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7397.3-1998 非广播磁带录像机测量方法 第3部分:FM记录的音频特性
GB/T 7397.3-199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7397.3-1998

中文名称:非广播磁带录像机测量方法 第3部分:FM记录的音频特性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1998-01-01

实施日期:1999-06-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493277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电信、音频和视频技术>>音频、视频和视听工程>>33.160.40视频系统

中标分类号:通信、广播>>广播、电视设备>>M71录制设备

关联标准

采标情况:idt IEC 1041-3:1993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5897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18, 字数:24千字

标准价格:13.0 元

出版日期:2004-04-05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8-11-17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电子工业部第三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电子)

标准简介

本标准适用于非广播磁带录像机调频(FM)记录的音频特性测量。FM记录的音频系统采用倾斜磁迹记录,与视频信号记录的磁迹类似。这种记录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两个通道、高保真和使用降噪压扩器。 GB/T 7397.3-1998 非广播磁带录像机测量方法 第3部分:FM记录的音频特性 GB/T7397.3-1998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7397.3—1998
idtIEC1041-3:1993
非广播磁带录像机测量方法
第3部分:FM记录的音频特性bzxz.net
Measuring methods for non-broadcast videotape recordersPart 3:Audio characteristics for FM recording1998-11-17发布
1999-06-01实施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GB/T7397.3—1998
本标准等同采用IEC1041-3:1993《非广播磁带录像机测量方法第3部分:FM记录的音频特性》。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录制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电子工业部第三研究所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田玉静、罗南秀。1
GB/T7397.3—1998
IEC前言
1)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是由各国家电工委员会(IEC国家委员会)组成的一个世界性的标准化组织。EC的宗旨是促进在电工和电子领域中所有标准化问题的国际间合作。为此,除了开展其他活动外,IEC还发布国际标准。这些标准是委托技术委员会制定的,任何IEC国家委员会对所感兴趣的标准项目可以参加其制定工作。与IEC建立联系的国际的、政府的和非政府的组织也可参与此项工作。IEC与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按照两个组织之间协商确定的条件密切协作。2)EC关于技术问题的正式决议或协议,尽可能地表达所讨论的问题在国际上的一致意见。起草文件的技术委员会代表了关心这些技术的所有国家委员会。3)这些决议和协议以标准、技术报告或指南的形式发布,以推荐的形式供国际上使用,并在这个意义上为各国家委员会所接受。
4)为了促进国际间的统一,IEC国家委员会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将IEC标准直接地应用于他们的国家或区域标准中。EC标准和相应国家或区域标准之间的任何差异,应在相应的国家或区域标准中说明。
国际标准IEC1041-3由IEC60技术委员会(记录)的60B分会(视频记录)制定。本标准的文本基于下列文件:
60B(CO)128
表决报告
60B(CO)141A
对DIS的修正
60B(CO)145
批准本标准的所有表决信息可在上表所列的表决报告里找到。2
表决报告
60B(CO)153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非广播磁带录像机测量方法
第3部分:FM记录的音频特性
Measuring methods for non-broadcast videotape recordersPart 3:Audio characteristics for FM recordingGB/T7397.3—1998
idtIEC1041-3:1993
本标准适用于非广播磁带录像机调频(FM)记录的音频特性测量。FM记录的音频系统采用倾斜磁迹记录,与视频信号记录的磁迹类似。这种记录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两个通道、高保真和使用降噪压扩器。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2018—1987磁带录音机测量方法(neqIEC94-3:1979)GB/T9001—1988音频放大器测量方法(eqvIEC268-3:1983)GB/T9029—1988录放音设备抖晃测量方法GB/T15522—1995VHS型12.65mm螺旋扫描盒式录像系统的调频音频记录SJ/Z9140.1—1987声系统设备第1部分:概述SJ/Z9140.3—1987
声系统设备第8部分:自动增益控制装置SJ/Z9141.3—1987视听、视频和电视设备与系统第4部分;系统中互连的优选配接值IEC843:1987采用8mm磁带螺旋扫描盒式录像系统3测试条件
3.1FM音频信号和FM视频信号应同时记录。-V8
3.2录像机的输入视频信号应该是100/0/75/0的彩条,幅度为1V(p-p)。3.3为了测定基准输入电平,需要一个专门的校准带(见5.1),在校准带一段上记录400Hz正弦波,其频偏由被测录像机所属的录像系统标准规定(见下注)。记录频偏应由下列程序决定。3.3.1如果录像机提供可调整的增益控制,则应将其调到预置中心位置。调整录像机的输入电平,使得记录重放得到的输出电平V。与重放上述校准带所得到的输出电平V。相同。3.3.2如果录像机未提供可调增益控制,则调整输入电平使录像机记录重放得到的输出电平V。与重放上述校准带所得到的输出电平V。相同。3.4峰值记录电平对应于100%调制度(频偏按照有关规定)。3.50VU指示所需的输入电平对不同录像机系统是不同的。3.6对被测录像机所规定的每一种带速,测量其音频特性。注:基准输入电平与下面规定的调制度一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8-11-17批准1996-06-01实施
GB/T7379.3—1998
·对Beta和VHS系统,按照GB/T155221995为33%·对8mm录像系统,按照IEC843:1987为60%。上述参数的比较见图15。
4测量方法
4.1幅度频率响应
4.1.1本测量测定在规定的频率范围内整个特性偏离平坦响应的最大偏差。4.1.2测量电路连接如图1所示。4.1.3测试信号为叠加有正弦扫频信号(覆盖频率范围从20Hz~20kHz)的1kHz正弦波。1kHz正弦波的输入电平为3.3.1和3.3.2规定的基准输入电平。扫频正弦波的输入电平应低于1kHz正弦波输入电平20dB。4.1.4用频谱分析仪测量重放输出信号中除1kHz以外的频谱分量。4.1.5计算20Hz~20kHz频率范围内相对手400Hz的幅频响应。4.1.6以分贝为单位分别给出L和R通道相对于400Hz响应的最大正、负偏差的测量结果。幅频响应最好以频率函数的图形曲线表示(见GB/T9001—1988的21.1.2e)。4.2信噪比(AGC断开)
4.2.1本测量测定在基准记录电平下记录的音频信号的重放输出电压与无输入信号记录的重输出噪声电压之比。
4.2.2测量电路连接如图2所示。4.2.3在下列条件下应作两种记录:1)测试信号是400Hz的正弦波。录像机的输入电平应是在3.3.1定义的基准输入电平。2)无音频信号加到录像机。
录像机的音频输入端应由一个600Q屏蔽电阻端接。可调记录控制应置于与4.2.3.1)规定的位置。4.2.4按照SJ/Z9140.1--1987的6.2.1,采用真值均方根表测量重放输出电平V。。测量噪声(V.)时加A计权特性滤波,其允差为1型(按照SJ/Z9140.1—1987的附录A)。信噪比S/N是按4.2.31)记录重放的输出电平V。与按4.2.32)记录重放的输出噪声电平V.之比。
8/N=201g :(dB)
4.2.5以分贝为单位分别给出L和R两个通道信噪比的测量结果。4.3信噪比(AGC接通)
4.3.1当被测录像机AGC接通时,本测量测定基准记录电平下记录的音频信号重放输出电平与无输入信号时记录的重放输出噪声电之比。4.3.2测试电路连接如图3所示。4.3.3在下列条件下记录:
·测试信号是一串猝发的400Hz的正弦波。·门脉冲(图3b)时间t应等于测量时的保持时间(见4.9)。·录像机的输入电平V1是按3.3.2规定的基准输入电平。4.3.4采用示波器测量重放输出电平的峰-峰值V。。?按照SJ/Z9140.1,通过充差为1型的A计权特性的滤波器用真值均方根表测量有效噪声电平V.(图 3e)。
GB/T7379.3—1998
·信噪比是按照4.3.3记录重放的输出电平V。(图3c)与噪声电平Vr的比。S/N=(201g )
。)-9(dB)
式中:Va=V.XN%
4.3.5以分贝为单位分别给出L、R两个通道的信噪比测量结果。4.4动态范围(AGC断开)
4.4.1本测量测定最大输出电压与没有输入信号时记录的输出噪声电压之比,最大输出电平为达到3%总谐波失真时的输出电平。
4.4.2测量电路如图2所示。
4.4.3按下列两种条件记录:
1)测试信号是400Hz的正弦波。录像机的输入电平从基准输入电平等阶地增加并记录重放,直到重放输出电平V中总谐波失真等于3%。
基准输入电平在3.3.1中定义。
2)无音频信号输入录像机。录像机的音频输入端端接600Q的屏蔽电阻。记录增益控制调整到3.3.1规定的位置。4.4.4采用4.2.4所说的均方根表测量重放输出电平Vm4.4.5按照4.4.31)记录重放输出电平Vm与按照4.4.32)记录重放的输出噪声电平V之比定义为动态范围DR,V,按照4.2测得。Vm(dB)
DR=201g V
4.4.6以分贝为单位分别给出L和R两个通道的动态范围测量结果。4.5动态范围(AGC接通)
动态范围是峰值节目重放输出电平与计权噪声输出电平两者之差。AGC和降噪系统在不能关断的情况下,用准静态测试信号测量动态范围是困难的。合适的测量方法研究之中,以后将予补充。
4.6谐波失真
4.6.1本测量测定采用基准记录电平时的总谐波失真。4.6.2测量电路如图4所示。
4.6.3测试信号为总谐波失真小于0.01%的400Hz正弦波。输入电平为3.3.1规定的基准输入电平。如果没有可调的记录增益控制,则录像机的输入电平按3.3.2规定。4.6.4用总谐波失真仪测量输出重放信号的总谐波失真。4.6.5以百分数分别表示L和R两个通道的总谐波失真的测量结果。注:本测量按照GB/T2018—1987的4.12。4.7通道串音
4.7.1本测量测定一个通道进入另一通道的串扰。4.7.2AGC断开
测量电路如图5所示。
测试信号为一个正弦波扫频信号,其频率覆盖范围从20Hz~20kHz。录像机的输入电平为3.3.1定义的基准输入电平。按下列两种条件记录:
GB/T7379.3—1998
1)L通道记录测试信号,R通道的输入端端接600Q电阻。2)R通道记录测试信号,L通道的输入端端接600Q电阻。4.7.3AGC接通
测量电路如图6所示。
使用两种测试信号:
一4.7.2规定的正弦波扫频信号,—1kHz的正弦波。
输入电平为3.3.2定义的基准输入电平。按下列两种条件记录:
1)L通道记录扫频测试信号,R通道记录1kHz的正弦波。2)R通道记录扫频测试信号,L通道记录1kHz的正弦波。4.7.4用频谱分析仪测量L和R通道的重放输出信号。4.7.5按图7和图8绘出幅度频率响应曲线:-L通道和R通道[按4.7.21)或4.7.31)记录]R通道和L通道[按4.7.22)或4.7.32)记录。4.7.6根据图7和图8所示幅频响应曲线,测得两条曲线之间在频率F1、F2和F:的差AB和C,即为通道串音,用分贝数表示。
4.7.7通道串音的测量结果,应按频率F1,F2和Fs列表,用分贝数表示:—R通道对L通道的串音(图7)
-L通道对R通道的串音(图8)
频率F1和F3分别是20Hz和15kHz,F2是B值最大的那个频率。应说明AGC条件(断开或接通)。注:本测量按GB/T2018-1987的4.13进行。4.8通道隔离
4.8.1本测量测定一个通道对另一个通道的隔离度。4.8.2AGC断开
测量电路如图5所示。
测量信号为400Hz的正弦波。
录像机的输入电平按3.3.1规定。按下列两种条件记录:
1)L通道记录测试信号,R通道的输入端端接600Q电阻。2)R通道记录测试信号,L通道的输入端端接600Q电阻。4.8.3AGC接通
测试电路如图6所示。
采用下列两种测试信号:
-400Hz的正弦波;
—1kHz的正弦波。
输入电平为3.3.2规定的基准输入电平。按下列条件作两种记录:
1)L通道记录400Hz正弦波测试信号,R通道记录1kHz的正弦波测试信号:2)R通道记录400Hz正弦波测试信号,L通道记录1kHz的正弦波测试信号。4.8.4通过选频电平表(400Hz)或频谱分析仪测量L和R通道的音频输出电平。按照4.8.21)或4.8.31)记录重放。4
通道的输出电平
R通道的输出电平
GB/T7379.3—1998
按照4.8.22)或4.8.32)记录重放。VR)R..R通道的输出电平
(VL)R....
L通道的输出电平
4.8.5L通道对R通道的隔离度SCL:(V(dB)
SCL=201g VRR
R通道对L通道的隔离度SCR:
(VLR(dB)
SCR=201g VR)
4.8.6以分贝为单位分别给出通道隔离度的测量结果SCL和SCR并说明AGC状态(关断或接通)。4.9AGC工作和启动/恢复时间
4.9.1本测量测定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特性。4.9.2测量电路如图9所示。
4.9.3增益特性测量
测试信号是400Hz的正弦波,其幅度从零按相等的步级增加到略高于输出信号幅度的值(见图10)。
用示波器测量输出信号的峰-峰幅度。测量结果用如图10所示的输出幅度/输入幅度响应曲线表示,这里较低的(A)和较高的(C)电平点指出了AGC极限范围。
4.9.4电-电方式的启动和恢复时间(保持时间)的测量测试信号是如图11a中所示的1kHz的正弦信号,其幅度在1s期间内为基准AGC电平[图10中的(B)点7+6dB,随后幅度低于AGC下限电平3dB。用示波器测量输出信号峰-峰幅度。启动和恢复时间如图11b所示。
4.9.5录/放方式的启动和恢复时间的测量用与电-电方式相同的方法(见4.9.4)对重放期间的输出信号进行测量。4.9.6测量结果的表示
对4.9.3、4.9.4和4.9.5各条规定的特性,分别报告L和R通道的测试结果。注:图12示出了启动瞬态特性的例子。4.10开关噪声
4.10.1本测量测定来自相继磁迹的连接信号所引起的干扰。这一干扰随音频信号的频率增加而增加。4.10.2测量电路如图13所示。
4.10.3测试信号是10kHz的正弦波。输入到录像机的电平应调整到比基准输入电平低10dB。4.10.4测量仪器需符合SJ/Z9140.1—1987附录A中A2规定的准峰值表。10kHz音频输出电压V.应直接测量。干扰输出电平V,应经过一个具有3kHz截止频率和每倍频程最少衰减48dB的低通滤波器(图14)测量。
由于开关信号引起的信噪比(S/N))s定义为:Y(aB)
(S/N)s=201g
4.10.5以分贝为单位分别给出L和R通道由于开关信号而产生的信噪比测量结果。4.11抖晃
GB/T7379.3—1998
本测量按照GB/T9029—1988的规定。5校准带
5.1概述
本节适用于第3章测试条件里所讲的校准带。5.2磁带
校准带应从适用于被测录像机的录像磁带中选取(副基准带更好)。5.3记录音频信号
5.3.1FM载波格式
FM载波的格式应遵从被测录像机的标准。5.3.2FM载波的构成
音频信号由三部分组成,并且与第3章规定的视频信号同时记录。第一部分是未调制FM载波,或者记录电平等于零电平。第二部分是在被测录像机标准中规定的具有基准频偏的FM载波。第三部分是被测录像机标准所规定的具有100%频偏的音频FM载波。5.3.3音频信号频率
音频信号频率是400Hz士2Hz。
如果必要,也可使用1kHz士5Hz的频率。5.3.4FM频偏的允差
FM载波的频偏应在5.3.2规定的基准频偏土5%之内。5.3.5通道间FM频偏差的允差
L和R通道间的FM频偏差应在0士5%之内。5.3.6音频信号的极性
每个通道的音频信号的极性应相同。5.4记录视频信号
5.4.1格式
与音频信号同时记录的视频信号的格式应该与被测录像机的格式相同。5.4.2视频信号的类型
在5.4.1中规定的视频信号类型应是彩条。如果必要,也可使用其他类型的视频信号。5.5标志与说明
校准带应通过带盒上的说明提供下列信息:a)电视制式(例如50场—25行NTSC)b)记录方式(例如BetaI,VHS-SP,8mm-SP等);c)制造厂名;
d)其他信息(例如记录信号的内容等)。注
1推荐用调制分析仪来保证在5.3.4和5.3.5中规定的频偏精度。2磁带的电磁特性和加到磁头上的记录电流对重放质量的影响比交流偏磁记录的要小。6
视频访子
发尘器·
当频信
发生活
I :icr
辛频信界
拉发生
\ Hz ~ H -sHz
视频信
壮生器
GB/T7379.3—1998
祝的人
频衍山
图1幅度频率响应测量电路连接
视频治入
颜VTR
并频输入
1 600菌七H
图2信噪比(AGC断开)和动态范围测量电路连接视倍
安生器
发牛器
AGC证
图3信噪比(AGC接通)测量电路连接颠培分析皮
真说的收志
初倍导
然生器
音师许号
发生器
现细作
光信5
拓拉人
圳旅入
GB/T7379.3—1998
图3(完)
战 VIR
= 400 Ha
51=保持时叫
V.cr.m.s.?
输山味
波头仪
图4谐波失真测量电路连接
视频行入
音现价山
微测VIR
许分折使
州音频电平衣
(OGHn)
图5通道串音(AGC断开)和通道隔离度(AGC断开)测量电路连接现
发生器
并额准号或
扫密发生据
百频临子发牛察
GB/T7379.3—1998
频屏分行仪
别音职心半表
图6通道串音(AGC接通)和通道隔离度(AGC接通)测量电路连接出
R道明区
10x11x
图7R通道对L通道的串音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