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6323.6-1994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 稳态回转试验
GB/T 6323.6-199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6323.6-1994

中文名称: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 稳态回转试验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1994-04-04

实施日期:1994-01-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229557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道路车辆工程>>43.020道路车辆综合

中标分类号:车辆>>汽车>>T40汽车综合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GB 6323.6-1986

采标情况:,

出版信息

页数:11页

标准价格:12.0 元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86-04-25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清华大学

归口单位: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管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标准简介

GB/T 6323.6-1994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 稳态回转试验 GB/T6323.6-1994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
稳态回转试验Www.bzxZ.net
Controllability and stability test procedure forautomobiles-Steady static circular test procedure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中的稳态回转试验方法。GB/T 6323.6--94
代替GB6323.6—86
本标准采用固定转向盘转角连续加速的方法进行试验。也可采用附录A(补充件)所规定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二轴的轿车、客车、货车及越野汽车,其他类型汽车可参照执行。2
引用标准
GB/T 12534
GB/T 13047
GB/T 12549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
汽车操纵稳定性指标限值与评价方法汽车操纵稳定性术语及其定义
测量变量和仪器设备
3.1测量变量
3.1.1必须测量变量
汽车横摆角速度,
b.汽车前进车速,
c.车身侧倾角。
3.1.2希望测量变量
汽车重心侧偏角
汽车纵向加速度;
汽车侧向加速度。
3.2仪器、设备
3.2.1试验仪器应符合GB/T12534中3.5条的规定,其测量范围及最大误差应满足表1要求。表1
汽车前进车速
汽车横摆角速度
车身侧倾角
汽车重心侧偏角
国家技术监督厨1994-04-04批准254
0~20m/s
±50%s
±15°
±15°
测量仪器的最大误差
1994-11-01实施
汽车纵向加速度
侧向加速度
GB/T6323.6-94
续表1
3.2.2包括传感器及记录仪器在内的整个测量系统,频带宽度不小于3Hz。测量仪器的最大误差
±0.15m/s
±0.15m/s2
3.2.3试验所用传感器应按各自使用说明书安装。陀螺仪的安装应接近车辆重心位置,垂直陀螺轴线与车辆乙轴线重合或平行。
4试验条件
4.1试验汽车
4.1.1试验汽车应是按厂方规定装备齐全的汽车,试验前,应测定车轮定位参数,对转向系、悬架系进行检查,并按规定进行调整、紧固和润滑。只有认定汽车已符合厂方规定的技术条件时,方可进行试验。测定及检查的有关参数的数值记入附录B(补充件)中。4.1.2试验时若用新轮胎,轮胎至少应经过200km正常行驶的磨合,若用旧轮胎,试验终了,残留花纹的高度应不小于1.5mm。轮胎气压应符合GB/T12534中3.2条的规定。4.1.3试验汽车为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驾驶员、试验员及测试仪器的质量,计入总质量)和轻载状态;乘员和装载物(推荐用沙袋)的分布应符合GB/T12534中3.1.2.3.1.3条的规定。轴载质量必须符合厂方规定。
注:轻载状态是指除驾驶员、试验员及仪器外,没有其他加载物的状态。对于承载能力小的汽车,如果轻载质量已超过最大总质量的70%,则不必进行轻载状态的试验。4.2试验场地与环境
试验场地应为干燥、平坦且清洁的水泥或沥青路面,任意方向的坡度不大于2%;a.
试验时风速应不大于5m/s;
大气温度在0~40℃之间。
5试验方法
5.1在试验场地上,用明显颜色画出半径为15m或20m的圆周。5.2接通仪器电源,使之预热到正常工作温度。5.3试验开始之前,汽车应以侧向加速度为3m/s2的相应车速沿画定的圆周行驶500m以使轮胎升温。
驾驶员操纵汽车以最低稳定速度沿所画圆周行驶,待安装于汽车纵向对称面上的车速传感器在半圈内都能对准地面所画圆周时,固定转向盘不动,停车并开始记录,记下各变量的零线,然后,汽车起步,缓缓连续而均勾地加速(纵向加速度不超过0.25m/s2),直至汽车的侧向加速度达到6.5m/s(或受发动机功率限制而所能达到的最大侧向加速度、或汽车出现不稳定状态)为止。记录整个过程。5.5试验按向左转和向右转两个方向进行,每个方向试验三次。每次试验开始时车身应处于正中位置。6试验数据处理及结果衰达
6.1试验数据处理
6.1.1转弯半径比R,/R。与侧向加速度a,关系曲线根据记录的横摆角速度及汽车前进车速,用下述公式计算各点的转弯半径及侧向加速度。R
*(1)
i1,2,3
式中:ui-
第i点前进车速,m/s,
第i点横摆角速度,rad/s;
R—第i点转弯半径,m,
ay—第i点侧向加速度,m/s\;n采样点数。
GB/T 6323.6—94
ayi = U;·r;
进而算出各点的转弯半径比(R;/R。)(R。为初始半径,m)。根据计算结果,在图1,图2上绘出(R/R)-a曲线。注:允许把左、右转试验结巢取绝对值并绘于一张图上。在有模数转换及计算机系统时,可以把u、r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得出(R/R。)-4,曲线。6.1.2汽车前后轴侧偏角差值(8,-32)与侧向加速度a,关系曲线对于两轴汽车,可根据6.1.1中(R/R。)-a曲线上各点的转弯半径R;求出(3,一32)-α曲线。注:在数据处理时,为了计算及阅读方便,各变量不严格按坐标系规定,左转及右转均取为正。汽车稳态回转时,(8一3)用下式确定:360.L
式中:1,2-——前后轴侧偏角,(\),L汽车轴距,m
根据计算结果,在图3、图 4上绘出(,一2)-a曲线。6.1.3车身侧倾角@与侧向加速度a关系曲线R
根据记录的车身侧倾角整理出@-α,关系曲线,绘于图5、图6上。注:允许把左、右转试验结果取绝对值并绘于一张图上。.(2)
·(3)
6.1.4根据GB/T13047的要求,找出中性转向点的侧向加速度aa,不足转向度U及车身侧倾度K。三个参数。
6.1.4.1中性转向点的侧向加速度a按GB/T13047中3.3条规定确定。6.1.4.2不足转向度U按GB/T13047中3.4条规定确定。6.1.4.3车身侧倾度K。按GB/T13047中3.5条规定确定。6.2
试验结果填入表2中。
侧向加速度
a,= 2m/s2 时
试验报告
U,()/m/s2
Ke,(°)/m/g2
第一次
GB/T6323.6—94
表2试验结果表
第二次
第三次
试验报告的内容根据需要可包括下列全部或部分内容:a.
试验依据、目的、要求,
试验条件;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附录B的全部内容;
报告日期。
R/R。
图1汽车左转时转弯半径比特性
R/R。
载荷状态:
第一次
第二次
初始半径:
第三次
图2汽车右转时转弯半径比特性
GB/T 6323.6-—94
图3汽车左转时前后轴侧偏角差值特性,()
图5汽车左转时车箱侧倾角特性
汽车右转时前后轴侧偏角差值特性图4
+,(°)
图6汽车右转时车箱侧倾角特性
GB/T 6323.6—94
附录A
汽车稳态回转试验方法
定转弯半径法
(补充件)
本试验方法等效采用ISO4138《汽车稳态圆周试验规程》制定的。A1适用范围
按本标准第1章规定。
测量的变量
A2.1必须测量变量
A2.1.1转向盘转角。
A2.1.2汽车横摆角速度。
A2.1.3汽车前进车速。
A2.2希望测量的变量
A2.2.1车箱侧倾角。
A2.2.2汽车重心侧偏角。
A2.2.3汽车重心侧向加速度。
A3仪器设备
试验仪器应符合GB/T12534中3.5条的规定,其测量范围及最大误差应满足表A1要求。A3.1
测量变量
转向盘转角
横摆角速度
汽车前进车速
车箱侧倾角
汽车重心侧偏角
侧向加速度
A3.2按本标准3.2条规定。
A3.3按本标准3.3条规定。
量程测量范围
±1080°
±50%/s
0~50m/s
±15°
±15°
±9.8m/s*
A3.4试验需用标明试验路径的标桩26~30个。A4试验条件
按本标准第4章规定。
A5试验方法
测量仪器的最大误差
±10°
±0.15m/s2
A5.1在试验场地上,用明显颜色画出半径为30m的圆孤形试验路径(图A1)。路径两侧沿圆弧中心线每隔5m放置标桩,两侧标桩至圆弧中心线的距离为1/2车宽加b,b值按表A2确定。259
试验汽车轴距,m
小于或等于2.5
大于2.5,小于或等于4.0
大于4.0
GB/T6323.6-94
标桩距离b,cm
A5.2试验开始之前,汽车应以侧向加速度为3m/s2的相应车速沿半径约为15m的圆周行驶500m,以使轮胎升温。
A5.3接通仪器电源,使之预热到正常工作温度。A5.4汽车以最低稳定车速行驶,调正转向盘转角,使汽车能沿圆弧行驶。在进入圆弧路径并达到稳定状态后,开始记录并保持油门和转向盘位置在3秒内不动(允许转向盘转角在士10°范围内调正)之后,停止记录。汽车通过试验路径时,如撞倒标桩,则试验无效。增加车速,但侧向加速度增量每次不大于0.5m/s2(在所测数据急剧变化区,增量可更小一些)。重复上述试验,直至做到侧向加速度达到6.5m/s,或受发动机功率限制,或汽车出现不稳定状态时的最大侧向加速度为止。A6试验数据处理及结果表达
A6.1侧向加速度α的确定
侧向加速度值可按下述三种方法之一求得:用横摆角速度乘以汽车前进车速a.
用加速度计测量记录数值求出。加速度计的输出轴应与汽车纵轴垂直。如果加速度计的输出b.
包括有车箱侧倾角Φ的作用,则应按所记录的加速度值减去g·sin@加以修正(g为重力加速度);c。用前进车速的平方除以圆弧路径中心线的半径。A6.2转向盘转角6及侧向加速度a,曲线根据记录的转向盘转角及侧向加速度a求出6-a,曲线,绘于图A2、图A3上。注:最大总质量和轻载两种状态(规定见前4.3)可绘于同图上,在数据处理时,为了计算及阅读方便,各变量不严格按坐标系规定,左转右转均取为正,并可绘于同一图上。A6.3车箱侧倾角Φ及侧向加速度a,曲线根据车箱侧倾角Φ及侧向加速度a求出Φ-a曲线,绘于图A4、图A5上。注:严格来说前进车速应为第五车轮测定车速经过侧偏角修正的数值,但 ISO没规定具体修正方法。A6.4汽车重心侧偏角β与侧向加速度a曲线根据记录的汽车重心侧偏角β及侧向加速度a求出β-α,曲线,绘于图A6、图A7上。注:汽车重心侧偏角β要用专门的仪器方法来测量,国内目前一般还难以进行。ISO4138也仅列为希望测量值。A6.5按下式把转向盘转角与侧向加速度6-a,曲线转换成(3,-a)-a,曲线1(—1
(8, 82)
式中,,,2-汽车前后轴侧偏角,);6。—汽车最低稳定车速通过圆弧路径时转向盘转角,(°);—-汽车以某车速(侧向加速度)通过圆弧路径时,转向盘转角,();260
汽车轴距,m;
R圆孤路径半径,30m。
GB/T 6323.6—94
找出(3一2)a,曲线后,再按本标准6.1.5方法找出中性转向点的侧向加速度a,不足转向度U及车箱侧倾度K。,并填入上述表2。+b
图A1圆弧形试验路径
.,(°)
图 A2方向盘转角特性(右转)
图A3方向盘转角特性(左转)
GB/T 6323.6—94
图A4车箱侧倾角特性(右转)
6汽车重心侧偏角特性(右转)
图A5车箱侧倾角特性(左转)
图A7汽车重心侧偏角特性(左转)试验汽车型号
制造厂名
发动机号
行驶里程
前轮距
轻载质量
前轴载质量
厂定最大总质量
前轴载质量
前轮胎型号
前左轮气压
花纹高度
前左轮
后轮胎型号
后左轮气压
花纹高度
后左轮
车轮定位参数
主销内倾
主销后倾
车轮外倾
前左轮
后左轮
车轮前束
转向盘直径
所用仪器
测转向盘转角
测横摆角速度
测汽车前进速度
测侧向加速度
测车箱侧倾角
试验地点
路面状况
GB/T 6323. 6-94
附录B
一般数据表
(补充件)
试验汽车编号
出厂日期
底盘号
后轴载质量
后轴载质量
前轮辋型号
前右轮气压
前右轮
后轮辋型号
后右轮气压
后右轮
前右轮
后右轮
转向盘自由行程
场地坡度
大气温度
试验日期
试验参加人员
数据处理人员
驾驶员
附加说明:
GB/T6323.6-
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清华大学、长春汽车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伦景光、陈学众。264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