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7114-1997 160kbit/s用户线数字倍增设备进网要求
GB/T 17114-1997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7114-1997

中文名称:160kbit/s用户线数字倍增设备进网要求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1997-01-01

实施日期:1998-08-01

作废日期:2005-10-14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551328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电信、音频和视频技术>>电信系统>>33.040.20传输系统

中标分类号:通信、广播>>通信网>>M14通信网传输系统接口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作废;

采标情况:ITU-T G.712,REF;ITU-T G.721,REF;ITU-T G.961,REF;ITU-T G.711,REF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4725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18, 字数:30千字

标准价格:13.0 元

出版日期:2004-04-11

相关单位信息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归口单位:信息产业部(通信)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通信)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160kbit/s用户线数字倍增设备的物理网络接口和电气特性。适用于公用电信网。专用电信网也可参照使用。 GB/T 17114-1997 160kbit/s用户线数字倍增设备进网要求 GB/T17114-1997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33.04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114—1997
160kbit/s用户线数字
倍增设备进网要求
Requirementfor160 kbit/s subscriber line digital multigainequipment joined to national public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1997-11-25发布
1998-08-01实施
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
GB/T17114—1997
本标准是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T的G.711,G.712,G.721,G.961的有关建议而制定的。编写格式和方法采用我国标准化工作导则的有关规定。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提出。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归口。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有兰、周英华。I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160kbit/s用户线数字
倍增设备进网要求
Requirement for 160 kbit/s subscriber line digital multigainequipment joined to national public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1范围
GB/T17114—1997
本标准规定了160kbit/s用户线数字倍增设备的物理网络接口和电气特性。适用于公用电信网。专用电信网也可参照使用。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ITU-TG.711(1988)话音频率的脉冲编码调制(PCM)ITU-TG.7261990)40,32,24,16kbit/s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ADPCM)ITU-TK.20(1988)电信交换设备耐过电压和过电流的能力ITU-TK.21(1988)用户终端耐过电压和过电流的能力3定义
图1给出了160kbit/s用户线数字信道4倍增系统的配置。交黄战略(+×2段)
盗快机
局端机
数字线路
户线路
户电话
图1数字信道4倍增系统配置
小型商用系统
音频接口:交换机的用户线与局端机之间及远端机与用户线路之间的二线模拟接口。数字接口:局端机、远端机和数字线路之间的二线接口。用户数字线路:局端机和远端机之间的二线线路。用户线路:连接远端机用户设备的传输线。交换线路:连接总配线架的局端机音频口的传输线。局端机:用户数字倍增系统中与交换机相联的设备。与交换机联接处为音频口,与数字线路联接处为数字口。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11-25批准1998-08-01实施
GB/T17114—1997
远端机:用户数字倍增系统中与用户设备相联的设备。与数字线路联接处为数字接口,同时提供四个音频接口,联接用户终端设备。4设备功能
4.1概述
4.1.1160kbit/s用户线数字倍增系统在局端机和远端机中,采用脉冲编码调制,复接/分接技术传输四路电话或电话传真,数据通信等综合业务,且具有单独运行能力。4.1.2160kbit/s用户线数字倍增系统使用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基本接入的技术。通过电缆一线对提供二个64kbit/sB信道和一个16kbit/sD信道组成的144kbit/s用户数据的全双工数字基带传输,并提供16kbit/s的维护、管理信道。4.1.3160kbit/s用户线数字倍增设备使用32kbit/s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ADPCM)技术,在每个B信道提供二个音频通路,所有信令均在D信道上编码和传送。4.1.4D信道编码具有足够的抗干扰能力,所以用户数字倍增系统的传输距离不受信令误码限制。D信道传送的信号脉冲校正周期间隔不超过2ms。4.1.5启动和切断功能见第8章远端机耗电状态,当电路处于全部不用时,是解除激活状态。4.2远端机
远端机位于用户所在地,提供一个数字线路接口和四个音频用户线路接口。4.3局端机
局端机位于本地电话交换局内,提供一个数字线路接口和四个音频接口,四个音频接口连接到交换机的四个用户线上。
4.4控制接口
局端机上提供数字控制接口,通过这个接口提供远距离接入、占用远端机的功能。4.5维护功能
a)用户数字倍增系统具有数字用户线在线误码监测功能;b)在局端机控制下对远端机用户电路的测试功能;c)数字用户线的环路测试功能www.bzxz.net
5模拟接口
5.1标称阻抗
a)RL:6002
b)Z:标称阻抗如图2。
图2标称阻抗
5.2相对电平
输入电平0dBr;
输出电平—3.5dBr;
相对电平以0.5dB/步可调,调节范围士2dB。2
6数字接口
6.1概述
GB/T17114—1997
6.1.1局端机,远端机的数字线路接口符合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基本接入传输设备“U”接口的建议。
6.1.2数字线路应提供图3所示功能。高端机
B1信道
132信道
sit时计
恢时种
解降激证
环堵刷
战阅码技告
远端机1
局端机和远端机之间的传输功能6.1.2.1 B信道
B信道是一个有定时的64kbit/s通路,用于传递各种用户信息。6.1.2.2D信道
D信道是一个16kbit/s通路,用于为每个传输方向传递信令信息。6.1.2.3比特定时
提供比特信号元定时,使局端机和远端机能从群路的比特流中恢复信息。6.1.2.4定位
使局端机和远端机恢复时分复用通路。6.1.2.5供电
提供对远端机远距离供电的能力。6.1.2.6激活
使局端机和远端机之间的数字传输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的功能。6.1.2.7解除激活
为了使局端机和远端机在没有呼叫进行时,处于低功耗方式或减少对同类的其他系统串音的功能。6.1.2.8环回控制
提供环回测量用户线数字倍增系统时,控制环回的位置。6.1.2.9帧误码报告
能提供线路维护所需信息。
6.2传输媒介
6.2.1概述
用户数字线路使用的传输媒介是原有的本地用户线路。原有的本地用户线路采用对绞对称电缆向用户提供多种业务。对金属用户线路能够同时为局端机和远端机之间提供双向数字传输。用户数字线路应能够满足在大多数金属本地用户线上运行,而对用户线路没有任何特殊要求。3
6.2.2用户数字线路应满足
a)无加感线圈。
b)不含明线。
6.2.3用户数字线最大传输距离
0.5mm(线径)5.5km。
0.4mm(线径)5km。
6.3用户数字线路电气特性
6.3.1传输损耗
GB/T17114—1997
用户数字线路具有近似√f的损耗频率特性,在频率40kHz处其允许最大传输损耗值为42dB。6.3.2群时延
用户数字线路的群时延是频率的函数,当频率为40kHz时,单向最大容许群时延值为47.0μs。6.3.3特性阻抗
频率为40kHz处,特性阻抗模值为135Q。6.3.4近端串音
在同一电缆中每一对线之间都会产生串音耦合,在频率为40kHz时,最坏情况下多路近端串音衰减功率和的分贝数为65dB。
6.3.5对地不平衡
用纵向平衡衰减衡量对地不平衡要求,最坏情况下的值见图4。塑向转游
(践性到度)
6.3.6直流环阻
期率kHz
图4最坏情况下纵向转换衰减频率特性用户数字线路直流环阻<1.3k2。6.4传输方式
传输系统在二线金属本地线上双工传输,由于线路阻抗随频率不同而变化。金属线线径的变化和二/四线转换电路不完全平衡等条件引起回波。使用图5所示回波抵消(ECH)技术实现系统全双工传输。TX
高端机帮
图5ECH方式功能图
远机部分
6.5启动和切断
要求启动和切断程序支持下列功能:a)建立和切断连接。
GB/T17114—1997
b)局端机和远端机的节电状态控制。c)建立和释放回环。
6.6激活时间
用户线数字倍增系统在下述时间长度内完成启动过程,包括同步和将均衡训练到满足性能判据的程度:
冷启动:最大激活时间15s。
热启动:最大激活时间300ms。
6.7ADPCM算法
信息由64kbit/s压缩至32kbit/s用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技术(ADPCM)。用ADPCM对信号编码算法依据ITU-TG.726完成。
6.8线路信号电特性
6.8.1线路码
采用四电平码2B1Q(2个二进,1个四进)线路码。表1给出了B和D信道的比特与四元码组的关系与音频通路的关系。表2给出了2B1Q编码表。
图6给出了2B1Q编码图。
表12B+D比特场的2B1Q编码
时间一
数据通路
比特对
四元组
(相对)
比特数
四元组数
b18b14
b15b16
b17b18
b1:在远端机收到的B1通路八位字节的第一比特;b21:在远端机收到的B2通路八位字节的第一比特;b18:在远端机收到的B1通路八位字节的最后比特,b28:在远端机收到的B2通路八位字节的最后比特;di、d2:连续的D通路比特;
b21b22
Q1:相对于给定的18比特2B+D的数据场开始的第一个四元组。注:每1.5ms的基本顿有12个2B+D的18比特场。CH3
b2ab24
b25b26
b27b28
第一比特
(符号)
6.8.2线路码波特率
线路符号率是80kband。
6.8.3时钟容差
±50×10-。
6.8.4顿结构
GB/T 17114—1997
第二比特
(幅度)
2B1Q编码表
四元符号
(四元组)
图62B1Q编码示例
脉冲幅度
一个顿是在标称1.5ms间隔内传送120个四元符号,每顿包括图7所示同步字、2B+D数据和维护比特。
停四元粗
四元组位量
比特位曰
四元组
-3.-1.-1.+3
同步字
四元符号··-1波特
符号名称
12× (2H+D)
10~117
用户数据通路、,
同步字(9格码)
M通路比特M,~M。
图72B1Q传输系统顿结构
118120
235~240
6.8.5顿长
GB/T17114—1997
顿内2B+D时隙数12,每时隙含18bit。6.8.6输入信号抖动容限
在接收的信号符号率为80kband士5×10-且测试信号源上叠加的从0.1Hz至20kHz范围内的单频抖动情况下,输入抖动应当满足图8所示最大幅度的抖动性能指标,在相位的最大变化率为0.06UI/h的情况下,还应当满足每天漂动不大于1.44UI峰-峰值的性能指标。10
20dB/1Cort
注:单位间隔(UI)=12.5us。
科动州车
图8输入允许的正弦信号抖动
6.8.7输出抖动
a)当使用一个在80Hz以下具有6dB/10oct滚降的高通滤波器测量时,抖动应0.04UI峰-峰值和<0.01UI有效值。
b)使用一个在40Hz以上和1.0Hz以下具有6.dB/10倍频程滚降的带通滤波器测量时,输出信号的相位相对于输入信号的相位抖动应不超过0.5UI峰-峰值和0.15UI有效值。c)输出信号相位相对于它与输入信号相位的标称差(长期平均)的最大(峰值)偏离不应超过0.1UI。
6.8.8脉冲幅度
最大脉冲的标称峰值是2.5V。
6.8.9传输幅度变化
传输脉冲的峰值幅度变化应小于0.02V/min。6.8.10脉冲形状
发送脉冲在图9和表3所示规范内。7
归一化电平
F-— 1
功率谱密度
功率谱密度见图10。
GB/T17114—1997
- G= —0. 12
图9的参考值
四元符号
-0.04167V
H= —0. G5
局端机或远端机归
一化输出脉冲
—0.075V
妞妞扭理
6.8.12回波损耗
GB/T17114—1997
1000 kH
图10局端机或远端机发出的信号功率谱密度上限从1kHz到200kHz的频带范围内相对于135Q的回波损耗如图11所示。设备起动和切断状态下不变化。
6.8.13纵向平衡
(对地阻抗)的纵向平衡由下式给出:LBal=201og
其中:
er相对于屏蔽地所加的纵向电压:em在135Q终端上呈现的电压。
最小回波损耗
Joco kH
GB/T17114—1997
频率直到5Hz平衡应>20dB;5Hz以上平衡最低要求以20dB/10oct增加,到频率281.2Hz为55dB;在281.2Hz和40kHz之间平衡应>55dB;40kHz以上平衡最低要求以20dB/10oct递减。7信令
7.1一般要求
a)用户数字倍增系统应能适用于电信网中各种制式的交换机以及现行的各种标准信令方式。b)用户数字倍增系统与市话网内各种标准信令方式配合时,不改变交换设备的接口。7.2信令要求
7.2.1远端机和局端机之间信令传递由D信道完成。7.2.2局端机和交换机之间,远端机和用户设备之间是二线音频接口,两线按“a”线和\b”线识别。7.2.3远端机直接连到用户线,其绝缘电阻大于20k。线间电容<0.7μF。7.2.4用户加到远端机的信号,在局端机再生;交换机加到局端机的信号,在远端机再生。其时延不应超过1000ms。
7.2.5持续时间小于10ms的所有信令脉冲视为瞬变过程,忽略不计。7.2.6振铃信号作用于用户电路应在用户线路环起来的500ms内停止。由于呼叫中途放弃而引起交换机振铃信号的4士0.5s内停止。7.3功能
用户数字倍增系统在电信网中要完成如下功能:a)透明传送交换机与用户间的信令。b)每个用户分配一个识别码,以便识别各用户。c)下列误动作出现概率小于一百万分之不正确连接
注:不得因信令误动作导致不同用户之间互相听到讲话。呼叫阻断
d)用户数字倍增系统内部生成的信号不允许进入电信网。e)如果用户线路在回环过程中,出现用户来话呼叫,系统应允许来话呼叫。8音频通路传输性能
8.1概述
本章所述用户线数字倍增系统传输性能要求是为局端机和远端机音频口之间的电路而规定。该连接电路中包括的设备见图1。
8.2D信道信令
D信道传输的所有信令和控制信息均应正确译码,以满足本条规定的所有测试要求。8.3编码特性
PCM编码特性根据ITU-TG.711建议,抽样速率为8kHz,码字长度8bit。ADPCM编码特性根据ITU-TG.726建议,码字长度4bit。8.4话音传输频带300~3400Hz
8.5相对电平
见5.2相对电平要求
8.6回波损耗
相对于5.1标称阻抗测得的回波损耗300~600Hz>12dB
600~3400Hz>15dB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