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8331.1-200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8331.1-2001
中文名称:滑动轴承 卷制轴套外径的检测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1-02-02
实施日期:2001-09-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319496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机械系统和通用件>>轴承>>21.100.10滑动轴承
中标分类号:机械>>通用零部件>>J12滑动轴承
关联标准
采标情况:idt ISO 12307-1:1994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7813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17, 字数:26千字
标准价格:13.0 元
出版日期:2004-04-17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2001-02-26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人:邓跃、李柱国、范家华
起草单位:机械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
归口单位:全国滑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全国滑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卷制轴套外径的检查并阐明了必要的检测方法和测量设备。 GB/T 18331.1-2001 滑动轴承 卷制轴套外径的检测 GB/T18331.1-2001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GB/T18331.1—2001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12307-1:1994《滑动轴承卷制轴套
第1部分:外径检验》。
本标准在技术内容上与ISO7905-1无差异,只作了一些编辑性修改。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均为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全国滑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机械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南通轴瓦厂。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李柱国、范家华。159
GB/T 18331. 1-2001
ISO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一个世界性的各国国家标准团体(ISO成员国)组成的联合组织。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是通过ISO各技术委员会进行的。每个成员国如对某一个技术委员会所进行的项目感兴趣时,有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有关的政府和非政府的国际组织,也可参加此项工作。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电工标准化的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技术委员会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被分发给所有成员国进行投票表决。国际标准的正式出版至少需要75%的成员国投票赞成。
国际标准ISO12307-1是由ISO/TC123滑动轴承技术委员会,SC3:质量分析和保证分技术委员会制定的。
ISO12307在“滑动轴承卷制轴套”的总标题下,由下列部分组成:第1部分:外径检验
第2部分:内径检验
ISO12307本部分中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仅作参考。16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滑动轴承
卷制轴套外径的检测
Plain bearings-Checking the outside diameterfor wrapped bushes
—2001
idt ISO 12307-1:1994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卷制轴套外径的检查并阐明了必要的检测方法和测量设备。自由状态下的卷制轴套是弹性的,但是在嵌人轴承座孔后,由于轴套的外径和轴承座孔之间的过盈,轴套要最大限度地适应轴承孔的形状。因此,卷制轴套的外径检测只能用专门的测量设备在约束载荷下进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推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推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800.2—1998极限与配合基础第2部分:公差、偏差和配合的基本规定(eqv ISO 286-1:1988)
GB/T1800.3--1998
极限与配合基础第3部分: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数值表(eqv ISO 286-1:1988)
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
GB/T 3177---1997
滑动轴承卷制轴套(neqISO3547:1976)GB/T12613—1990
GB/T18330-2001滑动轴承薄壁轴瓦和薄壁轴套的壁厚测量(idtISO12306:1994)3符号和单位
符号和单位见表1。
符号和单位
两半检验模之间的距离
轴套宽度
检验模宽度
定位塞规的宽度(bs.2=be.1+5)
轴套的外径
检验模孔的直径
定位塞规的直径
检验模实际直径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02-26发布明
国际单位
2001-09-01实施
外径D。
定位塞规的实际直径
GB/T 18331. 1—2001
表1(完)
在施加检验载荷 Fc后外径的弹性衰减检验载荷
校正值
试件个数
置信度,两边
表面粗糙度
D。的公差
形位公差
测量不确定度(P=95%)
测素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
第一次和第二次测量值读数之差的算术平均值
标准偏差
A.r的标准偏差
国际单位
卷制轴承的外径,见图1。卷制轴套的尺寸和公差在GB/T12613中给出,壁厚的检测按GB/T18330的要求。
注:由于元件的弹性属性,卷制轴套在自由状态下的直径不能直接测量。一开缝
图1卷制轴套的外径
5检验目的
检验外径以保证卷制轴套在轴承座孔里具有规定的安装压力(过盈量)。检验方法
检验方法A:外径D。的测量
使用如图2所示的测量装置测量制轴套的外径,装上由上、下半模组成的检验模(见图3和图4)和定位塞规(见图5和图6),施加一定的检验载荷F.。外径是通过a。值之间的差值(△a。)间接地测量。162
GB/T 18331.1—2001
算出检验载荷从而使轴套的外径在测量过程中只是弹性地缩小而没有永久性的变形。6.2检验方法B:外径D。的量规检验用“通”或“止”环规检验卷制轴套的外径。这个检验结果属于特性检查,即“通”或“止”。7外径检验方法的选择
方法A是一种精确的方法,需要比较复杂的装置。方法B是一种分类的方法,使用比较简单的量具。两种方法都是比较常用的。方法A一般不适用于外径小于10mm的小轴套,但对于外径大于10mm的轴套应优先采用。
8外径D.的检验方法A
8.1测量装置
见表2至表4。
测量轴套的典型设备基本由下列元件组成:对检验模进行定位和导向的底座;产生检验载荷的组件;
上板;
将两半检验模之间的距离a。值转移到测量头上的传动系统;带有显示仪表的测量头;
带有定位塞规(见图5和图6)的检验模(见图3和图4);-相对压力(载荷指示表)。
千分裹
测量值传递系统
检验模
图2典型的外径测量装置
GB/T18331.1—2001
液压操作装置如图2所示,也可使用气动的或机械的操作装置。可以自上而下,也可自下而上地施加检验载荷F。。轴套的开缝应处于垂直方向并指向检验模。表2检验载荷、极限偏差、进给速度和温度检验载荷
F,≤2 000
2000F≤5000
5 00010 000F≤50 000
允许的极限偏差
1)检验模与被测轴套之间的温差不应超过 1℃施加检验载荷F.的最大速度
10士2,没有冲击
表3千分表和数显千分表的偏差
千分表
1)最大测量显示值(满量程士500μm)量程刻度值
数显千分表
于分表
表4测量装置上、下夹紧表面的制造公差两个夹紧表面之间的平行度公差mm
8.2测量装置的技术要求
平面度公差
测量轴套外径D。的测量装置的技术要求如图3至图6及表5所示。d.. - D..max Ered
D,<12 mm 时,Ered =0. 006 mm
D.≥12 mm 时,Ered-0. 012 mm
be.1≥B+2
bo.2be..+5
在这里,Ered是符合GB/T12613要求的弹性衰减。164
试验温度1)
20~~25
总偏差\
数显干分表
测量范围的0.5%
表面粗糙度Ra
一标志部位
标志部位
GB/T 18331.1—2001
0. 5×45°
图3检验模上模
图4检验模下模
GB/T18331.1—2001
标志部位
图5整体定位塞规,dez≤80mm
标志位
图6定位塞规(以盲孔为例),d。2>80mm外径
80GB/T 18331.1-2001
表 5检验模和定位塞规的制造公差和磨损极限制造公差或磨损极限
制造公差
磨损极限
制造公差
磨损极限
1)D。>150mm时,供需双方协议
— 0. 005
0.0020.002
0. 0040. 004
上、下检验模(见图3和图4)和定位塞规(见图5和图6)应由率硬(60HRC~64HRC)和无时效钢制成。
上、下检验模应为刚性结构,从而确保在测量加载的情况下,检验模仅产生可忽略不计的变形。上、下检验模的孔和定位塞规的测量表面不得镀铬。检验模和定位塞规可以标上基本直径d.,1。定位塞规应另外标上校正值C。
8.3校正值C的计算
校正值C从下列公式中算出:
C - n/2(d..+ -- d..1) - (de.i - de..2)例:
d..i 20.050 mm
d... =- 20. 052 mm
de..2=20. 048 mm
所以:
F(20.052—20.050)—
—20.048)
C - 0. 001 mm
如果检验模的实际直径dn.1对被检轴套的直径d.有偏差,只要偏差|de!d,|≤0.03mm,这套检验模仍然可以使用,与表5相应的定位塞规的公差不受影响。例:
d..1=20.062 mm
d...1 20. 052 mm
d...2 - 20. 048 mm
Ide.l-d... | =0. 010 mm≤0. 030 mm所以:
8.4安装步骤
号(20.052—20.062)—(20.05220.048)C - 0. 020 mm
为使两半检验模相互准确地定位,首先插人下模,并将其固定在轴套测量设备的中心,施加一个给定的检验载荷,将安装好的处于自由状态的检验模上模对准已经塞入位置塞规的检验模下模并压紧。将167
GB/T 18331.1—2001
其固定在这种状态并按照8.3调整校正值C,然后测取读数Aac。最后在中心处放人轴套。8.5测量误差
最常见的误差见8.5.1至8.5.3。8.5.1测量装置产生的误差
a)上、下检验模没有对直:
b)检验模没能正确地安装在测量装置上;c)严密性(过大的间隙,传动系统(见图2)、千分表、测量头等的损坏);,d)检验模或塞规的损坏或磨损;e)检验模孔的宽度6e.1小于轴套的宽度B;f)检验载荷F。与计算的载荷不相等。8.5.2轴套引起的误差
在外径(瓦背表面)和/或在开缝上存在油脂、灰尘、毛刺等等,外径和/或开缝出现损伤或变形。8.5.3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
a)设置检验载荷发生错误;
b)被测轴套与检验模孔宽度be.i产生偏离;c)插人检验模的轴套的开缝没有垂直地对准上检验模,d)在测量实际直径de.a.1和de.a.2时,测取了不正确的读数;e)计算和/或设置校正值发生错误:f)外径D。的换算发生错误
8.6测量轴套外径D。的基本计算方法简述8.6.1检验载荷F。
检验载荷F。应按照GB/T12613规定的方法计算。8.6.2检验模的直径dc和定位塞规的直径直径de按下式计算:
de,1 - Du,max - Ered
其中Ere是符合GB/T12613的弹性变形量。8.6.3Aa。的上限值和下限值
上限值=0
下限值=一T(元/2)(圆整到0.005mm)其中 TDe,mx—Domin
8.6.4校正值C
校正值C按8.3计算。
8.6.5外径的测量显示值Aac的转化其转化按下列公式计算:
D。 de.1 + Ered -+- Aa.(2/π)9外径D。的检验方法B
9.1检验环规
这个检验是用两个环规进行的,通环规与图上轴套的外径D。的最大极限值-一致,止环规与其最小极限值一致。为了避免损坏和失效,两个环规均应有小角度的导人倒角(见图7)或圆弧。9.2检验环规的技术要求
环规应为率硬(60HRC64HRC)和无时效钢,环规的宽度(不算倒角)应至少与轴套的最大宽度一致。
GB/T 18331. 1--2001
通环规和止环规的内径极限值,应符合GB/T1800.2—1998和GB/T1800.3--1998的JS3。对于符合GB/T3177--1997的IT8级的工件,环规的磨损不应超出值(磨损极限的参考值)。9.3安装步骤
把轴套从环规的有导人倒角的一端放入,用手(最大力为250N)推动轴套,它必须能够通过通环规,但不得(用同样的力)通过止环规。在临界状况下,如果轴套不圆或开缝未闭合,则检验的精度可能降低,所以应优先用方法A来检验。
导入角
图?环规
9.4测量误差
最常见的测量误差如下:
a)环规损坏或磨损;
b)环规没有导人倒角;
c)轴套倾斜着放人环规;
d)轴套压入环规用力太大;
e)环规的宽度小于轴套的宽度;f)轴套不圆和开缝处于自由状态;g)在外径上(瓦背表面)和/或在开缝上存在油脂、灰尘和毛刺等等,以及外径和/或开缝出现损伤或变形。
10测量装置的精度验证
10.1技术要求
测量装置的质量应为:任意一组试件的单项检验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u应低于表6中的极限值uE。其中单项检验结果是通过测量仪器在典型的被测零件(轴套)上测得的。u的计算见10.2。进一步来说,测量装置的质量应为:两组测量值分别求和的差值△z,不得超出表6中给出的极限值1A.r/。这两组测量值是根据10.2的方法,对两次不同时间、使用两台相同或不同的测量设备测得的数据进行计算的。
80GB/T 18331. 1--2001
表6测量装置的极限值
1)D.≥150mm时,供需双方应达成协议10.2测量不确定度u的计算(见附录A)a
利用同一台测量设备包括被检定的测量仪器,由同一个人在同一检测地点,在短时间内对24个轴套每件测量两次(该件检完后还需放人待做第二次检验)。根据两组测量的差值△r,按下列公式求出标准偏差α(用计算机计算):aa
如果这个值呈正态分布,并且。被看作是该批试件标准偏差的一个足够精确的评定值,那么利用该测量仪器测出的任意一组试件的单项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u为(置信水平1α=95%):4dax
u值应与极限值 ue数值相当。
10.3可比性的计算|元(见附录B)应在两台相似的或不同的测量装置上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检测地点,在不同的检测时间对24个轴套进行测量。
在条件1和条件2下的测量值分别为1.和2平均值为:
两组测量数据加权平均值的差值为Ar|[
将该值与极限值|r进行比较。
11轴套图纸上的技术条件
在图纸上应规定优先选择的检验方法,如11.1和11.2中所示。17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