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6927.2-1997 高电压试验技术 第二部分:测量系统
GB/T 16927.2-1997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6927.2-1997

中文名称:高电压试验技术 第二部分:测量系统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1997-07-02

实施日期:1998-07-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2176071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试验>>19.080电工和电子试验

中标分类号:电工>>输变电设备>>K40输变电设备综合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GB 311.4-1983 GB 311.5-1983

采标情况:eqv IEC 60-2-1994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4855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42, 字数:76千字

标准价格:20.0 元

出版日期:1998-07-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64-04-20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人:黄德祥、朱同春、杨文才、余存仪

起草单位: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和武汉高压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高电压试验技术和绝缘配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所使用的术语及其定义、测量系统应满足的要求、测量系统及其组件的认可和校核方法以及系统被证实满足本标准要求的程序。本标准适用于直流电压、交流电压、雷电和操作冲击电压、冲击电流以及联合和合成电压试验中测。量电压和电流的测量系统及其组件 GB/T 16927.2-1997 高电压试验技术 第二部分:测量系统 GB/T16927.2-1997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GB/T 16927.2—1997
本标准是根据国际标准IFC60-2:1994《高电压试验技术第2部分测量系统》对CB311.4&高电压试验技术测量装置》和GB311.56高电压试验技术测量装置及使用导则》进行修订的。在技术内容上与国际标准等效,编写规则上与之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EC60-2可以使我国高电压测量技术与国际一致,参加国际电工委员会统一的认可系统,有利于我国国际贸易,技术经济交流。本标准取代了1983年版的GB311.4《高电压试验技本测量装置\和GB31上.5&高电压试验技术测量装置及使用导则》。和取代的版本相比,技术上作了很人的修改,编写规则上也大不相同。技术上最大的修改是保留了原版本中一些传统的测量系统参数,如刻度因数、阶跃波响应及参数等,又引进了认可的测量系统这一概念,相应地提出了性能试验、性能记录及标准测量系统,比对测量等,从而保证了高压测量系统的溯源性,统一性及准确性。本标准编写规则按GB1.1一1993进行,因而增加了“前言\并保留了国际标准的\IEC前言”。本标准在总标题“高电压试验技术”下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一般试验要求
第二部分,测量系统
本部分是第2部分,本标准中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附录B~附录G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了(B311.3—83和GB311.3-83。本标准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高电压试验技术和绝缘配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利武汉高乐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德祥、朱同春、杨义才、余存仪。本标准1964年首次发布,1983年第一次修订后编号为GB311.4及GB311.5.1997年第二次修订。
GB/T16927.2—1997
IEC前言
国际标准IFC.60-2是由国际电工委员会(TEC)第42技术委员会高压试验技术制定的本版是第二版,它取代了1976年出版的IFC60-3《测量装置》和1977年出版的IEC60-4&测量装置及使用导则>,本版中有技术上的修改。本标准文件是根据下列文件制定:DIS
42(CO)54
关于表决的报告
42(CO)57
通过本标准的表决情说均可在上述关于表决报告中套到。TEC60将总标题:高电压试验技术下设以下部分:
第1部分;一般试验要求
第2部分:测量系统
附录A是本标准的必备部分,向选择使用认可系统的国家提供标准化要求附录B~附录G仅为参考性的。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高电压试验技术
第二部分:测量系统
High-voltage test techniquesPart 2.Measuring systems
GB/T 16927 . 2 1997
eqyIE60-2:1994
代心B311.4—83
GH 311. 5—83
本标准规定了所使用的术语及其定义、测量系统应满足的要求、测量系统及其纽件的认可和校核方法以及系统被证实满足术标准要求的程序。本标准造用于直流电压、交流电压,雷电和操作冲击电压,冲击电流以及联合和合战电压试验中测量电,天和电流的测量系统及其件。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或为本标准的条文。去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汀,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311.1—1997商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GB311.5--83高电压试验技术第五部分测景球隙GB813-89冲击试验用示波器利峰值电压表GB2900.19—94电工术高电压试验技术和绝缘配合GB12720—91T频电场测量
GB/T16927.1—1997高电玉试验技术第一部分:一般试验要求GB/T16896.1—1997高电正冲击试验月数字记录仪筹一部分:对数字记录仪的要求3名词术语
3.1测量系统
3.1.1测录系统
measuringsystens
用来进行高起或冲出电流测的整食装置.注
测量系统通常与活以下组件,转换装置、转变装逐到试品或电流回路的可线,接地连线、转换发互的输出端接到指示或记录义器(并射有衰减,终游利还配限抗或网终>的再接系统,指示或记求仪据接载电源的连线,仅由以上其些组件组成的测量系统,只要符合本标准规定的准确变要求也是可接受的。各织件可出许多元伴或单元
作组成:例如:电容分压器的高压赔毛容可出许多低电业电容器组成或也可由单一的充气电容器纠成。2测量系统所处的不境,它学带也体利接均物体的净臣,周田古无电场或磁场都可能明显影呢其准确度。3.1.2测量系统的性能记录rccord of performznceuf amieasuring syslem使用者建立的测量系统的详细记录,是说明系统和表明系统达到标准所列要求的证明文件。文件中应包含初始性能试验结果劑历次性能试验·性能校核一览表及其结果国家技术监局1997-07-28批准
1998-07-01实施
GB/T 16927.2—1997
3.1.3认可的测量系统
approved measuring system
通过以下三项工作证实能满足本标准提出的一项或几项要求的测量系统。a)初始性能试验。
b)历饮性能校核和性能试验。
c)性能记录包含这些试验结果。系统认可仅指在性能记录所涉及到的布置和条件下进行的认可。3.1.4标准测量系统referencemeasuringsystem具有足够准确度和稳定性的测量系统,在进行特定波形和范围内的电压或电流同时比对测量中,它被用来认可其他测量系统,
注:标准测量系统(符合本标准要求的)能作为认可的测量系统使用,但认可的测量系统不能作为标准测量系统。3.1.5标准测量装置standard measuringdevice能以规定的准确度来测量高电压的装置(例如按GB311.6使用的球和按GB/T16927.1使用的-棒何隙。
3.2转换装置
3.2.1转换装置
converting device
将被测的量转变成指示仪表或记录仪器所能指示或记录的量的装置。3.2.2分压器voltage dividers
由高压臂和低压臀组成的转换装置。輪入电压加到整个装置上,而输出电压则取自低压臂。注:两个的元件通常是电阻、电容或两者的组合体。装置的名称按其元件的类型及布置方法而定。3.2.3电压互感器voltagetransfomer测量交流高电压参数的降压变压器。3.2.4高压测量阻抗highvoltagemeasuringimpedance能输出与施加电压成比例的电流的装置。 current-measuring shunt
3.2.5分流器
能产生与施加电流成比例的电压信号的电阻器。3.2.6补偿式电流测量装置compensated current-measuringdevice含有补偿网络的电流测量装置,3.2.7电流互感器currenttrangfarmer能产生与输入电流成比例的输出信号的变换器。注:和积分电路联用的罗柯夫斯基线剧是一种宽频带电流互感器。3.2.8电场探头electric-fieldprobe测量电场的幅值和随时间变化过程的转换装置。注:电场探头可用来测蛋产生电场的电压的波形,但测量时应不受电晕影响。3.3传输系统transmission system将转换装置的输出信号传递到指示仪表或记录仪器的一套装置。注
1传输系统一般由带终端阻抗的同轴电缆组成,还可包括转换装受与测量仪器之间所连接的衰减器或其他装罩。例如,光纤系统包括光发射器,光缆和光接收器以及相应的放大器,2传输系统可全部或部分地归入转换装置中。3.4指示或记录仪器indicating or recording instrument显示或记录被测量值或相对应值的装置。3.5刻度因数scale factors
3. 5. 1 测量系统的刻度因数
乘以仪器的读数便得到被测量值的系数。法
GB/T16927.2—1997
1、测或系统可有一个以上的刻度因数,例如,对于不同的额率范圈或不同的被形,就可有不同的刻度因数。2在某些测量系统中,为直接显示被测值.仪器读数可以倍乘设置,此时,测量系统的刻度因数已被统一处理「。3.5.2转换装置的刻度因数8calefactorof aconvertingdevice乘以转换装置的输出便得到其辅入量的系数。注:转换装的刻度因数可以是无量纲的(如分压器的分压比)。也可以是有量纲的(例如高压测量阻抗的传输阻抗
3.5.3传输系统的刻度因数scale factor of a transmigsion system乘以传输系统的输出便得到其输入量的系数。3.5.4指示记录仪器的刻度因数scalefactorof aindicatingorrecordinginstrument乘以仪器的读数便得到其输入量的紧数。3.5.5测量系统的标定刻度因数assignedscalefactorof amaeasuring system最近一次性能试验所确定的刻度因数值为系统标定刻度因数。3.6有关测量系统动态特性的定义3.6.1标称瞬间 tn(仅对冲击测量)nominal epoch
测量系统被认可过的规定的冲击波时间参数最小值(tni)和最大值(tmx)之间的间隔(从tain到ta的实数范圖)。对于雷电冲击全波,规定的时间参数为波前时间T,对于雷电冲击截波,规定的时间参数为截断时间Tc+对于操作冲击波,规定的时间参数为峰值时间T.。注:对于不同的率范国或波形,测其系统有一个以上的标称瞬间。例如,一个待定的测量系统对于Ti为B00 ns~1200ns之间的雷电波可在-个刻度因数下认可,而对于T,为0.200mg~0.300ms之间的操作波则可在另一个刻度因数下认可。在这种情况下,标称瞬间为 800 ns~1 200 ng和 0.200 mg~0.300 ms。3.6.2测量系统的响应Gresponse of a measuring system当系统的输入端施加特定的电压或电流时,以时间或频率为函数的输出。3.6.3幅-频响应G(f))amplitude/frequencyresponseG(f)当测量系统输入为正弦信号波时,以频率为函数的输出和输入之比(见图1)。3.6.4阶跃波响应G(t)stepresponse向测量系统输入-个阶跃波信号时,以时间为函数的输出。3.7响应参数
3.7. 1 响应参数
response parameters
按规定的方法,在测量到的响应上推导出的参数。3.7.2上、下限频率f和f,limitfrequenciesfiandf幅-频响应上的一段范围的.上下限。在此范围内幅-频响应是恒定的,而且该上下限是响应第一次偏离恒定值±3dB的位置(见图1)。3.7.3参考水平Lk(仅对冲击测量)reference level标称瞬间内取的阶跃波响应的平均值。注:一个测量系统可以有多个象考水平,例如,不同的频率范和波形可以有不同的刻度因数。3.7.4阶跃波响应视在零点O,virtualoriginofastepfesponge阶跃波响应曲线前浩最陡处的切线与时间轴的交点。若响应曲线前沿部分有振荡,则画出振荡中心线以确定切线。若初始畸变较大,则在画切线时暗变部分于以忽略(见图2)。1所有时间值均从视在零点1测得。2对于光滑响应或通过振凿而画得的光滑曲线,最陡处将出现在响应起始都分。3.7.5归化阶跃波响应g(t)normalizedstepresponseg(t))将参考水平归一化后的阶跃波响应。GB/T 16927. 2 —1997
注:对应于每一个参考水平,别量系统就有一个归一化阶跃波响应。3.7.6阶跃波响应积分 T(t)step response intcgral T(t)单位1与归一化阶联波响应之差从O,到t时刻的积分。g(t)的起始段是由确定O,所作的切线所代替。
— ()
3.7.7实验响应时间Texperimental response timc T阶跃波响应积分至tm的值。
[1 g(t)idt
3.7.8部分响应时间T,partial response timeT。阶跃波响应积分的最人值(见图2和图3),注:通常了,等于 T(),l 为T()首次到达单位幅值的时刻。3.7.9剩余哺应时间Tr(t:)Iesidual response time Tr(t,)实验响应时间与阶联波响应积分值(积分至某:-特定时刻t)之差,其中t3. 7. 10 过冲 β overshoot β姆化阶跃波响应的最大值超出单位值的数值。[l- (t)idt
3. 7. 11 起始畸变时间 T。 initial distortion time T。(1)
(3)
由零线,归--化阶跃波响应g()和确定O1所作的切线所围成的面积所代表的时间(见图2)。3.7.12稳定时间tsettlingtimet使剩余响应时间Tz(t)等于和小于2%的最短时间,即:rag(dt!≤
t的所有值均在t至t时阅间隔内(见图3)。3.8总不确定度eoverallunccrtaintye(4)
表征测量结果分散在真值周围程度的估量,由于存在很多影响因紊,它是由多个单独的不确定度所组疲。
注:认为本标准中所考虑的大多数的不确定度来源都具有随机特性并是互相独立的,那么总不确定度。的最住估量为,
式中&和.…, 均用标难偏差夜示。3.9额定值
3.9.1额定电压或电流ralerl voltage ar curent转换装置或测量系统可适用的规定频率或波形的最大电压水平或电流水平。3.9.2使用时问(对交流或直流电压)operatinglime规定的不定度范围内,测量系统能在其额定电压下工作的时间。3.9.3最大施加次数(对冲击)maximumrateofapplication每分钟施加规定被形的冲击的最多饮数。在此条件下,测量系统能在额定电压或电流下,在规定的不确定度范固和工作时间内使用,围 approved oper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range3.10认可的工.作电压或电流范围一个规定的频率或波形的电压或电流范围,在此范围内已证实测量系统能按规定的不确定度使用。GB/T 16927. 2 1997
注:认吓的工作范摄极限可由使用者选定,并经本标准规定的性能试验加以确认,上限(认可的最大工作电压或电流)可以小于额定电压或电流(例如,额定电正为2.5MV的雷电冲击测量系统在某工业实验室内如果仅仅进行850kV~1.05MV雷电冲山电压试验,该系统可以在750kV~1.2MV范固内认可)。3.11有关试验的定义
3.11.1验收试验
acceptance test
测量系统或装置准使用前进行的试验。验收试验是为了评定其特定的特性·包括型式试验和例行试验。前者在样机上进行,后者每台装置均作。例如元件的温度系数,耐受试验等。此外,测量系统的验收试验还包括首次性能试验。
3.11.2性能试验performance test对整套测量系统在工作条件下捡测其性能的试验。3.11.3性能校核Performance check验证最近一次性能试验所确的结果是否仍有效所进行的简化试验。3.11.4参考记录refercnce record性能试验中规定的条件下得到的记录,可用来与将来进行的相同条件下试验或校核所得的记录进行比较(见9.3.3)。
4认可的测量系统的性能记录
4.1总则
认可的测量系统需经验收试验并在其使用期限内进行试验和校核。通常需作以下试验:a)系统组件的验收试验(仪需一次),b)系统的周期性性能试验。
c)系统的定期性能校核。
所有试验和校核结果以及其所处条件的记录均应保存在由使用者建立并保存的性能记录中,性能记录的完整格式被推荐在谢录B(提示的附录)的B1~B6中,而最简便格式列于R7条巾。对于本标准公布前所制造的设备或装置,如果没有验收试验所需证明文件,则用按本标准进行性能试验的记录连同按以前标准进行校核的证明文件,说明刻度因数是稳定的。这样就认为是满足要求的。由几件可互换使用的装置组成的认可的测量系统应包括各种组合的单独性记录,并尽可能少用复印件。确切地讲,每一装置应单独记录,而传输系统和仪器一般要指明电缆长度及能满足相应标准的替代性指示仪器,
4.2性能记录格式
性能记录格式推荐如下:
第A章:系统的一般说明(见B2)。第B章,转换装置、传输系统和测量仪器的验收试验结果(见B3),第C章:全套测量系统上进行过的例行试验结果(见B4),第D章:系统性能试验结果(见 B5)。第E章:性能校核结果(见BG)。
以I:各章均可加序数表示,例如A1章为系统最初的一般说明;A2章为系统有明显变动后的说明;D1 章为初始性能试验记录;D2章为第二次性能试验记录。全套测董系统的标定刻度因数总是列在最近一次的D章中。详见附录B。
5试验程序和一般要求
5.1总则
GB/T 16927.2—1997
测量系统的转换装置.传输系统、测量仪器的主要要求是在规定的.工作条件范围内应稳定,这样测量系统的刻度因教在长时间内就可保持稳定。5.2对转换装置的试验
5.2. 1 刻度因数确定
按下列方法之一确定转换装置刻度因数:a)同时测量转换装置的输入和输出量。b)电桥法。即采用某种桥式回路,使被测转换装登的输出与一个准确可调的标准转换装置的输出相平衡,这时两者刻度因数相等。c)测量高压臂和低压臂的阻抗值,通过计算求分压比。5.2.2线性度试验
在系统的被认可电压或电流范围内的最大和最小值以及其间三个大致等分值下测量转换装置的刻度因数,测得值的变化不应超过其平均值的土1%(该试验可在适当的包括在测量系统中的转换装置上进行,或在测量系统上进行)。
该试验的标准方法是按 5. 5. 2 条与标准测量系统相比对。替代试验如下,
a)已按标准方法确定了线性度的认可的测量系统可被用来代替标准测量系统。b)在既无标准测量系统又无认可的测量系统,线性度试验可按本标准有关条款所述方法之一进行。
5.2.3短期稳定性试验
对转换装置连续地施加额定电压或电流(对于冲击试验则以最大施加次数),持续时间相当于预期使用时间,在施加电前和施加电压后(10rmin内)分别测量刻度因数,测得值之差应在士1%范用内。除非另有规定,直流和交流电压测量系统均应可连续使用。冲击测量系统的最大施加次数应为每分钟二次。
最大使用时间或最大施加次数可由转换装的型式试验连同附在性能记录内的计算而确定。5.2.4单个元件的长期稳定性
单个元件的稳定性,电压和电流效应,温度效应应由制造广提供或由型式试验确定。这些特性不应使转换装置的刻度因数在逐次性能试验之间的变化大于1%。5.2.5温度效应
环境温度的变化引起的转换装置刻度因数或参数(电阻或电容)的变化可利用单个元件温度系数的计算或在不同温度下测量来确定。温度系数可以取自制造厂的数据,并应列在性能记录中。在环境温度变化很大的情况下,可使用温度校正系数。所采用的温度校正应列入性能记录中。无论何种情况,都要证实:计及温度校正后,刻度因数的变化仍在L1%范围内。5.2.6接地墙(或带电体)的邻近效应邻近效应引起的转换装置刻度因数或参数的变化可通过测量来确定。测量时可改变装登对一面接地墙(或一个带电物体)的距离,而其他接地墙或带电体的距离保持不变或将其置于工作范之外。对于性能记录所列的各种距离范用,都应证实,刻度因数的变化仍在士1%范围内。注,一些测试实验室可选择在组距离+或儿组距离,或范围的情况下进行认可。5.2.7转换装置的动态特性
转换装置的动态特性测定可以将该装置置于一个典型使用条件的测量系统中进行5.2.8测定幅-频响应
对被试系统输入一个幅值已知的正弦波信号(-般是低电压),测量其输出。在适当频率范围内,重复进行试验即可测得幅-频特性,5.2.9测定阶跃波响应
GB/T 16927. 2 -1997
对被试系统輪入阶嵌电压或电流,测量其输出。注:详见附录心。
5. 2. 10耐受试验
转换装置应通过110%的额定值的干耐受试验,试验电压(或电流)的波形和频率要满足规定,试验程序见GB/T16927.1,
特别规定时,和污耐受试验作为型式试验进行。耐受试验应在系统需使用的每个极性下进行,注:认可的测量系统的每一组件均应脂耐受往试品上发生的破坏性放电而其特性无任何收变。5.3传输系统的试验
带有源元件的传输系统的试验参照5.2所列程序进行。5.4指示仪表或记录仅器的试赖
根据相应的国家标准或检定规程对仪器仪表进行测试和检定,若无标准或检定规则,则按5.2所列相应程序进行,
5.5性能试验
5.5.1般要求
性能试验的目的是确定测量系统的标定刻度因数,对于冲击测量系统,性能试验还要证明其动态特性适合规定的要求以及其干扰水平小于规定极限。高压试验中,由于装置的尺寸,所圳电压(或电流)的大小,试验回路和测量回路的相互干扰,进行现场校准是必须的。测量系统或他们的组件可以运到其他实验宰模拟性能记录所述使用条件进行校准,但干扰水平必须在用户实验室中检查(若需要的话)。试验布置应代表运行条件并在性能记录中说明。除非型式试验证实转换装置在规定的净距范围内对邻近效应并不敏感,否则出转换装置组成的每-测量系统的刻度因数都应测量。每组净距或净距范围都应记入性能记录内。确定标定刻度因数的标准方法是在最大工作电压或电流下(只要有可能)与标准测量系统比对(见5.5)。出于最高电压或电流的标准测量系统难以获得,因而可在低的电压或电流,如20%最高工作电压或电流下进行比对(见5.5.2a))。对于峰值超过1MV的雷电冲击,可在200kV下进行比对。确定标定刻度因数的电压或电流应在线性度试验所覆盖的范函内。此外,可根据测到的每一组件的刻度因数(通常在低电压下测量),取其乘积来确定系统的标定刻度因数(见5.5.2b))。确定测量系统刻度因数所用的所有装置必须进行校准,测量系统中所用全部仪器仪表都必须检定,它们的量值应溯源到国家基准。5.5.2确定测量系统标定刻度因数应采用标准方法来测最标定刻度因数,低也可采用替代法,只要能获得满意结果(为确保测量值中的“偏离\量适当,测量需小心进行)。校准用输入电压(或电流)的类型,波形及频率必须与被测量相同。若此条件不满足,则应提供标定刻度因数所适用的频率范围或波形的证明文件。校准时的条件应记入性能记录中。a)标准方法:和标推测量系统相比对试验时要同时读取两个系统的读数。由标准测量系统得到的读数通过计算得到输入量,再除以被试测量系统的仪器读数,就得到系统标定刻度因数F值。试验要重复n次(n10),可得到n个独立读数F。取平均值F,作为系统标定刻度因数,其实验标准偏差应小于F.的1%。S=
Z(F,-F.)*
1假如一个估算值F。引入公式中F的位暨,得到的标准偏差也不大于F的1%,那么这十F。也可作火标定刻度因数:
GB/T 16927.2—1997
2对丁直流利交流电压满量,既可题期·-次试验电压,读职欢淡数,也可施加次试验凸压读取每次读款。对于泛走测量.则应施加次冲告
试验应在同一电压或电流水平下进行最好在额定电压下,至少应在不低于20%额定电压或电流下进行。对于冲步电压,可采用200kV。必须保证,此电压或电流在线性度试验盖的范阴内。为张得合适的灵敏度,测望仪器的灵敏度设置可改变,也可采用不问仪幕似这些变化不能使系统的其他部分改变仪器的每一档灵敏度都要经过校准如果有一台仪器可供使用(该仪器是认可的测量系统所使用的,而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试验时可将该仪器依次交替地接到每一·系统,而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应保持不变,如果测量系统有几个刻度因数(例如分!器有几个低压臂时)每个刻度因数都应该逃行试验,注
3对「采用二次分是的测虽系统,如果通过其逃试验能证实转换装置的等值亚抗等于二次分,玉器,可以!进行个贝数度错的试验。此时,次分岸器的所有灵敏度档部应分别试验4还用示波案的操头各为次分压器使用可能不够稳定,将考是这探头部件的继小移动可能改变其补尝(双随录F).
b)替代方法:组件校摊
标定刻度因数可以用测量系统的转换装置,传输系统·测量仪器的刻度内数的乘积来确定,转换装置和传输系统或两者的组合体的标定刻度因数用5.2.1条中介绍的方法确定并确保它们的总不确定度应不大于1%。仅器的刻度调数根据相应标准确定,校准时要计及各组件的相互影响,5.5.3动态持性试验(对次击测量系统)应采用标准方法测动态特性,也可采用替代法,只要能获得满意结果,(须确保测量值书的\偏离”量适当.测量须小心进行),凝推用输人电压或电流的类型,被形及频率必须与被测垫相同。若此条件不满足,则应提供标定刻度因数所造用的频率范围或波影的证文件。所用的回路布置和说明,包拆净距和高压引綫的长度都应列入性能记录中。a)标准方法:与标推测童系统比对可利用5.5.2a试验所得的相同记录并评信每个系统所测得的有关冲击的各时间参数,被试系统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两个系统测得的每一时间参数的差值应在由标非测量系统测得的相应值的土10%的范围内.一对于每一时间参数,被试系统与标准系统祖应读数之比值的实验标准偏均应小于其平均比值的5%。
h)菩代方法:阶买波响应测量
按5.2.9条测量被试系统的阶跃波响应,并求响应参数,这些参数应满足本标准相应条款中提出的要求:
5.5.4干试验(对冲片测量系统)试验在测系统上进行,试验时电缆或传输系统输人端短接、电缆或传输系统的接地绒不变。应施加一个典型的冲击波形使测量系统的输入发牛破坏性放电并记录其输出,试验应在最高工作电示或电流下进行。
测到的干扰幅值应小于1%的测盘系统测此自正或电流时的输出,下抚幅值人于1关也是允许的:恒应证实它对测量无影响.
其他途径的干扰也是量要的·例妇分压器高压臂的低沃端的十扰。6认可的测量系统的鉴定和使用
6.1测盐系统的鉴定
测试实验室来用此节所列的试验来紧延其测量系统此外,测试实验室可选择电国家实验室或认GB/T16927.2—1997
证过的校准实验室进行性能试验。在此情况下,每次校准的有效期出国家实验室或认证机构规定每一测量系统均应经过验收试验(只进行次,见3,11,1).定期重复性性能试验(见6.3)和经常重复的性能校核(见 6.4)。每种类型的测量系统所应进行的试验汇总表列于附录E中。6.2使用条件
认可的电压测量系统应直接与试品两端相连,连接时应便试验回路与测量回路之间的杂散耦合减至最小:
认可的电流测量系统应与试品审联。在干燥和无污秽的工作茶件下,认可的测系统一般都可以作所要求的不确定度范用内使用,6.3性能试验
为保持测量系统的特性,应定期地重复5.5条的能试验面确定其标定刻度因数,建设每年重复一次,有时可延长,每五年至少重复一次测量系统经过较大修理以及系统布骨超出记录中规定范围后必须进行性能试验。由于性能校核中发现标定刻度因数已明显变化血必须进行性能试验时,应先研究发生变化的原因(见 7, 4,8. 4,9, 4、10. 4 和 11. 4)。6.4性能校核
应根据测量系统稳定性的时限进行性能校核(如性能记录所示)。为了确定系统的稳定性,系统刚投入使用时应经常进行性能校核。性能校核如7.4.8.4、9.4,10.4和11.4所述。7直流电压测量
7.1对认可的测量系统的要求
一般要求是测量试验电压算术平均值的测量总不确定度应不超过十3%。在存在幅值不超过GB/T16927.1所规定的纹波时,也不应超过上述总不确定度范围。注:应注意交流电压可能合到测量系统,并影响测童仪表读数,7.1.1刻度因数的稳定性
在性能记录中所列的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范围内,转换装置和传输系统的刻度因数的变化不应超出士1元。
测量仅器的雅确度等级应等于或优于0.5级,或按本标泄进行试验。直流电压转换装置的结构应保证所有沿外表面的泄漏也流能直接导入地:内部泄漏电流相对于测量电流可翘略不计。
注:为恢泄漏电流与测量电流之比较小,要求在额定电压时的避量电流高达 0.5 mA 可能是必需的7. 1.2测量上升电压的动态特性认可的测量系统的实验响应时间TN不应大于0.5s。这样将确保以GB/T16927.1中规定的绝缘试验电压上升速率升压时的测量准确度达到7.1条的要求。注
1在一些情况下,使转换装置的响应时间远小于0.5&,以便在试验回路发牛闪络时收善其特性。但为避免高压源纹被对测量值的影响测蛋系统(包括测量仪器)的响应时间应人于5/产,/是纹波的基频。2在某些情况下,例如污移试验中,可能要求检测暂态分量。本条对此未抵要求。一些导则可参沈冲出电压测量条款。
7.2认可的测量系统组件的验收试验为通过验收试验,测量系统的各组件应通过本章所列的型式试验和例行试验的要求。通常用在同类产品的单件上作试验或按制造厂的数据可满足型式试验的要求。例行试验应在何组件上进行。详见第 5 章和第 4. 1 条。
型式试验:Www.bzxZ.net
GB/T 16927. 21997
a)组件的温度效应(可按各元件的数据进行计算)6)长期稳定性:
c)转换装置的温度效应:
d)动态特性(测量响应时间):e)转换装置的显耐受或污秒耐受试验(被要求时);f)使用时间。
例行试验:
a)确定刻度因数;
b)线性度;
c)短期稳定性:
d)转换装置的干耐受试验。
7.2.1确定组件刻度固数
转换装置和带有源元件的传输系统的刻度因数应按5.2.1条中介绍的方法之一利用直流电压测量确定。
2线性度试验
线性度试验应在系绕所用的每一极性下进行,a)标准方法,与标推测量装置比对,详见5.2.2条。此外,也可采用下述方法之一
b)与认可的测量系统比对,见 5.2. 2 条。c)与标准测量装置比对。
转换装置应包含在相应的测量系统内,并用GB/T16927.1谢录所示的棒-棒间源来校核,其间距离和湿度的极限也应在该附录所列范围内。试验应在相对应于被认可系统电压范围的最大和最小值的间隙距离以及其间三个大致等分的间隙距离下进行,整个线性度试验应在短时间内进行,这样就不必进行大气条件修正。
除不必进行大气条件修正外,其他均采用GB/T16927.1所列程序。如果每一间隙的被坏性放电电压与被试系统相应输出的比值均在其平均值的士1%范围内变化,则认为系统是线性的。d)多级型装置的特定试验
对于由多级组成的转换装置,应先按5.2.2条所述对每一级进行线性度校核,然后在最大工作电压下校核组装后的转换装置的线性度,校核时是比较转换装置高压端的输入电流与其低乐端的输出电流,两者之差不应超出士1%范围,
e)与线性AC/DC变换器的输人电压相比较将测量系统的输出和AC/DC变换器输入的交流电压峰值相比较来校核线性度应在系统被认可的电压范围内的最太,最小以及其间三个大致等分的电压俏下进行试验。如果样一测量电压与相应的AC/DC变换器输入交流电压峰值之比值均在其士1%的平均值内变化,则认为系统是线性的。应采用标准测量系统或认可的测量系统来测AC/DC变换器的输入交流电压,试验c),d)和e)都是一种经济简便的替代试验。但不满足c)或d)或e)的要求也未必表示测量系统是非线性的。在此情况下,就应采用a)或b)的试验。符合a)或b)试验极限要求的测量系统被认为是线性的,而不再考虑它以前曾不满足c)或d)或e)的要求。7.2.3测量阶跃波响应(被要求时)转换装置的阶跃波响应应在代表其工作条件(特别是对地和对带电体净距)的整个测量系统上进行。
试验可在低电压下进行。所加阶跃波的上升时间应小于响应时间的十分之一,而其源的内阻应小于被试系统输入电阻的干分之--。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