面坐标计算
(2)
+(3)
(4)
a)小三角测量的平差计算,可采用简化的平差方法进行,方向改化值大于1\时应进行方向改化。b)线形锁(网)和三角锁的平差可不包括坐标条件,但应包括极条件和圆周条件,在两端有起始边的三角锁中应包括边条件或方位角条件。c)插点可采用各种典型图形平差计算,插网应尽量采用严密平差。d)导线点的平差按路线或组成有结点的导线网,采用简化方法进行。导线边长应进行化算至平均海水面和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改正。e)平差计算取位按表9的规定。68
观测方向值
各项改正数
4.2基本控制点的高程测量
GB/T 16819---1997
计算取位的规定
函数位bzxZ.net
坐标计算
最后坐标
坐标方位角
高程控制以国家等级水准点为基础,采用等外水准、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及经纬仪三角高程导线等方法测定。
4.2.1等外水准
等外水准测量适用于平坦地区,起闭点应是国家等级水准点。使用仪器不低于DS3水准仪。4. 2. 1. 1
等外水准璐线全长和闭合差不超过表10的规定。表10等外水准路线全长和闭合差附合路线全长
支线全长
单结点长度
注:表中L为路线全长,km。小于1km按1km计。高程闭合差,往返测高差较差
4.2.1.2等外水准附合路线采用单程测定,支线采用往返观测或单程双测。4.2.1.3仪器至标尺距离不超过100m,前后尺距不等差不超过20m,前后尺距不等差累积不超过100m。观测使用黑红面标尺读数,读至毫米,同-标尺黑红面读数差不大于4mm,前后尺黑红面高差之差不大于6mm
4.2.2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
导线~·般与平面控制同时测定。一级导线的起闭点,当测图等高距为0.5m时,放是国家等级水准点;测图等高距为1m或2m时,可为等外水准点。导线分为二级,每…·级的边长均不应超过1km,边数不超过10条。当导线单纯作为高程控制时,边数可增加1倍。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每一级的全长可放长0.5倍,导线每边的垂直角应往返观测。仪器高、规标高量记至毫米。边长的测定应采用不低于1级精度的测距仪。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1的规定。表11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测回数
中丝法
注;S为边长,km。
4.2.3经纬仪三角高程导线
指标差较差
垂直角较差
往返观测
高差较差
全长高程闭合差
导线适用于丘陵地及山地,一般与平面控制同时测定。当测图等高距为1m或2m时,高程导线的起闭点可为等外水准点。
导线每边的垂直角应往返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2的规定。69
平均边长
导线边数
注:S为边长,km,
图根控制测量
往返观测
高差较差
图根点的平面位置测量
GB/T 16819
经纬仪三角高程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全长高程
闭合差
测回数
中丝法
三丝法
指标差
垂直角
测定图根点的平面坐标,通常采用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电磁波测距支导线、线形锁、测角交会和电磁波测距极坐标等方法,其测定精度应符合3.3.2条的规定。5.1.1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
-级导线的起闭点应是基本控制点、GPS网点或国家等级三角点,导线不应超过二次附合,技术要求不超过表13的规定。
成图比例尺
1:1000
1:2000
平均边长
注:表中n为转折角的个数
图根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的技术要求导线全长
导线闭合差
方位角闭合差
测角中误差
水平角测
回数DJ6
导线边长可用Ⅱ级测距仪施测,单程测定二测回,照准一次读两次数为一测回。同一测回两次读数之差应小于20mm,测回间较差应小于30mm。每边测定-一次气象数据,温度读至1'C,气压读至100Pa(或1mmHg)。5.1.2电磁波测距支导线
支导线可从图根一级附合导线或线形锁点上发展。支导线不得再发展,支导线的边长单程测定二测间。水平角施测左、右角各测回,其测站圆周角闭合差不超过土40\。起始点上应观测二个连接角。支导线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14的规定,表14
图根支导线的技术要求
成图比例尺
1:1000
1:2000
5.1.3线形锁
平均边长
支导线全长
GB/T16819-1997
级线形锁的起闭点应是基本控制点、GPS网点或国家等级三角点。线形锁不应超过二次附合。其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15的规定。表15
成图比例尺
1:500
1:1000
1:2000
平均边长
图根线形锁的技术要求
三角形
三角形个数
注:表中为推算方位角的角度个数。5.1.4测角交会
闭合差
方位角
闭合差
测角中误蔡
水平角测
回数DJ6
测角交会一般应用于图根解析补点,可从图根一-级附合导线或线形锁点上发展。测角交会不得再发展。交会角应在30°~150°之间。后方交会(α+β+c)不应在160°~200°之间,折叠图形()不应小于20°。前方、侧方、后方交会须采用二组图形计算,两组坐标较差分别不应大于图上0.2mm。其他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16的规定。
表16测角交会的技术要求
成图比例尺
1:500
1:1000
1:2000
5.1.5电磁波测距极坐标法
交会边长
水平角测回数
极坐标法可从图根级附合导线或线形锁点上发展。极坐标法不得再发展。极坐标法应在本点上观测两个连接角,边长单程测定二测回。其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17的规定。表17电磁波测距极坐标法的技术要求成图比例尺
1+1000
1:2000
水平角观测限差不超过表18的规定。方位角较差
水平角观测限差
仪器类型
灏回数
图根点的高程测量
半测回归零差
两个半测回
水平角测回数
三角形闭合差
同方向较差
(归掌后)(\)
测定图根点的高程,通常采用图根水准、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经纬仪三角高程导线和独立交会高程等方法、其测定精度应符合3.3.2条的规定。5.2.7图根水准
GB/T 16819
级图根水准应起闭于基本高程控制点。支线图根水准主要在平坦地区使用,不应超过二次附合。水准点不得再发展。使用不低于DS10的水准仪,单程观测(支线应往返测),估读至毫米,视线长不大于100m,且前后视距离应大致相等。路线全长和高程闭合差不应超过表19的规定。表19图根水准路线全长和闭合差等高距
附台路线全长
支线全长
单结点全长
注:表中L为路线全长,km。小于1km按1km计。5.2.2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
高程闭合差或往返测高差较券
导线包括附合高程导线、高程支导线和引点高程(与平面极坐标相配套)。导线的边长不应超过500m,每边的高差应往返测定(引点高程也可变动仪器高或标高作二次测定)。使用DJ6型经纬仪垂直角观测一测回。附合高程导线不应超过二次附合,一级附合导线应起闭于基本高程控制点。高程支导线及引点高程不得再发展。导线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20的规定表20图根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技术要求等高距
附合高程导线
高程导线全长
高程支导线
注:表中S为边长,hm。300m以内按300m计算,5.2.3经纬仪三角高程导线
引点高程
往返测高差较差
高程闭合差
导线不应超过二次附合,一级导线应起闭于基本高程控制点。导线每边的高差应往返观测。使用DJ6经纬仪垂直角观测一测回。导线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21的规定。图根经纬仪三角高程导线的技术要求表21
等高距
高程导线全长
注:表中S为边长.hm,300m以内按300m计算5.2.4独立交会高程
往返测高差较差
高程闭合差
独立交会高程点可从级图根高程点上发展。交会高程点不得再发展。使用DJ6经纬仪垂直角观测一测间。高程应采用三个单或一个双靓、,个单战高程的平均值。独立交会高程的最大交会边长不超过1km,交会点由三个方向推算的高程较差不超过0.2H(H为等高距),同一边往返测高差较差不超过0.04S(m)(S为边长,以百米为单位)。5.2.5同一测站垂直角指标差较差不应大于25”。仪器高、规标高量记至厘米。高差及高程取值至米。
6地形图测量
6.1--般规定
GB/T 16819.1997
6.1.1地形图测量应充分利用图内的三角点、GPS网点、基本控制点和图根点。因地形条件、通视等情况利用图根点设置测站,其密度仍不能满足测图要求时,可按需要增补少量的测站点。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3m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1/6基本等高距。
6.1.2对(GB/T7929--199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我》没有规定的地形要索符号,可另作补充规定,但应在技术设计书里注明,并在地形图东图廓线外注记图例说明。6.1.3高程注记依据地形类别其密度图上每100cm中应有8~20个点。等高距为0.5m时,高程注记至厘米,等高距为1m、2m时注记至分米。6.1.4地形图的测绘采用平板仪测量,在满足本标准成图精度的前提下,可采用其他的测绘方法如经纬仪配合小平板测绘法,经纬仪或电磁波测距仪测绘法等。6.2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6.2.1领取技术设计书、控制点的平面和高程成果,以及必要的生产技术资料等。6.2.2测图使用的仪器应符合下列要求:a)视距乘常数应在100士0.1以内;b)垂直度盘指标差不应大于士1';c)比例尺长度误差不应大于0.2mm;d)平行尺在移动过程中平行度不应大于3',平行尺工作边直线度不应大于0.1mm。6.2.3在原图纸上.展绘图廊点、线、坐标格网点以及所有控制点。图纸宜选用0.07mm~0.1mm厚度,经处理后不规则变形小于万分之三的聚脂薄膜,亦可将绘图纸糊在五合板或锌铅板上作为原图纸。各类点、线的展绘误差应符合表22的规定。表22
展点误差
用坐标展点仪
图廊对角线长度与理论长度之差图廓边长、格网长度与理论长度之差控制点
6.3测站点平面位置、高程的测定0. 1
用格网尺
6.3.1采用平板仪图解交会法,前、侧方交会均不应少于三个方向,交会角应在30°~150°之间,交会方向线应交会于一点,若交会出现示误三角形其内切圆的直径应小于0.4mm,然后按交会边长成比例的配赋误差,刺出点位:1:2000测图可采用后方交会法,但不得少于四个方向,交会角在30°~150°之间,利用三个方向交会出点位,第四个方向检查其误差不应大于0.3mm。交会点的高程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垂直角观测一测回,由两方向或直返规测得的高程较差,平地、丘陵地不应大于1/5等高距;山地、高山地不应大于1/3等高距。6.3.2采用平板仪支导线法,般地区充许布设条边的支导线,1:1000、1:2000测图山地、高山地可允许使用两条边的支导线。1:500测图时导线边长采用钢卷尺实地量测,最长距离不大于50n11:1000、1:2000测图时,采用视距法测量边长,最大视距不应大于测绘地形点视距长度的2/3,视距往返测较差不应大于边长的1/150。
GB/T16819-1997
导线点的高程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法测定,垂直角观测测向,往返测高程较差按6.3.1的规定。6.3.3电磁波测距支导线法,以图根点(或基本控制点)为起始点,观测二个连接角,水平角观测---测,距离单程测定二测回。1:500测图支导线充许6条边,1:1000、1:2000测图允许8条边。高程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法,垂直角观测一测回,直返规高差较差不大于0.06m。6.3.4电磁波测距支点法,以图根点为起始点,观测一个连接角,水平角观测一测回,距离单程测定“测回。垂直角观测一测回,改变仪器或棱镜高度,二次测定高差,其较差不应大于1/5等高距。6.4测绘地形图
6.4.1平板仪测板应整置水平,测板范围内任何部位放置圆水准器,气泡都应在圆圈内。仪器对中偏差不应大于图上0.05mm。用已知点标定图板方向后,用另一己知点检核其方向偏差不应大于图上0.3mm,每站测图过程中和结束之前都应检查图板方向,其方向偏差不应大于0.3mm。6.4.2测绘地形点最大视距长度不应大于表23的规定。表23地形点的最大视距长度
比例尺
:1000
1:2000
1主要地物点最大视距不应大于表23中2/3;最
21:500测图时,城镇建筑区测量地物点的距离.用卷尺实地丈量。距
6.4.3地形图内应测绘测量控制点、居民地和垣栅、工矿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交通及附属设施、管线及附属设施、水系及附属设施、境界、地貌和土质、植被等地形要素,并对地形要素进行名称注记、说明注记及数字注记。
6.4.3.1各级测量控制点均应展绘在原图板上并加注记。水准点按地物点精度测定平面位置,图上应表示。
6.4.3.2测绘居民地和垣栅。居民地按实地轮廊测绘,房屋以墙基为准正确测绘出轮廓线,并注记建材质料和楼房层次,依据不同结构,不同建材质料,不同楼房层次等情况进行分割表示。1:500、1:1000测图房屋·般不综合,临时性建筑物可舍去;1:2000测图可适当综合取舍,居民区内的次要巷道图上宽度小于0.5mm的可不表示,天井、庭院在图上小丁6mm2以下的可综合,房屋层次及建材质料根据需要注出。建筑物、构筑物轮廊凸凹在图上小于0.5mm时可用直线连接。道路通过散列式居民地不宜中断、按真实位置绘出。
城区街道以路沿线测出街道边缘线,无路沿线的按自然形成的边线表示。街道中的安全岛、绿化带及街心花园应绘出。
依比例尺表示的垣栅,谁确测出基部轮廓并配置相应的符号,不依比例尺的垣栅测绘出定位点、线并配置相应的符号。
街道的中心处、交叉处、转折及地面起伏变化处,重要房屋、建筑物基部转折处,庭院中,各单位的出入口等处择要测注高程点,垣栅的端点及转折处也择要测注高程点。6.4.3.3工矿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测绘包括矿山开采、勘探、下.业、农业、科学、文教、卫生、体育设施和公共设施等,地形图上应正确表示。依比例尺表示的应准确测绘出轮廊,配置相应的符号并根据产品的名称或设施的性质加注文字说明;不依比例尺表示的设施应准确测定定位点、定位线的位置,并加注文字说明。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