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6323.5-1994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 转向轻便性试验
GB/T 6323.5-199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6323.5-1994

中文名称: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 转向轻便性试验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1994-04-04

实施日期:1994-01-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150757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道路车辆工程>>43.020道路车辆综合

中标分类号:车辆>>汽车>>T40汽车综合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GB 6323.5-1985

采标情况:,

出版信息

页数:8页

标准价格:10.0 元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86-04-25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长春汽车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管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标准简介

GB/T 6323.5-1994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 转向轻便性试验 GB/T6323.5-1994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
转向轻便性试验
Controllability and stability test procedure forautomobiles-Steering efforts test procedure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中的转向轻便性试验方法GB/T 6323.5—94
代替GB6323,5
本标准适用于轿车、客车、货车及越野汽车,其他类型汽车可参照执行。2引用标准
GB/T12534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3测量变量和仪器设备
3.1测量变量
转向盘作用力矩,
转向盘转角,
汽车前进车速;
d. 转向盘直径。
3.2试验仪器设备
3.2.1测量仪器设备按GB/T12534中3.2条规定,其试验仪器设备测量范围及误差应满足表1要求。
测量变量
转向盘力矩
转向盘转角
汽车前进车速
转向盘直径
3.2.2各种传感器按各自使用说明书安装。3.2.3标明试验路径的标桩16个。4试验条件
4.1试验汽车
测量范围
±50N·m
±150N·m
±1080°
0~50m/s
测量仪器及记录系统的误差
±IN·m
±3N·m
4.1.1试验汽车应是按厂方规定装备齐全的汽车。试验前测定车轮定位参数,对转向系、悬架系进行检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04-04批准246
1994-11-01实施
GB/T6323.5—94
查,按规定进行调整紧固和润滑。只有认定试验汽车已符合厂方规定的技术条件时,方可进行试验。测定及检查的有关参数的数值,记入附录A(补充件)中。4.1.2试验汽车若用新轮胎,试验前至少应经过200km正常行驶的磨合;若用旧轮胎,试验终了其残留花纹高度不小于1.5mm。轮胎气压应符合GB/T12534中3.2条规定执行。4.1.3试验汽车的转向盘中间位置的自由行程,应符合各类型汽车的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如该类型汽车的通用技术条件无明确限值规定,则其自由行程应不大于土10°。4.1.4试验汽车为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乘员和装载(推荐用砂袋)的分布应符合GB/T12534中3.1.3表1规定。
4.2试验场地与环境
4.2.1试验场地应是干燥、平坦清洁的水泥混凝土或沥青铺装路面,任意方向上的坡度不大于2%。在试验场地上,画出颜色鲜明的双纽线路径(见图1),双纽线轨迹的极坐标方程为: -d Vcos2y
轨迹上任意点的曲率半径R按下式确定:R
3/cos2
当Φ一0°时,双纽线顶点的曲率半径为最小值,即Rmin
:(2)
(3)
双纽线的最小曲率半径(单位:m)应按试验汽车前外轮的最小转弯半径(单位:m)乘以1.1倍,并据此画出双纽线。在双纽线最宽处,顶点和中点(即结点)的路径两侧各放置两个标桩,共计放置16个标桩(见图1)。标桩与试验路径中心线的距离,为车宽一半加50cm,或按转弯通道圆宽二分之一加50cm。4.2.2试验时风速应不大于5m/s。4.2.3试验时大气温度在0~~40℃范围内。247
5试验方法
标桩16个
GB/T 6323. 5--94
5.1按4.2.1条的规定,画好双纽线路径并放置好标桩。5.2接通仪器电源,使之预热到正常工作温度。d
5.3试验前驾驶员可操纵汽车沿双纽线路径行驶若干周,熟悉路径和相应操作。随后,使汽车沿双纽线中点“0\处的切线方向作直线滑行,并停车于“0”点处,停车后注意观察车轮是否处于直行位置,否则应转动转向盘进行调整。然后双手松开转向盘,记录转向盘中间位置和作用力矩的零线。5.4试验时,驾驶员操纵转向盘,使汽车以10土2km/h的车速沿双纽线路径行驶,待车速稳定后,开始记录转向盘转角和作用力矩,并记录行驶车速作为监督参数。汽车沿双纽线绕行一周至记录起始位置,即完成一次试验,全部试验应进行三次。在测量记录过程中,驾驶员应保持车速稳定和平稳地转动转向盘,不应同时松开双手,并且在行驶中不准撞倒标桩。6试验结果处理及结果表达
6.1试验结果处理
根据记录的转向盘转角和作用力矩,按双纽线路径每周整理成图2所示的一条M-0曲线,或者直接采用计算机采样所得的上述参数,确定出汽车转向轻便性的各项参数。6.1.1转向盘最大作用力矩均值,用下式确定:M.
-转向盘最大作用力矩均值,N·m,式中: Mmnx——
绕双纽线路径第i周(i=1~3)的转向盘最大作用力矩,N·m。Mruxi
6.1.2转向盘最大作用力均值,用下式确定:248
(4))
式中:F.x-
GB/T6323.5—94
—转向盘最大作用力均值,N,
试验汽车原有转向盘直径,m。
6.1.3转向盘的作用功
6.1.3.1绕双纽线路径每一周的作用功,用下式确定:W,
式中:W—
AM(0)-
±6maxi
1AM:(8) id0
-绕双纽线路径第i周(i=1~3)的转向盘作用功,J(5)
(6)
绕双纽线路径第i周(i=1~3)的转向盘往返作用力矩之差随转向盘转角变化曲线处的数值.N·m,
-绕双纽线路径第i周(i=1~3)的转向盘向左、向右最大转角。6.1.3.2转向盘的作用功均值用下式确定:w
式中:函转向盘的作用功均值,。6.1.4转向盘平均摩擦力矩和平均摩擦力6.1.4.1绕双纽线路径每-周转向盘平均摩擦力矩,用下式确定:W
(+ 8mxi/ + /
- 8mi1)2
式中:M.wi-
绕双纽线路径第i周(i=1~3)转向盘平均摩擦力矩,N·m。6.1.4.2转向盘平均摩擦力,用下式确定:Fsi
式中:Fwi——绕双纽线路径第i周(i=1~3)转向盘平均摩擦作用力,N。6.1.5转向盘平均摩擦力矩均值和平均摩擦力均值6.1.5.1转向盘平均摩擦力矩均值,用下式确定:M.
6.1.5.2转向盘平均摩擦力均值,用下式确定:(7)
(8)
(9)
(10)
6.2试验结果表达
GB/T 6323.5-94
.将测定和计算结果记入表2、表3中。2M.
转向盘最大
作用力矩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转向盘最
大作用力
性能数
转向盘最大作用力矩均值双
转向盘最大作用力均值F.
转向盘作用功均值W
转向盘平均摩擦力矩均值M
转向盘平均摩擦力均F.
试验报告
转向盘右转
最大转角
转向盘左转
最大转角
marxi
试验报告的内容根据需要可包括下列全部或部分内容:试验依据、目的、要求,
试验条件;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附录A全部内容,
报告日期。
转向盘
作用功
转向盘平均
摩擦力矩
转向盘平
均摩擦力
(11)
GB/T 6323.5--94
M,N·m
AM (8)
试验汽车型号
制造厂名
发动机号
行驶里程
前轮距
轻载质量
前轴载质量
厂定最大总质量
前轴载质量
前轮胎型号
前左轮气压
花纹高度
前左轮
后轮胎型号
后左轮气压
花纹高度
后左轮
车轮定位参数
主销内倾
主销后倾
车轮外倾
前左轮
后左轮
车轮前束
转向盘直径
所用仪器
测转向盘转角
测横摆角速度
测汽车前进速度
测侧向加速度
测车身侧倾角
记录仪器
GB/T 6323.5--94
附录A
一般数据表
(补充件)
试验汽车编号
出广日期
后轴载质量
后轴载质量
前轮辋型号
前右轮气压
前右轮
后轮辋型号
后右轮气压
后右轮
前右轮
后右轮
转向盘自由行程
试验地点
路面状况
场地坡度bzxZ.net
大气温度
试验日期
试验参加人员
数据处理人员
驾驶员
附加说明:
GB/T6323.5—94
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清华大学、长春汽车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修曾、伦景光。风速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