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 11410-1989 短波广播网覆盖技术规定
GB 11410-1989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 11410-1989

中文名称:短波广播网覆盖技术规定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1989-07-04

实施日期:1990-02-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1352236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33.060.10

中标分类号:通信、广播>>广播、电视网>>M60广播、电视网综合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21, 字数:38000

标准价格:14.0 元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89-05-23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广播电影电视部标准化规划所

归口单位:全国广播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短波双边带调幅广播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和计算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短波广播双边带调幅广播网的规划、电台服务区的估算和电台间干扰的估算。 GB 11410-1989 短波广播网覆盖技术规定 GB11410-1989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1410—1989
短波广播网覆盖技术规定
Technical bases of HFBC coverage1989-07-04发布
1990-02-01实施
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短波广播网覆盖技术规定
Technical bases ofHFBC coverage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短波双边带调幅广播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和计算方法。GB11410—1989
本标准适用于短波广播双边带调幅广播网的规划、电台服务区的估算和电台间干扰的估算。2术语定义
2.1短波广播频段
在无线电频谱中划分给短波广播专用,或与其他业务共用的若干段,统称为短波广播频段。其中前者称为专用段,后者称为共用段。2.2发射带宽
每一个短波调幅广播发射信号在短波广播频段中所占的频带宽度,称为发射带宽。2.3频道
短波广播频段中的一个以标称载频为中心,其宽度等于发射带宽的频带。2.4频道间隔
两个相连频道的标称载频之差。2.5射频信噪比(SNR)
为保证得到满意的收听质量所需要的欲收信号场强与等效噪声场强(包括接收机内部噪声和外部噪声的综合效应)的最小比值,以分贝表示。2.6射频保护率(PTR)
为保证得到满意的收听质量所需要的欲收信号场强与干扰信号场强的最小比值,以分贝表示。欲收信号和干扰信号载频相同(或偏差小于允许限度)时的射频保护率称为同频道保护率。载频不相同时的射频保护率称为邻频道保护率。邻频道相对保护率是邻频道保护率与同频道保护率之差。2.7基本最高可用频率(MUF)
短波传播中只考虑电离层折射作用传播模式时的最高可用频率。2.8场强时中值
在测量时段(1h内)中有50%时间达到或超过的场强值。2.9场强时中值的月中值(简称“场强中值”)对于给定小时,在一个月内有50%日子达到或超过的场强时中值。2.10短期(1h内)衰落
场强在一个小时内的衰落变化。在该小时内有10%时间达到或超过的值称为上十分值;有90%时间达到或超过的值称为下十分值。上、下十分值通常均相对于场强时中值计。2.11长期(日-日)衰落
对于给定小时,在一个月内各天场强时中值的日-日波动变化。在该月内有10%日子达到或超过的国家技术监督局1989-07-04批准1990-02-01实施
GB 11410—1989
值称为上十分值,有90%日子达到或超过的值称为下十分值。上、下十分值通常均相对于月中值计。2.12最低可用场强Emn。
当只存在自然噪声和人为噪声而没有其他电台干扰时,为得到满意的收听质量所需要的场强最小值。
2.13可用场强
当存在自然噪声、人为噪声和其他电台的干扰时,为得到满意的收听质量所需要的场强最小值。2.14要求服务区
主管机关要求提供广播服务的区域。一般用CIRAF区、四分之一CIRAF区、以试验点为代表的部分CIRAF区或扇段服务区表示。
2.15CIRAF区(\CIRAF”系“国际高频广播大会”的缩写)国际《无线电规则》附录2中规定的广播服务区图(见图1)上所划分的广播对象地区。2.16扇段服务区
用要求服务区的内、外半径和方位角范围所构成的扇段表示的服务区。2.17试验点
在要求服务区内,用以代表该服务区进行计算的一组接收点。2.18基本电路可靠度(BCR)
对于一条电路,使用单个频率时,达到规定射频信噪比的概率。2.19基本接收可靠度(BRR)
对于给定接收点,计入所有传输频率的综合效果后,达到规定射频信噪比的概率。2.20基本广播可靠度(BBR)
对于要求服务区,计入所有传输频率的综合效果后,以该服务区中80%试验点达到或超过的值为表征,达到规定射频信噪比的概率。2.21同步广播网
使用完全相同或接近完全相同的频率并广播同一节目的一组发射机。2.22同步广播保护率
同步广播网内各发射机之间的射频保护率。2
GB11410—1989
3代号
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
国际频率登记委员会。
3.3WARC—HFBC—1984/1987
GB11410—1989
国际电信联盟召开的关于短波广播规划的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日内瓦,1984/1987)。主要技术指标
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
短波广播主要技术指标
短波广播频段(包括专用和共用段)频道间隔(kHz)
标称载频(kHz)
发射带宽(kHz)
射频信噪比(dB)
同额道保护率(dB)bZxz.net
邻频道相对保护率(dB)
载频间隔5kHz
载频间隔10kHz
载频间隔15kHz
载频间隔20kHz
同步广播保护率(dB):
同步发射机间距L:L<700km
700km频率容限:
L<2500km
当载频功率<10kW,2.3~4MHz
4~5.95MHz
5.95~26.1MHz
当载频功率>10kW,(Hz)
同步发射机频率容限(Hz)
短期(1h内)衰落:
上十分值(dB)
下十分值(dB)
长期(日-日)衰落:
上十分值(dB)
下十分值(dB))
接收机内部噪声等效场强(dB(uV/m))5060kHz以上
5060kHz以上
天电噪声
试验点
基本广播可靠度(%)
指标数值
见表2
5的整数倍
20×10-6
15×10-6
10×10-6
见表3
见表3
见5.1.6条
见A2.2条C26)
GB11410—1989
注:1)也可用5kHz间隔,以对不同地区交叉发射。2)有关数据已包括在HFBC86G程序包内(见附录A)。3)制订国际规划时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为34dB。4)制订国际规划时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为17dB。5)制订国际规划时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为3.5dB(uV/m)。6)如服务区内一个试验点也没有,可根据需要补充试验点。2短波广播频段(包括专用和共用段)表2
修正磁纬度1)
频率范围
2300~2495
3200~3400
3900~4000
4750~4.995
5005~5060
5950~6200
7100~7300
95009900
11650~12050
13600~13800
15100~15600
17550~17900
21450~21850
25670~26100
发射频率/预测基本MUF
中心频率
频带宽度
3长期(日-日)哀落的上、下十分值表3
上十分值
下十分值
上十分值
频道数
(宽度以10kHz计)
下十分值
注:1)在通过收、发端的大圆路径上,离路径端点各1000km处的两个控制点之间,如有任意点的修正磁纬度达到或超过60°,则采用≥60°栏的值。修正磁纬度的有关数据已包括在HFBC86G程序包内(见附录A)。5
5计算方法和测量方法
5.1短波传播预测方法
GB11410—1989
参照采用WARC一HFBC一1984/1987通过的短波广播规划用短波传播预测方法。根据这个方法编制的短波传播预测程序HFBC86G见附录A。其基本技术基础的要点分述如下:5.1.1电离层参数
5.1.1.1E层参数
5.1.1.1.1E层临界频率(foE)
对于2000km以内的路径,在路径的中点计算f。E。对于2000km以上的路径,则在路径的两个控制点(路径上分别离发射机和接收机1000km处)计算fE。在这些点上确定太阳天顶角x(用度表示),于是:
foE=0.9[(180+1.44R12)cosxJ0.25(MHz)式中=,当080时;
2\=90(11,当80116时
a=89.907,当≥116时;
R12—一十二个月流动平均太阳黑子数。5.1.1.1.2E层基本MUF的预测CE(D)MUF) (1)
计算E层基本MUF时,采用路径中点(对于2000km以内路径)的foE值或两个控制点(对于2000km以上的路径)上的f。E值中的较低值。长度为D的路径的基本MUF由下式给出:E(D)MUF=fE·Seci110
式中:110—
为电波在110km高度处的入射角。E层截止频率fs
5. 1. 1. 1. 3
为计算E层截止频率,取路径中点(对于2000km以内路径)上的f。E值或两个控制点(对于2000km以上的路径)上的foE值中的较高值。f.-1.05·foE·secp.
(3)
【RcosAr
式中:9.arcsin[R+110];
地球的半径(6371km);
一F2层模式的垂直辐射角。
5.1.1.2F2层参数
5.1.1.2.1F2层临界频率(f。F2)和M(3000)F2因子按电离层数字图方法分别计算F2层临界频率和M(3000)F2因子。数字图函数为一包含时间,地域变化的富氏级数,其一般形式如下:W(a.9,T)=
.G(2,0)+
.G(a,e)+sinT
U2-1,G(,0)
式中:G(>,0)一—表征地域变化的地理坐标函数,见表4,T
—以角度表示的世界时(UTC)(-180表中:
主纬度变化
X-arctanl';
'-1/Vcos
磁倾角;
GB11410—1989
表4地理坐标函数G,(入,0)
(X为a和e的函数,m为经度的最高阶次)一阶
cosAcosg
cosAsine
sinXcoscoso
sinXcossing
sin1XcosAcose
sin'iXcosAsing
一地理纬度(—90入90°),以北纬为正);二阶
cos*icos26
cos*icos20
sinXcoscos20
sinXcos\sin20
sin*2Xcos*/cos20
sin*2Xcos\/sin20
-地理经度(0360°,格林威治向东为正)qo=hoq:(i=1,m)
k.—ki-1——2
km-1+1
元m-1+2
km-1+3
km-1+4
cos\Icosm?
cos\ sinmg
sin.Xcos\cosmo
sinXcos\sinmo
sinXcos\Acosmo
sinXcos\sinmg
数字系数Us包括在HFBC86G程序软件包中的电离层数据文件(参见A2.2条)中。对于每个太阳黑子数,每个月份,f。F2数字图有988个数字系数;M(3000)F2有441个系数。该数据文件给出太阳黑子数R12为0和100时的数字系数。用线性内插或外插法计算给定R12值时的数字系数相应值。当R12超过150时,取R12为150时的值。将相应的U值代入(4)式,可算出foF2或M(3000)F2的值。5.1.1.2.2Fa层基本MUF的预测(F2(D)MUF)a.4000km以内路径:
根据大圆路径中点的foF2和M(3000)F2值,可用下式分别求得距离为0和4000km时的F2层基本MUF:
F2(0)MUF=foF2+f/2
式中f
一由地磁场参数决定的电子磁旋频率,MHz。F2(4000)MUF=1.1XfoF2·M(3000)F2由此,可用下式内插,求得给定距离D(km)时的F2层基本MUF中值:F2(D)MUF-F2(0)MUF+[F2(4000)MUF-F2(0)MUF)·M(D)式中:M(D)=1.64×10-7D2,当0++++++++++++(6)
......... (7)
M(D)=1.26×10-14D4—1.3X×10-10D3+4.1X10-7D2—1.2×10-*D,当800对这些路径(也许是长大圆路径)从距路径的每一端2000km处取控制点。在这些控制点上,分别按(6)式得出F2(4000)MUF值,选其中的较低值作为该路径的F2层基本MUF。5.1.2路径距离小于7000km时的场强预测假定电波经E层和F2层反射,沿大圆路径传播。每次反射称为一“跳”。一“跳”的最大跨距F2层为7
GB11410—1989
4000km,E层为2000km。每“跳”假定在跨距中点的电离层处作镜面反射。E层的等效反射高度取110km。F2层的等效反射高度是个变数,取决于电高层参数和使用频率。多“跳”传播时假定各“跳”跨距相等。
对于4000km以内路径,还考虑E层对F2层传播模式的遮蔽影响。对于4000km以外路径,忽略E层传播模式。
每种传播模式的场强中值的基本计算公式如下:Et=96.85+P.+G,—201gPl—L—L—Lm—Lg—L式中:E—
-短路径场强中值,dB(uV/m);
P——发射机输出功率,dB(kW)
:(8)
G.一一相对于各向同性天线的发射天线增益(相应干大圆路径的方位角和该传播模式的发射仰角),dB;
沿射线路径的斜投射距离,km;D
sin2Rn
cos(A+2Rn)
式中:D一路径距离,km;
R——地球半径,km,
4—一电波发射仰角,rad;
n——经电离层的反射次数。
L——电离层吸收损耗,dB,
677.2secqo
2·Ayn
(f+f)1.98+10.2
电波穿越D层时的入射角;
式中:Pp—
第“跳”中点的foE值,MHz。
-0. 04+e-2.937+0.845f0F,))/nL。一对于E层传播模式所加的吸收校正因子(对于F,层传播模式,L。=0),dB;当f0,取L=0dB
若L<-9,取Le=—9dB
当f>EMUF,L-0dB。
“超过MUF”损耗,dB;
当频率f高于给定模式的基本MUF(f.)时:f-1
Lm=130l
Lm与“跳”数无关,但限制在81dB以内。Lg——地面反射损耗,dB;
Lg=2(n-1)
极圈和其他系统损耗,dB;与路径长度、当地平均时间、地磁纬度和季节有关。其数值见表5a和表5b。
70~~75
04~07
GB11410—1989
路径小于2500km的Ls值
当地平均时间
冬季(北半球11月、12月、1月、2月)(南半球5月、6月、7月、8月)0.0
春、秋分季(3月、4月、9月、10月)0.0
夏季(北半球5月、6月、7月、8月)(南半球11月、12月、1月、2月)0.0
70~75
GB11410—1989
路径大于2500km时的L值
当地平均时间
冬季(北半球11月、12月、1月、2月)(南半球5月、6月、7月、8月)0.0
春、秋分季(3月、4月、9月、10月)0.0
夏季(北半球5月、6月、7月、8月)(南半球11月、12月、1月、2月)0.0
计算考虑了六种E层传播模式(只对于4000km以内路径)和六种F2层传播模式,选择其中场强最高的两个F2层传播模式和一个E层传播模式(只对于4000km以内路径),用功率相加法求得其合成场强,作为该路径的场强中值。5.1.3
路径距离大于9000km时的场强预测不分别考虑各种传播模式,而假定场强在“传输频率范围”内,即下限频率和上限频率fM之间,取决于非偏移吸收(靠近f时)和偏移吸收(靠近fM时),其间的变化关系根据实测数据求得适配的经验公式。其基本计算公式如下:10
Eu=Eof
GB11410—1989
(fm+fa)2
(fm+fa)2+(fi+fa)2
[(ft+f)2+(f+f)2
【(f+)+(f+f))
+P.+Gu+Ga-32.5
式中:Eu长路径场强中值,dB(uV/m);E。—自由空间传播场强,dB(uV/m);Eo=139.6—201gP
式中:PI-
沿射线路径的斜投射距离,km;假定电离层高度为300km。一发射频率,MHz,
式中:fbn
fb,min
上限频率,MHz;分别计算第一“跳”和最后一“跳”的值,取其中的较低值。fm=Kf,其中f,为基本MUF,K为校正因子,与昼夜变化和f,的绝对值有关,fo-i]+r
K=1.2+w#+x(
fbamin
一相应于控制点当地中午时间的f。值,MHz—24h内出现的该“跳”的f。值的最小值,MHz(9)
W、X和Y在表6给出。在整个路径的中点上确定大圆路径的方位角。这个角度用来在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数值之间作线性角度内插。表6用以确定校正因子K的W、X、Y值W
东-西
南-北
一下限频率,MHz,主要取决于电离层吸收,当路径在白天时:((1+0.009)R12
cosigoln
在求和中,太阳天顶角a按射线路径逐次穿过90km高度处确定。当>90时,取cos-0。
式中90—
一在90km高度处的电波入射角
1——校正因子,其值见表7
表7f公式中使用的1值
纬度()
路径一端
35N~35S
35N35S
另一端
35N~35S
35N~35S
在路径中点确定的冬季异常因数。1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