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8120-2000 移动通信选择呼叫和数据设备测量方法
GB/T 18120-200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8120-2000

中文名称:移动通信选择呼叫和数据设备测量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0-06-07

实施日期:2000-10-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1008313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电信、音频和视频技术>>无线通信>>33.060.20接收和发射设备

中标分类号:通信、广播>>通信设备>>M37移动通信设备

关联标准

采标情况:≈IEC 489-6-1987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7060

页数:25页

标准价格:14.0 元

出版日期:2004-04-16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2000-06-07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七研究所

归口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电子)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移动通信选择呼叫和数据设备的定义、测量条件和测量方法。本标准适用于频率为25MHz~1000MHz范围移动通信业务中接收选择呼叫和数据信息(比特流、字符串和消息)、音频带宽一般不超过10kHz的调频无线电话接收机。 GB/T 18120-2000 移动通信选择呼叫和数据设备测量方法 GB/T18120-2000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33.06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8120—2000
移动通信选择呼叫和数据设备
测量方法
Methods of measurement for selective-callingand data eguipment used in the mobile services2000-06-07发布
2000-10-01实施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GB/T18120—2000
为了对配有选择呼叫和数据设备的调频(或调相无线电话接收机的射频性能进行测量而编制本标准,其目的是把选呼器和数据设备与调频无线电话接收机作为一个整体,以确定它们射频性能参数的定义、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等标准化,以此达到把不同制造厂的产品测得的结果进行有意义的比较。尽管被测选呼器和数据设备其数据编码的格式、速率和它们调制形式等各种各样,但其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都能统一于本标准中。
本标准参照了国际标准IEC489-6《移动业务无线设备的测量方法第6部分:选择呼叫和数据设备》(1987年第二版)中有关选择呼叫的部分内容,着重参照采用《移动业务无线设备的测量方法第6部分:选择呼叫和数据设备》(1989年第一修订版)中有关配有数字选呼和数据设备的调频(或调相)无线电话接收机的射频性能的测量内容,同时参阅了IEC489-6《移动业务无线设备的测量方法第6部分:数据设备》(1995年草案),吸收其中有益的内容。在本标准编制中,研究分析了当前移动通信从模拟发展到数字化,从单机发展到系统化、网络化的特点,结合我国数字选呼器和数据设备的研制、生产和使用等情况进行编制,力求做到既有指导性又有可操作性。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都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提出。本标准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七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扬荷。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移动通信选择呼叫和数据设备
测量方法
Methods of measurement for selective-callingand data equipment used in the mobile servicesGB/T18120—2000
本标准规定了移动通信选择呼叫和数据设备的定义、测量条件和测量方法。本标准适用于频率为25MHz~1000MHz范围移动通信业务中接收选择呼叫和数据信息(比特流、字符串和消息)、音频带宽一般不超过10kHz的调频无线电话接收机。适用于采用调频(或调相技术移动业务中利用无线信道接收传输的数字选呼、数字控制和简单信息的选择呼叫和数据设备。
选择呼叫和数据设备中大部分与调频无线电话接收机作为同一整体来进行其射频特性参数的测量,不涉及数字信息自身参数测量。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2193—1990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接收机测量方法(negIEC489-3:1979)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编码器encoder
一个能将一组输入信号变换成一组独特的输出信号的装置。3.2解码器decoder
一个可以安装在接收机内,能把调解后的信号变换成所需的输出信号的装置。3.3报讯alarm
在选呼系统中,一个经接收机解码器解码后,对所接收的有效信号作出反应(发声、发光和振动)。3.4选择呼叫selectivecalling
某终端按规定发出的编码信号,经过传输只能使另一组或另一个终端按规定接收信号解码有效后报讯的全部过程,简称选呼。
3.5选呼设备selective-callingequipment具有选呼功能的设备,它由解码器、编码器及报讯、供电装置等组成。3.6选呼系统selective-callingsystem具有选呼功能的无线通信系统。3.7呼通概率callingprobability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06-07批准2000-10-01实施
GB/T18120—2000
成功选呼的概率,它表示为成功选呼的次数与选呼总次数的比值。3.8参考呼通概率referencecallingprobability80%的呼通概率。
3.9二进制数字binarydigit
简称比特,通常用以表示信息的一组二元信息结构中的一个元。3.10比特率bitrate
单位时间发出的比特数。用bit/s、kbit/s、Mbit/s表示。3.11数据data
为适合于自动化处理,表示信息的一种形式。3.12字符character
商定为信息的编制、表达或控制的需要,按某种协议由一定数目码元构成的一个集合体。它可以是字母、数字、符号和表示其他功能的符号。3.13消息message
一组能够作为一个整体由发射机传输到接收机的字符和功能控制序列,字符的安排由发射机决定。3.14差错error
不能正确解出与初始信码相同的比特、字符或消息。3.15差错率errorratio
接收解码判决出差错的比特、字符或消息与发送的全部比特、字符或消息之比值。3.16参考差错率referenceerrorratio它分为比特、字符、消息三种参考差错率。比特差错率为0.01或1.0%定义为参考比特差错率。字符差错率为0.01或1.0%定义为参考字符差错率。消息差错率为0.2或20%定义为参考消息差错率。3.17标准基带试验信号standardbasebandtestsignals按产品标准规定的基带信号作为标准基带试验信号,并要求其比特或字符的码元数不少于1000个,若产品标准对比特流信号未作规定,可参考采用下列信号:用伪随机指令产生的511比特二进制序列模式。其速率与产品标准规定一致。3.18标准编码试验信号standardcodedtestsignal为进行试验,应将标准基带试验信号输入至产品标准规定的编码器,其输出的信号就是标准编码试验信号。
3.19标准无用射频信号standardunwantedradiosignal对于测量杂散响应抗扰性和互调抗扰性,采用不加任何调制的无用射频信号。测量邻道选择性或共信道抑制、阻塞等性能所用标准无用射频信号由与系统发射编码格式、速率和调制方式相同的数学信号作为调制的射频信号。4标准试验条件
除非另有说明,测量应在GB/T12193中说明的标准试验条件和本标准给出的补充试验条件下进行。
5补充试验条件
5.1测试配有连接天线端口的被测设备与输入信号源的配置(见图1)标称射频输入阻抗值(R)由产品标准规定,当天线阻抗与此相同时,其传输特性最佳。射频信号源输入信号电平可表示为:
GB/T18120—2000
当射频信号源阻抗(R)等于被测设备的标称射频输入阻抗(R)时,呈现在输入射频信号源开路输出端的电动势(图1中示Ve.m.)。或者测量阻抗等于R,的负载(被测设备)两端电压(图1中示Vm1)。端电压Vm值是开路电动势V。mt值的一半。注:输入信号电平,通常由射频信号源衰减器指示,而射频信号源也明确规定该值表示是端电压或是开路电动势,因此需考虑馈线和阻抗匹配网络的损耗影响。1一内阻为R,的射频信号源;2—传输线;3—阻抗匹配网络(选择使用);4一被测设备标称输入阻抗Rn5一仿真天线(按需配置);R.一输入信号源阻抗图1输入信号源的配置
5.1.1要求特定源电阻的被测设备的输入信号源本条适用于通过馈线连接到天线的被测设备。输入信号源应由射频信号源、馈线和阻抗配网络组成,该网络应尽可能接近被测设备。5.1.2用仿真天线进行试验的被测设备对信号源的要求本条适用于以复数阻抗天线工作的被测设备。输入信号源应由射频信号源、馈线、阻抗匹配网络和仿真天线等组成。仿真天线的特性应由产品标准规定。
5.2具有不可拆卸的整装天线被测设备对具有不可拆卸的整装天线被测设备,可按下列规定进行试验:关于平均辐射灵敏度的测量应在试验场中进行。试验场要求见本标准的附录A(标准的附录)。其他项目的测量可在合适的射频耦合器中进行。射频耦合器要求见本标准的附录B(标准的附录)。除输入射频信号被引至射频耦合器输入端,而不是引至被测设备的射频输入端口外,其他测试程序两者均相同。
5.3标准输入信号
5.3.1输入信号电平及测量
输入信号电平是测量在与源电阻相同的阻抗负载或匹配网络的二端上电压。实际输入至被测设备端口的电压应扣除传输电缆、匹配网络等的损耗。不论有用射频信号还是无用射频信号,输入信号电平用有效值表示。
5.3.2标准输入信号
工作于标准频率、加以标准编码试验信号调制、电平为标准值的射频测试信号。5.3.3标准输入信号频率
被测设备工作的标称频率之一,它是无调制时载波的频率。5.3.4标准输入信号调制
用标准编码试验信号,按产品标准规定的调制要求去调制载频信号,该调制就是标准调制。调制状况见图2。
GB/T18120—2000
1一射频信号源;2一标准编码试验信号发生器,3一被测设备图2标准编码试验信号输入
5.3.5标准输入信号电平
除非另有规定,本标准规定标准输入信号电平为60dBuV(e.m.f)或54dBuV(m.I)。5.4测试双工工作的被测设备接收性能时输入信号的配置对双工的被测设备,其双工状态下,接收部分性能测试时输入信号的配置,应按照GB/T12193-1990中4.8规定执行。
5.5几个信号源的汇合网络
试验需要二个或三个信号源的输出信号汇合时,应按GB/T12193一1990中4.7规定的汇合网络连接。
6测量设备的要求
6.1选频仪
选频仪可以是选频电压表、频谱仪或校准的场强计,其频带宽度应满足测量方法的要求,应适用于正在进行的测量或应调整至测量方法所指明的值6.2射频信号源
通常射频信号源只能接受音频信号的调制,并由音频电压表指示调制信号的电平,如果采用非正弦信号调制,必须配置适当的接口设备,接口设备的要求由产品标准规定。对非正弦调制信号的监测,需采用示波器,对其波形和幅度进行监测,以保证测试结果一致性和准确性。
非正弦的调制信号经接口设备至射频信号源时,应考虑射频信号源调制输入电路的频率特性对调制信号参数的影响,必须保证调制后的射频信号符合产品标准规定要求,以保证测试结果的正确性。7测量方法
7.1参考灵敏度
7. 1. 1 定义
在规定的射频工作频率下,输入用标准编码试验信号调制的射频信号,使被测设备的差错率或呼通概率达到参考差错率(数据)或参考呼通概率(选呼)时的射频信号电平。注:被测设备是需按本标准进行测量的试验设备,它包括调频接收机及解码器、报讯、显示等装置。它们可以与接收机成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接收机分开,而用电缆相连,但不论何种形式,试验时将作为测试的一个整体。7.1.2具有天线连接端口的设备测量方法7.1.2.1按图3所示,根据测量需要连接好设备。1一射频信号源,2一步进衰减器(0.5dB步进配置),3—匹配和汇合网络(按需配置);4一受试设备(配有天线端口);5一标准编码试验信号发生器图3参考灵敏度测量配置
GB/T18120—2000
7.1.2.2将射频信号源频率调至规定工作频率,按规定调节好标准编码试验信号输至射频信号源调制载频信号。
7.1.2.3调节输入射频信号电平低于产品标准参考灵敏度值6dB后,进行如下检测:a)对比特流或字符流:
1)发送标准编码试验信号,检测其差错率,若劣于参考差错率,则增加射频输入信号电平1dB;2)再发送标准编码试验信号,检测其差错率,若劣于参考差错率,则继续增加射频输入信电平1dB,继续检测,直至所测差错率第一次优于参考差错率;3)减少射频信号电平0.5dB,连续测量10次差错率,然后求其平均值,若等于参考差错率,此时射频信号电平为参考灵敏度。
b)对选呼或消息:
1)连续发射5次标准编码试验信号,检测,若差错大于1次,则增加射频输入信号电平1dB。2)再连续发射5次标准编码试验信号,检测,若差错仍大于1次,则再增加射频输入信号电平1dB。再检测,直至检测差错首次为0次,3)减少射频信号电平0.5dB,连续发送20次标准编码试验信号,检测其差错率(或呼通概率),若等于参考差错率或参考呼通概率,此时的射频输入信号电平为参考灵敏度。7.1.3具有整装(不可拆卸)天线的设备测量方法本项测量需要在特制的射频耦合器中进行。有关射频耦合器(RFCD)的设计和要求见本标准附录B(标准的附录)。
7.1.3.1按图4所示,根据测量需要连接好设备,4
1一射频信号源;2—进步衰减器(0.5dB进步配置);3匹配和汇合网络(按需配置);4—一受试设备(整装不可拆卸天线):5一标准编码试验信号发生器;6一射频耦合器(RFCD)图4用射频耦合器(RFCD)测量配置7.1.3.2将射频信号源频率调至规定工作频率,按规定调节好标准编码试验信号,输至射频信号源调制载频信号。
7.1.3.3将射频输入信号电平调至低于产品标准参考灵敏度值6dB后进行如下检测:a)对比特流或字符流:
1)发送标准编码试验信号,检测其差错率,若劣于参考差错率,则增加射频信号输入电平1dB;2)再发送标准编码试验信号,检测其差错率,若仍劣于参考差错率,则继续增加射频信号输入电平1dB。再进行检测,直至所测差错率首次优于参考差错率;3)减少射频信号电平0.5dB连续测量10次差错率,然后求其平均值,若等于参考差错率,此时射频信号输入电平为参考灵敏度。b)对选呼或消息:
1)连续发送5次标准编码试验信号,检测若差错大于1次,则增加射频信号输入电平1dB;2)再连续发送5次标准编码试验信号,检测若差错仍大于1次,则继续增加射频信号输入电平1dB。再检测,直至检测差错首次出现0次;3)减少射频信号输入电平0.5dB,连续发送20次标准编码试验信号,检测其差错率(或呼通概率),若它们等于参考差错率(或参考呼通概率),此时射频信号输入电平为参考灵敏度。7.1.4参考灵敏度合格判据测量方法5
GB/T18120—2000
不论是配有天线端口还是配有整装不可拆天线的被测设备都按本方法规定进行合格判据测量。7.1.4.1按照图3或图4,根据需要连接好设备。7.1.4.2将射频信号源频率调至工作频率,按规定调节好标准编码试验信号输至射频信号源调制载频信号。
7.1.4.3调节输入射频信号电平为规定的参考灵敏度电平后进行如下测量:a)对比特流或字符流:
发送编码试验信号,检测其差错率,若优于或等于参考差错率则合格,否则为不合格。b)对选呼或消息:
发送编码试验信号20次,若有超过20%差错率或呼通概率则不合格,否则为合格。7.2平均辐射灵敏度
7.2.1定义
在给定的工作频率,输入标准编码试验信号对被测设备,从参考角度开始,以45°角为增量逐一转向,在每一个角度位置进行参考灵敏度测量,然后将8个方向测得的结果求算术平均值,即为平均辐射灵敏度。
7.2.2测量方法
本测量应在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所说明的30m空间辐射场进行。7.2.2.1按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图A1b所示,根据需要连接好设备。7.2.2.2在附录A(标准的附录)测试场中的测试点,调节射频信号源至给定的工作频率,并校准测试点的场强为100μV/m(40dBuV/m),记下此时射频信号源输出电平为Vo。7.2.2.3用标准编码试验信号调制射频信号源。7.2.2.4安装好被测设备,并选定测试的参考角度为零度。注:对通常配带于人身的被测设备,还需按附录D(标准的附录)的要求,在模拟人的指定位置安装被测设备。7.2.2.5按测参考灵敏度的步骤,测试在零度方向的参考灵敏度,记下射频信号源输出电平为V1。7.2.2.6然后按每次45°角转动被测设备,在每个位置按测参考灵敏度步骤,测试该方向的参考灵敏度,记下它们射频信号源输出电平为:V2V3,7.2.2.7将每次测量的射频信号源输出电平,按公式(1)转换为信号场强:×100
Ex=。
式中:Ex——转换为射频信号的场强,uV/mVo—校准条件下,射频信号源输出电平,VV:不同方向的参考灵敏度时,射频信号源输出电平,uV。分别将ViV.....转换成Ei,E..··E.。7.2.2.8求E1,E2E:算术平均值,即为平均辐射灵敏度。.(1)
注:平均辐射灵敏度,主要是针对内置整装不可拆卸天线的被测设备进行。其他天线的被测设备若需要也可以参照进行测量。
7.3邻射频信号选择性
表征被测设备接收有用射频信号时,抗拒相邻无用射频信号降低其解码响应的能力。它使高出参考灵敏度3dB的有用射频信号产生的差错率,降回到标准参考差错率的相邻无用射频信号电平与测试的参考灵敏度之比,称为邻射频信号选择性,用分贝表示。根据邻射频信号的频率不同,分别用邻道选择性、共信道抑制和阻塞等性能来表示。7.3.1邻道选择性
7.3.1.1定义
在无线移动业务中,采用离散信道间隔的条件下,用偏离工作频率值等于一个离散间隔频率值作为6
GB/T18120—2000
无用射频信号频率,所测得的邻射频信号选择性。7.3.1.2测量方法
a)按图5所示,根据需要连接好测试设备,二个射频信号源的汇合网络应符合本标准中5.5的规定,
b)在没有无用射频信号输出条件下,将含有标准编码调制射频信号源(1)的有用射频信号输至汇合网络,测出此时的被测设备参考灵敏度,并记下此时射频信号源(1)输出电平为Uoc)提高有用射频信号电平比U。高出3dB;d)将一个与发射编码格式、速率和调制方式相同的邻道频率的射频信号输入至汇合网络,并将射频信号源(2)的输出电平比U。高出产品标准规定的邻道选择性值6dB。e)调节射频信号源(2)的输出电平,同时测试被测设备的差错率(或呼通概率),使它仍达到参考差错率(或参考呼通概率),记下此时射频信号(2)的输出电平U1。口
1一有用射频信号源,2无用射频信号源;3—二个信号源汇合网络;4—步进衰减器(0.5dB步进配置);5一被测设备(配有天线端口);6—被测设备(整装不可拆天线);7一标准编码试验信号发生器;8音频信号发生器(按需配置);9射频耦合器图5邻射频信号选择性测量配置
7.3.1.3结果表示:
邻道选择性表示为:
Na-201gU./U1
式中:N一邻道选择性,dB,
U。—测试时的参考灵敏度,μVU1一一使参考灵敏度下降3dB的无用射频信号源输出电平,μV。7.3.2共信道抑制
7.3.2.1定义
·(2)
在无线移动业务中,无用频率与有用射频信号频率之差小于300Hz的无用射频输入信号所测得的邻射频信号选择性。
7.3.2.2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同7.3.1.2,其中d)条的无用射频输入信号频率调节至与工作频率之差小于300Hz(高或低),其输出电平应比U。低于产品标准规定的共信道抑制值3dB时,进行参考差错率(参考呼通概率)的测量。
7.3.2.3结果表示
共信道抑制表示为:
N。=201gU/U。
式中:N—共信道抑制值,dB;
U。—测试时的参考灵敏度,μV;U1—一使参考灵敏下降3dB的无用射频信号输出电平,uV。注:共信道抑制大多数为负分贝数值。(3)
7.3.3阻塞
7.3.3.1定义
GB/T18120—2000
在无线移动业务中,无用频率与有用射频信号频率之差等于有用射频信号频率1%值的无用射频输入信号所测得的邻射频信号选择性。7.3.3.2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同7.3.1.2,其中d)条的无用射频输入信号频率调至与有用射频信号工作频率之差等于有用射频信号频率的1%值(高或低),而输出电平比U。高于产品标准规定的阻塞值6dB下进行参考差错率(参考呼通概率)的测量。7.3.3.3结果表示
阻塞值表示为:
式中:N——表示阻塞值,dB;
Uo—测试时的参考灵敏度,uV,N,=201gUi/U。
·(4)
U,—使参考灵敏度降低3dB的无用射频信号源输出电平,μV。7.4杂散响应抗扰性Www.bzxZ.net
7.4.1定义
表征设备接收有用射频信号时,抗拒单个无用杂散射频信号干扰降低其解码器解码响应的能力。它使高出参考灵敏度3dB的有用射频信号产生的差错率,降回到参考差错率(或参考呼通概率)的单个无用杂散射频信号电平与测试参考灵敏度之比,用分贝表示。7.4.2测量方法
7.4.2.1按图5所示,根据需要连接好测试设备,二个射频信号源的汇合网络应符合本标准中5.5的规定。
7.4.2.2在没有无用射频信号输出的条件下,将含有标准编码调制射频信号源(1)的有用射频信号输出至汇合网络,测出此时被测设备参考灵敏度,并记下此时射频信号源(1)输出电平为U。。7.4.2.3提高射频信号源(1)电平比U。高出3dB。7.4.2.4将一个与发射编码格式、速率和调制方法相同的杂散射频信号输入至汇合网络,并将射频信号源(2)的输出电平比U。高出产品标准规定的杂散响应抗扰性值6dB,在(251000)MHz频率范围内(除去邻射频信号选择性的频率点)改变频率,寻找恶化差错率的频率点;7.4.2.5选取差错率恶化最大的频率点,然后调节射频信号源(2)输入电平,测量被测设备的差错率(或呼通概率),直至获得参考差错率(或参考呼通概率),记下此时电平U1。7.4.3结果表示
杂散响应抗扰性表示为:
N,=201gU1/U。
式中:N,——杂散响应抗扰性值,dB;Uo——测试时的参考灵敏度,μV;U1—一使参考灵敏度降低3dB的无用射频信号输出电平,uV。注:因杂散响应频率点测试导找困难,通常选择如下频率点测量:一接收机中频频率点;
一接收机镜象频率点及相关频率点:f=fo士2f中f=fo士1/2f中*其中:是接收机杂散干扰频点。是接收机本振频率f申是接收机第1中频和第2中频频率。7.5互调抗扰性
7.5.1定义
(5)
表征设备抗拒与有用射频信号频率有特定频率关系的二个无用射频输入信号,因互调干扰降低了8
设备解码器解码响应的能力。
GB/T18120—2000
它使高出参考灵敏度3dB的有用射频信号产生的差错率降回到标准参考灵敏度(参考呼通概率),二个等电平无用射频信号之一的电平与测试参考灵敏度之比,用分贝表示。7.5.2测量方法
7.5.2.1按图6所示,根据需要连接好测试设备。三个射频信号源的汇合网络符合本标准中5.5的规定。
1一射频信号源,2—无用射频信号源,3—无用射频信号源;4—三个信号源汇合网络,5—步进衰减器(0.5dB步进配置),6—被测设备(配有天线端口)7一被测设备(整装不可拆天线);8标准编码试验信号发生器;9射频耦合器图6互调抗扰性测量配置
7.5.2.2在没有无用射频信号输入的条件下,将含有标准编码调制射频信号源(1)的有用射频信号输出至汇合网络,测出此条件下的被测设备参考灵敏度,并记下此时射频信号源(1)输出电平U。。7.5.2.3提高有用射频信号电平比U。高出3dB。7.5.2.4从射频信号源(2)输出一个未调制的无用射频信号,将其频率调到一个规定的频率f。7.5.2.5从射频信号源(3)输出一个未调制的无用射频信号,也将其频率调到另一个规定的频率ft。注:f.和f。的选择是:f.=fo十Af,ft=f。十2f或ff。Af,f=fo—2Af。其中fo是被测设备工作频率(测试时的有用射频信号频率),A于为无线移动业务中规定的信道频率间隔值。测试应在二种情况下进行。7.5.2.6将射频信号源(2)(3)的输出电平调至比U。高出产品标准规定的互调抗扰性值6dB,然后测试被测设备的差错率,若未回到参考差错率,调节(2)(3)信号源输出电平并保持它们等辐,再适当微调(2)(3)二个无用射频信号源中个的频率,直至测出被测设备的参考差错率(或参考呼通概率),记下无用射频信号中一个输出电平U1。7.5.3结果表示
互调抗扰性表示为:
N,=201gU/U。
式中:N—一互调抗扰性值,dB;U。——测试时参考灵敏度,uV;U1——使参考灵敏度下降3dB无用射频信号的输出电平,uV。7.6可接受的射频频率偏差
7.6.1定义
(6)
因输入信号频率偏离工作频率而引起设备的解码响应降低,它表征为使高于参考录敏度6B的标准编码试验信号的差错率,随输入信号射频频率的偏移而恢复到参考差错率(或参考呼通概率时,射频输入信号频率与工作频率之差的最小值(向上或向下偏移)。7.6.2测量方法
7.6.2.1按第7.1规定,测出被测设备参考灵敏度。7.6.2.2把输入射频信号电平调至比测得的参考灵敏度高6dB。7.6.2.3把输入射频信号频率调至偏离工作频率,即为产品标准规定的频率偏差值(向上或向下),测9
量被测设备的差错率:
GB/T18120—2000
a)若测出的差错率优于参考差错率,则增加1kHz频率偏移值,继续测量差错率,直至第一次出现差错率劣于参考差错率为止。
然后减少500Hz频率偏移值,再测量偏差率,若仍劣于参考差错率则减少200Hz频率偏移值,若出现优于参考差错率则增加200Hz频率偏移值,继续测量差错率,若仍达不到参考差错率,则增加或减少100Hz频率偏移(视所测差错率优或劣于参考差错率而定),测量出参考差错率,记下此时输入射频信号的频率,
b)若差错率劣于参考差错率,则每减少1kHz频率偏移值,再测试差错率,直至第一次出现差错率优于参考差错率。
然后增加500Hz频率偏移值,继续测量,若出现劣于参考差错率,则再减少200Hz频移值,再测量,若仍达不到参考差错率,则增加或减少100Hz(视所测差错率优或劣于参考差错率而定),测量出参考差错率,记下此时射频输入信号频率。如果增加500Hz频移值后,所测差错率优于参考差错率,则增加200Hz频移值再测,若仍达不到参考差错率,则增加或减少100Hz(视所测差错率优或劣于参考差错率而定),测出参考差错率,记下此时射频输入信号频率。
7.6.3结果表示
求出向上或向下作频率偏移测出的射频信号频率与工作频率之差,取其中最小值作为可接受频率偏差值。
7.7多径传播条件下灵敏度降低
当发射或接收天线在运动时,因传播介质的多径反射使射频信号的幅度和相位变化,这些信号的变化是天线运动速度和所要求的信号射频频率二者的函数。在有限的范围内,当直达信号不存在时,信号的幅度和相位变化符合瑞利分布,它们能由一个调制包络和相位的近似方法来模拟。7.7.1定义
表征设备因多径传播条件引起射频输入信号幅度和相位变化所造成解码响应最小下降的能力。使在混有规定瑞利衰落特性的输入信号作用下产生参考差错率的输入信号电平有效值与无瑞利衰落特性的输入信号产生参考差错率的输入信号电平之比,用分贝表示。7.7.2测量方法
7.7.2.1按图7所示,根据需要连接好设备7.7.2.2从射频信号源向瑞利衰落模拟器输出一个标准编码试验信号,其电平由瑞利衰落模拟器制造厂商提供。
7.7.2.3瑞利衰落模拟器应能调至无衰落和不同衰落的状态。7.7.2.4将经瑞利衰落模拟器的试验信号,通过衰减器输至被测设备。7.7.2.5将瑞利衰落模拟器调至无衰落条件下,调节衰减器,测试出被测设备的参考差错率,并记下此时衰减器读数A(dB)。
7.7.2.6把瑞利衰落模拟器调至:对车载台车速调至100km/h下瑞利衰落;对手持台则速度调为10km/h下瑞利衰落,调节衰减器测量在衰落条件下的参考差错率,记下此时衰落器读数B(dB)。7.7.2.7可以对不同速度下的瑞利衰落时的被测设备进行参考差错率测量,记下相应衰减器值。对车载台其速率定为50、20、10km/h。对手持台其速率定为5、2、1km/h。7.7.3结果表示
7.7.3.1多径传播条件下灵敏度降低表示为:P=B-A
式中:P—一多径传播条件下灵敏度降低,dB;1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