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20256-2006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
GB/T 20256-200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0256-2006

中文名称: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s for the gravimetry control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2006-05-24

实施日期:2006-10-01

作废日期:2019-10-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905654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40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地理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测绘>>A76大地、海洋测绘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被GB/T 20256-2019代替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46, 字数:82千字

标准价格:20.0 元

计划单号:20022088-T-466

出版日期:2006-10-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2006-05-24

起草人:郭春喜、肖学年、丘其宪、王惠民、戴其潮、李建成、王斌

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国家测绘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武汉大学

归口单位: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国家测绘局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国家测绘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国家重力控制点(网)的布设原则、施测方法、测量精度、数据处理、质量管理、成果资料上交等内容,适用于建设国家重力控制网,施测基准点、基本点、一等点及相应的引点和二等点。 GB/T 20256-2006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 GB/T20256-2006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国家重力控制点(网)的布设原则、施测方法、测量精度、数据处理、质量管理、成果资料上交等内容,适用于建设国家重力控制网,施测基准点、基本点、一等点及相应的引点和二等点。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1CS 07.0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0256—2006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the gravimetry control2006-05-24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6-10-01实施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总则·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的目的·
国家重力控制到量的等级
国家重力挖制测量的精度
国家重力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技术要求重力控制点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4.5
国家熏力控制点的建立*
基准点的建立·
基本点和一等点及引点的建立
短基线的建立·
上交选埋资料内容
绝对重力测量
绝对重力仪的选用与要求:
绝对重力仪使用要求
绝对重力仪的调整和检验:
观测纲要
观测值处理与精度评定-
重力垂直梯度的测定·
成果整理与技术总结
上交的成果和资料,
相对重力测量
仪器的选用与要求
仪器的检验与调整
仪器的性能试验
重力仪比例因子的标定
观测纲要,
观测记录·
测线计算+
精度评定和补测要求
上交成果资料一
8平面坐标,商程测定
9测量成果与上交资料·
资料整理-
9.2上交资料-
http:
GB/T20256—2006
GB/T 20256—2006
10数据处理
10.1外业资料的汇总与整理·
10.2数据预处理
10,3平差数学模型·
10.4上交平差成果·
11成果检查验收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附录 13(规范性附录)
附录 E(规范性附录)
附录F(规范性附录)
附录G(规范性附录)
附录 H(规范性附录)
附录 I(规范性附录)
附录(规范性附录)
附录 K(规范性附录)
附录1(规范性附录)
附录 M(规范性附录)
国家重力控制网压力点标石和标志规格国家重力控制点点之记
重力测最各项计筛的数学模型,FG5绝对重力测量观记录表
绝对重力测量成果表
光学位移灵敏度的测定与调整
正确读数线的检验与调整
横水准器的检验与调整
电子读数零位和捡流计零位的检验与调整电子灵敏度的测定与调整
光学位移线性度的检验·
电子读数线性度的检验
LCR重力仪观测记录格式范例
全品伙伴网httn:
CB/T20256—2006
本标准是在CH/T2003—1999%国家-等重力测量规范》(ZBA76001—1987),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联测技术规定》和2000年国家测绘局制定的暂行技术规定《绝对重力测量技术规程》的基础上,综合国家重力基本网、一等重力网及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等项目的实践经验,结合最新科研和生产成果,并依据国家重力控制测量的要求缩写。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B、附录 C、附录 D、附录 E、附录 F、附录 G、附录 H、附录 I、附录 J、附录 K、附录 L,附录 M 是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质盘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推。本标准由金国地理信息标推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国家测绘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武汉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春喜,肖学年、丘其宪,王惠民、其潮、李廷成、主斌。http:
1范围
国家童力控制测量规范
GB/T 20256—2006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国家重力控制点(网)的布设原则、施测法,谢最精度,数据处理、质量管理、成果资料上交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国家重力控制网,施测基准点,基本点、一等点及相应的引点利二等点。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推的引用而成为本标推的条款。凡是注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丁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替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本标难。GB 12898—19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JB2228—1994全球定位系统(GPS)大地测量规则CH1002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CH1003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英力基准点gravilydatunpoint
用高精度绝对重力仪测疑其重力值,开作为国家重力控制网起算基准的点,简称基谁点。3.2
垂力基准gmyitydatum
国家重力控制网中的基准点构成国家重力基准。3.3
重力基本点hasic gravity point以国家重力控制网中基准点的重力值为起算值,通过相对重力联测和整体平差确定的重力控制点,简称基术点。
引 点 gravity point convenfent for use为便于使用,从基本点、一等点按同等联测精度以支线形式联的重力点。3.5
段差segmentdifference
重力测整中,相邻两个点间的重力差值。3. 6
测线gravimetrieline
相对重力测量中,从一个起始重力点开始观测,联测一个或数个重力点,返回到起始点的重力联测,称为闭合测线,从一个已知重力控制点并始观测,联测一个或数个重力点,附合到另一已知重力控制点的重力联测,称为附合测线。
GB/T 20256—2006
4总则
4.1国家重力控制测量的目的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的日的是建立国家重力基推和承力控制网,为各类重力测尽提供统一的重力起算值。
国家重力控制网的建立,应满足空间技术、国防建设、资源勘察、地震监测、地球重力场精化、地球形状确定和其他地学研究等领域的需要。4.2国家重力控制测盘的等级
4.2.1国家重力控制网由国家力基本网和一等网以及二等点组成国家重力基水网由基准点和基本点纽成;国家重力-等网由一等点组成。4.2.2国家重力控制测报包培基点、基本点、一等点及相应等级引点和二等点重力值的测定4.2.3国家级重力仪标定基线是国家重力控制测量的组成部分,分为长基线和短基线两种,供标定重仪用。
4.2.4根据需要,在基本点、一等点所在城市内可设立引点。4.3国家堡力控制测量的精度
4.3.1基准点绝对置力值的测定中误差不应超过5×10-°ms-。4.3.2各等级重力控制点相对重力测量的段差联测中误差的要求见表1。表1各级力控制点的精度要求
中误差
基本点(含引点)
一等点(含引点)
单位为 10- ms 2
二等点
国家重力恭本网平差后的重力点重力值的平均中误差不应超过10×10-\mIs2。4.3.3
4.3.4短基线联剩段差的平均值中误差不应超过5×10-Ⅲs-*。4.4国家董力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技术要求4.4.1国家重力基痛网由一定数放.合理分布的基准点组成,构成控制全国重力测量的基准框架。国家重力基本点的布设密度和设计原则,应有效地题盖国土范围,以满足控制一等重力点相对联测的精度要求和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的需要。-,三等重力点的布设应满足务都门进行区重力测量的需要。4.4.2国家重力控制网按级控制原测布设,基本网和一等网应布设感闭合环状。基准点上应用高精度绝对重力仪测定重力值,裁本点之间基本点与基准点之间应用商精度相对重力仪联测,以建立基本网,一等网以国家重力基准点和基本点为控谢联测,二等点以商等级重力控制点为控制联测。4.4.3国家重力控制网由国家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主持建立,在规定的施测时期内完成,经数据处理后公布使用。
4.4.4长基线应基本控制全国范内策力差,火致沿南北方向布设,两端点重力值之差应大丁2000×10-°ms-,每个基线点应为基准点;短基线按区域布设,两端点重力值之差应大于150×10-5ms-2。段差相对误差应小于5×103。短基线至少有一个端点与国家重力控制点联测。4.4.5国家重力基本网应10年更新一,每次更新执行时间不超过两年。4.5重力控制点的坐标系统和离程系统坐标系统:重力点坐标采用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系统:重力点高程采用国家商程基准。5国家重力控制点的建立
5.1基准点的建立
5.1.1基准点的点位要求
基推点的点位应满足以下要求

)位于稳固的非风化基岩.
GB/T 20256—2006
b)远离工厂、矿场.建筑工地、铁路以及繁忙的公路等各种避源;避开高压线和变电设备等强磁电场。
附近地区不会产生较大的质重迁移,不宜在大河、大潮和水库附近,地而沉降渊斗,冰川及地下水位变化剧烈的地区建点。
5.1,2基准点观测室要求
基准点应专门建立观测室,其要求为:a)观测面积一般应不小于3m×5m,天花板离墩面应高于2 mb)观测室内应有稳定电源,保持干燥。5.1.3标石规格及埋设要求
标石规格及埋设应满足以下要求:a)基谁点观测墩标石的尺寸为1 200 mm×1 200 mm×1000 mm,规格见 A. l:b)标石周围与地面应留宽为 0.1 m的隔震槽,填以泡沫塑料;c)标石矩墙不得小于 0. 5 m,两个观测嫩之间相距应大于 0. 8 m。5.1.4点之记填写及资料收集内容填写点之记及收集点位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填写点之记,格式及内容见附录B6)收集与点使有关资料包括:
1)环境情况:点位附近二1业噪声干扰,气候及降雨量,地下水水位2)建筑物情况:修建年份,结构,外观照片,建点以后建筑物的变动状况,邻建筑物配置略图:
3)观测室情况:电源,空内温度,湿度,观测室平面图,标志照片等。5. 2基本点和一等点及引点的建立5.2.1点位要求
点位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
a)基本点和一等点的点位般选在机场附近(在机场的安全隔离区以外);b)点位应选在地基坚实稳定,安全游静和使于长期保存的地点,不得选在地质构造不稳定的地点:
c)点位应远离飞机跑道及繁忙的交通要道,避开人工霆源、高压线路及强磁设备;d)点位应便于重力联测及点位坐标、高程的测定。5.2.2埋石要求
选用埋石的标石应满足下列要求:a) 标石尺寸为 1000 mm×1 000 mm×1 000 mm(见 A.2);b)标石用混凝土现场灌制;
)标石应标定正北方向;
d)石面应平整光滑,标志镶嵌在标石面的中央5.2.3点之记绘制
选班工作结求后应填写和绘制点之记(见附录B),当在永久性建筑物地面哦人标志时,必须将建筑物所属单位的名称填人备注栏里。5.3短基线的建立
短基线的建立应满足下列要求:)
至少由3个点组成;
点位应避免选在陡的山崖处子
GB/T 20256—2006
c)点的埋石要求与基本点相同。5.4上交选埋资料内客
上交选埋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a)点之记:
b)点位照片,
收集的资料;
委托保管书;
e)技术总结。
6绝对重力测量
6.1绝对重力仪的选用与要求
绝对重为测录应使用标称精度优于土2×10-ms-2的绝对重力仪。6.2绝对重力仪使用要求
6.2.1在使用仪器前应认真阅读仪器说明书或使用手,熟悉操作步骤。6.2.2严格按照说明的操作规程操作绝对重力仪,6.2.3绝对重力仪的操作必须由专人负资。6.3绝对重力仪的调整和检验
绝对重力仪的调整和检验应包括下列内容:a)检查和调整激光频器、激光干涉仪和时间测证系统;b)调整测量光路的垂直性;
)调整超长弹黄的参数:
d)确认绝对重力仪处于正常运行状态。6.4观测纲要
6,4. 1基准点的谢量要求
基准点的测母应满足下列要求:a)每个测点不得少于48组合格数据b)每组的下落次数不少于100次,合格下落次数不少于80次,每组观测的开始时间设置在整点或整30分时刻.相邻组之间相隔0.5h;无效组数超过名组或仪器停止工作4h以上,以前观测无效,重新开始观测;山)由每次下落采集的距离和时间对组成观测方程,解算出落体下落初始位罩高度处的观测重力值g进行固体潮改正(见C.1)、气压改正(见C,2)、极移改正(见C.3)和光速有限改正;c)将落体下落初始位置高度处的观测结果进行观测高度改正(见C,4),归算至离墩面1.3m高度处:
由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每组合格观测重力值求得组均值及其中误差(见6.5,2),由所有的组均值计算总均值及其中误差(见6.5.3),获得落体下落初始位置高度处的观测结果;g)每个点的总均值中误差应不超过5×10-tns-。重力仪的调整与改正
测量过程中,应根据测点观测环境的稳定程度适时查看仪器的运行情况,发现间题时(如气泡偏移、频率参数偏离,激光垂直度偏离等)应及时调整,改正,并认真和详细填写“绝对重疗测量观测记录表“(见附录D)
6.4.3绝对力观测工作结束
获得足够数盘观测组数和观测结果满足精度要求后,拆卸仪器,结束该点绝对亚力观谢工作。h
6.4.4激光器和时间额率标定
GB/T 20256—2006
整个测量任务完成后,对光器和时间频率标推应再新标定,如有变化对结果应进行相应的改正。6.5观测值处理与精度评定
6. 5. 1对每次下落解算求得的原始观测重力值多加人固体潮改正够,(见 C. 1),气压改正2g。见C.2)、极移改正8g,(见C.3)、光速有限改正8g:(采用厂家给定值)和高度改正8g(见 C.4),求得墩面或离墩面1.3m商度处的重力值glga =g.+ag.+ag.+ag,+gr +agh
组平均值(每组观测重力值的平均值)计算及精度估算,公式如下:6.5.21
(gu - gde)e
式中:
组乎均值,单位为10\tus3;
第 i欲下落的观测重力值,单位为 10-\ ms-z单次下落观测值中误差,单位为10-\ tns-2;组平均值中误差,单位为10-ms-2·该组观测的有效下落饮数。
6.5.3总平均值计算及精度估算,公式如下:>gh
M = mb
给定高度处的总平均值,单位为10-ms-1,第组组平均值,单位为10\ms\,单组观测重力值中误差,单位为10-\ ms-\组的总平均值中误差,单位为10-\ms-\;观测结果的组数。
6.6重力垂直梯度的测定
6.6. 1技术要求
重力垂直梯度的测定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重力垂直梯度在嫩面与离墩面1.3m高度处的两点之间进行测定:a)
-(6)
使用标称精度为+20×10-8ms-\的相对再力仪测定重力垂直梯度,仪器台数不得少于2台:b)
每台仪器测定段差的合格成果不得少于 5 个,段差平均值中误差不超过 R×10 1s-2 。5
http:
GB/T 20256—2006
6.6.2观测纲要
重力垂直梯度的测定应包括:
a)按照离墩面 1.3 m 高度处安观测仪器平板,量出平板面至面的高度,读数到毫米(mm):按低点(墩面)→高点(平板)→低点或高点→低点→高点的顺序进行观测,为一个独立测线,b)
进行段差计算,求得一个独立结果;)获得规定数量的结果,经各项改正后(见附录C),计算段差的平均值及其中误差,公式如下:124g
D, - Agi- Age
ng-=±n(n-1)
式中:
Agg—段差平均值,单位为10-\ms-\;一段差第i个观谢值,单位为 10-l ms-3,Ag:
-第1个观谢值与观测值平均值之差,单位为 10- ms-2mar
段差观测中误差,单位为10-ms-;观测值个数。
6.6.3垂直梯度计算
计算重力垂直梯度的公式如下:0
式中:
8——重力垂直梯度,单位为10-8s-2,Aggr
-段差观测值的平均值,单位为10-ms-\平板与墩面之间的高度,单位为米()。6.7成果整理与技术总结
6.7.1成果整理
绝对重力测量完成后,应对测量成果进行检查和数据整理工作,成果整理应包括:检查观测组数和测量精度是否符合规定要求!a)
检查观测记录是否完整:
e)收策逊点地区的地质结构和观测期间的地袭、地下水变动和气象等情况,.(8)
-(10 )
(l1)
l)整理绝对重力测量和重力垂直梯度测盘的数据,编制绝对重力测量成果表(见附录E)。6.7.2技术总结
绝对重打划量完成后,应对作进行技术总结,要内容应包据:测点情况说明,内穿包括:点名,点号、该点建立年代和有关历史情说、点位地度情况、地下水变a免费标准bzxz.net
动情况和地区气象情况、测点经纬度和高程及其所屑系统,周边地区现有重力点的情况;h)绝对重力测量情况,包括仪器运行的情况和使用的参数;绝对重力测量结果情况,包括成果表,观测结果分布变化图、组均值残差直方图、绝对重力测量结果的分析以及与该点已有测盘结果的比较和分析等;d)重力垂直梯度测量情况,包括仪器数量、结果和精度。6. 8上交的成果和姿料
上交的成果和资料应包括:
全品伙伴网ht
绝对重力测量观测记录光盘:
重力垂直梯度观测手簿(纸质);绝对重力测量观测计算资料(纸质与电子文档);重力垂直梯度的计算资料(纸质与电子文档);e)
绝对重力测成成果表和分析(纸质与电子文档):f)
点之记(纸质与电子文档):
绝对重力仪检测资料(纸质与电子文挡):相对重力仪检测资料(纸质与电子文档):h)
技术总结(纸质与电了艾档:
检查验收报告。
7 相对重力测蛋
7. 1器的选用与要求
GB/T 20256—2006
相对重办谢成采用标称精度为士20×10-.丑S一的相对重小仪,多台仪器一致能的中误差应小于2 借联测中误差。
7.2仪器的检验与调整
7.2.1为确保重为仪的最佳工作状态,作业前及作业中每月对仪器进行检验与调整7.2.2检验与调整内容(以LCR-G型仪器为例)重力仪的检验与调整内容应包括:a)光学位移灵敏度的测定与调整(见附录F);h)正确读数线的检验与调整(见附录(G);横水推器的检验与调整(见附录H);d)电子读数零位与检流计雾位的检验与调整(见附录I):电子灵敏度的测定与调整(见附录J)e)
光学位移线性度的检验(见附录K);g)电子读数线性度的捡验(见附录L)。以上各项检验与调整的记录格式见附录M.7.3仪器的性能试验
7.3.1静态试验
静态试验的内容包括:
8)在温度变化小直完度动干扰的室内稳固地点安置仪器!b)待仪器稳定后每半小时读一次数,连续观测48h,整个测试过程中仪器处于开摆状态;c)经固体潮改正后,结合读数的观时闻绘制仪器的静态多点镖移曲线,检查零漂线能度。7.3.2动态试验
动态试验的内容包括:
a)在段差不小于 50 ×10-5 ms-2、点数不少于 10 个的场地进行往返对称观测,测向数不少于3个,每测回往返闭合时闻不小丁bb)经固体潮改正及零漂改正,计算出各台仪器的段差观洲值·分别计算各台仪器的动态观测精度。计算公式如下:
md-V-n)
式中:
台仪器的动态观测精度,单位为 10- ms-\++---(12 )
GB/T 20256--2006
u-—该仪器在同一相邻两点间(称为测段)的各个段差观测值与平均值之差,单位为10-ms-1——该仪器全部测段的段差观测值的个数;-试验场地测段的个数。
对于同一台仪器,如果每-·测段的段差观测值的互差均不大于ma,的2.5倍.可以为该仪器的零是线性的。
7.3.3多台仪器一致性的试验
多台仪器一致性的试验可与动态试验一并进行。仪器间一致性中误差的计算公式如下:±
(m—n)
仪器一致性中误差,单拉为1-8 s-\::同一测段上各台重为俊段差规值与平均值差,单位为10-ms证全部仪器所有谢設的段差观测值的总数;Ⅱ——试验场地谢段的个数。
二-致性中误差应小于2倍联测中误整。7.3. 4仪器使用
当仪器静态试验、动态试验利多台仪器一致性试验满尼要求时,方研投入使用。7. 4重力仪比例离于的标定
重力仪比例因子的标定应包括:-(13
作业前重力必须在长基线的基准点或基本点间进行比例因子的标定(以LCR-G理为例)。b)所选的置力差应益工作地区重力仪的读数范围,避免比例因子外推。两基本点间用飞机联测时,每台仪器应测定两个往返的独结果,两个结果之差不应大于e
40X10-ms-2。同一城市的基准点与基本点间用汽车联测每台仪器测定两个独立结果,其差值不应大下 如×10- tns\2。d)比例因子计算公式:
C = AGA/Ag12
式中:
C--一承力仪的比例因子;
△G12——长基线两个点间已知重力值之差,单位为 10- trs\,Ag
长基线两点间用相对策力仪测定的段差平均值,单位为1Q~°ms-2。7.5观测纲要
7.5.1相对重力联测技术规定
相对再力测载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a)函家再力控制点进行相对重力联测时使用的仪器数和成果数见表2。表 2基本点、一等点和二等点联测时使用的仪器数和成果数等级
仪器数
殷果数
基本点
二等点
-( 14 )
短基线联测时仪器数不少于6台,每台仪器的合格成果数不少于4个,总成果数不少于24个。b)
基本点的联测路线应组成闭合环,闭合环的测段数不宜超过5段。d)--等点的联测路线可以组成闭合环或附合在两基本点间,其段数一般不超过5段:特殊情况下可以按辐射状布测·一个一等点。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