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773-198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5773-1986
中文名称:容积式制冷压缩机性能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1986-01-17
实施日期:1986-08-01
作废日期:2004-12-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575668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流体系统和通用件>>23.140压缩机和气动机械
中标分类号:机械>>通用机械与设备>>J72压缩机、风机
相关单位信息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
标准简介
GB/T 5773-1986 容积式制冷压缩机性能试验方法 GB/T5773-1986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容积式制冷压缩机性能试验方法The methods of performance test for positivedisplacement refrigerant compressorsUDC 621.512:620
GB 577386
本标准适用于名义功率不小于0.75kW的容积式制冷压缩机(以下简称压缩机)的性能试验。名义功率小于0.75kW的压缩机和家用冰箱压缩机可参照本标准执行。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917一-1974《制冷压缩机的试验》。1 目的
由本试验可以确定:
1.1压缩机的制冷量:由试验直接测得的流经压缩机的制冷剂质量流量乘以压缩机吸气口的制冷剂气体比熔与排气口压力对应的膨胀阀前制冷剂液体比炝的差之值。1.2输人功率:开启式压缩机为输人压缩机的轴功率,封闭式(包括半封闭式和全封闭式)压缩机为电动机输人功率。
1.3单位功率制冷量(K。值):制冷量与输入功率的比值。2试验规定
2.1~般规定
2.1.1排除试验系统内的不凝性气体。确认没有制冷剂的泄漏。2.1.2系统内应有足够的符合有关标准规定的制冷剂。压缩机内保持正常运转用润滑油量。2.1.3循环的制冷剂液体内含油量应不超过2%(以质量计),测量方法见附录A(补充件)。2.1.4压缩机吸、排气口的压力与温度在同一部位测量,该测点应在吸、排气截止阀外(不带阀的封闭式压缩机为距机壳体)0.3m的直管段处。2.1.5排气管道上应设置有效的油分离器。2.1.6试验系统装置的周围不应有异常的空气流动。2.1.7试验装置环境温度为30±5℃。2.1.8提供测量含油量而抽取制冷剂一油混合物样品的设备。2.2试验规定
2.2.1压缩机性能试验包括主要试验和校核试验,二者应同时进行测量。2.2.2校核试验和主要试验的试验结果之间的偏差应在±4%以内,并以主要试验的测量结果为计算依据。
2.2.3压缩机试验时,系统应建立热平衡状态,试验时间一般不少于1.5h。测量数据的记录应在试验工况稳定半小时后,每隔20min测量一次,直至连续四次的测量数据符合2.3.1表中和2.2.2的规定为止。第一次测量到第四次测量记录的时间称为试验周期,在该周期内允许对压力、温度、流量和液面作微小的调节。
2.2.4主要试验方法
8.第二制冷剂量热器法(3.1);b.
满液式制冷剂量热器法(3.2),国家标准局1986-01-17发布
1986-08-01实施
1式制冷剂量热器法(3.3)
制冷剂气体流量计法(3.4)。
2.2.5校核试验方法
水冷冷凝器量热器法(3.5),
制冷剂液体流量计法(3.6),
压缩机排气管道量热器法(3.7)。2.3试验参数规定bZxz.net
GB 5773--86
试验时允许试验参数偏差的范围按下表的规定。试验参数
吸气压力
排气压力
吸气温度
轴转速
每一个测量值与规定值间的最大允许偏差士测量值的任一个读数相对于平均值的最大允许偏差土1.0%
2.3.2量热器冷却或加热介质的进、出口温差在标定或试验时,均应不小于6℃。2.4测量仪表和精度的规定
2.4.1一般规定
2.4.1.1试验用仪表的类型,可采用一种或数种进行测量。2.4.1.2试验用仪表应在有效使用期内,并应有近期经国家计量部门或有关部门校正的合格证明。2.4.2温度测量仪表和精度
2.4.2.1仪表:玻璃水银温度计、热电偶、电阻温度计、半导体温度计和温差计。2.4.2.2精度:
量热器的加热或冷却介质和制冷剂的进、出口温度:准确度土0.1℃:a.
冷凝器用于校核试验时的冷却水温度:准确度土0.1℃,b.
压缩机吸气温度、流量节流装置前温度:准确度土0.1℃,其它温度:准确度±0.2℃。
2.4.2.3温度测量的规定:
温度计套管采用薄壁钢管或不锈钢薄壁管,垂直插入流体。管径较小时可斜插逆流或用测温a.
管,插人深度为1/2管道直径。套管内注冷冻机油,读数时不应拔出温度计,b.可能时,在用于测量量热器加热或冷却介质和制冷剂进、出口温差时,应在每次读数之后,交换进,出口温度计进行测量,以提高测量准确度:c.量热器环境温度的测量为距离量热器外表面0.5m,高度为量热器中心位置处四个方向测量的温度平均值。
2.4.3压力测量仪表和精度
2.4.3.1仪表:弹簧管式压力表、U型管压差计、压力传感器和水银柱大气压力计等。2.4.3.2精度:所有压力测量仪表,其绝对压力读数或压差读数的准确度为士1%以内。2.4.3.3压力测量的规定:
a.用水银大气压力计测量大气压力时,读数应作温度修正,或向当地气象局询问大气压力值;b.U型压差计的玻璃管内径不小于6 mm。2.4.4流量测量仪表和精度
GB 5778-86
2.4.4.1仪表:液体计量容器、流量节流装置和液体流量计等。2.4.4.2精度:
量热器加热或冷却介质、制冷剂液体的流量:准确度为测量流量的土1%以内;a.
b.制冷剂气体流量:准确度为测定流量的±2%以内。2.4.4.3流量测量规定:
a。流量节流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与计算应按照GB2624一81《流量测量节流装置的设计安装和使用》的规定;
b.流量节流装置的压差读数应不小于250mm液柱高度。2.4.5电工测量仪表和精度
2.4.5.1仪表:功率表(包括指示式和积算式)、电流表、电压表、功率因数表、频率表和互感器。2.4.5.2精度等级:
丑。功率表:指示式为0.5级精度、积算式为1级精度,b.电流表、电压表、功率因数表和频率表:0.5级精度,c.互感器:0.2级精度。
2.4.5.3电工测量规定:功率表测量值应在满量程的1/3以上。用“两功率表”法或“三功率表”法测量三相交流电动机功率时,指示的电流和电压值应不低于功率表额定电压和电流值的60%。2.4.6压缩机功率测量仪表和精度2.4.6.1仪表,转矩转速仪、天平式测功计、标准电动机和其它测功仪表等。2.4.6.2精度:准确度为测定轴功率的±1.5%以内。2.4.6.3测量规定:
测量三相交流电动机输人功率采用“两功率表”法或“三功率表”法,a.
有皮带或齿轮传动时,其传动效率如下:b.
直联传动:1.0,
精密齿轮传动(每级):0.985,三角皮带传动:0.965。
2.4.7转速测量仪表和精度
2.4.7.1仪表:转速计数法、转速表和闪光测频仪等。2.4.7.2精度:准确度为测定转速的±1%以内。2.4.8时间测量:采用秒表测量。准确度为测定经过时间的±0.1%。2.4.9重量(质量).测量:采用各类台秤、天平和磅秤。准确度为测定重量(质量)的士0.2%。2.5试验数据整理和试验报告
2.5.1试验数据整理
2.5.1.1计算用制冷剂热物理性质参数值,应采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制冷工质热物理性质表和图(SI制)》。
2.5.1.2压缩机吸气压力及其它有关压力,应按试验时的当地大气压力值修正。2.5.1.3所有测量值应按试验周期内连续四次测得的平均值为计算依据。2.5.1.4开启式压缩机的制冷量、轴功率采用轴转速修正。封闭式压缩机的制冷量、输人功率采用电网频率修正(第5章)。
2.5.2试验报告
2.5.2.1一般数据:
试验日期、启动时间、结束时间和测量时间;a.
压缩机类别、型号和出厂编号,压缩机主要结构参数,
压缩机理论输气串,
压缩机名义转速,
f. 制冷剂。
2.5.2.2试验工况:
GB 5773-86
a:压缩机吸气压力(蒸发温度)、吸气温度:b.压缩机排气压力(冷凝温度)、过冷温度。2.5.2.3试验方法:
a主要试验方法,
校核试验方法。
2.5.2.4试验测量值的平均值:
环境温度、大气压力,
压缩机吸气压力、温度,
压缩机排气压力、温度,
压缩机转速;
压缩机润滑油压力、温度,
电源电压、频率、电动机输人功率,冷却水进、出口温度和流量,
其它数据。
2.5.2.5试验结果:
漏热系数,
制冷剂流量,
有关的制冷剂比烩和比焰差,
压缩机制冷量;
开启式压缩机的轴功率和封闭式压缩机的输人功率,单位功率制冷量:
校核试验和主要试验的偏差。
3试验方法
3.1第二制冷剂量热器法(图1)3.1.1构造:第二制冷剂量热器由一一组直接蒸发盘管作蒸发器,该蒸发器被悬置在一个隔热压力容器的上部,电加热器安装在容器底部并被容器中的第二制冷剂(R11或R12)浸没着。制冷剂流量由靠近量热器安装的膨胀阀调节。为了减少外界热量的影响,膨胀阀与量热器之间的管道应隔热。
量热器的漏热量应不超过压缩机制冷量的5%。应以0.05kgf/cm2分度的压力测量仪表测量第二制冷剂压力。并应使第二制冷剂压力不超过量热器的安全限度。
3.1.2漏热量的标定:关闭量热器制冷剂进、出口截止阀后进行漏热量的标定。调节输人第二制冷剂的电加热量,使第二制冷剂压力所对应的饱和温度比环境温度高15℃左右,并保持其压力不变。环境温度应在40℃以下,保持其温度波动不超过±1℃。电加热器输人功率的波动应不超过±1%,每隔1h测量一次第二制冷剂压力,直至连续四次相对应的饱和温度值的波动不超过0.5℃时。漏热系数用下式计算:
注:公式中符号见附录B(补充件),下同。440
kcal/h.℃ rW/K]
3.1.3试验程序
GB 5773—86
3.1.3.1压缩机制冷剂吸气压力通过膨胀阀调节,吸气温度由输人给第二制冷剂的电加热量调节。3.1.3.2压缩机制冷剂排气压力通过改变冷凝器冷却水量、换热面积或冷却水温度进行调节,也可由排气管道中压力控制阀调节。8.1.3.3在试验周期内,输人电加热量的波动引起压缩机制冷量的变化应不超过1%。3.1.3.4,附加数据
量热器出口制冷剂气体压力、温度,a.
膨胀阀前的制冷剂液体压力、温度;量热器环境温度,
第二制冷剂压力,
输人量热器的电加热量。
3.1.4制冷量计算
3.1.4.1由试验测得的制冷剂流量为:Qi+ Ki (ta- ts)
hg2- hf?
3.1.4.2规定工况制冷量:
Qo=mt (hgt- hr,) ·V.
3.2满液式制冷剂量热器法(图2)kg/h [kg/s] ...
kcal/h [W]
·(2)
·(3)
3.2.1构造:满液式制冷剂量热器由一个承压的蒸发容器或几个并联的承压蒸发容器构成,在蒸发容器中热量直接输给由试验压缩机进行循环的制冷剂。制冷剂流量由靠近量热器安装的膨胀阀或液面控制器调节。为了减少外界热量的影响,膨胀阀与量热器之间的管道应隔热。
量热器的漏热量应不超过压缩机制冷量的5%。量热器应安装有安全保护器,使制冷剂压力不超过蒸发器的设计压力。
3.2.2漏热量的标定
3.2.2.1量热器充人正常运转所需的制冷剂液体。关闭制冷剂液体和气体截止阀。调节输人的热量,使制冷剂温度比环境温度高15℃左右。环境温度应在40℃以下,保持其温度波动不超过±1℃。3.2.2.2若用液体进行加热时,进、出口温度波动不超过0.3℃,并控制流量使进、出口温差不小于6℃。热平衡建立后,在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每隔1h测量加热液体进、出口温度一次,直至进、出口温度连续四次测量值的波动不超过0.3℃。若用电加热时,输人功率的波动应不超过土1%。热平衡建立后,每隔1h测量制冷剂饱和温度一次,直至连续四次温度值波动不超过0.5℃。3.2.2.3输入量热器的热量:
用液体加热时
用电加热时
Qh=c (t 1-t2) m)
Qh= 0.86P
3.2.2.4漏热系数用下式计算:
Ki=tr- ta
3.2.3试验程序
kcal/h...
kcal/h[W】
k cai/h-℃ [W/K]
(5)
3.2.3.1压缩机制冷剂吸气压力通过膨胀阀调节,吸气温度由输入热量调节。只有在控制液位的情况下,吸气压力由输给量热器的热量调节,吸气温度由输人过热器的热量控制。:3.2.3.2压缩机制冷剂排气压力通过改变冷凝器冷却水量、换热面积或冷却水温度进行调节,也可441
GB 5773—86
由排气管道中压力控制阀调节。3.2.3.3若用液体加热时,进、出口温度波动不超过0.3℃,并控制流量使进出口温差不小于6℃,加热液体流量波动不超过土0.5%。若用电加热时,输人功率的波动应不超过±1%。3.2.3.4在试验周期内,输人热量的波动引起压缩机制冷量的变化应不超过1%。3.2.3.5附加数据:
a蒸发器出口制冷剂气体压力、温度;b.膨胀阀前制冷剂液体压力、温度;量热器环境温度,
量热器加热液体的流量和进、出口温度:d、
输人量热器的电加热量。
3.2.4制冷量计算
3.2.4.1由试验测得的制冷剂流量为:a.用液体加热时
b.用电加热时
C (t+-t2) mi+Ki (ta-tr)
hg 2 -hf2
3.2.4.2规定工况制冷量:
Q:+Ki (ta-tr)
hg,~hf2
)·Vgt
Qo= mf (hg,--hf)
8.3干式制冷剂量热器法(图3)kg/h [kg/s] ..........(7)
kg/h [kg/s] *.
kcal/h [w].
·(8)
.(9)
3.3.1构造:干式制冷剂量热器由一组套管构成,由压缩机进行循环的制冷剂液体在管内蒸发并过热。管间通人已知其性质的加热液体,提供使管内制冷剂蒸发和过热所需的热量。该量热器也可以由一组具有适当长度和直径的管状压力容器构成,在其中液体制冷剂进行蒸发,此时,管状容器应是电绝缘的,并且装有电加热装置。电加热装置可以装在管式容器内,也可以装设在管式容器外表面。制冷剂流量由肇近量热器安装的膨胀阀调节。为了减少外界热量的影响,膨胀阀与量热器之间的管道应隔热。
量热器的漏热量应不超过压缩机制冷量的5%。当加热器在量热器外表面加热时,加热器电绝缘外表面或使用粘结材料时的粘结材料外表面应安设10个以上等距离分布的温度测量点,以确定计算漏热量时所需的表面平均温度。3.3.2漏热量的标定
3.3.2.1当凰热器为套管式时,管间通人加热液体,调节其流量和进口温度,使其进口温度高于环境温度15℃左右,波动不超过0.3℃,并控制流量,使其进、出口温差不小于6℃。当量热器为管状容器时,输人电加热量使其表面平均温度比环境温度高15℃,且输人功率的波动应不超过土1%。环境温度在40℃以下时,保持其温度波动不超过±1℃。3.3.2.2若用液体加热时,在流量稳定的情况下,每隔1h测量--次加热液体进、出口温度,直至进、出口温度连续四次测量值的波动不超过0.3℃。用电加热时,每隔1h测量---次制冷剂饱和温度,直至连续四次温度值波动不超过0.5℃。442
量热器
电加热器
量热器
压缩机
GB 5773—86
冷凝器
压辅机
骨热器
冷凝器
加热器
压缩机
冷凝器
3.3.2.3输人量热器的热量:
用液体加热时:
用电加热时:
GB 5773-86
Qh=C (t - t 2) ml
Qh= 0.86P
3.3.2.4漏热系数用下式计算:
用液体加热时:Ki
用电加热时:
8.3.8试验程序
(t++t2) -ta
kcal/h [W]
kcal/h·℃[W/K]
-kcal/h.℃ [W/K]
tc- ta
3.8.3.1压缩机的制冷剂吸气压力通过膨胀阀调节,吸气温度由输人热量控制。(10)
3.3.3.2压缩机的制冷剂排气压力通过改变冷凝器冷却水量、换热面积或冷却水温度进行调节,也可由排气管道中压力控制阀调节。3.3.8.3用液体加热时,进、出口温度波动不超过0.3℃,并控制流量使进、出口温差不小于6℃,加热液体流量波动不超过±0.5%。用电加热时,输人功率的波动应不超过±1%。3.3.3.4在试验周期内,输人热量的波动引起压缩机制冷量的变化应不超过1%。3.3.3.5附加数据:
蒸发器出口制冷剂气体压力、温度,a.
膨胀阀前制冷剂液体压力、温度,c.
量热器环境温度:
量热器加热液体的流量和进、出口温度,输人量热器的电加热量。
3.3.4制冷量计算:
3.3.4.1由试验测得的制冷剂流量为:a.
用液体加热时
用电加热时
C (t -t 2) mi+ Ki(ta-te)
hg,-hf2
Qi+ Ki (ta-te)
规定工况制冷量:
hg, -hf ,
Qo=mf (hg,- hf,)
3.4制冷剂气体流量计法(图4)444
kg/h [kg/s]】
kg/h [kg/s] *
kcal/h[W]
(15)
·(16)
节流装置
压缩机
GB 5773-86
脉动缓冲装置
脉动缓冲装膚
压缩机
节流装置
体冷却器
GB 5773—86
3.4.1构造:制冷剂气体流量计是一个喷嘴或孔板式流量测量节流装置,由其测量气体制冷剂体积流量。节流装置安装在压缩机的吸气或排气侧的管道上(图4(a)和(b))。节流装置应安装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该系统由被试压缩机、排气压力降为吸气压力的调节阀和气体过热度调节装置组成(图4(c))或者由被试压缩机与图5或图6组成封闭系统。节流装置若装设在压缩机吸气管道上,则制冷剂气体应过热均匀并且完全不带液滴地全部流经节流装置。
为减少或消除制冷剂气体流量的脉动,在相应管道上应装设脉动缓冲器(图4)。为减少节流装置的测量误差,应设置有效的油分离装置,使流经节流装置的制冷剂气体中含油量不超过1%(以质量计)。
3.4.2,试验程序
3.4.2.1压缩机的吸气压力由制冷剂气体调节阀调节(图4(c))或者由膨胀阀调节(图5或图6)。3.4.2.2压缩机的排气压力通过改变冷凝器冷却水量或冷却水温度进行调节,也可由排气管道中压力控制阀调节。
3.4.2.3压缩机的吸气温度由液体膨胀阀来调节(图4(c))或者由蒸发器加热介质调节(图5或图6)。
附加数据:
节流装置前的制冷剂气体压力、温度,节流装置的压力降。
3.4.3制冷量计算
3.4.3.1由试验测得的制冷剂流量为:my=0.012 52.α8 .d2/Appg
[- 1.110 72 α
3.4.3.2规定工况制冷量:
Q。=mv(hgr- hf,)
3.5水冷冷凝器量热器法(图5)91
压缩机
冷凝器
kcal/h rw
ht,ht
[kg/s]
GB 5773-86
3.5.1构造:水冷冷凝器是组成被试压缩机试验系统设备之一,按照2.4的规定,应设置测量温度、压力和冷却水流量的仪表而作为量热器。作为量热器的冷凝器的漏热量应不超过压缩机制冷量的5%。3.5.2漏热量的标定:用截止阀将冷凝器与试验系统隔绝或用同一型式和尺寸的冷凝器进行。3.5.2.1冷凝器中充人一定量的制冷剂液体,在冷却水回路中输人加热水并维持制冷剂温度比环境温度高15℃以上,且接近于试验时的制冷剂饱和温度。也可以采用电加热制冷剂液体的方法。环境温度应在40℃以下并保持温度波动不超过土1℃。建立热平衡后,每小时测量-次,直至连续四次制冷剂温度波动不超过1 ℃。3.5.2.2漏热系数用下式计算:
3.5.3试验程序
kcal/h.℃ [W/K]
3.5.3.1冷凝器压力通过改变冷却水量或温度进行调节。附加数据:
冷凝器进口制冷剂气体压力、温度,a.
冷凝器出口制冷剂液体压力、温度,冷却水进、出口温度,
冷却水流量;
冷凝器环境温度。
3.5.4制冷量计算
由试验测得的制冷剂流量为:
C (t 2 -ti) mc+ Ki (tr-ta)
hg 3 - hf 3
规定工况制冷量:
Q。=mf (hg,-hf,)
3.6制冷剂液体流量计法(图6)kg/h [kg/s]
kcal/h[W]
过冷器
液体流概计
玻璃窥镜
压缩机
GB 5773--86
3.6.1构造:制冷剂液体流量计为测定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液体流量,可使用积算式或指示式流量计,制冷剂流量以容积为单位。流量计安装在过冷器与膨胀阀之间的液体管道上。为了保证流量计在所有情况下精确测量,还应配置如下设备:为防止制冷剂在流量计中气化,在其前面应装一个制冷剂过冷器。在此,制冷剂由冷却水进行过冷。为观察制冷剂液体中是否含有气泡,在紧接流量计后面安装一个玻璃窥镜。流量计还应配置一一旁通管道,其中旁通管道上的截止阀和管路的阻力应和流量计的阻力大约相等,除了测量流量的时间以外,旁通管道应是畅通的。将温度计测点配置在过冷器和流量计的制冷剂液体进口处,以测量制冷剂液体温度。压力表安装在流量计的出口处。
3.6.2标定:流量计应定期校正,校正液体的粘度为使用制冷剂粘度的0.5~2倍。校正时的流量用流量计刻度范围内的最小、中间、最大值等至少进行三点。3.6.3试验程序
3.6.3.1打开旁通管道上的截止阀使系统运转,达到工况规定值后关闭截止阀,使制冷剂液体通过44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