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4184-1993 变像管和像增强管测试方法
GB/T 14184-199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4184-1993

中文名称:变像管和像增强管测试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1993-02-20

实施日期:1993-10-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513844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电子学>>31.120电子显示器件

中标分类号: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电真空器件>>L39其他电真空器件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作废;

采标情况:CECC 12000,EQV;MIL-STD-1858,EQV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9951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14, 字数:24千字

标准价格:12.0 元

出版日期:2004-08-13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3-02-20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机电部南京第五十五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电真空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电子)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变像管和像增强管的光电参数测试条件和测试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变像管(包括X射线像增强管)和像增强管及其组件的光电参数测试。 GB/T 14184-1993 变像管和像增强管测试方法 GB/T14184-1993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变像管和像增强管测试方法
The methods of measurement for image-converler lubes and image intensifier tubes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GB/T 14184—93
本标准规定了变像管和像增强管(以下简称电子管)的光电参数测试条件和测试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变像管(包括X射线像增强臂)和像增强管及其组件的光电参数测试。2测试条件
2.1环境条件
除非另有规定.测试的环境条件应符合GB2421《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总则》规定的正常试验大气条件(温度15~~35C相对湿度45%~75%和气压86~106kPa)。2.2测试设备
2.2.1测试室
光电阴极对辐射灵敏,电子管的测试室应能屏蔽外界辐射。选择测试室材料(包括油漾和任何不透明塑料或登层板时,还应保证在光谱的不可见光区,也不影响测试的准确性。应其备屏融飚场和电场的装置。測试装置应保证电子管的输入和输出光轴可以定位。2.2.2滤光片
滤光片的性能应不影响电子管光电参数的测试,a:中性滤光片
中性滤光片在规定被长范围内的光谱透射比应在详细规范中规定。b.单色滤光片
单色滤光片的最低峰值透射比、50%(或10%)蜂值透射比处的带宽、峰值波长以及在通带外规定波段内的最大透射比应在详细规范中规定。2. 2. 3漫射器
没射器的光诺透射比和发光强度的空间分布应在详细规范中规定。2.2.4光源
优先来用单色光源。当不要求单色光源时除了测试方法充许有较宽的色范围之外,应采用经色温为2856士20K光源(标准A光源)校准的钨灯。光束的最大允许发散角应在详细规范中规定。3光电参数测试
3.1光电阴极灵敏度
3. 1. 1 定义
3.1.1.1光照灵敏度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02-20批准1993-10-01实施
光电流除以入射光通量所得的商。3. 1. 1. 2辐照灵敏度
北电流除以入射辐射功率所得的商。3.1.2测试程序
GB/T 14184-93
在电子筛的阴极和其他连接在·起的电极之问规定的电压,用规定的光通量或辐射功率平行于输入光轴均匀地照射光电阴极规定的面积,并采用规定的滤光片。测量辐照时和未辆照时的阴极电流,光电阴极灵敏度按式(1)计算:
式中:d——光通量或辐射功率,im 或W,1,辐照时的阴极电流(包括漏电流和光电阴极的暗电流μA),或mA;I—末辐照时的阴极电流(包括漏电流和光电阴极的暗电流),μA或mA。1)
在计算灵敏度时,采用光通量或辐射功率分别地得出光照灵敏度(μA/lm)或辐射灵敏度(mA/W),本试验只适用于挪些可以连通各电极的电子管。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电子管的工作条件;
光电阴极被辐照的面积;
光电阴极和其他连在·起的电极之间的电压;光通量和(或)辐射功率:
光源特性(见2.2.4条);
滤光片要求(见2.2.2条)。
3.2等效背景照度
3.2.1 定义
使输出亮度增加到等于仅由于电子管暗电流而产生的乎均背景亮度二倍时的入射光照度。3.2.2测试程序
按详细规范规定对电子管各电极加上电压,在光电阴极上不加光照,井在规定的稳定谢间之后,用规定的亮度计测量掩出光轴方向上荧光屏规定面积内的均亮度,记下亮度计的读数。用规定光源发出的平行于输入光轴并具有规定照度的光,均勾地照射在光电阴极上规定的面积,记录宽度计的读数,则等效背景照度按式(2)计算:R
式中,R…光电阴极未加光照时,亮度计的读数;一光电阴极加光照时,亮度计的读数;R
E——光电阴极的照度。
除非详细规范中另有规定,由F读数R,或 R,有被动,应观测 30秒,读取R,和R。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茶件:
电子管的工作条件:
稳定的时间(无光照时);
光电阴极被光照的面积:
光电阴极的照度;
荧光屏被测亮度的面积,
亮度计的特性(暗电流,线性度);GB/T 14184—93
光源特性(见2.2.4条)和最大发散角。3.3亮度增益或辐射增益
3. 3. 1 定义
3. 3. 1. 1完度增益
荧光屏规定面积内的输出乎均亮度除以光电阴极上规定痴积内规定光谱分布的均句照度所得之商。
3. 3. 1.2辐射增益
荧光屏规定面积内、规定光谱分布的平均辐射度除以投射到光电阴极上被测面积内、规定光谱分布的均句辐照度所得之商。
3. 3. 2测试程序
用规定光源的规定照度或辐照度平行于输入光轴均匀地照射光电阴极的规定区域。按详细规范规定对电子管各电极加电压。在规定的稳定时间之后,用规定的亮度计或辐射计测些荧光屏规定区域内的亮度或辑射度。其亮度增益或辐射增益按下式计算:E
式中1.-—亮度或辐射度,cd/m或W/(sr·m\\)E-照度或辐照度,lx 或 W/m。
计算时,由亮度和照度求得亮度增益,由辐射度和辐照度求得辐射增益。亮度增益和辐射增益还可以按下式计算:L
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电子管的.E作条件;
光源特性(见2.2.4条)和最大发散角:光电阴极的照度或辐照度;
光电阴极被照射的面积;
亮度计或辐射计的相应光谱灵敏度和接收角;稳定的时间;
荧光屏上被测度或辐射度的面积。3.4反向 1.作电压
3.4.1定义
电子管耐反向电源电压的能力。3.4.2测试程序
(3)
在光电阴极整个面积上均匀地照明,使之达到规定的照度,该照度可以为零。在电子管的规定连接端加上规定的反向电压,并持续规定的时间。撤除电压后,在规定的恢复时间终了,按详细规范规定进行检测。
本试验只适用于带组合电源的电了管。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光电阴极的照度;
反向T作电压:
加反向电乐的持续时间;
恢复时间;
加反向工作电压后的检测要求。3.5输出亮度的均勾性
3.5.1定义
GB/T 14184 93
在规定的入射光照下,荧光屏输出亮度的空间变化,一般用输出亮度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来表示,3.5.2测试程序
用规定的光源和照度平行于输入光轴均匀地照射光电阴极整个而积。按详细规范规定对电于管各电极加上电压,用目测法检测荧光屏亮度明显的不均勾性。再用亮度计测量荧光屏上规定区域内输出亮度变化量,这个变化量可以采用图表表示出来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电子管的工作条件:
荧光屏被检测的面积:
光源特性(见2.2.4条)
光电阴极的照度;
亮度计的光谱灵敏度和接收角。3.6极限工作电压
3.6. 1 定义
电了管耐极限工作电压的能力。3. 6. 2 测试程序
用规定照度的光照射光电阴极整个面积,这个照度可以为零。电子管加上工作电压并调节到规定的极限电压值。在规定的时间内观察荧光屏,不允许出现明亮的光斑,条纹,闪光和比平均背景亮度更强的其他形状的缺陷。在规定的观测时闻间终了,撤除极限电压后,按详细规范规定进行检测。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光电阴极的照度
电子管的工作条件;
极限工作电压,
观渊期的持续时间;
加极限工作电压后的检测要求。3.7输入电流
3. 7.1 定义
电子管工作时,流过输入电路的电流。3.7.2测试程序
按详细规范规定对电子管各电极加上电压,用规定照度的光均匀地照射光电阴极整个面积,该照度可以为零。测量流过输入端的平均电流或峰值电流。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电子管的工作条件:
光电阴极的照度:
供电电源的输入阻抗(如适用);测量回路的电阻(如适用)。
3.8调制传递函数
3.8. 1 定义
GB/T 14184—93
调制传递因数与空间频率之间的关系。调制传递因数是在某一空间频率下,传递正弦波图案时,输出图像调制深度与输入图像调制深度的比值。3.8.2测试程序
按详细规范规定对电子管各电极加上电压。用规定的光源和照度照射,将规定尺寸的狭缝图案聚焦于电子管的光电阴极的规定区域内。用合适的物镜将荧光屏上的像案焦于像分析器上。分析器的正弦波图案以:定的速度扫描获缝像,对输出图像进行付立叶卷积。用规定的光电倍增管接收卷积信号,得到相应于各不同空间频率的实时信号。用和各不同空间频率的基频相匹配的带通滤波器对各卷积信实时滤波来分析光电倍增管的输出,得到各空间频率下输出信号的峰值振幅,对最低空间赖率信号的峰值振幅归一,
本试验主要适用于放大率为1的电子管。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是:电子管的工作条件:
光源特性(见2.2.4条);
狭缝图案的尺寸;
狭缝图案在光电阴极面上的照度,光电阴极被照的面积
正弦波图案;
光电倍增管的光谐灵敏度:
物镜特性。
3.9像对
3.9.1定义
光输人中心在输出荧光屏上的像和输出中心之间的距离,3. 9.2测试程序
按详细规范规定对电子管各电极加上电压。使测试显微镜与电子管的输出光轴对准。将一个测试光点(一般是十字线的交点)投射到电子管的输入中心。观测光点在屏上所成的图像,并测量它与输出中心的距离。
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电子管的工作条件:
测试光点的形状和尺寸。
3.10像位移免费标准bzxz.net
3. 10.1 定义
由于电源通断雨引起图像位置的变化。3. 10. 2测试程序
按详细规范规定对电子管各电极加上电压,使电子管输出光轴与测试显微镜对准。将测试光点(一般是十字线的交点投射到电子管的输入中心。观测荧光屏上光点的图像并记下它的位置。断开电源并按照详细规范中规定的程序放电,然后重新供电,并在规定的稳定时间之后再测量该光点图像的位置,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电子管的工作条件;
测试光点的形状和尺寸,
重新供电后的稳定时间,
电子管的放电程序。
3.11.像漂移
3. 11. 1 定义
图像在规定时间内的移动。
3. 11. 2测试程序
GB/T 14184—93
按详细规范规定对电子管各电极加上电压。将测试光点(一般是十字线的交点)投射到电子暨的输入中心,在规定的稳定时间之后,使测试显微镜对准测试光点的图像,当电子管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经过规定的漂移时间之后,测量此试验光点的图像与原有位置之间的偏移。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电子管的工作条件;
测试光点的形状和尺寸;
稳定时间:
漂移时间。
3.12分辨率
3. 12. 1定义
电子管分辨规定图像明暗细节的能力。3.12.2测试程序
按详细规范规定对电子管各电极加上电压,通过一光学系统,在光电阴极规定的面积上投射规定的测试图,此光学系统不得明显地降低测试图的清晰度。然后用合适的放大镜观测荧光屏,并调整规定光源的照度,以获得最好的图像对比度。此时,应能辨认出测试图的单根线条。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电子管的工作条件:
光电阴极面上投射测试图的区域!测试图,
光源特性: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13荧光屏的最大亮度
3. 13. 1 定义
在规定的光电阴极照度范围内,荧光屏规定区域内亮度的最大值。3.13.2测试程序
按详细规范规定对电子管各电极加上电压,用规定光源以规定的最小照度均匀照射光电阴极整个面积。在所规定的照度范围内缓慢地增加照度,在输出光轴方向上用规定的亮度计测量荧光屏规定区域内的亮度,并记下最大亮度值和这个最大值所对应的光电阴极的照度。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电了管的工作条件;
荧光屏被测的区域,
光电阴极照度的范围:
光源特性(见2.2.4条)
亮度计的光谱灵敏度与接收角。3.14残余气体
3. 14. 1 定义
电子管内残余气体的基。
3.14.2测试程序
紧贴光电阴极放置一个规定直径的不透光圆盘,并与输入光轴同心。紧贴荧光屏放置一个规定直径的圆形孔阑,并与输出光轴同心。按详细规范规定对电子管各电极加上电压,以规定的照度照射光电阴GB/T 14184—93
极,并用规定的放大镜观察荧光屏,在荧光屏的中心,不应有扩散的光斑(离子斑)或亮度较高的区域。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电子管的工作条件:
光电阴极的照度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不透光圆盘的直径:
荧光屏上圆形孔阑的直径(应比不透光圆盘在荧光屏上产生的像稍小)。3.15输出寄生信号
3. 15. 1 定义
亮度明显高于平均背景亮度并引起乱真输出信号的缺陷。3. 15. 2 测试程序
按详细规范规定对电子管各电极加上电压,在光电阴极无辐照情况下,如果需要叮采用合适的放人镜仔细观察荧光屏上规定的区域,不允许出现明亮的光斑、条纹、闪光以及高于平均背景亮度的其他形状亮缺陷。
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电子管的工作条件;
荧光屏被检查的区域;
观测条件。
3.16光电阴极和荧光屏缺陷
3.16. 1定义
荧光屏上亮度分布的局部不完善性。3.16.2测试程序
按详细规范规定对电子管各电极加上电压,以一定的照度均匀照射光电阴极,并用规定的放人镜观察荧光屏,在规定的范围内调节光电阴极照度,使缺陷对比度最大,按详细规范规定检验缺陷。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电子管的工作条件,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光电阴极照度范围;
缺陷的规范。
3.17放大率
3. 17. 1 定义
荧光屏上输出图像尺寸与光电阴极上输入图像尺寸之比。3. 17.2、测试程序
按详细规范规定对电子管各电极加上电压,在电子管的光电阴极上,投射一个规定直径并与电子管输入光轴同心的圆。在光电阴极上采用合适的照度。使用测量显微镜来测定圆在荧光屏上所成像的直径。电子管的放大率为输出图像直径与输入图像直径之比。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电子管的工作条件;
投射圆直径及其公差。
3.18畸变
3. 18. 1 定义
放大率随输人图像直径的变化。3.18.2测试程序
GB/T 14184 -93
按详细规范规定对电子管各电极加上电压,井按照3.17条测量两个不同直径投射圆的放大率。畸变接下式计算:
Mp=M=× 100%
式中,M小直径投射圆的放大率
Mu—-大直径投射圆的放大率。
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电子管的工作条件;
小投射圆直径及其公差;
大投射圆直径及其公差。
3.19光电阴极有效直径
3. 19. 1 定义
光电阴极上与输入光轴同心的最天圆的直径,该圆应在荧光屏上完整成像。3. 19. 2 测试程序
按详细规范规定对电了管各电极加上电压,在光电阴极上投射规定直径的圆或不透明圆盘的测试图,这个圆或圆盘应与输入光轴同心,如有规定,可用放大镜来观察荧光屏,调节光电阴极照度使图像对比度最佳,该國或圆盘像的整个边缘轮廊线应清晰可见。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电子管的工作条件,
圆或圆盘的直径。
3.20像旋转
3.20.1定义
输出图像相对于输入图像的施转角。3.20.2测试程序
紧贴光电阴极放置规定孔澜的圆盘,使孔阑与输入中心同心。按详细规范规定对电子管各电极如上电压。在光电阴板上投射十字线图像,使其交点与电子管输入中心重合。用合适的具有十字线标度的低倍显微镜观察输出荧光屏。在四个象限中,测量相对于输入图像的输出图像最大施转角(见图1)。在光电阴极上,图像的直线
本试验适用于磁聚焦电子管。
孔调直径
在着出落光屏上,图像的线
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电子管的工作条件;
GB/T 14184—93
孔阑的直径(一般规定为光电阴极最小直径的10%)。3.21“S\形畸变
3.21.1定义
输出图像相对于输入直线图像变成“S”形的几何畸变。3.21.2測试程序
紧贴光电阴极放解规定孔阑的圆盘,使孔阐与输入中心同心。接详细规范规定对电子管各电极加上电压。企光电阴极上投射十字线图像,使其交点与电子管的输入中心重合。用合适的具有十字线标度的低倍品微镜观察输出荧光屏,测量每一个象限中的6和(见图「和图2)。这两个角度的最大差值9.一0k|即为\S\形畸变。
在光电网上+像的直线
乳调直径
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电子管的工作条件;
在出荧光研上+海像的先
孔的直径(通常规定为光电阴极最小直径的80%)。3.22转换困数
3. 22. 1 定义
X射线像增强管输出荧光屏中心区亮度与入射面中心处的X射线剂量率之比。3.22.2测试原理
测试原理图图3所示。
X射线替
附加过薄器
被测管
亮度计
×对线屏能版
L一被测管入射面与X射线管焦点的离L:附加过滤器与×射线管焦点的距高3.22.3测试程序
GB/T 14184-- 93
使电子管的入射面中心与X射线管焦点的距离为规定值。距X射线管您点规定距离以内放置规定的附加过滤器,调节X射线管阳极电压。使电子管入射面的X射线线质(第一-半阶层)达到规定值。固定X射线管阳极电压,谢节X射线管的阳极电流,使电子管入射面中心处的×射线剂基率达规定值,辐照电了管整个有效面积。
按详细规范规定对电了管各电极加上电压,用亮度计测量输出荧光屏规定区域内的平均亮度,转换因数按下式计算:
式市:Gx-
-转换因数.cdm-2c--kg·s(ed·m-\.mR-.s);1——输出荧光屏平均亮度.cd·m-2PX射线剂量率,·kg1.s-1mR·s-1)。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电子管工作条件;
电子管入射面心与×射线普焦点间距离;附加过滤器至X射线管焦点距离;附加过滤器的材料厚度、纯度;X射线管焦点与入射面之间的总滤过晟:X射线线质(第一半阶层);
X射线剂率t
输出荧光屏测望区域:
X射线管电压波纹系数:
亮度计光谱灵敏度与接收角。
3.23对比率
3. 23. 1 淀义
电了管入射面中心区前未放置与放置X射线遵挡物时的输比荧光屏中心究度值之比3.23.2测试原理图
测试源理图如图4所示。
电子等
X射战管
X射毁速挡物
X射线屏献
-被测管人射面中心与X射线管焦点的距离烧爱计
3.23.3测试程序
GB/T 14184—93
使电子管入射面巾心至X射线管焦点距离为规定值,X射线管加规定的阳极电压、电流,使×射线束辐照电子管整个有效面积。按详细规范规定在电子管各电极上加电压,用亮度计分别测出入射面有凡X射线遮挡圆盘时输出荧光屏中心区城的亮度,圆盘中心应和荧光屏中心重含。对比率按下式计算:C
式中I,一-放罩X射线遮挡圆盘时输出荧光屏亮度,cd·m-L—末放置遮挡圆盘时输出荧光屏亮度,cd.m\。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电子管的工作条件:
电子管入射雨中心与X射线管焦点间距离,X射线邀挡圆盘的材料、直径和厚度;X射线管阳极电压和电流,
输出荧光屏被测区域:
亮度计光谱灵敏度和接收角。
3.24固定图案嗪声
3. 24. 1 定义
3.24.1.1复丝间固定图案噪声
荧光屏显示的相邻复丝间亮度萘异。3.24.1.2复丝边界阅定图案噪声荧光屏显示的复丝内部与边界问的亮度差异。3. 24. 2测试程序
(7))
按详细规范规定对电子管各电极加.上电压,以规定照度的光均勺照射整个光电阴极,用规定的放大镜观察荧光屏上复丝图像的亮度变化、在复丝间亮度差异最明显的区域测量复丝间固定图案噪声。用规定孔径的扫描亮度计测量对比度最大的相邻复丝间的亮度,复丝间固定图案噪声按下式计算。A
×100%
式中:AI.--复丝间的亮度差,
一亮度平均值。
在复丝内部与边界间亮度差异最明显的区域测量复丝边界固定图案噪声。用规定孔径的扫描宠度计测量三个相邻复丝的边界和内部的亮度,复丝边界固定图案噪声按下式计算:L-L
式中:L——复丝边界亮度的平均值;L
相邻复丝亮度的平均值。
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电子等的工作条件:
光电阴极的照度,
放大镜的倍数;
扫捕亮度计的孔径,光谱灵敏度3.25信噪比
3. 25. 1 定义
GR/T1418493
在规定的电子测量系统带宽内,电于管输出信号的平均值与输出信号中噪声均方根值之比。3.25.2测试程序
用规定的光源、规定的照度均勾照射光电阴极上规定面积,按详细规范规定对电子管各极加!电压,用规定的透镜和规定的采样孔径,将荧光屏上输出像聚焦在规定的光电倍增管上,光电倍增管的输出电流通过规定的低通滤波器。用直流电流计测光电倍增管的输出电流,用均方根电流计测低通滤波器的输出电流。
在无输入辐照时,应用相同方法测电子管背景信号电流和背景信号电流中噪声均方根值。电子管的信噪比按下式计算;
式中:K—-规化系数;
S—输出信号电流.μA;
背景信号电流,xA:
输出噪声电流均方根值,μA:
aH——背景噪声电流均方根值μA:NEB——测量系统的实际噪声等效带宽,Hz;SR
B——现定的低通滤波器噪声等效带宽(大约10Hz)。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条件:
电子管工作条件;
光源特性(见2.2.4条),
光电阴极上的照度;
光电阴极被照面积:
透镜特性和采样孔径;
光电倍增管特性:
电干低通滤波器的噪声等效带宽。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电子工业部提出。本标准由机械电子工业部南京第五十五研究所和上海医疗器械九厂负资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谭芷琼、朱生良、王宝发、胡振清、田金生。(1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