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7975.2-2000 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 第2部分:视频
GB/T 17975.2-200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7975.2-2000

中文名称: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 第2部分:视频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0-07-01

实施日期:2001-03-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10664897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信息技术、办公机械设备>>35.040字符集和信息编码

中标分类号: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L71编码、字符集、字符识别

关联标准

采标情况:idt ITU-T H.262:1995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7203

页数:192页

标准价格:60.0 元

出版日期:2004-08-2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2000-07-14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人:杨杰、张颖辉、张永辉

起草单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归口单位: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发布部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数字存储媒体和数字视频通信用的图像信息的编码表示,并且规定了解码过程。这种表示支持恒定码率传输、可变码率传输、随机存娶信道跳换、可分级解码、比特流编辑、以及诸如快速正放、快速倒放、慢放、暂停和镜像等特殊功能。本标准与GB/T 17191.2前向兼容、并与EDTV、HDTV、SDTV格式上兼容或下兼容。本标准主要应用于数字存贮媒体、视频广播与通信。存贮媒体可以与解码器直接联接,或是通过诸如总线、LAN或电信链路等通信设施与解码器联接。 GB/T 17975.2-2000 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 第2部分:视频 GB/T17975.2-2000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975.2—2000
idtITU-TH.262:1995
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
第2部分:视频
通用编码
Information technologyGeneric coding of moving pictureand associated audio information-Part 2:Video2000-07-14发布
2001-03-01实施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GB/T17975.2—2000
198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联合成立了运动图像专家小组(MPEG)。MPEG小组针对运动图像及其声音的压缩编码研究制定了若干个标准,如MPEG-2标准。MPEG-2标准适用于高质量高码率的图像和声音的压缩编码应用,MPEG-2标准的第二部分涉及运动图像的视频编码,称为《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方法一一视频部分》。ISO和IEC对MPEG-2视频标准的标准号为ISO/IEC13818,相应的视频部分的标准号为ISO/IEC13818-2。ITU等同地采用了ISO/IEC13818-2,其采标号为ITU-TH.262。MPEG-2标准是数字电视广播、数字视频存储和传送的基础标准,运动图像压缩编码是数字电视及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在MPEG-2视频标准中,规定了视频数据的编码方法以及重建图像所需的解码处理。它给出了应用于广泛领域内的通用视频编码方案、比特率、图像分辨率和质量。它的基本编码算法是运动补偿预测与DCT的混合。编码的图像可以是隔行扫描,也可以是逐行扫描。必需的算法要素综合在单一句法中,并依据“型”(功能度)和“级”(参数值)定义了有限数目的子集,以便于此种通用编码标准的实际应用。
国际上,MPEG-2标准已在与图像与声音存储和传输相关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数字电视广播(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和数字声音广播、数字视频光盘(DVD)、电视节目和电影资料的数字保存、在计算机中运动图像序列的压缩、存储和传送等。MPEG-2标准已成为许多行业的国际通用标准。如在数学电视广播方面,美国、欧洲、日本等已提出了数电视广播标准的国家和地区,其数字电视广播标准中的图像编码标准都采用MPEG-2标准。为使我国运动图像的通用编码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方便电视节目和图像序列的国际交换,方便相应领域的技术交流,利于相关设备和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决定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TU-TH.262:1995.7《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方法一视频部分》,并包括了1996年11月的两个修订本H.262Corrigendum1、H.262Corrigendum2及两个补充本H.262Amendment1,H.262Amendment2,还包括了1998年2月的两个补充本H.262Amendment3、H.262Amendment4。在标准起草过程中,起草人把国家标准草案与相应的国际标准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力争达到使该国家标准既忠实于国际标准原文,又符合中文的语言和技术名词的行业习惯用法。本标准在层次划分,章、条设立,编写格式和方法与等同采用的国际标准一致。本标准采用的术语、定义,其全部技术内容与ITU-TH.262一致。但本标准与等同采用的国际标准存在细微差别。一是在“引用标准”中,对应我国已有国家标准的国际标准,已改成我国的国家标准。二是本标准取消了国际标准中的附录F、附录G、附录H。这些变动对本标准无影响。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的附录D和附录E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北京广播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杰、张颖辉、张永辉。I
GB/T17975.2—2000
ITU前言
ITU(国际电信联盟)是联合国在电信领域的一个专门机构。ITU电信标准部门(ITU-T)是国际电信联盟的一个常设机构。ITU-T制定世界电信标准(建议),179个成员国、84个电信运营机构、145个科研和工业组织以及38个国际组织加入ITU-T。WTSC第一号决议(赫尔辛基,1993年)确定了ITU-T成员对建议批准的程序。另外,每四年召开一次的世界电信标准大会,对提交的建议进行讨论并确定以后的研究计划。在ITU-T范围内的某些信息技术领域中,在与ISO和EC合作的基础上制定一些必要的标准。1995年7月10日通过了ITU-T建议H.262。此建议与EC/ISO13818国际标准等同。GB/T17975.2—2000
I引言
I.1目的
本标准这部分的制定是为了响应于对各种应用(如数字存贮媒体、电视广播和通信)中活动图像和伴音的通用编码方法的日益增长的要求。使用本标准意味着活动视频可以作为一种计算机数据形式进行处理,并且可以存贮在各种存贮媒体上,可以在现有的和未来的网络中传输和接收,可以在现有的和将来的广播信道中分配。
I.2应用
本标准的应用包括下列领域,但不限于此。BSS广播卫星业务(到户)
CATV有线电视分配(通过光纤网络、铜线等)CDAD有线数字音频分配
DSB数字声音广播(地面和卫星广播)DTTB
数字地面电视广播
EC电子影院
ENG电子新闻采集(包括SNG,卫星新闻采集)FSS
固定卫星业务(例如到前端)
家庭电视影院
个人间通讯(会议电视,可视电话等)交互式存贮媒体(光盘等)
多媒体邮件
新闻和时事
网络数据库业务(通过ATM等)
远端视频监视
串行存贮媒体(数字VTR等)
I.3型和级
本标准拟成为一个通用的应用于较广范围的比特率,分辨率、质量和服务的标准。应用包括数字存贮媒体、电视广播和通信。在制定本标准过程中,已经考虑了典型应用的各种要求,建立了必要的算法要素,并且把它们集合成单一句法。因此,本标准便于不同应用之间的比特流交换。考到实现本标准全部句法的实用性,我们通过“型”和“级”来约定句法的有限子集。在本标准的第3章中将正式定义这些术语和其他相关术语。“型”是本标准定义的整个比特流句法的一个规定子集。在一个“型”规定的句法范围内,由于比特流中参数的取值的不同对编码器和解码器的性能要求仍然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可以规定顿幅的宽(大约)为214样点,高为214行。目前要求能实现处理所有可能顿幅的解码器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每一型中又定义了“级”。级是对比特流中各参数进行限定的集合。这些限定可以是对数量的简单限制。也可以采用对参数算法组合加以约束的形式(例如,顿宽乘顿高乘帧频)。遵循本标准的比特流是使用通用的句法。为获得完整句法的子集,比特流中包含标志和参数,它们指示后面的比特流中是否出现句法元素。为了说明对句法的约束(因此要规定一种型),只需要约束用来I
GB/T17975.2—2000
说明后面出现的句法元素作出规定的标志和参数的值。I.4可分级和不可分级句法
全部句法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不可分级句法,其结构为GB/T17191.2定义的句法的一个超级集合。不可分级句法的主要特点是有隔行视频信号用的附加压缩工具。第二类为可分级句法,其主要特性为能够从整个比特流的各部分中重建有用视频。这一特性的获得是借助于以两层或多层构建比特流,并从独立的低层开始,再增加若干增强层。低层可以用不可分级句法,或者在某些情况下遵循GB/T17191.2句法。
I.4.1不可分级句法概述
在不可分级句法中所定义的编码表示方法能获得高压缩比,同时保持好的图像质量。算法不是无损的,因为在编码中不能保留样点的精确值。在特定的比特率下要获得好的图像质量,需要非常高的压缩比,而仅利用顿内图像编码是不能实现的。然而纯顿内图像编码可最佳地满足随机存取的要求。技术的选择要考虑兼顾高质量的图像和高压缩比,以及对编码比特流进行随机存取方面的要求,需要在内编码和顿间编码之间,在减少时间元余度的因果和非因果方法之间仔细地加以平衡。有许多种技术方法用于获得高压缩比。算法中首先使用基于块的运动补偿,以减少时间余。运动补偿,既应用过去的图像对当前图像作因果预测,文应用过去和未来的图像对当前图像作非因果内插预测。为每个16样点乘16行的图像块定义一个运动失量。在量化之前对预测误差做进一步压缩,利用离散余弦变换(DCT)去除空间相关性。量化是去除不重要信息的一个不可逆过程。最后,运动失量与预测误差的DCT信息组合在一起,并且使用变字长码进行编码。I.4.1.1时间处理
因为随机存取和高效率压缩之间的要求相互冲突,所以定义了三种主要图像类型。顿内编码图像(图像)的编码不需参考其他图像。这种编码的图像在编码序列中提供解码开始的存取点,它们的编码只有中等程度的压缩。预测编码图像(P图像)编码的效率比较高,它使用过去的顺内编码图像或预测编码图像作为参考进行运动补偿的预测。通常,它作为进一步预测的参考。双向预测编码图像(B图像)提供最高程度的压缩,但运动补偿需要过去的和未来的参考图像。双向预测编码图像永远不作为别的预测的参考(除非在空间分级增强层中将结果图作为参考)。三种类型图像在序列中的组织是非常灵活的。由编码器根据应用的要求来选择。图I-1示明三种不同图像类型之间关系的一个例子。双尚内据
图I-1时间上图像结构示例
GB/T17975.2—2000
I.4.1.2对隔行视频的编码
隔行视频信号的每顿由两场组成,彼此相隔一个场周期。本标准既允许一个帧按一幅图像进行编码,也充许按两幅图像对两场进行编码。可以在逐顿的基础上,自适应地选择顿编码或场编码。编码是特别适合于运动不快但细节丰富的视频场景。能够从第一场中预测第二场的场编码,对有快速运动时会更有效。
I.4.1.3运动表示一一宏块
如同在GB/T17191.2中选择16X16宏块作为运动补偿单元,它是从运动信息得到编码增益和为表示它所需要开销两者之间平衡的结果。对每个宏块可以以许多不同的方法进行时间预测。例如,在顿编码中,从前面参考图像进行预测既可以基于顺,也可以基于场。依据宏块的类型,对运动失量信息和其他辅助信息与压缩过的预测误差在每一个宏块中是一起进行编码的。将前面的编码运动失量作基准,对运动失量进行差分编码,并使用变字长码在逐幅图像的基础上,能表示运动失量的最大长度是可以逐顿编程的,所以可以满足大多数需要的应用,而不牺牲大多数正常情况下的系统性能。计算合适的运动矢量是编码器的任务。本标准未规定对此应如何做。I.4.1.4空间元余降低
原始图像和预测误差信号都有很高的空间元余度。本标准使用基于块的DCT方法,并配合具有视觉加权的量化和游程编码。经运动补偿的预测或内插之后,得到的预测误差图像分成8×8的块。对这些块进行DCT变换,并在量化之前进行加权。量化之后许多DCT系数的值为零,所以可使用二维游程编码和变字长编码对剩下的DCT系数进行高效编码。I.4.1.5色度格式
除了支持GB/T17191.2的4:2:0格式外,本标准还支持4:2:2和4:4:4色度格式。I.4.2可分级扩展
在本标准中的可分级工具被设计用来支持那些单层视频所不能支持的应用系统。在值得注意的应用中,所涉及的领域有视频通信,异步转移模式(ATM网络中视频的传送,视频标准的交互工作,有多种空间、时间和质量分辨率的分层视频业务,含有常规电视的HDTV,允许向更高时间分辨率HDTV过渡的系统等。虽然,解决可分级视频的简单办法是同播技术,这项技术基于传输/存贮多路独立的视频缩码数据,但另一种更有效的是分级视频编码方法,是将分配给一定视频的带宽部分地再用于下二个视频的编码。在可分级视频编码中假设给定一个编码比特流,不同复杂性的解码器都能够进行解码,并显示出合适的重建图像。与单层编码器相比,可分级编码器可能会增加复杂性。不过,本标准提供几种不同形式的可分级方法,它们以相应的复杂性作不重叠的应用。所提供的基本可分级工具有:数据分割、SNR可分级、空间分级和时间分级。而且,也支持这些基本可分级工具的组合,称为混合可分级。在基本可分级的情况下,充许有称之为较低层和增强层的两层视频,而在混合可分级中可以支持多达三层。下面的表I-1至I-3给出各种可分级的一些实例应用。表I-1SNR可分级的应用
较低层
GB/T14857
高清晰度
4:2:0高清晰度
增强层
与较低层相同的分解力和格式
与较低层相同的分解力和格式
4:2:2色度同播
两路标准质量电视(SDTV)业务
两路HDTV质量业务
视频制作/分配
GB/T17975.2—2000
逐行(30H2)
隔行(30Hz)
逐行(30H2)
隔行(30Hz)
逐行(30Hz)
隔行(30H2)
增强层
逐行(30Hz)
隔行(30Hz)
I.4.2.1空间分级扩展
表I-2空间分级的应用
增强层
逐行(30Hz)
隔行(30H2)
逐行(30Hz)
逐行(60H2)
CIF/SCIF兼容或分级
HDTV/SDTV可分级
GB/T17191.2与本标准的兼容性
向高分解力逐行HDTV过渡
表I-3时间分级的应用
更高层
逐行(60Hz)
逐行(60Hz)
向高分辨率逐行HDTV过渡wwW.bzxz.Net
向高分辨率逐行HDTV过渡
空间分级是在下面的视频应用中使用的工具,这些应用包括:电信、视频标准的交互,视频数据库浏览,标准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的交互工作等;也就是,具有基本共性的视频系统必需最少有两种空间分解力的视频层。空间分级包括从单个视频源产生两个空间分解力的视频层。低层本身编码来提供基本空间分解力,而增强层应用经空间内插的低层,载有输入视频源的全空间分解力。较低层和增强层可以都使用本标准,或者较低层使用GB/T17191.2标准,增强层使用本标准。后一种情况更有利手视频编码标准之间方便的交互工作。而且,空间分级提供了对每层使用的视频格式选择的灵活性。空间分级的另外一个优点是能够提供对传输误码的抵御,因为可以用误码特性较好的信道传输较低层上较重要的数据,而可以用误码特性较差的信道传输较不重要的增强层数据。I.4.2.2SNR分级扩展
SNR分级是在下面的视频应用中使用的工具,这些应用包括:电信,多种质量的视频业务,标准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也就是,具有基本共性的视频系统必须具有最少两种视频质量层。SNR分级包括从单个视频源产生两个空间分解力相同但视频质量不同的视频层。低层本身编码来提供基本视频质量,而增强层的编码是为了增强低层。在将增强层加到较低层上时,重新产生输入视频的较高质量数据。低层和增强层可以都使用本标准,或者较低层使用GB/T17191.2标准,增强层使用本标准。SNR分级的另外一个优点是能够提供对传输误码的高度抵御能力,因为可以用误码特性较好的信道传输较低层上较重要的数据,而可以用误码特性较差的信道传输较不重要的增强层数据。I.4.2.3时间分级扩展
时间分级是在从电信到HDTV的各种视频应用中使用的工具。对于这些应用,从较低时间分辨率系统向较高时间分辨率系统的过渡是必要的。在许多情况中,较低时间分辨率视频系统可以是现存系统或低廉的早期系统,逐渐地推进入更复杂的系统。时间分级包括将视频唢进行分层,低层本身编码以提供基本的时间率,增强层依据对较低层的预测进行编码,这些层在解码和时间复用后产生视频源的全时间分辨率。较低时间分辨率系统只能对低层进行解码,提供基本时间分辨率;而将来更复杂的系统可以对这两层进行解码,提供高时间分辨率视频,而且保持与早期系统交互工作。时间分级的另外一个优点是能够提供对传输误码的抵御能力,因为低层上较重要的数据可以通过误码特性较好的许多信道传输,而较不重要的增强层可以通过误码特性较差的信道传输。V
GB/T17975.2—2000
I.4.2.4数据划分扩展
数据划分是在两个信道用于传输或存储视频比特流情况下使用的工具,例如是ATM网络、地面广播、磁媒体等情况。比特流划分给两个信道,比特流的较重要部分(诸如首标、运动矢量、低频DCT系数)在误码特性较好的信道中传输,较不重要的数据(诸如高频DCT系数)在误码特性较差的信道中传输。这样,由于比特流的重要部分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使信道误码引起的劣化减到最小。不是专用于对数据划分的比特流进行解码的解码器,不能对任一信道来的数据进行解码。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第2部分:视频
Information technologyGeneric coding of moving pictureand associated audio information-Part 2:VideoGB/T17975.2—2000
idtITU-TH.262:1995
本标准规定了数字存储媒体和数字视频通信用的图像信息的编码表示,并且规定了解码过程。这种表示支持恒定码率传输、可变码率传输、随机存取、信道跳换、可分级解码、比特流编辑、以及诸如快速正放、快速倒放、慢放、暂停和静像等特殊功能。本标准与GB/T17191.2前向兼容,并与EDTV、HDTV、SDTV格式上兼容或下兼容。
本标准主要应用于数字存贮媒体、视频广播与通信。存贮媒体可以与解码器直接联接,或是通过诸如总线、LAN或电信链路等通信设施与解码器联接。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4857-—1993演播室数字电视编码参数规范(eqVCCIR601-3)GB/T17191.1—1997信息技术具有1.5Mbit/s数据传输率的数字存储媒体运动图像及其伴音的编码第1部分:系统(idtISO/IEC11172-1:1993)GB/T17191.2—1997
信息技术具有1.5Mbit/s数据传输率的数字存储媒体运动图像及其伴音的编码第2部分:视频(idtISO/IEC11172-2:1993)GB/T17191.3—1997信息技术具有1.5Mbit/s数据传输率的数字存储媒体运动图像及其伴音的编码第3部分:音频(idtISO/IEC11172-3:1993)GB/T17576—1998CD数字音频系统(idtIEC908—1987)GB/T17975.1—2000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idtISO/IEC13818-1:1996)
IEC461—1986视频磁带记录的时间和控制码第1部分:系统
ITU-TT.81(JPEG)ISO/IEC10918-1:连续影调静止图像的数字压缩和编码ITU-TH.261pX64kbit/s数据率的音视频业务的视频编解码ITU-TH.320(1997)建议,窄带可视电话系统及终端设备ITU-RBR.648建议书音频信号的数字记录ITU-R955-2建议书对(500~3000)MHz范围内的移动、便携和固定接收机的卫星声音广播IEEE1180—1990实现8X8离散余弦反变换的规范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07-14批准2001-03-01实施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AC系数ACcoefficient
GB/T17975.2—2000
任何在一维或二维上频率不为零的DCT系数。3.2B场图像B-fieldpicture
场结构的B图像。
3.3B顿图像B-framepicture
顿结构的B图像。
3.4大图像bigpicture
如C7中定义的能引起VBV缓存下溢的编码图像。大图像只在low_delay等于1的序列中出现。有时用“跳越图像”这个术语描述同样的概念。3.5B顿;双向预测编码顿B-picture;bidirectionallypredictive-codedpicture使用前后参考场或进行运动补偿的预测而编码的图像。3.6后向兼容backwardcompatibility如果按旧编码标准设计运行的解码器能够对按新编码标准制作的比特流继续进行全部或部分解码,那么新编码标准称为与旧编码标准是后向兼容的。3.7后向运动矢量backwardmotionvector用于按显示顺序由后面的参考帧或参考场进行运动补偿的运动失量。3.8后向预测backwardprediction由未来的参考顿(场)进行的预测。3.9底层baselayer
可分层结构中第一个可独立解码的层。3.10比特流bitstream
形成数据的编码表示的一个有序比特串。3.11比特率bitrate
编码的比特流从存贮媒体向解码器输入端传送的速率。3.12块DCT系数块block
个8行乘8列的样点矩阵,或64个DCT系数(源的、量化的或去量化的)。3.13底场bottomfield
组成顿的两场中的一场。底场的每一行在空间上紧位于顶场相应行的下面。3.14字节对准,字节同步bytealigned编码比特流中的某一比特的字节对准,是指它的位置与比特流中第一比特起的距离是8比特的整倍数。
3.15字节byte
8比特的序列。
3.16信道channel
存储或传送按照本标准构成的比特流的数字媒体。3.17色度格式chromaformat
定义一个宏块中的色度块的数目。3.18色度同播chromasimulcast
可分级的一种类型(SNR可分级的一个子集),这里增强级只包含色差分量中DC系数的编码细节数据和AC系数的全部数据。
GB/T17975.2—2000
9色度分量chrominancecomponent3.19
在定义的比特流状态中,表示与基色相关的两个色差之一的矩阵、块或单个样点。表示色差信号的符号是Cr和Cb。
3.20编码B顿codedB-frame
个B顿图像或一对B场图像。
3.21编码顿codedframe
编码顿是编码I顿、编码P顿或编码B顿。3.22编码I顿codedI-frame
个I顿图像或一对I场图像,此处第一场图像是I图像,第二场图像是I图像或P图像。3.23编码P顿codedP-frame
一个P顿图像或一对P场图像。
3.24编码图像codedpicture
编码图像由图像头,紧随其后的可选扩展以及随后的图像数据组成。编码图像可以是编码顿或编码场。
5编码视频比特流codedvideobitstream3.25
符合本标准规定的一幅或多幅图像的编码表示。3.26编码顺序codedorder
图像传输和解码的顺序。这个顺序没有必要与显示顺序相同。3.27编码表示codedrepresentation以其编码形式表示的数据元素。3.28编码参数codingparameters用户可定义的参数集,这些参数确定编码视频比特流的特性。比特流的特性由编码参数确定。解码器的特性由可解码的比特流确定。3.29分量component
组成图像的三个矩阵(一个亮度和两个色差)中的某个矩阵、块或样点。3.30压缩compression
减少用于表示一项数据的比特数。3.31恒定码率编码视频constantbitratecodedvideo具有恒定的平均码率的编码视频比特流。3.32恒定码率constantbitrate
编码比特流的码率从开始到结束都是恒定的操作。3.33数据元素dataelement
一个数据项在编码之前和解码之后的表示。3.34数据划分datapartitioning为了对误码作纠错的需要,将一个比特流分成两个单独比特流的方法,两个比特流在解码前必须重新组合起来。
3.35D图像D-Picture
一种图像类型,只在GB/T17191.2中使用。3.36DC系数DCcoefficient
频率在二维上都是零的DCT系数。3.37DCT系数DCTcoefficient
特定余弦函数的幅度。
3.38解码器输入缓存decoderinputbuffer3
GB/T17975.2—2000
视频缓存校验器中,规定的先入先出(FIFO)缓存。3.39解码器decoder
解码过程的具体实现。
3.40解码(过程)decoding(process)这个过程在本标准中定义为读入一个输入编码比特流和输出解码图像或声音样本。3.41反量化dequantisation
在比特流中量化的DCT系数被解码以后以及被反向DCT处理之前,对其进行重新标度过程。3.42数字存储媒体digitalstoragemedia,DSM数字存贮或传输用的设备或系统。3.43离散余弦变换discretecosinetransform,DCT正向离散余弦变换或反向离散余弦变换。DCT是可逆的、离散的正交变换。在本标准的附录A中对反向DCT做了定义。
3.44显示幅型比displayaspectratio预期显示的画面宽高比。
3.45显示顺序displayorder
解码图像显示的顺序。通常,它与输入编码器图像的顺序是一样的。3.46显示过程displayprocess
显示重建顿的(非规范的)过程。3.47双基预测dual-primeprediction-种对两个基于场的前向预测进行平均的预测模式。预测块大小为16×16亮度样点。双基预测只用于隔行P图像。
3.48编辑editing
利用一个或多个编码比特流产生一个新的编码比特流的过程。被编辑比特流必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9编码器encoder
编码过程的具体实现。
3.50编码(过程)encoding(process)读取输入图像或音频样本,产生一个符合本标准的有效的编码比特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并未在本标准中定义。
3.51增强层enhancementlayer
可分级的层次结构中相对高的一层(在底层之上)。对于可分级的所有形式,其解码过程可由低层的解码过程和增强层本身适当的附加解码过程来说明。3.52快速正放(视频)fastforwardplayback(video)以比实时要快的速度,按播放顺序播放图像的一个序列或序列的一部分的过程。3.53快速倒放 fastreverseplayback以比实时要快的速度,按播放顺序相反的顺序播放图像序列的过程。3.54场field
对于隔行视频信号,场是一帧中相隔行的集合。因此,一个隔行帧图像由两场组成,顶场和底场。3.55基于场的预测field-basedprediction只使用一场做为参考顿的预测模式。预测块的大小为16×16亮度样点。基于场的预测不用在逐行扫描顿中。
3.56场周期fieldperiod
两倍顿频的倒数。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