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7576-1998 CD数字音频系统
GB/T 17576-199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7576-1998

中文名称:CD数字音频系统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1998-01-01

实施日期:1999-06-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1136492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电信、音频和视频技术>>音频、视频和视听工程>>33.160.60多媒体系统和电话会议

中标分类号:通信、广播>>广播、电视设备>>M71录制设备

关联标准

采标情况:idt IEC 908:1987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5896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40, 字数:76千字

标准价格:20.0 元

出版日期:2004-04-15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8-11-17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电子工业部第三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电子)

标准简介

本标准适用于预录节目光学反射式数字唱片系统。包括直径为120mm的CD唱片和80mm的8cm-CD唱片。本标准规定了影响唱片和唱机之间互换性的CD唱片的参数。也可作为希望按照本标准中所描述的系统生产唱片和/或唱机的制造厂参考。 GB/T 17576-1998 CD数字音频系统 GB/T17576-1998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33.16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576—1998
idtIEc908:1987
数字音频系统
Compact disc digital audio system1998-11-17发布
1999-06-01实施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GB/T17576—1998
本标准等同采用IEC908:1987(第一版)、1992(第一次修正案)《CD数字音频系统》。本标准既是CD唱机标准的基础,又是CD唱片的标准依据。因此,它是整个CD数字唱片系统的标准。并与相关标准协调一致。
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录E都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录制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电子工业部第三研究所、电子工业部第四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宪坤、晃淑芳、李旭进。I
GB/T17576—1998
IEC前言
(1)IEC关于技术问题的正式决议或协议,尽可能地表达了所讨论的问题在国际上的一致意见,起草文件的有关技术委员会代表了关心这些技术问题的所有国家委员会。(2)这些决议或协议以建议书的形式供国际上使用,并在这种意义上为各国家委员会所接受。(3)为了促进国际统一,IEC希望所有国家委员会在国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采用IEC建议书的文本作为国家标准。在IEC建议书和相应的国家标准之间的任何分歧都应该尽可能清楚地在国家标准中指明。
本标准由EC第60技术委员会(记录)的60A(音频记录)分技术委员会制定本标准的文本依据以下文件:
六月法
60A(CO)82
表决报告
60A(CO)98
关于本标准的全部批准表决资料可在上表所列的表决报告中查到。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CD数字音频系统
Compact disc digital audio system第一篇概
GB/T17576—1998
idtIEC908:1987
本标准适用于预录节目光学反射式数字唱片系统。包括直径为120mm的CD唱片和80mm的8cm-CD唱片。
2目的
本标准规定了影响唱片和唱机之间互换性的CD唱片的参数。也可作为希望按照本标准中所描述的系统生产唱片和/或唱机的制造厂参考。3系统说明
该系统的信息载体为透明圆盘,基底的一面载有信息,这一面为编码面,依次覆盖着反射层和保护层。
唱片上的信息以由接连不断的浅的凹陷(坑)构成的螺旋形轨迹形式储存。当播放唱片并从信号读出面观察时,此螺旋形轨迹在唱片中心附近开始,在其边缘附近结束。坑的长度和坑之间的间隔只能取离散值,并代表已编码的2个通道的音频信息。用光束读出信息,光束通过透明盘的平滑面,即非编码面到达编码面,并在编码面上被已录信息反射和调制(见图2b,详图B)。
用循迹和聚焦伺服系统来跟踪这些信息。4测量要求
4.1测量条件
除另有规定外,测量和机械检查应在以下限制的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15℃~35℃
一相对湿度:45%~75%
大气压:86kPa~106kPa。
4.2对测试用拾音器的要求
唱片测量用的激光头应当满足以下要求:一波长:780nm士10nm,
一偏振:圆偏振;
一数值孔径:0.45士0.01;
-在物镜瞳孔边缘的亮度:大于最大亮度值的50%光学系统受衍射限制性能:在马雷卡尔准则范围内,最好在唱片和唱机之间平均分配。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8-11-17批准1999-06-01实施
4.3对夹持唱片的要求
GB/T17576—1998
唱片应固定在两个同样大小的内径为29mm外径为31mm的同心圆环之间,夹紧力应为1~2N(见图2b)。
第二篇唱片参数
规定的参数
5机械参数
5.1唱片的外尺寸
5.1.1外径
外缘的径向跳动
5.1.3边缘形状
5.2中心孔尺寸
5.2.1直径
5.2.2形状
5.2.3边缘形状
5.3唱片的厚度
5.4标签
5.4.1标签直径
5.4.2标签信息
5.5基准平面
5.6夹持区
5.6.1夹持区内径
图2a、2b、2c规定了唱片的尺寸,包括反射层、保护层和标签
120mm±0.3mm
80mm±0.2mm
最大0.4mm
边缘应无毛刺,允许两面有倒角或圆角,对8cm-CD,见图2c和
15+g1mm
圆简形
在标签面允许有毛刺,但在读出面不允许,允许做成倒角或圆角(见图2b,详图℃)
不应超出中心孔边缘或唱片外缘至少应提供以下信息:
a)节目标题
b)唱片目录号
c)唱片的顺序号和总数,如果全部节目占用多张唱片(例如:4
张唱片中的第2张)
直径26mm和33mm之间的圆
26mm最大*
测量方法和/或测量条件
在温度为23℃士2℃和相对湿度
为(50士5)%下测量相对于中心
孔的内切圆
在温度为23℃士2℃和相对湿度
为(50士5)%条件下测量
包括保护层和标签
标签可以印刷,也可以粘贴
在读出面上
规定的参数
2夹持区外径
5.6.3夹持区的唱片厚度
5.6.48cm-CD适配器的夹
5.6.58cm-CD适配器的夹
持区厚度
5.7唱片质量
5.8对唱片读出面弯曲的限
5.8.1最大弯曲
2一圈的平均弯曲
3角度偏差(β)
6光学参数
6.1透明片基的厚度
6.2折射率
6.3对反射光束角度偏差的
6.4透明片基的双折射
5反射率
6.6对节目区内反射率变化
的限制
7记录参数
7.1重放时的旋转
GB/T17576—1998
表 (续)
33mm最小*
在5.3和图2b给定的要求范围
宽1.5mm的外部圆环
1.2mm±0.1mm
14~33g(对 12 cm-CD)
6~16g(对8cm-CD)
±0.4mm(对12cm-CD)
±0.3mm(对8cm-CD)
±0.3mm(对12cm-CD)
±0.2mm(对8cm-CD)
1.2mm±0.1mm
1.55±0.1
100nm最大
70%最小
对f<100Hz,3%
测量方法和/或测量条件
在信息区内(45mm~118mm最
大直径)(见图2c)
见图16
在信息区内(见图2a,2b,2c),除去反射层,保护层和标签
参照基准面E(见图2a和图16),包括唱片弯曲和片基不平行度
2次通过透明片基
反射率的变化用在唱片以扫描速度(见7.1.2)转一周的期间内,观察Aoe变化的方法测量
规定的参数
从读出面看唱片的旋
转方向
扫描速度
7.1.3对任一唱片速度变化
的限制
7.2轨迹
7.2.1轨迹路径
引入区起始直径
节目区起始直径
节目区最大直径
引出区最小外径
轨迹节目距:任意两相
邻圈之间的距离
7.3对信息层沿垂直于基准
面方向的偏差限制
7.3.1对低于500Hz的频率
对标称值的偏差
2有效值
7.3.1.3加速度
7.3.2对500Hz以上频率
7.4对轨迹径向偏差的限制
7.4.1对500Hz以下频率
7.4.1.1轨迹径向跳动
反时针
GB/T17576—1998
表 (续)
1.2m/s最小
1.4m/s最大
±0.01m/s
从唱片里边(引入区始端)到外边(引出区末端)的连续螺旋线
46mm最人
50-gamm
116mm(对12cm-CD)
75mm(对8cm-CD)
节日区外径加1mm
1.6μm±0.1μm
±0.5mm(对12cm-CD)
±0.35mm(对8cm-CD)
士0.4mm最大,(对12cm-CD)
±0.8mm最大,(对8cm-CD)
10m/s2最大
2μm峰-峰值,最大
140μm峰-峰值,最大
2径向加速度(偏心度
0.4m/s2最大
和不圆度)
测量方法和/或测量条件
见图2c
见图2c
在温度为23℃士2℃和相对湿
/度为(50士5)%条件下测量
见图2c
沿着测试用拾音器观察,唱片以扫描速度旋转(见7.1.2)
标准位置由片基厚度1.2mm且
折射率为1.55的理想唱片确定
唱片以扫描速度旋转(见7.1.2)相对于中心孔的内切圆
规定的参数
7.4.2对500Hz以上频率
8播放CD唱片的环境条件
8.1播放CD唱片
8.2温度和湿度要求
8.2.1干热试验按IEC68-2-
循环湿热试验按IEC
68-2-30Db
GB/T17576—1998
表 (完)
唱片应在以下条件下播放:
温度:—25℃~70℃
相对湿度:10%~95%
绝对湿度:0.5g/m~60g/m
最大温度变化:50℃
最大湿度变化(相对):30%(见图17)
在这些试验后,有时在测量前应让被测设备恢复(24h或48h)
温度:55℃
相对湿度:在35℃时,最大50%
存放时间:96h
严酷度:a;循环数:6
温度:最高40℃士2℃
相对湿度:95%
温度:最低25℃士3℃
循环时间:12h+12hWww.bzxZ.net
*这些尺寸保证26mm和33mm之间的圆环适合于夹持。育工作信号
第三篇
9高频信号
测量方法和/或测量条件
在这些范围内,温度和湿度突然变化可能会暂时引起很大的偏
差。恢复时间必须考虑几小时(见IEC721-3-5,5K2类)
被测参数按第4篇
扫描光点被反射层中的信息坑衍射。高频信号(h:f.)定义为衍射回到物镜的光功率的调制信号。9.1测量条件
9.1.1时间常数:t=100μs。
9.1.2滤波:高通。
9.1.3扫描速度在1.2m/s和1.4m/s之间。9.2调制幅度
调制码的最低基波频率为196kHz(对应于Tm)(见13章)。该分量的峰-峰值为Au(见图3),相应的在高通滤波之前高频信号的峰值为Atop。调制码的最高基频为720kHz(对应于Tmin)(见13章)。其峰-峰值振幅是A3(见图3)。这些参数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9.3信号不对称性
9.3.1定义
2=0.3~0.7,Am
不对称性由下式定义:
其中:AD为判定电平(见图3)。GB/T17576—1998
·100%
不对称性的绝对值应低于或等于20%。9.4串音
当光点聚焦在轨迹的两相邻圈之间时的高频信号振幅和聚焦在轨迹上时的高频信号振幅之比应小于0.5(50%)。
9.5通道比特频率的频率调制(见13章)在原版制作期间,通道比特频率的非故意的频率调制可能会引起CD唱机中时钟再生的问题。通道比特频率的最大时间误差作为调制频率的函数必须低于图18所给定的值。该时间误差用恒线速度测量。
10径向差动(RD)信号
扫描光点稍有脱轨都会导致衍射图在唱片半径方向不对称。此径向差动信号定义为衍射到物镜的两半孔径(位于轨迹两边)的光功率之差。10.1测量条件
时间常数:t=15μs
滤波:低通
10.2径向差动信号的形状
见图4,具有正的斜率的过零点对应于扫描光点正确的径向位置。图2b的详图B规定了浅坑。并规定了该信号的正负号。
10.3对径向偏置的灵敏度
在径向偏置0.1μm时的灵敏度等于Atop
其中:P1一P2为在远场测量的两半反射光束的光功率之差,Atop是峰值光功率(见9.2)。此灵敏度应在0.04~0.07范围内。任一唱片的变化范围应在士15%以内。10.4噪声
当用RD信号循迹(具有200Hz伺服带宽,见图5)时,RD信号中的噪声应在500Hz~10000Hz频带内测量。
用20ms积分时间测得的有效值应对应于小于0.03μm的循迹误差。任选测量
应避免RD信号中单频噪声的影响。建议用实时频率分析仪(带宽100Hz)在500Hz~10000Hz频率范围内测量剩余误差信号中噪声的有效值。对应于被测量的有效值的循迹误差应小于0.01μm。11缺陷
11.1块误码率(BLER)
11.1.1定义
块误码率在c1解码器的输入端测量(见图13)。如果某一块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字节有错,就认为这一块是错误的(见图9。如果某一字节的一个或一个以上比特有错,就认为这一字节是错误的(见16.2)。6
11.1.2随机误码的技术要求
GB/T17576—1998
在任意10s期间平均的BLER应小于3X10-211.1.3连续误码的技术要求
由于局部缺陷引起的高频信号中的连续误码,对于任何纠错解码方法均不应导致可听得见的效果。最简单的纠错解码器由C1和C2单个纠错电路构成。在C2解码器输入端测量,一个数据块内出现的误码不应多于一个字节。
在任何情况下,连续的误码块数应小于7,否则C1不能校正。11.2局部缺陷
允许的局部缺陷最大尺寸为:
气泡,直径
黑点,直径
无双折射区域的黑点,直径
100μm
200μm
300μm
沿着轨迹(最大直径的)两相邻缺陷间测量的距离至少为20mm。黑点可能是基片内的杂质,或者是反射层内的针孔。第四篇记录参数
12一般要求
唱片上的记录区域应分为三部分,即:引入区
节目区
引出区
记录的数据应由以2的补码数字编码的16比特宽的字构成。在引入区和引出区内,这些编码字为2的补码零士15LSB。在节目区内,数据字仅含有以两通道格式编码的音频信息。在节目区内信息的采样频率(f.)应为44.1kHz,两个通道应同时采样。音频信号采样应按16bit,2的补码格式进行线性编码。可用无预加重或图1所示的1阶预加重进行编码。地
T: = 5c: px
11- :5 μs
图1预加重特性
记录过程和误码保护过程基本上包括:a)将每个16bit的音频采样字分割成两个8bit字节,酸坐
b)引入误码检测和校正用的额外的8bit奇偶检验字节(按照CIRC编码),c)由以上确定的8bit字节组成一顿,其中带有一个控制和显示用的8bit字节;d)用适合于记录在唱片上(按照EFM编码)的特定通道比特序列表示这些8bit字节;7
GB/T17576—1998
e)加上与EFM码不同的特有的同步图。13814调制码(EFM码)
在调制后,每组8个数据比特(字节)就由连续14个通道比特表示。其信息包含在通道比特间的翻转位置中。
EFM编码是按照图6和图7进行的,在用于描述EFM编码的NRZ-I表示法中,“0”表示在两个连续通道比特之间没有翻转,而“1”则表示有翻转。为了把各组连接起来并抑制低频(1.f.)分量,在两组14通道比特之间又加入了3个额外的通道比特(连接比特)。
对低频抑制的最低要求正在考虑中。EFM码的最小游程(两个翻转之间的距离)为3通道比特(Tm),采样窗口是1通道比特。最大游程是11通道比特(Tmx)。连接比特不需要包含翻转,以便使两组之间对于T的要求总能达到。附录A给出了EFM码同连接比特组合的例子。14顿格式
调制以后(见15章),一个顿应包括588通道比特,其构成为:个24通道比特的同步图:
-14通道比特的控制和显示字节(17章)编成14通道比特EFM码的24个数据字节(13章):-8个14通道比特的奇偶检验字节(16章),-34组连接比特,每组3通道比特(13章)。图8中给出了一顿的构成。
15EFM调制器
编砖器
来自/口的
1比等数提
CIRC妈
*为了控制和显示通道的同步,每98顿有2次。道比特
14比 4
数比a
医省秘字
李行山
由数据、纠错及控制和显示单元来的字节构成的适当的字节序列是由时间多路复用器产生的。然后,调制器按照13章给出的EFM码将字节序列变换成通道比特序列,并加上连续比特和同步图,结果就形成了14章给出的串行输出顿。16误码校正(纠错)
16.1总要求
GB/T17576—1998
纠错应按照交叉交织里德索罗门码(CIRC)来进行。16.2结构
每个数据字包括两个字节,分别用WmA和WmB表示。WmA包含数据字的高8bit,而WmB则包含低8bit。
di d2 ds ds ds de dr ds
drd2dsddsdedrdg
记录到唱片上的每一帧(见14章)在解调以后都产生包括32个字节的一组,其中24个为数据字节,8个是奇偶检验字节,命名为Pm或Qm;这些奇偶字节以反相方式(Pm和Qm)记录。字节名称及其顺序在图9中给出。8个奇偶字节的定义:
-P12n,P12n+1,P12n+2,P12n+3
(见图9和图10)
Q12n,Q12n+1,Q12n+2,Q12n+3应满足以下方程:
Hp·Vp=0)
(见图10和图11)
Hq·Vq=o1
计算结果由以下多项式按照GF(28)(伽罗华域)定义:P)=8++3++1
GF(28)的原始元α定义如下:=[00000010]
16.3CIRC编码器和解码器
CIRC包括两个里德索罗门码,C1和C2。C1是关于GF(28)的(32,28)里德索罗门码。C2是关于GF(28)的(28,24)里德索罗门码。图12给出了CIRC编码器,图13给出了CIRC解码器。17子码/控制和显示系统
17.1总要求
在解调之后,每顿有8bit是可用于控制和显示(见14章)。这些比特命名为P—Q—R—S—T-U—V—W,并被用来作为8个不同的子码通道。以下通道已经规定:
通道P:简单的轨迹(节目项)分隔标志(见17.4);通道Q:用于控制目的,例如,轨迹(节目项)号和时间(见17.5)。通道P和Q编码的例子见图14。
通道RW尚未规定(见17.6)。
17.2数据格式
控制和显示字节的数据格式应如下: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