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3722-1992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3722-1992
中文名称:移动通信电源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1992-10-04
实施日期:1993-06-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687344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33.060.50
中标分类号:通信、广播>>通信设备>>M37移动通信设备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9372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24, 字数:41千字
标准价格:14.0 元
出版日期:2004-07-25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2-10-04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国营第七一一厂
归口单位:全国电子测量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电子)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移动通信电源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供地面、内河或沿海作移动业务使用的,其额定输出电压为48V以下的直流稳压电源。 GB/T 13722-1992 移动通信电源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13722-1992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3722—1992
移动通信电源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testing methods for powersupplies used inthemobilecommunication1992-10-04发布
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3-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移动通信电源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testing methods for powersupplies used in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移动通信电源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GB/T13722—1992
本标准适用干供地面、内河或沿海作移动业务使用的,其额定输出电压为48V以下的直流稳压电源。
2引用标准
3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GB6833.9除外)GB6833
GB6592
GB6113
电子测量仪器误差的一般规定
电磁干扰测量仪
民用小型无线电话机及其附属设备环境要求和试验方法SJ2712
3民用小型无线电话机及其附属设备质量检验规则SJ2713
3术语
电能的来源点,它表征为设备的输入端。3.2影响量
通常指来自外部影响电源性能的任何量。3.3稳定输出量
经过电源稳定的输出量。
3.4源电压失真
电源未接入时存在的源失真。
3.5效率
总输出功率与输入有功功率之比。3.6绝缘电阻
在规定彼此绝缘的端子间所测得的电阻。3.7绝缘试验电压
施加于规定点间,并能维持一规定持续时间而不发生击穿或飞弧现象的交流或直流电压。3.8稳态值
全部非循环瞬变值衰减至一个可忽略不计的量级之后所保持的量值。注:①若无其他规定,就直流输入值或输出值而言,稳态值可理解为平均值。②若无其他规定,有关交流稳态值可理解为均方根值。3.9标称值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10-04批准1993-06-01实施
GB/T13722—1992
指仅是名义上存在的数值,并非实际值。例如:在电源具有校准输出控制的情况下,其标称输出则为控制调节所指示的数值,对具有固定输出的电源而言,其标称值则为铭牌上所标明的输出值。对交流输入电压而言,其标称值通常指设计中心值。例如:220V土10%的电压标称值为220V。在遥控情况下,其标称值则为遥控系数所预测的输出值。3.10输出效应
其他影响量保持不变,由于一个或几个影响量的稳态值发生变化而引起稳定输出量(电压、电流或功率)稳态值的变化。
注:①输出效应可以用绝对值、相对值或两者的组合来表示。②术语“输出效应”仅用于稳态条件,而“上冲”之类的特殊术语则指定为瞬态。3.11负载效应
仅由于负载的变化引起稳定输出量变化的效应。3.12源效应
仅由于输入电压变化引起稳定输出量变化的效应。3.13周期与随机偏移(PARD)
在全部影响量和控制量均保持恒定的情况下,在规定的带宽内,直流输出量对其平均值的周期和随机偏移(以前称为绞波和噪声)。对规定带宽的周期与随机偏移而言,它可以用有效值与(或)峰-峰值表示。
3.14纹波
PARD的周期部分称纹波,通常和输入电源频率与(或)内部产生的开关频率有关。3.15噪声
PARD的随机部分称噪声(对于那些主要不是热起源的噪声,最好说明其分布规律特性)。3.16漂移
在全部影响量和控制量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紧随预热时间的一段规定时间中,电源连续工作时输出量的最大变化。
3.17公差带
处于工作误差极限之间的稳定输出量稳态值范围。3.18控制偏差
输出量的实际值与预定值(即为控制量乘以控制系数)之差。注:控制偏差包括非线性、斜率误差和补偿效应。3.19控制偏差带
由控制偏差所产生的输出量允许值范围。3.20瞬态恢复带
以稳定输出量的最终值为中心,或就公差带来说以标称值为中心的稳定输出量数值范围(除非另有说明,就某个控制量的变化而言,瞬态恢复带的宽度等于控制偏差带,如果已规定公差带,则以公差带作为瞬态恢复带)。
3.21瞬态起始带
以初始值为中心的稳定输出量数值范围,其宽度与瞬态恢复带相等。若规定了公差带,则以公差带作为瞬态起始带。
3.22过冲
在瞬态恢复带外的某个稳定输出量瞬时偏移。3.23过冲幅度
最大过冲峰值与瞬态恢复带或公差带中心值之差的绝对值和瞬态恢复带或公差带的中心值之比。3.24瞬态延迟时间
GB/T13722—1992
从某一控制量或影响量发生阶跃变化开始至稳定输出量偏离其瞬态起始带时的时间间隔。3.25瞬态恢复时间
瞬态延迟时间终止至稳定输出量返回至瞬态恢复带,并能保持于此范围内的时间间隔。3.26输出阻抗
输出端的正弦电压与正弦电流的复数比,它是在一定频率范围内所测量的动态负载效应。注:它是频率的函数。
3.27过流保护
保护电源与(或)连接的设备不被过大的输出电流(包括短路电流)所损坏。3.28过压保护
保护电源与(或)连接设备不被过高的输出电压(包括开路电压)所损坏。3.29连续工作能力
3.29.1配备基地电台的电源
电源在额定输出电压条件下,能满载连续工作的时间。3.29.2配备车载式、船载式电台的电源电源在额定输出电压条件下,能以额定电流工作1min,30%的额定电流工作3min,按此循环连续工作的时间。
4标准大气条件
4.1正常的试验大气条件
当测量与机械试验结果与温度和气压无关,或者能按4.2条所述基准的标准温度和气压进行计算而加以修正时,则测量和试验可在下述范围内任一温度、湿度和气压的组合条件下进行。温度:15~35℃
相对湿度:45%~75%
气压:86106kPa
在进行一系列测量中,温度和湿度应大体稳定。注:对于不能在正常的试验大气条件下进行测量的地方,实际情况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应附加在测试报告中。4.2基准的标准大气条件
如果所测量的参数取决于温度和(或)湿度、气压,且它们之间的依赖规律是明确的,则这些参数可在4.1条给定的条件下测量。如有必要,所测得的数值可通过计算校正到下述基准的标准大气条件下的数值。
温度:20℃
气压:101.3kPa
注:没有给出相对湿度的要求,因为一般不可能通过计算加以修正。4.3仲裁的标准大气条件
如果所测量的参数取决于温度、湿度和气压,且它们之间的依赖规律不明确,经制造厂和用户双方同意,可在表1中选择其中一组(最好选择a组)条件下进行测量。表1
温度,℃
相对湿度,%
气压,kPa
86~106
86~106
温度,℃
GB/T13722—1992
续表1
相对湿度,%
试验报告中应给出测量时的温度、相对湿度和气压的实际值。5标准日工作循环条件
5.1连续工作
电源在额定输出电压和电流条件下工作24h。5.2间断工作
气压,kPa
86~106
86~106
电源在额定输出电压条件下,以额定电流工作1min,30%的额定电流工作3min,按此循环工作8h,随后立即以额定电流工作5min,30%的额定电流工作15min,按此循环三次为1h,这样每天工作9h,接着休息15h。
6电性能要求
在第4章规定的标准大气条件和源电压额定条件(见表2)下,电性能应满足下面规定的要求。6.1额定输出电压偏离值
不超过标称值的2%。
6.2额定输出电流偏离值
不超过标称值的2%。
6.3负载效应
见表3。
6.4源效应
见表3。
6.5周期与随机偏移(PARD)
见表3。
影响量
源电压
源频率
交流输入
直流输入
总源电压失真
标称值的90%~110%
基地式电源)
标称值的90%~115%(车载式
标称值的85%~110%(船载式电源)标称值的98%~102%(基地式电源)(车载式
标称值的95%~105%(船载式电源)交流输入:总的谐波分量不大于10%直流输入:纹波峰-峰值不大于20%性能名称
负载效应(不大于)
源效应(不大于)
有效值
周期与随机偏移
6.6漂移
(不大于)
峰-峰值
(不大于)
由产品标准规定。
6.7过冲幅度
由产品标准规定。
6.8瞬态恢复时间
由产品标准规定。
6.9输出阻抗
由产品标准规定。
6.10效率
由产品标准规定。
6.11过流保护
跳闸门限由产品标准规定。
6.12过压保护
跳闸门限由产品标准规定。
6.13过载
GB/T13722—1992
线性型
1X10-4
1×10-4
5×10-8
1×10-8
开关型
4X10-8
4×10-3
8×10-8
6×10-8
进行短路试验时,电源不应损坏,并且试验后应满足6.1~6.5条的要求,不考虑熔断丝的损坏或失效。
6.14充电电流
由产品标准规定。
6.15充电截止电压
小于规定的电池组的最大电压。6.16连续工作能力
不小于24h。
6.17电磁兼容性
应符合GB6833(GB6833.9除外)的规定。源电流不超过25A的电源(电磁干扰电压的极限值分四个级别),应符合表4的规定。5
频率范围
电平dB
150kHz
150~500kHz
5~30MHz
GB/T13722—1992
A级和C级的频率覆盖范围为10kHz~30MHzB级和D级的频率覆盖范围为150kHz~30MHz6.18源电压超过额定条件时的规定6.18.1源电压为交流电压
当源电压变化超过标称值的10%,并且不大于标称值的15%时,电源输出电压变化应不大于额定值的4%,周期与随机偏移(PARD)变化应不大于规定值的70%。6.18.2源电压为直流电压
对基地式,车载式电源而言,当源电压大于标称值的115%,并且不大于标称值的130%时,允许电源输出电压和周期与随机偏移的指标下降的限度与6.18.1条相同。对船载式电源而言,当源电压大于标称值的110%,并且不大于标称值的130%时,允许电源输出电压和周期与随机偏移的指标下降的限度与6.18.1条相同。6.18.3高压试验
对交流输入的船载式电源而言,通常要进行3min的275V高压试验。试验后,电源仍能正常工作。7安全要求
7.1接地要求
电源外壳应设有接地设施,但不应由此而引起电源输入端接地。7.2绝缘电阻
电源在受潮预处理后,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M。7.3耐压
电源在受潮预处理后,对交流输入的线性电源而言,电源的电源线输入端与机壳之间应能承受1500V交流电压,持续时间为1min的试验,并且不应出现飞弧或击穿现象。如果电源输入端与可触及导电件间有抗于扰电容器,此时不应开路,若这些电容器不能用交流电压进行试验,则可以用2100V直流电压进行试验。7.4泄漏电流
电源的电源线输入端与机壳之间的泄漏电流为:交流:不大于0.7mA(峰值)。
直流:不大于2mA。
7.5直流输入电源的极性
GB/T13722—1992
对直流输入的电源而言,应有防止极性反接而造成损坏的措施。8可靠性要求
MTBF(Q1)为800h。
9环境要求
9.1电源的环境要求应符合SJ2712的规定。9.2电源在进行高温、恒定湿热和低温试验的中间测量时,主要电性能允许下降的限度规定如下:a。输出电压变化不大于额定值的4%,b.周期与随机偏移(PARD)变化不大于规定值的70%。9.3电源在进行各种环境试验的最后测量时,其电性能应符合6.1~6.5条的规定。9.4电源在气候试验后,不应出现锈蚀现象和机械损伤现象。9.5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试验项目,如果有中间测量,电源的主要电性能允许下降的幅度应符合9.2条的规定,最后测量的电性能应符合6.1~6.5条的规定。10结构工艺的一般要求
结构设计要确保在相应的使用条件下工作时,构件紧固、牢靠、性能稳定、操作使用方便和安全。10.1
10.2结构设计应使不打开机壳就能测量电性能。10.3结构设计应考虑到维修时检测性能和装卸构件方便。10.4外壳应有铭牌,标明制造厂的名称或标志,电源型号和制造序号等。10.5电源的极性应有不易磨损的明显标志。11电性能测量方法
11.1测量一般要求
11.1.1对测试设备的要求
所用测试设备应具有足够的分辨率、准确度和稳定度,以保证误差极限不超过规定量值的1/a.
10。测量仪器的误差应符合GB6592;b.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精度应不低于0.5级,测量稳定输出量的直流电压表推荐采用直流数字电压表。
11.1.2测量环境条件
如无特殊要求,被测稳定电源均按本标准第4章规定的标准大气条件进行测量。11.1.3测量端
被测稳定电源的源电压输入端与稳定输出量的输出端为测量端(若被测电源提供取样端子则测试设备应连接该端子)。
11.1.4预热时间
被测稳定电源预热时间规定为30min。11.2负载效应
在对负载效应进行测量时,应保持所有其它影响量的积累效应的量值小于负载效应规定量值的1/10,稳态负载效应应在时间等于5倍负载瞬态效应恢复时间后建立,并在5t,至5t+10s的时间间隔内测量(见图1)。
GB/T13722—1992
有恭阶跃
负投效品药会幅应
负慎好应
间(s
的安的
的势效实些时间
图1负载效应的三种时间
1一负载效应瞬态(to~t);2—负载效应(5t~5t+10s);3负载安稳效应,t—负载效应瞬态恢复时间11.2.1测量方框图
见图2a和图2b。
交设控乐媒
古流正器
图2a交流源稳压电源负载效应的测量方框图+
站字心市
图26直流源稳压电源负载效应的测量方框图#
11.2.2测量方法
按图2a、图2b正确连接线路
GB/T13722—1992
源电压为标称值,测出额定输出电压U。和额定输出电流Io源电压调至表2规定的最小值,负载电流由额定值阶跃至零值,随着负载电流的阶跃变化,在5t,至5t十10s这一时间间隔中测量出稳定输出电压Uo1d.
源电压分别调至表2规定的标称值和最大值,重复上述测量;取其稳定输出电压的最大变化量△U。(AU。-U。-U);AU。的绝对值与U。之比即为负载效应,对于多路输出电源,其它各路输出应与被测一路同时加至零值和额定值负载。11.3源效应
在对源效应进行测量时,所有其它影响量应保持在使其积累影响小于源效应规定量值的1/10。11.3.1测量方框图
见图3a和图3b。
流正器
11.3.2测量方法Www.bzxZ.net
比鼠摄了电岁
交流源稳压电源源效应的测量方框图心压
字载!表
图3b直流源稳压电源源效应的测量方框图按图3a、图3b正确连接线路;
负载电流为额定值,源电压为标称值,测出稳定输出电压Uo;装
负载电流为零值,源电压按表2的规定从最小值至标称值到最大值进行阶跃变化(例如198V→220V-→242V)或反之(即242V-→220V-→198V),随着源电压的阶跃变化,分别在5t至5t.+10s这一时间间隔中测量出稳定输出电压Uo1d.
负载电流为额定值,重复上迷测量:取其稳定输出电压的最大变化量△U。(AU。U。-Uo);AU。的绝对值与U。之比即为源效应g。对于多路输出电源,其它各路输出应与被测一路同时加零值和额定值负载。11.4周期与随机偏移(PARD)
PARD测量频率范围为20Hz10MHz。9
11.4.1测量条件
GB/T13722—1992
a。必须使用单一接地点,以避免构成回路和确保任何导线中不存在地电流,因为它可以形成PARD测量回路的一部分;
b。对于采用差分式输入测试系统,应注意不要超过共模电压以及共模信号引入的误差,应增加测试设备抑制比,考虑到所有其它影响量的组合的绝对量值,应使其不超过PARD指标的1/10。11.4.2测量方框图
见图4a和图4b。
变所器
百乐器
11.4.3测量方法
战测快压话
就热会态
示饮器
图4a交流源稳压电源PARD的测量方框图a
说0亮快卡
直流源稳压电源PARD的测量方框图按图4a、图4b正确连接线路
示战器
文发法育
负特蓝
源电压调至表2规定的最小值,输出电压为额定值,负载电流为额定值和零值时分别测量PARD;
源电压调至表2规定的最大值,重复上述测量:c.
取其最大值;
对于多路输出电源,其它各路应与被测一路同时加额定值和零值负载。11.5漂移
在对漂移进行测量时,应保持所有其它影响量的积累效应小于漂移规定量值的1/10,漂移的测量包括从直流到20Hz这一频率范围内的输出扰动。11.5.1对测试设备的要求
a。所有观测设备在测量漂移期间的变化量应小于稳定输出量的漂移值,所有其它影响量组合效应的绝对量值所引入的误差极限不应超过电源漂移指标的1/10;b.测试设备应对直流至20Hz的频率扰动有足够频率响应,对于超过20Hz的信号应由低通滤波器滤除,其带外(大于20Hz)抑制不得小于6dB/oct;c。推荐采用记录仪记录稳定输出量的变化,如果记录仪上限截止频率小于20Hz,则用示波器进行辅助观测,在测量的第一个小时和最后一小时期间各观测一次,观测时间为5min;d.
要控制电源所处的环境(特别是温度,这些温度效应以及所有其它组合效应的绝对量值不应超过电源漂移指标的1/10。
11.5.2测量方框图
见图5a和图5b。
谢压券
滋试乐器
立流业器
11.5.3测量方法
GB/T13722—1992
1 -- 2(1
低逗造武举
交流源稳压电源漂移的测量方框图1 - 22Hx
深产法
图5b直流源稳压电源漂移的测量方框图按图5a、图5b正确连接线路;
恒温箱温度为t士3℃(t在15~35℃范围内选定);b.
记云间
示能器
源电压为标称值,输出电压为额定值,负载电流按3.29条规定的工作方式工作,对于多路输出电源,允许一路稳定输出量按3.29条规定的工作方式工作(具体哪一路由产品标准规定)。其它各路的负载电流则为额定值;
连续工作时间为8h(预热时间30min除外);d.
预热30min后开始记录源电流,负载电流、环境温度至少每30min记录一次,稳定输出量至少每15min记录一次;
f.计算稳定输出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的绝对值;g.
在被测稳压电源预热半小时期间,可调整稳定输出量、负载源和测量仪表,一旦开始进入测量,则不可再进行任何调整。
11.6过冲幅度和瞬态恢复时间
11.6.1测量条件
稳定输出量为额定值;
各影响量每次的阶跃变化应在小于0.1倍恢复时间间隔内完成。11.6.2对测试设备的要求
源电压阶跃可采用机械阶跃装置;负载作为影响量,在阶跃时应保证其最小及最大值。如果采用机械阶跃,不应伴随飞弧,为此推荐采用电子开关负载装置;
推荐采用记忆示波器作为测试设备。11.6.3源瞬态效应的过冲幅度和瞬态恢复时间。11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