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7690.2-200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7690.2-2001
中文名称:增强材料 纱线试验方法 第2部分:捻度的测定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1-05-11
实施日期:2001-12-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187869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纺织和皮革技术>>复合增强材料>>59.100.10纺织玻璃纤维材料
中标分类号:建材>>陶瓷、玻璃>>Q36玻璃纤维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5页
标准价格:8.0 元
出版日期:2001-12-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87-04-21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人:王玉梅、张游、葛敦世、陈尚、高旭东
起草单位: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
归口单位:全国玻璃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主管部门: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玻璃纤维、碳纤维和芳纶纤维纱线捻度的测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单纱(一次加捻)、合股纱或缆线(二次或多次加捻)。对于合股纱和缆线,本方法通常仅适用于终捻的测定。本方法适用于卷绕纱。如果试样为经轴纱(经纱)或从织物中抽取的纱,则测试结果仅作为状态指示。本方法不适用于定长纤维制品。 GB/T 7690.2-2001 增强材料 纱线试验方法 第2部分:捻度的测定 GB/T7690.2-2001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GB/T7690.2—2001
本标准等同采用1SO1890:1997增强纱线捻度的测定\,在技术内容上与ISO1890:1997完全等同,本标准是对GB/T7690.2一1987《纺织玻璃纤维连续纤维纱和定长纤维纱撼度的测定》标准进行的修订,与GB/T7690.2-1987标准的主要区别如下:1.在应用范围上更为广泛,除原标准覆盖的玻璃纤维纱线外,还包括了碳纤维和芳纶纤维;2.取消了原标准中的抽样提序,减少了单个样品的试验次数,使试验更加篇化;3. 取消了原标准中的附录 A(参考件)和1附录 B(补充件)。本标准是GB/T7690《增强材料纱线试验方法》的第2部分、GB/T7690增强材料纱线试验方法包括以下几部分:第1部分(即GB/T7690.1)线密度的测定;第2部分(即GB/T7690.2)挖度的测定:第3部分(即GB/T7690.3)玻璃纤维断裂强力和断裂仲长的测定;第4部分(即GB/T 7690.4)硬挺度的测定第5部分(即GB/T7690.5)玻璃纤维纤维直径的测定;第6部分(即GB/T7690.6)捻度平衡指数的测定,本标准从生效之口起同时代替GB/T7690.21987。本标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玻璃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玻璃纤维产品质最监督检验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玉梅、张游,葛敦世、陈尚、高旭东。GB/T7690.2—2001
ISO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各国家标准机构(ISO成员机构)的世界性联合组织,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通常由IS)技术委员会进行。每个对技术委员会确文的项目感兴趣的成员机构,都有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有联系的政府性和非政府性国际组织也可参加这项工作。1S()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FC)在所有电.工标准化事务方面紧密合作。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各成员机构表决。作为国际标准发布至少需要75为的成员机构投票赞成。
国际标准1SO1890由TSO/TC61塑料技术委员会的SC13复合材料和增强纤维分技术委员会制定。
本版是第三次版,取代第二版(ISO1890:1986)。x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增强材料
纱线试验方法
第2部分;捻度的测定
Reinforcements-Test methodfor yarnsPart 2.Determinalion of twist本标规定了玻璃纤维碳纤维和笋纶纤维纱线捻度的测定方法,GB/T 7690.22001
idt ISo 1890:1997bZxz.net
代替 GR/T 7690. 2—1987
本标准适用于单纱(次加捻)合股纱或缆线(二次或多次加捻)。对十合股纱和缆线,本方法通常仅适用于终捻的测完。
本方法适用于卷绕纱。如果试样为经轴纱(经纱)或从织物中抽取的纱,侧测试结果仅作为状态指示。
本方法不适用于定长纤维制品,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13/1 7600.1一2001增强材料纱线试验方法第1部分:线密度的测定(id:IS0 1889:1997)GB/T18374--2001增强材料术语及定义3定义
本标推采用下列定义:
Z捻(Ztwist)绒S捻(stwist).垂直撑任纱线,如果纤维或单丝围绕它自身的中轴形成的螺旋线以与字所Z或$的中间部分村同的方向倾斜,则相应地称为Z懿或S掩。本标准涉及的其术语及定义按GB/T18374的规定,4原理
已长度的试样的捻度川以通过解捻来消除,即样对于试样的男一端.旋转一端,自至组成试样的所有单元(纱或单丝)平行,记录纱线的抢向利使「米长度的纱线消除捻度所需的转数即为捻度。测量时必须考虑到退缇方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当纱线切向退绕时,不会引起度的变化。如果是端部退绕,则捻度测试值要根据管纱周长而修正,将根据纱从卷装的底部或顶端退号而增加或减少。本标准规楚的方法是基于切向退绕系统的。如需要、端部退绕修正捻度讨通过测量或由式(1)得到近似值。T*= T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1-05-11批准(1
20011201实施
GB/T 7690.2—2001
式中:—端部退绕的像正值;
D—取样处管纱的直径,以m为单位。5仪器
5.1捻度试验机,具有两个夹具,一个夹具可水乎移动,另一个夹具固定在铁杆上可以转动。挖度试验机应满足下列条件;
一-:能精确测量到1个抢回。
夹具应能夹紧纱线,不打滑,不损伤纱线。..-应配有能精确到土1mm的测量两夹具间纱线长度的装置。一应能调节夹具间纱线的张力至规定值。实际上,对于单纱(和合股纱或续线的终捻),此张力并不影响测试结果。对于常规检验和由解抢产生的纱线仲长的测量不做要求时,张力的调节机构可以省略,但要确保试样被固定在夹具间时,应恰好被翻直。夹具间的初始距离应为500mm士1mm。一对于没有捻度或捻度20捻/m的碳纤维纱,线纱规范和测试委托人可以要求采用一种能够测试给定试样长度L为4m三L三5m的带有固定夹具的操作台进行。为了计算捻度,实际长度测量应精确至0.05m
5.2分样针或薄片。
5.3放大镜,便于分离纱线时观察试样。6试样
测量是基于从单位产品或实验室样本中连续取三个试样进行的。纱线规范或测试委托人可以规定测试更多的试样,这些试样通常取自同一单位产品和实验宰样本上的相邻位置。此外,也可以规定在单位产品或实验室样本内不同的莅置重复测试,若卷装是圆柱体,则以一定的间距,若不是柱体,则在其圆柱体部分进行测试。
7调湿和试验环境
不需要调湿。仲裁检验时,应在温度(23土2)℃,相对度(50士10)%的环境中进行测试。8操作
8.1单纱
8.1.1必要时,调节纱线的张力为 0.25 cN/tcx士0.1 cN/tcx。8-1-2若需要,先按GB/T 7690.1规定的方法测量纱线线密度。8.1.3确保待测单位产品或实验室样本有表面损伤。若需要,去除表层纱以获得未受损的纱线。8.1.4切向(垂直于卷装的轴线方向)将纱邀出,勿切断:直接夹到度机的固定可转动夹具上.再将另一端夹到滑动夹上。确保试样被固定在两夹具间时恰好被绷直。8.1.5抢度试验机清零。
8.1.6以解捻方向旋转转动夹具,直垒使插在组元纱间的分样针或薄片可以完全在转动夹,具和滑动夹具之间移动:若需要,可用放大镜和分样针配合来确定是否完全解捻。8.1.7记录按度机计数器的读数和捻向。(2抢或S挖)8.1.8重复另外两次测量。
8.2合股纱和缆线
第8.1条所描述的过程可同样适用于合股纱和缆线终捻的测量。终捻测量完毕后·如果初捻也需测10
定,则按下述步骤进行:
终捻测量完毕后:
GB/T 7690.2—-2001
8)割断试样的所有纱,只保留一根;b)将计数器清零并保证试样在较小的张力下保持直挺:c)测量鲶度,应注意到试样的实际长度:d)若需要(对于缆线).重复上述操作,以测定初捻。9结果表示
试样的懿度按式(2)计算:
式中;T—试样的捻度,捻/nm1;
N——使试样解挽所需转数:
解捻前标准张力下试样的长度.m。以三个试样测试平均值T作为测试结果报告值-以/m为单位。若试择多于3个(见第6章)结果的处理按纱线规范或测试委托人的要求进行。10精密度
出于缺乏有效的实验室试验数据,所以不明确本测试方法的精密度。当获得实验案试验数据后,将在修订版本中增加精密度陈述
11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说明参照本标准;
b)被测纱所有详细、必要的说明;e)抽样程序和试样长度不是0.5m长时的处理方式;d)测试结果(抢向和挽度),若需要,还应有每个试样的测试结果;e)本标准中提及的任何操作细节,以及可能影响结果的任何因素:{)试验日期。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