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7260-1998 亚麻纤维细度的测定 气流法
GB/T 17260-199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7260-1998

中文名称:亚麻纤维细度的测定 气流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1998-03-20

实施日期:1998-10-01

作废日期:2008-09-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247137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纺织和皮革技术>>纺织纤维>>59.060.10天然纤维

中标分类号:纺织>>麻纺织>>W30麻纺织综合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被GB/T 17260-2008代替

采标情况:ISO 2370-1980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5030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10, 字数:19千字

标准价格:12.0 元

出版日期:1998-10-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8-03-20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人:童金柱、郎金城、葛长杰、钱明海

起草单位:纺织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标准分会

提出单位:中国纺织总会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两种用气流仪测定亚麻纤维细度的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亚麻梳成麻、梳成短麻和麻条。 GB/T 17260-1998 亚麻纤维细度的测定 气流法 GB/T17260-1998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GB/T17260—1998
亚麻纤维束细度是亚麻的重要参数之一,它具有如下特点:与棉、毛、化学纤维等单纤维不同,亚麻为束纤维纺纱。亚麻在这麻和打麻后呈束纤维状,纤维束由果胶物质将纤维粘附在一起而形成。纤维束表面分叉,进行中段称重法细度试验时很难正确确定纤维束数。在纺纱过程中,纤维束不断分离成更小的纤维束,纤维束细度只能是对应某一工序的纤维束细度。本标准非等效采用ISO2370:1980《纺织材料——亚麻纤维细度的测定——透气性法》,用气流仪方法测定亚麻纤维束细度。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试验方法与上述国际标准等效。本标准对ISO2370作了文字编辑上的精炼和部分内容的修改。修改的主要技术内容有:1.标准名称中的“透气性法”按我国习惯改为“气流法”。2.取消了“引言”“附录 C”和“附录D”,增加了提示的附录C“亚麻纤维束比表面积指数和分裂度的试验关系”
3.范围中取消了打成麻。
4.实验室样品的取样方法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并增加了取样量。5.基准法中缩小了制取纤维塞的纤维束重量范围,将测取R,时的气流量由0.50 cm\/s增加到2.00cm/s,试验次数增加到5次。本标准附录 A为标准的附录,附录B和附录 C为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标准分会归口。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黑龙江省纺织工业研究所共同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童金柱、郎金城、葛长杰、钱明海。83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亚麻纤维细度的测定
气流法
Determination of fineness of flax fiber-Permeametric method
本标准规定了两种用气流仪测定亚麻纤维细度的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亚麻梳成麻、梳成短麻和麻条。2 引用标准
GB/T 17260--1998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5707—85纺织名词术语(麻部分)GB6529—86纺织品的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GB8170--87数值修约规则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 1 纤维塞 wads of fibers
放入样简通道内的被测纤维试样。3. 2 纤维塞对层流气体的阻力 R resistance R of a wad of fibers to air in laminar flow气流通过纤维塞产生的压力降△p(hPa)与其流量Q(cm/s)之商,以hPa·s/cm表示:R= △p/Q
令△h为在液体压力计垂直方向上读出的水位差(cm),式(1)可写成:ge x Ah
式中:g
重力加速度,等于981cm/s;
水的密度,即1g/cm。
数值方程为:
式中;R-阻力,hPa· s/cm\,
Ah——水位差,cm,
Q—流量,cm/s。
3.3纤维束的比表面积Aspecific surface A of a wad of fibers构成纤维塞的纤维束外侧总表面积与其体积之商,cm2/cm。3. 4纤维束的比表面积指数 A'index of specific surface A' of wad of fibers国家技术监督局1998-03-20批准84
(1)
(3)
1998-10-01实施
式中:A——纤维塞的比表面积;空气的动力粘度;
k——经验系数,无量纲。
GB/T 17260-1998
A-A·Vu.K
3.5细度标准指标(IFS)index of fineness standard用切断称重法在标准亚麻上确定的细度指数,数值上接近于用Tex制表示的值。4调湿和试验用大气
试样的调湿、称重和测量应在符合GB6529规定的同一种大气条件下进行。5试验方法
5.1基准法
5.1.1原理
(4)
将指定质量的平行纤维塞先后放置在两个高度相同、内径不等的样筒内,分别测定其对气流的阻力,由两个阻力推算出表征纤维束细度的纤维束比表面积指数和纤维束密度。5.1.2取样及试样准备
5.1.2.1对每个批次,从麻堆的上中下不同部位或不同的麻包中随机选取30束共重500g纤维作为一个试验室样品。批重超过8000kg或多于100包者取两个试验室样品。5.1.2.2从试验室样品中选取长(8.0土0.1)cm、重2.95~3.00g的平行纤维束作为一个试验样品,每个试验室样品制备5个试验样品。对于梳成麻,在中部剪取(8.0士0.1)cm长的纤维;对于梳成短麻,先将纤维梳直(参看附录B),再从中段剪取(8.0士0.1)cm长的纤维;对于麻条,先间隔取(8.0土0.1)cm长的小段,再将各小段并在起。
5.1.3仪器及用具
5.1.3.1亚麻纤维细度气流仪,结构原理如图1接压缩空气
流量阀
螺旋盖
稳流装置
流量计
测量室
基准法仪器结构原理示意图
其中:稳流装置:在外界压力变化时能保证输出的流量稳定;流量计:能精确测量微小流量,精度不低于士0.01 cm/s;水柱压力计:量程不低于25cm水位差,精度不低于士1%,样筒:高1.0cm,直径分别为1.0.cm和1.1cm(精确到10gm)5.1.3.2用具
切样用圆刀片:装在一能快速旋转的转轴上。天平:精度0.01g。
金属柱:直径0.98cm。
水柱压力计
5.1.4试验步骤
5.1.4.1仪器准备
GB/T 17260—1998
将仪器接通压缩空气,待流量稳定后,检查并校正仪器。5.1.4.2测量阻力R1
将准备好的平行纤维束按图2引入直径为1.0cm的样简内,快速旋转圆刀片,同时缓慢旋转样筒,切掉露在外面的纤维。
将已装入纤维的样筒插入测量室内,旋紧螺旋盖,调节流量阀使流量Q1调准至(0.50士0.01)cm/s,待压力稳定后,在水柱压力计上读取水位差△h(cm),精确到0.05cm,用式(5)计算R,(hPa - s/cm°):
式中:△h,——压力计在垂直方向上的水位差,cm;Q流量,cm/s。
图2将纤维引入样筒
金属柱
图3纤维塞的转移
(5)
单位:mm
5.1.4.3将样简从测量室中取出,放在直径为1.1cm的样筒简之上,轴线重合,用直径0.98cm的金属柱将纤维塞推入空简内,如图3。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纤维塞的两表面轻轻拨动整理以消除纤维塞转移所造成的通道不均匀。
将装好纤维的样简插入测量室内,旋紧螺旋盖,调节流量阀使流量Q2调准至2.00士0.02cm/s,待压力稳定后,在水柱压力计上读取水位差△hz,精确至0.05cm,用式(6)计算阻力Rz(hPa·s/cm):R = 0. 984hz
式中:Ah2—压力计在垂直方向上的水位差,cm;Q2
一流量,cm2/s。
5.1.4.4测量纤维塞的质量
从样简中取出纤维塞,测量其质量,精确到0.01g。5.1.4.5用相同的方法测量其余试样。5.1.5结果的计算和表达
由式(7)计算纤维束的比表面积指数A'和纤维束的密度β:A=A·CX
R1/2×R,1/2
(C,R,1/3 — C,R,1/3) R,1/3 —R,1/3
·(7)
式中:
GB/T17260—1998
R,1/3—
C,R,1/3 - C,R,1/3
C = NL(w, - α)3
C = Lo
Cz = Lz
L--两个样简的高度,1.0cm;
R,和R2
内径为1.0cm的样筒中心孔截面积,cm;一内径为1.1cm的样简中心孔截面积,cm;-阻力,hPa·s/cm°;
空气的动力粘度,1.81×10°cN·s/cm*;经验系数,无量纲;
纤维塞的质量,;
纤维束密度,g/cm2;
纤维束的比表面积,cm2/cm~
纤维束的比表面积指数。
计算5个试样A'和β的平均值,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然后采用附录A叙述的方法将结果表示为细度标准指标(IFS)。5.2简化法
5.2.1原理
(8)
(9)
(11)
测量恒定气流通过一个放置在已知尺寸的样简内、纤维呈随机排列的纤维塞时所产生的水位降。5.2.2取样及试样制备
5.2.2.1对每个批次,从麻堆的上中下不同部位或不同的麻包中随机选取30束共重250g纤维作为一个试验室样品,批量超过8000kg或多于100包者取两个试验室样品。5.2.2.2从试验室样品中取出足够制备5个试样的纤维,并使取出的纤维呈随机排列状,去麻结后从中称取(1.20±0.01)g纤维作为一个试样,共制备5个试样。5.2.3仪器及用具
5.2.3.1亚麻纤维细度气流仪,结构如图4:接描气浆
流量阀
稳流装覺
清洁装置
图4简化法原理结构示意图
其中:恒容积样简:尺寸如图5;水位压力计:毫米分度,高80.0cm。水柱压力计
恒容积
5.2.3.2天平:精度0.01g。
5.2.4试验步骤
GB/T 17260--1998
螺旋盖
压缩活塞
测量圆简
图5恒容积样筒
5.2.4.1启动抽气泵,将流量调至500cm/s,检查压力计零点,必要时调节之o
单位:mm
29—91.5
将已称重的试样尽量均匀地塞入测量圆简,纤维保持无规取向,并保证均匀的填塞密度。用手指轻88
压纤维,再插入压缩活塞。
GB/T17260—1998
盖上螺旋盖,旋紧螺纹,使压缩活塞的凸缘下端和测量圆筒的上端紧密接触,以正确限定试样占有的容积。
将流量调到500cm/s,在压力计上读出水位差△h1。取出试样,用手扯松,水平翻转180°后塞入测量圆简,再次读出水位差△h2。重复上述操作,第三次读出水位差Ah3。5.2.4.2用相同的方法测量其余试样。5.2.5结果的计算和表达
计算每个试样三次水位差读数Ahn、Ah2、Ah3的平均值Ah。计算 5 个试样 △h 的平均值 D,结果用厘米(cm)表示。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然后采用附录A叙述的方法将结果表达为细度标准指标(IFS)。5.3仪器校准
推荐使用两只金属圆环校准仪器。对于基准法,金属环的外径等于样筒的外径;对于简化法,金属环的外径等于测量圆简的内径,用它们代替纤维塞在使用(0.50土0.01)cm/s的流量测量阻力时,一只金属环内径的大小应使压力差的读数约等于压力计量程的1/3,另一只金属环内径的大小应使相同流量下的读数约等于压力计量程的2/3。若连续试验,每天分别将金属环放入仪器中,仅让气流通过中心孔进行测量,读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不应超过士1mm和士2mm,若不连续试验,则每次试验前按上述方法校验。6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中应包括:
a)说明采用本标准基准法或简化法试验;b)获得的结果;
c)与本方法不同之处的说明。
A1标准亚麻
足够制备5个试样。
建立转换关系式
GB/T17260—1998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仪器的校验和仪器测定结果的校正A2.1IFS与A'或D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把这些关系线性化的最简单的方法是考虑在10
-IFS或
1 000-IFS 之间建立关系。
对于基准法,令 X一
,Y=IFS,对于简化法,令X一
YIFS,在标准亚麻的范围内,X、Y之间的关系可以认为是线性的。假定Y二aX十b,用最小二乘方法求回归方程。A2.3与标准亚麻样品数量相对应,取n对X、Y值。X
A2.4使用下述方法将仪器标准化:细度标准指标(IFS)=α×
B1分梳设备
+b或a×
附录B
(提示的附录)
亚麻梳成短麻的分梳
分梳设备结构原理如图B1 所示。固定部分B:水平放置,底部装有针布和导轨,两侧装有夹板。移动部分A:装有针布和把手。
GB/T17260-—1998
Z//△ α=70°
、梳针
梳针基部直径
B2分梳步骤
梳针总长度20.0
单位:mm
每平方厘米针布上梳针的排列
图B1分梳设备
B2.1取13~15g亚麻梳成短麻均匀地铺在分梳设备固定部分B的针布上,往复抽送移动部分A,直到B上大部分纤维变得平行。
B2.2取下粘附在A上的纤维网A,放在桌上,取下粘附在B上的纤维网B,水平翻转后平铺在分梳设备固定部分B上,按B2.1分梳,得到纤维网BA和BB(分别由纤维网B的纤维粘附在A、B上而成),网BB分梳完毕,将网BA水平翻转后按B2.1分梳,得到网BAA和BAB。B2.3对纤维网A重复对纤维网 B的操作,得到纤维网AB、AAB和 AAA。B2.4将六个纤维网叠放,使纤维相互平行,沿平行于纤维的对称轴对折后手扯两遍,从中段剪取(8.0士0. 1)cm长作细度测量用。
B2.5分梳板在分梳前应先抄针
附录C
(提示的附录)
亚麻纤维束比表面积指数和分裂度的试验关系C1在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内,亚麻纤维束比表面积指数和分裂度的试验关系式为:F-—85.55+553.851Abzxz.net
(C1)
GB/T17260—-1998
式中:A.---亚麻纤维束的比表面积指数;F-—亚麻纤维的分裂度,公支。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