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8507-2001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
GB/T 18507-200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8507-2001

中文名称: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1-01-01

实施日期:2002-07-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3148105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土木工程>>93.020土方工程、挖掘、地基构造、地下工程

中标分类号:工程建设>>工程勘察与岩土工程>>P13工程地址、水文地质勘察与岩土工程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8391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88, 字数:164千字

标准价格:40.0 元

出版日期:2004-04-17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2001-11-12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

归口单位: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主管部门:国土资源部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内容及适用范围、技术途径及程序、因素选择、资料调查与整理、因素分值计算、等和级的划分及评定、图件编制、成果的整理及验收、成果的更新及应用等。本标准适用于在我国城市、县城镇开展的土地分等和在我国所有城镇开展的土地定级工作。县城以下建制镇的土地分等以及独立工矿区、开发区等的土地定级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GB/T 18507-2001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 GB/T18507-2001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_93.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8507—2001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
Regulations for grad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n urban land2001-11-12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2-07-01实施
GB/T18507—2001
引用标准
4城镇土地分等准备工作
5城镇土地分等因素选择
6城镇土地分等资料调查与整理
7城镇土地等的初步划分
城镇土地分等成果验证与确定
城镇土地分等图件编制·
第一篇
第二篇
10城镇土地分等报告及基础资料汇编的编制总
城镇土地分等
城镇士地定级
第三篇
城镇土地定级准备工作
城镇土地定级因素选择
城镇土地定级资料调查
城镇土地定级资料整理及量化
城镇土地定级单元分值计算与级别评定15
城镇土地定级图件编制及面积量算16
城镇土地级的边界落实及分宗整理城镇土地定级报告及基础资料汇编的编制18
第四篇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成果验收、更新与应用19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成果验收
20城镇土地分等成果更新与应用附录A(标准的附录)城镇土地分等工作附表附录B(标准的附录)城镇土地定级工作附表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及其指标说明附录C(标准的附录)
利用市场资料验证城镇土地等的方法与程序附录D标准的附录)
附录E(标准的附录)
跨行政区域城镇土地等别平衡与市辖区土地等划分的方法城镇土地定级的距离分值表
附录F(标准的附录)理
GB/T18507-2001
附录G(标准的附录)城镇土地定级的成果图图式附录H(提示的附录)道路、公交通达系数示意图附录J(提示的附录)考虑规划条件的城镇土地定级处理方法75
GB/T18507--2001
为全面掌握我国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科学评价和管理城镇土地,促进我国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统一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程序和方法,做到分等定级结果客观、公正、合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89年批准发布的《城镇土地定级规程》(试行)。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都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的附录H、附录J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胡存智、林坚、李万东、廖永林、关文荣、吴海洋、马克伟、黎明。参加人员:冯长春、林增杰、胡江、束克欣、楚建群、李昕、王明田、蒋一军。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
Regulations for grad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n urban landGB/T18507-2001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内容及适用范围、技术途径及程序、因素选择、资料调查与整理、因素分值计算、等和级的划分及评定、图件编制、成果的整理及验收、成果的更新及应用等。本标准适用于在我国城市、县城镇开展的土地分等和在我国所有城镇开展的土地定级工作。县城以下建制镇的土地分等以及独立工矿区、开发区等的土地定级可参照本标准执行。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TD1001-1993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第一篇总 则
3总则
3.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任务与目的3.1.1城镇土地分等是通过对影响城镇土地质量的经济、社会、自然等各项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城镇之间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镇进行分类排队,评定城镇土地等。3.1.2城镇土地定级是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自然两方面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对城镇土地使用价值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城镇内部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评定城镇土地级。3.1.3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目的是为全面掌握城镇土地质量及利用状况,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城镇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各项土地政策和调控措施、为土地估价、土地税费征收和城镇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3.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体系
3.2.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工作体系。3.2.2土地等反映城镇之间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城镇土地分等宜分层次进行。全国开展城镇土地分等,应重点考虑对全国范围内重要的设市城市划分土地等:省域(自治区)开展城镇土地分等,应重点考虑对省、自治区内的城市和县城镇划分土地等:直辖市域开展城镇土地分等,应重点考虑对市域内的市区、地级和县级政府驻地城镇划分土地等。城市所辖的空间上与主城区分隔的实体(奶独立工矿区、开发区等),宜在城市分等基础上,经综合平衡划定等别。必要时,可对跨不同行政区域的城镇进行分等。不同层次的分等工作应相互衔接。3.2.3土地级反映城镇内部土地质量的差异。城镇土地定级有综合定级和分类定级两种类型。综合定级指对影响城镇土地质量的各种经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1-11-12批准2002-07-01实施
GB/T18507--2001
会、自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按综合评价值的差异划分土地级。分类定级指分别对影响城镇某类型用地质量的各种经济、社会、自然因素进行分析,按分类评价值的差异划分土地级,分类定级包含商业用地定级、住宅用地定级、工业用地定级等。城镇土地定级主要分析现状土地质量的差异,必要时,应考虑城市规划等其他因素对土地级别的影响。市区非农业人口五十万以上的大城市,宜进行综合定级和分类定级;其他城镇宜进行综合定级,必要时可同时进行分类定级。
3.3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对象
3.3.1城镇土地分等对象是城市市区、建制镇镇区土地。3.3.2城镇土地定级对象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城镇以外的独立工矿区、开发区、旅游区等用地可一同参与评定。3.4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原则
3.4.1综合分析原则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应对影响城镇土地质量的各种经济、社会、自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按综合差异划分土地等和级。
3.4.2主导因素原则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应重点分析对土地等和级具有重要作用的因素,突出主导因素的影响。3.4.3地域分异原则
城镇土地分等结果要符合城镇本身的经济特征,充分考虑城镇的宏观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保持相对一致。城镇土地定级应掌握土地区位条件和土地特性的分布与组合规律,分析由于区位条件不同形成的土地质量差异,将类似地域划归为同一土地级。3.4.4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城镇土地等和级的划分应符合区域和城镇内部的土地收益分布规律。3.4.5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原则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应尽量把定性的、经验性的分析进行量化。在确定城镇土地等和级的初步方案时以定量分析为主,城镇土地等和级的调整和最终定案宜依靠定性分析。3.5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内容3.5.1城镇土地分等工作内容包括:a)城镇土地分等准备工作及外业调查;b)城镇土地分等因素选取、资料整理及定量化;c)城镇分值计算及土地等初步划分;d)验证、调整分等初步结果,评定城镇土地等;e)编制城镇土地分等成果;
f)城镇土地分等成果验收;
g)成果应用和更新。
3.5.2城镇土地定级工作内容包括:a)城镇土地定级准备工作及外业调查;b)城镇土地定级因素资料整理及定量化;c)单元分值计算及土地级评定;d)编制城镇土地级别图及量算面积;e)城镇土地级的边界落实及分宗整理;f)编写城镇土地定级报告;
g)城镇土地定级成果验收;
h)成果归档和资料更新。
3.6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技术程序3.6.1城镇土地分等的技术程序如下:GB/T18507--2001
a)建立影响城镇间土地等的因素因子体系;b)确定各因素因子的相应权重;c)分析因素因子的影响方式,建立评价标准;d)对各城镇因素因子的评价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加权计算各城镇总分值,并初步划分城镇土地等;
e)验证分等初步结果,制定分等基本方案,开展意见征求,对城镇土地等进行调整并定案;f)编制城镇土地分等成果图件、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3.6.2城镇土地定级的技术程序如下:a)建立城镇土地定级的因素体系;b)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值;
c)计算各因素的指标值和作用分,编制各因素的指标值与作用分值的对照表;d)划分城镇土地定级单元;
e)计算单元内各因素分值,加权求和计算总分值,按总分的分布排列和实际情况,初步划分士地级;
f)进行土地收益测算或市场交易价格定级,对初步划分的土地级进行验证和调整;g)编制城镇土地定级图件、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3.7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技术方法3.7.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技术途径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以市场资料分析法等进行验证。3.7.2影响城镇土地等和级的因素(因子)选择宜建立在本标准规定的因素(因子)体系基础上,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通过特尔菲法进行选定。必要时,城镇土地分等的因素(因子)体系可通过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筛选。
3.7.3影响城镇土地等和级的因素(因子)权重值应采用特尔菲测定法、层次分析法、因素成对比较法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
3.7.4城镇土地分等的因子评价指标值标准化处理应采用位序标准化、极值标准化中的一种进行。城镇土地定级因素的作用分计算采用相对值法和距离递减法,按[0,100]区间赋分,因索指标优劣与作用分的关系按正相关设置,因素条件越好,作用分越高。3.7.5城镇土地定级单元划分可选用主导因素判定法、叠置法或网格法等。3.7.6城镇土地分等对象和定级单元的总分值计算采用多因素分值加权求和法。3.7.7城镇土地等和级的初步划分应采用数轴法、总分频率曲线法等进行,城镇土地级划分还可采用总分剖面图法进行。
3.7.8反映城镇土地质量的市场资料应首先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处理,才能用于成果验证。城镇内部土地收益测算采用典型抽样测定、数理统计检验方法。3.8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成果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成果包括:文字报告、图件、基础资料汇编。当采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时,基础资料汇编可采用基础资料信息数据库的方式来替代。3.9技术应用
国家鼓励采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工作。3
4城镇土地分等准备工作
4.1编写城镇土地分等任务书
GB/T18507—2001
第二篇城镇土地分等
4.1.1开展城镇土地分等工作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州、盟),由所在行政区域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写城镇土地分等任务书,经过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全国城镇土地分等工作由国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4.1.2城镇土地分等任务书的内容包括:a)开展城镇土地分等的区域和范围;b)城镇土地分等工作的组织和领导;c)城镇土地分等时间计划和经费预算;d)城镇土地分等工作所需要的技术资料和图件资料;e)城镇土地分等成果;
f)城镇土地分等技术方案。
4.2城镇土地分等的表格准备
根据具体区域城镇土地分等的工作需要,从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有选择地准备工作用表。4.3城镇土地分等的图件准备
城镇土地分等工作需按9.1的要求,准备编制成果图和资料图所需要的工作底图。5城镇土地分等因素选择
城镇土地分等因素是指对城镇土地等有重大影响,并能体现城镇间土地区位差异的经济、社会、自然条件,一般分成因素、因子两个层次。5.1城镇土地分等因素选择范围
5.1.1影响城镇土地等的主要因素有:a)城镇区位因素;
b)城镇集聚规模因紫;
c)城镇基础设施因素;
d)城镇用地投人产出水平因素;e)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因素;
f)区域综合服务能力因素;
g)区域土地供应潜力因素。
上述因索中,城镇用地投入产出水平因索、区域土地供应潜力因素作为备选因素。在开展城镇土地分等时,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5.1.2影响城镇土地等的主要因素相应涉及的因子有:a)城镇区位因素有:交通区位、城镇对外辐射能力;b)城镇集聚规模因素有:城镇人口规模、城镇人口密度、城镇非农产业规模、城镇工业经济规模;c)城镇基础设施因索有:道路状况、供水状况、供气状况、排水状况;d)城镇用地投入产出水平因素:城镇非农产业产出效果、城镇商业活动强度、城镇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城镇劳动力投人强度;e)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因索:国内生产总值、财政状况、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商业活动、外贸活动;f)区域综合服务能力因素:科技水平、金融状况、邮电服务能力;名)区域土地供应潜力因素:区域农业人口人均耕地、区域人口密度。4
GB/T18507-2001
各因子的含义及其选择要求见表A1和附录C(标准的附录)。5.2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选择原则5.2.1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的指标值变化对城镇土地质量有显著影响,且能直接客观地反映所评价区域的城镇土地等的高低。
5.2.2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的指标值有较大的变化范围。5.2.3选择的因素因子对不同性质城镇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其指标能够反映不同性质城镇之间的土地等差异。
5.2.4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的指标反映当前的土地利用发展趋势,并对城镇末来土地等产生影响。5.2.5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的指标易通过统计资料获取或易量化处理。5.3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选择方法5.3.1城镇土地分等必须选择有关必选因素因子。必要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资料获取的难易程度,遵循5.2的因素选择原则对备选因素因子进行筛选。5.3.2因素因子选择宜根据特尔菲测定法进行,必要时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等作为辅助手段来进行筛选。
5.4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权重确定5.4.1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权重确定的原则权重反映分等因素因子对城镇土地质量的影响程度。权重确定的原则为:a)权重值与因素对土地质量影响的大小成正比,数值在0~1之间,各选定因素的权重值之和为1;b)因素所涉及的因子权重值在0~1之间,每个因素对应的选定因子的权重值之和为1;c)权重值可单独选用特尔菲测定法、因素成对比较法或层次分析法确定,也可以用特尔菲测定法结合其他两种方法来确定。
5.4.2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权重确定的方法5.4.2.1特尔菲测定法(Delphi方法)对各因素进行多轮次的专家打分,并按式(1)计算权重值:W.=E/100
式中:W第i个因素或因子的权重;E—一第i个因素或因子经过多轮打分后的均值。实施要求:
·(1)
a)专家应是熟悉城镇土地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有关行业的技术、管理专家以及高层次决策者,专家总体权威程度较高,总数为10~40人;b)专家打分应根据相应工作的背景材料和打分说明进行,并在不协商的情况下按表A2的格式独立打分;
c)从第二轮打分起,打分必须参考上一轮打分的结果进行;d)打分轮次为2~3轮。
5.4.2.2因素成对比较法
对所选因素或因子进行相对重要性两两比较,赋值,计算权重。实施要求:
a)对比结果要符合A因素大于B因素索,B因素大于C因素,A因素大于C因素的关系;b)对因素所赋的值应在0~1范围内,同时两因素之和等于1。5.4.2.3层次分析法(AHP方法)对因素或因子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组成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值。实施要求:
因素相对重要性判别最好使用特尔菲法测定的数据,判断矩阵必须通过一致性检验。5
6城镇土地分等资料调查与整理
6.1城镇土地分等资料调查的一般要求GB/T18507-2001
6.1.1除反映增长率水平所需的资料外,所收集的资料时限应在分等工作开展年度的前三年内;资料调查应统一各种数据的时限,人口、用地、基础设施等数据应统一设定截止时限,经济、社会数据应以年度为统计时段。
6.1.2同一因素因子的数据口径应保持一致,必要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正。6.1.3调查资料应填入附录A(标准的附录)相应的调查手簿或各种表格中。6.1.4调查工作应在统计数据填报、汇总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实地考察、补充校核工作。6.2城镇土地分等资料调查内容
6.2.1资料调查应根据分等所涉及行政区域的情况,收集相应的各类统计年鉴、城市(镇)建设统计年报等。分等资料调查的相关指标及口径说明见附录C(标准的附录)。6.2.2分等基本资料涉及:
a)城镇年末常住人口、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区域总人口、农业人口;b)城镇建成区面积:区域土地总面积。6.2.3城镇区位资料涉及:
a)城镇所在区域的区域交通图件;经过城镇的干线、支线铁路的数量,干线、非干线公路的数量和等级,港口年吞吐量,机场等级,高速公路数量;b)城镇全年客运总量、货运总量。6.2.4城镇集聚规模资料涉及:
a)城镇人口密度;
b)城镇全年二三产业增加值;
c)城镇全年工业销售收人。
6.2.5城镇基础设施资料涉及:
a)城镇年末铺装道路面积;
b)城镇全年人均生活用水量;
c)城镇气化率或城镇用气人口总数(包括人工煤气、天然气、石油液化气);d)城镇排水管道总长度。
6.2.6城镇用地投人产出水平资料涉及:a)城镇全年二三产业增加值;
b)城镇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额;c)城镇全年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额;d)城镇全年全部从业人员数。
6.2.7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料涉及:a)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年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b)全年地方财政收人,人均地方财政收人、3~5年内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c)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d)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年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
e)全年外贸出口额、人均外贸出口额。6.2.8区域综合服务能力资料涉及:a)居民年末储募存款余额;
b)全年邮电业务总量;
c)年末专业技术人员总数。
GB/T18507--2001
6.2.9区域土地供应潜力资料涉及:区域年末耕地总面积、区域人口密度。6.3城镇土地分等资料整理
6.3.1城镇区位资料的整理
6.3.1.1城镇交通条件指数反映城镇交通区位的优劣。在统计所评价城镇的各种对外交通手段基础上,对城镇所涉及的各种交通方式分别赋分,标准可选用以下方式之一:a)根据特尔菲测定法或因素成对比较法确定不同交通方式的赋分标准;b)参照附录C(标准的附录)中2.1提供的赋分标准进行。将城镇各项得分累加起来,计算城镇交通条件指数。有关数据填入表A3。6.3.1.2城镇对外辐射能力指数反映城镇对外辐射能力,通过城镇所在区域的货运总量和客运总量两项指标来计算:
a)按照7.2.2的有关公式,对各城镇所在区域的货运总量稚客运总量分别进行标准化处理;b)用特尔菲测定法或因素成对比较法确定货运总量和客运总量的权重,加权计算城镇对外辐射能力指数;
c)有关数据填入表A4。
6.3.1.3城镇区位资料整理结果填人表A5。6.3.2城镇集聚规模资料的整理
城镇人口规模、城镇人口密度、城镇二三产业增加值、城镇工业销售收入均反映城镇集聚规模状况,从有关调查资料中获取,填人表A6。6.3.3城镇基础设施资料的整理
城镇年末人均铺装道路面积、全年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气化率、排水管道密度分别代表城镇道路状况、供水状况、供气状况、排水状况。将收集的相应数据填入表A7。6.3.4城镇土地投人产出水平资料的整理城镇单位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单位用地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单位用地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额、单位用地从业人员数均反映城镇土地投人产出水平。将收集的相应数据填人表A8。6.3.5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料的整理6.3.5.1国内生产总值综合指数、地方财政收入综合指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综合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综合指数、外贸出口额综合指数分别反映城镇所在区域的经济水平、财政状况、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商业活动和外贸活动。
6.3.5.2国内生产总值综合指数通过城镇所在区域的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年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三项指标来计算:a)按照7.2.2的有关公式,对三项指标分别进行标准化处理;b)用特尔菲测定法或因素成对比较法确定三项指标的权重,加权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综合指数;c)有关数据填人表A10。
6.3.5.3地方财政收入综合指数通过城镇所在区域的全年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3~5年内地方财政收人年均增长率三项指标来计算,方法同6.3.5.2,有关数据填入表A11。6.3.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综合指数通过城镇所在区域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两项指标来计算,方法同6.3.5.2,有关数据填入表A12。6.3.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综合指数由城镇所在区域的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年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三项指标来计算,方法同6.3.5.2,有关数据填人表A13。
6.3.5.6外贸出口额综合指数由城镇所在区域的全年外贸出口额、人均外贸出口额两项指标来计算,方法同6.3.5.2有关数据填人表A14。?
6.3.5.7有关数据填入表A9。
6.3.6区域综合服务能力资料的整理GB/T18507-2001
人均年末储蓄存款余额、人均邮电业务量、专业技术人员比分别反映城镇金融、信息、科技文化等综合服务能力。将收集的相应数据填入表A15。6.3.7区域土地供应潜力资料的整理区域农业人口人均耕地、区域人口密度反映区域对城镇未来用地的供应潜力。将收集的相应数据填人表A16。
7城镇土地等的初步划分
7.1,城镇土地等初步划分的一般要求7.1.1城镇土地等的初步划分是在运用多因索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分等对象的综合分值基础上,采用有关方法确定的。
7.1.2分等对象的综合分值计算必须从因子指标的标准化开始,经因素分值计算,自下而上逐层进行。7.1.3在一个分等初步方案形成过程中,因子指标标准化的方法应保持--致。7.2城镇土地分等对象的因子分值计算7.2.1因子分值计算的基本原则
7.2.1.1在城镇土地分等因素资料整理的基础上,采用位序标准化和极值标准化的方法,分别计算分等对象的因子分值,因子分值应在0~100之问。因子分值越大,表示分等对象受相应因子的影响效果越佳。
7.2.1.2分等对象的因子评价指标与其土地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与土地质量呈正相关关系的因子有:a)城镇区位因素中的交通区位、城镇对外辐射能力;b)城镇集聚规模因素中的城镇人口规模、城镇人口密度、城镇非农产业规模、城镇工业经济规模;c)城镇基础设施因素中的道路状况、供水状况、供气状况、排水状况;d)城镇用地投人产出水平因素中的城镇非农产业产出效果、城镇商业活动强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城镇劳动力投入强度;e)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中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状况、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商业活动、外贸活动;f)区域综合服务能力因素中的金融状况、邮电服务能力、科技水平;g)区域土地供应潜力因素中的区域人口密度。与土地质量呈负相关关系的因子有:区域土地供应潜力因素中的区域农业人口人均耕地。7.2.2因子分值计算的公式
7.2.2.1位序标准化的公式见式(2):Y;,=100XXa/n
式中:Y,一一第i个分等对象的第j项因子分值;(2)bZxz.net
X,\各分等对象按第j项因子指标值大小进行排序,X,为排序后第个分等对象的位序;当指标值与土地利用效益呈正相关时,排序从小到大进行,反之亦反;一参加分等的城镇个数。
7.2.2.2极值标准化的公式见式(3):Yu = 100 ×α(j) × (Xy-X,)/(Xmx—Xma)式中:Y,—一第i个分等对象的第i项因子分值;··(3)
α(i),X一当第j项因子指标与土地利用效益正相关时α(j)=1且X,=Xin;当第j项因子指标与土地利用效益负相关时,α(j)=一1且X,=Xmx;X,一第1个分等对象第项指标值;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