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8207.1-2000 防震减灾术语 第1部分:基本术语
GB/T 18207.1-200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8207.1-2000

中文名称:防震减灾术语 第1部分:基本术语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2000-10-17

实施日期:2001-05-01

作废日期:2008-10-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360718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建筑材料和建筑物>>建筑物的防护>>91.120.25地震和防振

中标分类号:工程建设>>工程抗震、工程防火、人防工程>>P15工程抗震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被GB/T 18207.1-2008代替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7271

页数:13页

标准价格:10.0 元

出版日期:2004-04-16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2000-10-17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人:陈运泰、谢礼立、马宗晋、张国民、王秀文、曹学锋、肖承邺、冯义钧

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归口单位:中国地震局

提出单位:中国地震局

发布部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中国地震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防震减灾的基本术语,适用于防震减灾有关工作及编写防震减灾有关法规、地震标准,也适用于科研、教学、新闻、出版。 GB/T 18207.1-2000 防震减灾术语 第1部分:基本术语 GB/T18207.1-2000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_91.1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8207.1—2000
防震减灾术语
第一部分:基本术语
Terminology of protecting against andmitigating earthquake disasters-Part 1:Basic terms
2000-10-17发布
2001-05-01实施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GB/T18207.1—2000
本标准是《防震减灾术语》系列国家标准中的第一部分《防震减灾术语第一部分:基本术语》。《防震减灾术语》系列国家标准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基本术语,
第二部分:专业术语。
本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现行的地震法规制定。本标准包括:地震、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和震后救灾与重建5个部分的内容,共计84条。
本标准采用国际通行的防震减灾术语,与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协调一致。本标准术语的英译名参照LAW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ONPROTECTINGAGAINSTANDMITIGATINGEARTHQUAKEDISASTERS”(《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麓减灾法》)确定。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和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运泰、谢礼立、马宗晋、张国民、王秀文、曹学锋、肖承邺、冯义钧。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防震减灾术语
第一部分:基本术语
Terminology of protecting against andmitigating earthquake disasters-Part 1:Basic terms
GB/T18207.1—2000
本标准规定了防震减灾的基本术语,适用于防震减灾有关工作及缩写防震减灾有关法规、地震标准,也适用于科研、教学、新闻、出版。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GB17740-1999地震震级的规定
GB/T17742—1999中国地震烈度表JGJ/T97—1995工程抗震术语标准3.术语
3.1地震
3.1.1地震
earthquake
大地震动。包括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矿山冒顶、水库蓄水等引发的地震)和人工地震(爆破、核爆炸、物体坠落等产生的地震)。一般指天然地震中的构造地震。3.1.2霹源seismic source
产生地震的源。
3.1.3震级magnitude
对地震大小的相对量度。(GB17740—1999中的2.1)3.1.4地震烈度seismicintensity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GB/T17742—1999中的2.1)3.1.5地震波seismicwave
地时从霆源发出、向四周传播的波。3.1.6震中epicentre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3.1.7极震区meizoseismal area一次地震破坏或影响最重的区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10-17批准2001-05-01实施
3.1.8宏观震中macro-epicentre极震区的几何中心。
3.1.9震源距hypocentraldistance地震震源至某一指定点的距离。GB/T18207.1—2000
3.1.10 震中距epicentral distance地震震中至某一指定点的地面距离。(GB17740—1999中的2.6)3.1.11(宏观)震中烈度(macro)epicentral intensity极霆区的地震烈度。
无感地震feltlessearthquake
囊中附近的人不能感觉到的地震。注:一般震级在3级以下,麗中烈度在度以下。3.1.13有感地震feltearthquake震中附近的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注:一般震级在3级以上,霆中烈度在度以上。3.1.14
极微震ultra-microearthquake
震级<1级的地震。
微震microearthquake
1级<震级<3级的地震。
3.1.16小[地]震small earthquake3级≤震级<5级的地震。
3.1.17中[等]地露moderate earthquake5级≤震级<7级的地震。
3.1.18大[地震largeearthquake震级≥7级的地霆。
特大地霆greatearthquake
8级和8级以上的大地震。
破坏性地震destructiveearthquake3.1.20
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第二十六条)严重破坏性地震severelydestructiveearthguake3.1.21
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灾区丧失或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国家采取相应行动的地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第三十条)近霆nearearthquake
震中距在1000km~1400km以下的地震。3.1.23
远震teleseism
震中距在1000km~1400km以上的地震。3.1.24地方震localearthquake
震中距在100km以内的近震。
3.1.25地震活动性seismicity
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发生的地震在强度、频度、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分布规律和特征。3.2地震监测预报
3.2.1地震前兆
earthquakeprecursor
地震前出现的与该地震孕育和发生相关联的现象。3.2.2地震观测 earthquake observation2
GB/T18207.1-2000
对地震或地震前兆进行观察与测量。3.2.3地爱监测earthquakemonitoring对地震发生及与地震发生有关的现象进行监视与观测。3.2.4地霞预测earthquakeprediction对未来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估计和推测。3.2.5临震预测imminentearthquakeprediction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测。3.2.6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keyareaforearthquakesurveillanceandprotection未来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或可能受破坏性地震影响造成严重地震灾害损失,需要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区域。
3.2.7地爱重点危险区critical earthquakerisk area未来一年或稍长时间内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袭的区域。3.2.8
3展情earthquakesituation
有关地震活动和地震影响的情况3.2.9
9震情会商earthquake situation consultation对震情进行分析与研究的专门会议。3.2.10地震预报earthquakeforecast向社会公告可能发生地震的时域、地域、震级范围等信息的行为。地震长期预报long-termearthquakeforecast3.2.11
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地震中期预报intermediate-termearthquakeforecast3.2.12
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地震短期预报short-termearthquakeforecast3.2.13
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临震预报imminentearthquakeforecast3.2.14
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震后地霞趋势判定evaluationof post-earthquaketrend3.2.15
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地震发生后,对地震影响地区近期内地震活动形势发展的分析结果。3.2.16地震速报rapid earthquakeinformationreport对已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等的快速测报。3.2.17
地震台[站]seismicstation
地震观测点或开展地震观测和地震科学研究的基层机构。3.2.18地愛台阵seismicarray
为提高地震信号的信噪比,由电缆线或无线通信线路将若干分布在地面上的地震仪器与同一记录中心连接起来,采用专门技术进行信号处理的地震观测系统。3.2.19地震遥测台网telemetered seismicnetwork由4个以上分散布局的地震台和一个通过电信遥测技术收集并处理各台记录信号的管理中心组成的地震观测系统。
地震监测台网earthquakemonitoringnetwork3.2.20
由若干地震台组成的地震观测系统。3.2.21
地震监测设施facilityfor earthquakemonitoring开展地震监测的设备及有关设施的统称。3.2.22
2地震观测环境environmentalfor seismicityobservation3
GB/T18207.1—2000
保障地震监测设施不受干扰、能够正常发挥工作效能的地震台、地震观测场地的周围环境。3.2.23流动观测mobileobservation为某研究任务或震情工作需要开展的地震观测。强震观测strongmotionobservation3.2.24
记录地震动和工程结构的地震反应的地震观测。3.2.25地震谣言earthquakerumor没有事实根据或缺乏科学依据的地震消息。3.3地震灾害预防
3.3.1地震灾害earthquakedisaster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和社会功能的破坏。3.3.2地震原生灾害primaryearthquakedisaster地震直接造成的灾害。
3.3.3地霞次生灾害secondarydisasterof earthquake地震造成工程结构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如火灾、爆炸、瘟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以及水灾、泥石流和滑坡等对居民生产和生活区的破坏。3.3.4地震次生灾害源sourceof secondarydisasterof earthquake产生地震次生灾害的设施和环境。如燃气管道、弹药库、化学药品库、水库、陡坡等。3.3.5地震对策earthquakecountermeasure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策略。
3.3.6地震灾害预测earthquakedisasterprediction对未来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做出估计。3.3.7
地震灾害预防earthquakedisasterprevention避免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防御性工作。3.3.8防震减灾protectingagainst and mitigating earthquakedisasters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
重大建设工程majorconstructionproject3.3.9
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工程。主要指地震发生后,一旦遭到破坏会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和国民经济重大损失的建设工程。3.3.10地震基本烈度basicintensity个地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一定场地条件和超越概率水平下可能遭遇的地震烈度。例如,1990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定义地震基本烈度为: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地[基本]烈度复核checkingof basicseismicintensity3.3.11资
采用最新基础资料和研究成果,对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给出的某地地震基本烈度进行核实或修正。
3.3.12地震区划seismiczoning
以地震烈度、地囊动参数为指标,将国土可能遭受地震影响的危险程度划分成若干区域。3.3.13抗震设防要求requirementforfortificationagainstearthquake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3.3.14
地震危险性分析seismichazardanalysis用确定性方法或概率计算方法给出工程场地或某一区域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可能遭遇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值。
3.3.15地震安全性评价seismicsafetyevaluation4
GB/T18207.1—2000
根据对建设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的地震活动与地震地质环境的分析,按照工程设防的风险水准,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地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
3.3.16抗震性能鉴定evaluation of earthquakeresistant capability检查现有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和现状,按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进行评估。(JGJ/T97-1995中的2.1.5)抗震加固措施strengtheningmeasureforearthquakeresistance3.3.17
为使现有建筑达到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所采取的增强强度、提高延性、加强整体性和改善传力途径等措施。
3.3.18抗震设计earthquakeresistantdesign对地震区的工程结构进行的一种专业设计。一般包括概念设计、结构抗震计算和抗震构造措施三个方面。(JGJ/T97—1995中的5.1.1)3.3.19抗震设计规范earthquakeresistantdesign code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所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技术性规定。3.4地震应急
3.4.1地震应急
earthquakeemergencyresponse
破坏性地震发生前所做的各种应急准备以及地震发生后采取的紧急应急行动。3.4.2
地震应急预案 emergencyresponse plan scenario for destructive earthquake防止和减轻未来地震灾害的地震应急方案。3.4.3地震应急指挥机构earthquakeemergencyresponseadministration指挥和组织地震应急工作的临时行政机构。3.4.4地震紧急应急措施urgentmeasureforearthquakeemergency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在地震灾区采取的法律、法规规定的紧急行政措施。3.4.5地震避难场所earthquakeshelter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设置居民临时生活区或疏散人员的安全场所。3.5震后救灾与重建
3.5.1地震灾情earthquakedisaster affection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情况。3.5.2地震灾区earthquakestrickenarea地震发生后,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经济建设遵到破坏的地区。3.5.3地震烈度评定ratingof seismicintensity根据受地震影响地区的宏观和微观地震资料,确定该地区的地震烈度。3.5.4
地震灾害评估earthquakedisasterassessment对地震造成的灾害的程度做出评定与估计。地震救助技术rescuetechnologyforearthquakehazard3.5.5
用于震前应急防御和震后抢险救助的各种技术的总称。3.5.6震后教援post-earthquakerelief对地震灾区采取的救援行动。
3.5.7震后恢复与重建post-earthquakerecoveryandreconstruction使地震灾区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功能恢复基本正常以及对地衰破坏的建(构)筑物、公共设施的修复与建设。
3.5.8地震遗迹earthquakeremains地震留下的痕迹。包括震毁、震损或地震影响区域内完好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地震活动产生的地5
质、地形、地貌变动的痕迹等
3.5.9地震遗址earthquakerelic地震遗迹所在的地方。
GB/T18207.1-2000
3.5.10地保险earthquakeinsurance补偿地震灾害损失的一个保险险种。大[地]震
地方震
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保险
地震避难场所
地震波·
地震长期预报
地震次生灾害·
地霞次生灾害源·
地震短期预报
地震对策
地震观测
地震观测环境
地震活动性
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救助技术·
地震监测
地震监测设施
地震监测台网
地震紧急应急措施,
地震烈度.
地震[基本]烈度复核
地震烈度评定
地震前兆·
地霞区划
地震速报
地震台[站]
地霞台阵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霞谣言
地震遥测台网
地震遗迹
地霞遗址
地震应急
地震应急预案·
GB/T18207.1—2000
附录A
(提示的附录)
中文索引
地霆应急指挥机构
地震预报
.3.1.1
.3.4.5
..3.5.8
地霞预测·
地震原生灾害
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评估
地震灾害预测
地震灾害预防.
地震灾情
地震霞灾区·
地震中期预报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地囊重点危险区
防震减灾
宏观霞中
极微霰bzxZ.net
极震区
抗震加固措施
抗震设防要求
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规范
抗震性能鉴定
临震预报
临震预测·
流动观测
..3.3.13
破坏性地震
强震观测
特大地霞
无感地震
小[地]
严重破坏性地震
basic intensity
checking of baslc seismic intensitycritical earthquake risk areadestructive earthquake
earthquake
earthquake countermeasure .
earthquakedisaster
earthquake disaster affection .....earthquake disaster assessment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earthquake disaster predictionGB/T18207.1—2000
有感地展
霆后地震趋势判定
罹后恢复与重建
震后救援·
情会商
震源·
震源距
霞中距
(宏观)霞中烈度
中[等]地
重大建设工程
附录B
(提示的附录)
英文索引
..3.5.7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GB/T18207.1—2000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administrationearthquake forecast
earthquake insurance
earthquake monitoring
earthquake monitoring networkearthquake observation
earthquake precursor
earthquakeprediction
earthquake relic
earthquake remains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 codeearthquake rumor
earthquake shelter
io0o..o.0o0s.i.
earthquake situation ...
earthquake stricken area
earthquake situation consultation.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scenario for destructive earthquakeenvironmental for seismicity observationepicentral distance
epicentre
(macro) epicentral intensity..o.+.+
evaluation of earthquake resistant capabilityevaluation of post-earthquake trendF
facility for earthquake monitoringfelt earthquake
feltless earthquake
great earthquake
hypocentral distance
imminent earthquake forecastimminent earthquake predictionintermediate-term earthquake forecast3.4.1
.3.3.16
GB/T18207.1--2000
key area for earthquake surveillance and protectionL
Iarge earthquake ...
local earthquake ..
long-term earthguake forecastM
macro-epicentre
magnitude
major construction project
meizoseismal area
microearthquake
mobile observation
moderate earthquake
near earthquake
post-earthquake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post-earthquake relief ...
primary earthquake disaster
protecting against and mitigating earthquake disastersR
rapid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rating of seismic intensity
requirement for fortification against earthquakerescue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hazards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seismic array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seismic intensity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seismic source
seismic station
seismic wave
seismic zoning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