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3621-1999 100~1 000MHz接力通信系统的容量系列波道配置及设备的主要技术要求
GB/T 13621-1999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3621-1999

中文名称:100~1 000MHz接力通信系统的容量系列波道配置及设备的主要技术要求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1999-01-01

实施日期:2000-06-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850583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电信、音频和视频技术>>电信系统>>33.040.20传输系统

中标分类号:通信、广播>>通信网>>M18通信设备容量系列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GB/T 13621-1992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19, 字数:32千字

标准价格:13.0 元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2-08-19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杭州通信设备厂

归口单位:信息产业部(通信)

发布部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通信)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100~1000MHz频段接力通信系统的容量系列、波道配置、设备的主要技术要求及测量方法。本标准适用于100~1000MHz小容量接力通信系统的研究开发、引进、进网监测、工程设计、运营维护等。 GB/T 13621-1999 100~1 000MHz接力通信系统的容量系列波道配置及设备的主要技术要求 GB/T13621-1999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3621—1999
100~1000MHz接力通信系统的
容量系列波道配置及设备的主要技术要求
Capacity series and radio-frequency channelarrangement and equipmentmain technicalspecifications for 100~1 000 MHz radio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s
1999-11-11发布
2000-06-01实施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GB/T13621—1999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的有关条文及国内通信事业的发展,对国家标准GB/T13621—1992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对前版的内容有如下的重要改变:一修改了适用范围;
一增加了引用标准,
一增加了数字系统的主要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修改了380MHz频段的频率范围;一修改了图的描述形式。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GB/T13621—1992本标准由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研究所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清理、郭强。I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100~1000MHz接力通信系统的
容量系列波道配置及设备的主要技术要求
Capacity series and radio-frequency channelarrangement and equipment main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 100~1000MHz radio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s
GB/T13621—1999
代替GB/T13621—1992
本标准规定了100~1000MHz频段接力通信系统的容量系列、波道配置、设备的主要技术要求及测量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1001000MHz小容量接力通信系统的研究开发、引进、进网监测、工程设计、运营维护等。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7611—1987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路数字接口参数GB/T11313—1996射频连接器第1部分总规范SJ/T11071—1996N型射频同轴连接器SJ/T11072—1996BNC型射频同轴连接器SJ/T11073—1996SMA型射频同轴连接器GB/T14130—1993电缆数字段进网要求-般要求和试验方法(idtIEC1169-1:1992)GB/T12640—1990数字微波接力通信设备测量方法(negIEC835)GB13421—1992无线电发射机杂散发射功率电平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B/T6879—19952048kbit/s30路脉码调制复用设备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neqITV-TG.712)
GB/T3384—1982
3主要技术要求
3.1数字接力通信
3.1.1使用频段
380MHz频段
560MHz频段
模拟载波通信系统网络接口参数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11-11批准2000-06-01实施
800MHz频段
3.1.2容量系列
GB/T13621—1999
数字微波系统的容量是指每一射频波道传输的标称比特率。实际每一射频波道传输的比特率可因为各管理比特、性能控制比特及路旁业务等的插入而有所增大。在100~1000MHz范围内可采用的系统有:2.048Mbit/s系统:容量为2.048Mbit/s的数字接力系统,其等效话路数为30路,2X2.048Mbit/s系统:容量为2×2.048Mbit/s的数字接力系统,其等效话路数为60路。3.1.3波道配置
3.1.3.1380MHz频段
频率范围:368~372MHz及396~399.9MHz。4PSK调制方式时的波道配置(单位:MHz):第一组
第二组
两组中任选一组,共1对波道,收发间隔28MHz。3.1.3.2560MHz频段
频率范围:566.44~571.72MHz及586.44~591.72MHz。4PSK调制方式时的波道配置(单位:MHz)567.760
共2对波道,波道间隔2.640MHz,收发间隔20MHz2PSK、FSK调制方式时的波道配置(单位:MHz):第一组
第二组
两组中任选一组,共1对波道,收发间隔20MHz。3.1.3.3800MHz频段
频率范围:798~806MHz及843~851MHz。4PSK调制方式时的波道配置(单位:MHz):799.000
GB/T13621—1999
共4对波道,波道间隔2MHz,收发间隔45MHz。2PSK、FSK调制方式时的波道配置(单位:MHz):800.000
共2对波道,波道间隔4MHz,收发间隔45MHz。3.1.4工作方式、调制方式和转接方式804.000
设备工作方式为异频双工。调制方式为FSK、2PSK或4PSK。转接方式一律采用基带转接。3.1.5勤务和监控通道
所有系统都应有勤务和监控通道。3.1.6假设参考数字段
假设参考数字段定义按GB/T14130—1993中第3章的规定。3.1.7误码性能指标
误码性能指标按GB/T141301993中的4.3.1。3.1.8设备的工作条件
3.1.8.1正常工作条件
在下列工作条件下,设备应全部符合指标要求。温度:5~40℃室内型设备,建议长期稳定工作温度为(22士5)℃;-15~45℃室外型设备;
—40~55℃室外无源设备。
相对湿度:不大于85%(30℃);气压:86~106kPa;
电源电压:额定值-48V或—24V,变化范围士10%。3.1.8.2极限工作条件
若下列任一条件出现时,设备应能工作,但不保证技术指标。恢复到正常工作条件后,设备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规定的技术要求。
温度:-5~45℃室内型设备;
一20~50℃室外型设备。
相对湿度:80%~90%(30℃)室内型设备90%~95%(30℃)室外型设备;
气压:低至70kPa;
电源电压:—40~—57V或—21~-27V。3.1.9可用性
可用性按GB/T14130—1993中的4.3.3。3.1.10可靠性指标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90000h。3.1.112048kbit/s接口指标
2048kbit/s接口指标按GB7611的规定。3.1.12中频接口
a)中频频率标称值可为10.7MHz、35MHz或70MHz;b)中频阻抗50Q或759(不平衡),回波损耗L≥26dB,其测试带宽为:土2MHz。3.1.13射频接口(含分路系统)a)标称特性阻抗为50Q;
GB/T13621—1999
b)输入/输出驻波比:同轴接口VSWR<1.30(士4MHz)。c)同轴插头座按照GB/T11313及SJ/T11071~11073的规定。3.1.14收发信单元主要性能指标见表1。表1收发信单元主要性能指标
接收机门限电平(BER=1X10-)
自动增益控制范围
收信机噪声系数
收信本振频率偏差容限
发信本报频率偏差容限
杂散辐射功率电平限值
输出功率
3.2模拟接力通信
3.2.1使用频段
150MHz
380MHz
560MHz
800MHz
3.2.2容量系列
各射频频段的容量系列如表2所示。单
≤-84
±20×10-
±20×10-6
表 2容量系列
频段,MHz
3.2.3波道配置
3.2.3.1150MHz频段
话路数(不包括公务通路)
6,12,24
8,12,24
12,24,60
频率范围:158.987~160.988MHz和164.587~165.688MHz。波道配置(单位:MHz)
共4对波道,波道间隔0.275MHz,收发间隔5.6MHz。3.2.3.2380MHz频段
频率范围:368372MHz及396~399.9MHz。波道配置
对于6路系统(单位:MHz)
不含分路滤波器
不含分路滤波器
绝对电平
GB/T13621—1999
共7对波道,波道间隔0.5MHz,收发间隔28MHz。对于12路系统(单位:MHz)
共4对波道,波道间隔1MHz,收发间隔28MHz。对于24路系统(单位:MHz)
第一组
第二组
可在二组中任选一组。共2对波道,波道间隔2MHz,收发间隔28MHz。3.2.3.3560MHz频段
频率范围:566.44~571.72MHz及586.44~591.72MHz。波道配置
对于8路或12路系统(单位:MHz)566.880
共6对波道,波道间隔0.88MHz,收发间隔20MHz。对于24路系统(单位:MHz)
第二组
可在二组中任选一组。共3对波道,波道间隔1.76MHz,收发间隔20MHz。3.2.3.4800MHz频段
频率范围:798~806MHz及843~851MHz。波道配置
对于12路系统(单位:MHz)
GB/T13621—1999
共7对波道,波道间隔1MHz,收发间隔45MHz。对于24路系统(单位:MHz)
共4对波道,波道间隔2MHz,收发间隔45MHz。对于60路系统(单位:MHz)
共2对波道,波道间隔4MHz,收发间隔45MHz。3.2.4工作方式
设备工作方式为异频双工。
3.2.5公务通道
所有系统都应有话音公务通道。3.2.6电路质量指标
3.2.6.1假设参考电路
假设参考电路长度为250km,分为8个接力段。其中经过6次基带转接,1次音频转接。假设参考电路构成见图1。
astaki
夏++-8+A
模拟接力通信系统假设参考电路图1
3.2.6.2噪声指标
3.2.6.2.1系统中任何一个话路的相对零电平点上,在任何月份的20%以上的时间里,一分钟平均噪声计加权功率不得超过10000pWoP。其中8000pWp为无线部分噪声,2000pWop为频分多路复用设备部分噪声。
3.2.6.2.2系统中任何一个话路的相对零电平点土,在任何月份的0.01%以上的时间里,一分钟平均噪声计加权功率不得超过47500pWop。3.2.7设备的正常工作条件
温度:540℃
相对湿度:<85%(+25℃)
大气压强:86~106kPa
电源电压:交流(220士22)V,直流(-24士2.4)V,交直流两用。3.2.8设备总特性
3.2.8.1调制方式
调频或调相。
3.2.8.2话路有效频偏
3.2.8.2.1调频
调频频偏见表3。
3.2.8.2.2调相
话路数
GB/T13621—1999
表3调频频偏
每路有效频偏,kHz
35,50
相对于零参考电平上的1mW,800Hz单音的调制指数0.2~0.8。3.2.8.3基带频率
基带频率见表4。
表4基带频率
话路数
3.2.8.4基带输入输出阻抗
4+44.1...
2预加重特性
基带频率范围,kHz
6~38或12~44
12~60或6~54
12~108或6~102
12~252或60~300
150Q(或24路以下600Q平衡)或752(不平衡);回波损耗不小于20dB。3.2.8.5基带电平
基带输入电平:一45dBr;
基带输出电平:一15dBr。
3.2.8.6预加重去加重特性
为改善系统噪声特性,设备一般应加预加重,其预加重特性见图2。优选的预加重特性用下面的公式表示:7
由测试单音产生的最大偏离(dB)=GB/T13621—1999
5-101g
式中:——基带频率;
f——预加重网络的谐振频率=1.25fmaxfmx——最高基带频率。
3.2.9发射机技术特性
3.2.9.1射频输出功率
射频输出功率3W,5W,10W。
3.2.9.2发射必要带宽和指配频带3.2.9.2.1必要带宽
必要带宽见表5。
频段,MHz
3.2.9.2.2指配频带
(f_f)2
表5必要带宽
话路数
指配频带为必要带宽加上2倍发射频率容限见表6。表6指配频带
频段,MHz
话路数
必要带宽,kHz
必要带宽,kHz
3.2.9.3杂散发射
GB/T 13621—1999
任何杂散发射功率电平应小于25μW。3.2.9.4发射频率容限
发射频率容限见表7。
发射频率容限bZxz.net
频段范围,MHz
100~470
470~1000
3.2.9.5射频阻抗
射频阻抗为502(不平衡)。
3.2.10接收机技术特性
3.2.10.1噪声系数
噪声系数不大于9dB(单工状态值)。在双工状态下,接收机噪声系数比单工状态恶化值不大于3dB。3.2.10.2相邻波道选择性
相邻波道选择性不大于60dB。
3.2.10.3本振频率容限
本振频率容限见表8。
颜段范围,MHz
100~470
470~1000
3.2.10.4中频频率
表8本振频率容限
中频频率10.7MHz,35MHz或70MHz3.2.10.5接收机带宽
接收机带宽应等于:
B-f+K(2△f本握+2△f辆)
式中:f。发射机指配频带;
Af本暴——接收机本振频率容限;Af中裁——接收机中振频率漂移;K-
一频率吻合系数,通常K等于0.30.7。4测量方法
4.1测量条件
频率容限
±20×10-6
±50×10-6
频率容限
±20×10-6
±50×10-6
除非另有规定,设备各项电性能的测量应在标准实验条件下进行。测量环境应清洁,无有害于产品的气体、烟雾及强烈的日光照射。测量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周围无线电波的干扰(包括传输干扰及辐射干扰)影响测量的效果和精度。接收机噪声系数等指标应在屏蔽室内进行,屏蔽室应有80~100dB的电磁衰减能力。
4.2测量仪器的基本要求
4.2.1所有测量仪器必须进行定期的计量校核。9
GB/T13621—1999
4.2.2如果一台仪器不能覆盖所需的频率范围时,可以用几台不同频率范围的仪器来覆盖。4.2.3所用测量仪器的输入或输出阻抗应保证与被测系统匹配,且不影响被测系统和其他仪器的正常工作。
4.3数字接力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的测量4.3.1收发信单元主要性能指标的测量4.3.1.1发信本振频率偏差容限的测量,按照GB/T126401990中3.2执行。4.3.1.2
杂散辐射电平值的测量,按照GB13421—1992中第5章执行。误码率的测量,按照GB/T12640—1990中9.1执行。自动增益控制范围的测量,按照GB/T12640—1990中4.5执行。4.3.1.4
4.3.1.5收信机噪声系数的测量,按照GB/T126401990中4.1执行。4.3.1.6收信本振频率偏差容限的测量,按照GB/T12640—1990中4.2执行。4.3.1.7发射机输出功率的测量,按照GB/T12640—1990中3.1执行。4.3.22048kbit/s接口的测量
按照GB/T6879的第6章执行。
4.3.3中频接口的测量
4.3.3.1中频回波损耗的测量,按照GB/T126401990中5.1执行。4.3.3.2中频频率标称值及频率偏差的测量,按照GB/T12640-1990中5.3执行。4.3.4射频接口的测量
4.3.4.1射频输出口驻波比的测量,按照GB/T12640--1990中3.4执行。4.3.4.2射频输入口驻波比的测量,按照GB/T12640—1990中3.4执行。4.4模拟接力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的测量4.4.1测量仪器应满足表9所列的各项基本要求表9测量仪器应满足的各项基本要求仪表名称
音频信号发生器
音频电压表
射频信号发生器
性能项目
频率范围
频率误差
输出电压调节范围
非线性失真
输出阻抗
频率范围
电压测量范围
测量误差
输入阻抗
频率范围
输出阻抗
输出电压调节范围
机内1kHz内调频频偏误差
内调频调制非线性失真
外调频调制非线性失真
剩余调幅
剩余调频
频率稳定度
基本要求
0.005~600kHz
《±2%
600@150275@0
0.05~600kHz
0.001~30V
≤±5%
600150Q,75Q,高阻
100kHz1500MHz
0.1~5×10%μV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