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3871.8-2006 农业拖拉机 试验规程 第8部分:噪声测量
GB/T 3871.8-200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3871.8-2006

中文名称:农业拖拉机 试验规程 第8部分:噪声测量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6-02-06

实施日期:2006-04-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392829

相关标签: 农业 拖拉机 试验 规程 噪声 测量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农业>>农业机械、工具和设备>>65.060.10农业拖拉机和牵引车辆

中标分类号:车辆>>拖拉机>>T61拖拉机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替代GB/T 3871.8-1993

采标情况:OECD R5:2002,MOD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16开, 页数:14, 字数:25千字

标准价格:12.0 元

计划单号:20031205-T-604

出版日期:2006-04-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83-09-30

起草人:郎志中、吴俊卿、陈兰芳、王丹玲、徐惠娟、高波

起草单位:洛阳拖拉机研究所、国家拖拉机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江苏悦达盐城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

归口单位:全国拖拉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标准简介

GB/T 3871的本部分规定了农业和林业拖拉机的驾驶员操作位置处的(耳旁)噪声动态环境噪声测量方法。本部分适用于农业和林业拖拉机驾驶员操作位置处的(耳旁)噪声和动态环境噪声测量。 GB/T 3871.8-2006 农业拖拉机 试验规程 第8部分:噪声测量 GB/T3871.8-2006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65.06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871.8—2006
代替GB/T3871.8—1993
农业拖拉机
试验规程
第8部分:噪声测量
Agricultural tractors-TestproceduresPart 8:Noise measurement
(OECD R5:2002, Noise measurement at the driver's position(s) on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tractors,MOD)2006-02-06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6-04-01实施
GB/T3871《农业拖拉机试验规程》分为19部分:第1部分:通用要求;
第2部分:整机参数测量;
第3部分:动力输出轴功率试验;第4部分:后置三点悬挂装置提升能力;第5部分:转向圆和通过圆直径;第6部分:农林车辆制动性能的确定;第7部分:驾驶员的视野;
第8部分:噪声测量;
第9部分;牵引功率试验;
第10部分:低温起动:
第11部分:高温性能试验:
第12部分:使用试验;
第13部分:排气烟度测量;
-第14部分:非机械式传输的部分功率输出动力输出轴,第15部分:质心;
第16部分:轴功率测定;
第17部分:发动机空气滤清器;第18部分:拖拉机与机具接口处液压功率:第19部分:轮式拖拉机转向性能。本部分是GB/T3871的第8部分。
GB/T3871.8—2006
本部分修改采用OECDR5:2002(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农业和林业拖拉机官方试验标准规
则5,2002年版)《驾驶员操作位置处的(耳旁)噪声测量方法》(英文版)。本部分根据OECDR5:2002重新起草。为符合我国的标准编写规定及与我国标准相协调,本部分在采用国际标准时进行了修改。这些技术差异用垂直线标识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具体的技术性差异如下:本部分按GB/T1.1—2000的规定增加了第1章“范围”,OECDR5:2002的2.2.1中“使用的声级计精度应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60651:1979声级计)+(Amd1:1993)(截止2003年12月31日前)或(IEC60651:1979)+(Amdl:1993)十(Amd2:2000)的要求\在本部分4.6.1中改为\使用的声级计精度应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60651:1979)+(Amdl:1993)+(Amd2:2000)的要求,增加了5.1“动态环境噪声测量”;在本部分4.6.1中增加了“动态环境噪声测量时,时间计权置于快响应档”。为便于使用,本部分作了下列编辑性修改:本部分按GB/T1.1-2000和GB/T20000.2一2001的规定进行编排;“本OECD标准”、“本规则”改为“本部分”;一标准中的图按我国的制图习惯作了修改;OECDR5:2002的2.1.3.1中“当官方指定机构提交重新试验的拖拉机试验报告时”,在本部I
GB/T3871.8-2006
分4.1.2.1中为“当试验站提交重新试验的拖拉机试验报告时”;测量单位“dm\/h\改为“L/min”,“rev/min\改为\r/min”,OECDR5:2002的试验报告格式的1中“防护装置没有获OECD拖拉机试验规则组织的批准。防护装置已获OECD拖拉机试验规则组织的批准”,在本部分A.1中为防护装置没有通过相关的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拖拉机试验。防护装置通过相关的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拖拉机试验”;
OECDR5:2002的试验报告格式的3中“如果防护装置没有被OECD拖拉机试验规组织批准,按照规则3、规则4、规则5、规则7和规则8中的试验报告格式中2.12.7的要求对其进行完整的描述。如果防护装置已获得OECD拖拉机试验规则组织批准”,在本部分A.3中为“如果防护装置没有通过相关的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拖拉机试验,则应按对应的试验报告格式中的要求对其进行完整的描述。如果防护装置通过相关的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拖拉机试验”。
本部分代替GB/T3871.8一1993《农业轮式和履带拖拉机试验方法第8部分,噪声测量》。修订时除作了编辑性修改外,本部分与GB/T3871.8一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标准名称由原来的“农业轮式和履带拖拉机试验方法第8部分:噪声测量”改为“农业拖拉机试验规程第8部分:噪声测量”,第1章“范围”由原来的“本部分规定了测定农业轮式和履带拖拉机噪声的方法。本部分适用于农业轮式和履带拖拉机”改为“本部分规定了农业和林业拖拉机的驾驶员操作位置处的(耳旁)噪声和动态环境噪声测量方法。本部分适用于农业和林业拖拉机驾驶员操作位置处的(耳旁)噪声和动态环境噪声测量”,取消了“引用标准”一章;
-增加了第2章“术语和定义”;增加了第4章“规则和说明”。并且第4章中的“测量设备”、“测试条件”。测量方法与原标准中的“试验设备”、“试验条件”、“试验方法”有所不同原标准第6章中的“试验结果与报告”在本部分改为附录A“试验报告格式”;增加了附录A。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部分由全国拖拉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洛阳拖拉机研究所、国家拖拉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苏悦达盐城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郎志中、吴俊卿、陈兰芳、王丹玲、徐惠娟、高波。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3871.8—1983.GB/T3871.8—1993。n
1范围
农业拖拉机试验规程
第8部分:噪声测量
GB/T3871.8—2006
GB/T3871的本部分规定了农业和林业拖拉机的驾驶员操作位置处的(耳旁)噪声和动态环境噪声测量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农业和林业拖拉机驾驶员操作位置处的(耳旁)噪声和动态环境噪声测量。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2.1
农业和林业拖拉机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tractor具有至少两根轴的自走式轮式或履带式机器,主要用于牵引、推动、运载和驱动机具从事农业作业(包括林业作业),该机器可以配备有可拆卸的平台。2.2
座位参考点seat referencepoint试验时座椅的位量及调整seatlocationand adjustmentfortest2.2.1
seat reference point
座位参考点
2.2.1.1座位参考点是用一种如图1所示模拟驾驶员装置得到。该装置由座椅盆板和靠背板组成,下靠背板铰接于驾驶员的髋部(A)和腰部(B)处,铰链点(B)的高度可调。2.2.1.2座位参考点是靠背下部的切平面与一个水平面相交线在座椅纵向中心面内的交点。这个水平面在上述切线前150mm处与座椅盆板下表面相交。2.2.1.3将测量装置置于座椅上,在铰接点(A)前50mm处,施加550N的力,将靠背板的两部分切向轻压在靠背上。
2.2.1.4如果不能同靠背区域切向接触(腰部上/下),则应按下列步骤进行:一如果背板下面一部分不可能同座椅下面区域切向接触,将靠背板下面部分垂直压向靠背;一如果背板上面一部分不可能同座椅上面区域切向接触,则应将铰接点(B)固定于座椅盆板下表面之上230mm处,靠背板垂直于座椅盆板。然后将靠背板的两部分轻轻地切向压在靠背上。
试验时座椅的位置及调整seat locationand adjustmentfortest2.2.2.1若座椅位置可调,座椅应置于或尽可能靠近其水平调节和垂直调节范围的中间位置;2.2.2.2任何悬架式的座椅都应调至其动态范围的中点:2.2.2.3若座椅位置仅能沿纵向和垂直方向调整,则通过座位参考点的纵轴应平行于通过转向盘中心的拖拉机的纵向垂直平面,并且与该平面的距离不超过100mm。2.3
rated enginespeed
发动机标定转速
拖拉机制造厂规定的发动机持续满负荷运转时的转速。1
GB/T3871.8—2006
线向中心面
座盆板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较链点
上靠背板
铰链点
下准背板
座位参考点
座位参考点的测量装置示意图
动力输出轴)功率
power take-off power
单位为毫米
在能够传递拖拉机全部功率的轴上测得的功率。如果没有能够传递拖拉机全部功率的动力输出轴,则从拖拉机厂指定的用作输出动力的任何一个轴上测量。2.5
无配重质量
unballastedmass
拖拉机无配重时的质量。如为装充气轮胎的拖拉机,轮胎内应无液体配重。拖拉机处于使用状态,2
GB/T3871.8—2006
燃油箱、管路和散热器均应充满,且正常使用所要求的防护装置应有的包覆材料和行走装置或前驱动轮的附加部件均应包括在内。但驾驶员的质量不包括在内。3测量单位和允许误差
本部分使用下列测量单位和允许误差:a)转速:
b)时间:
c)距离:
d)力:
e)质量:
f)大气压力:
g)轮胎气压:
4规则和说明
4.1通用规则
4.1.1样机的选择
r/min,
kPa,
kPa,
±0.5%;
±0.5%;
±1.0%;
±0.5%,
±0.2kPa;
±5.0%。
提交试验用的拖拉机应是制造厂批量生产的现行产品机型,并且应与制造厂提供的样机说明和技术参数严格相符,样机说明必须准确地描绘被试的机型。试验时应对功率及转速进行核对。在特殊情况下,允许对准备投产的拖拉机进行试验。如遇此类情况,在发布报告时,试验站必须在报告中申明,批量生产的拖拉机的技术参数与被试拖拉机的技术参数相符。试验报告中应说明被试拖拉机是如何选择的。4.1.2重新试验
4.1.2.1如果拖拉机进行了改进,其性能受到影响、使原来的噪声试验无效时,试验站才会对其重新试验。
当试验站提交重新试验的拖拉机试验报告时,该试验报告必须明示并且应说明新试验的修改处。4.1.2.2由于市场原因对拖拉机的外观如颜色、贴花、牌号或型号的名称进行的较小改变等,出具原试验报告的试验站应出具一个“较小改进证明”,在不做进一步试验的情况下,陈述所有的改进并确认这些改进对噪声试验无影响。
4.2磨合和初调
提交试验的拖拉机应是全新的,试验前制造厂应与试验站合作按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负贵对拖拉机进行磨合。如果拖拉机是进口的,上述磨合程序不适用,只有获得制造厂或其代理人授权后,试验站才可以负责对其进行磨合。此时制造厂或其代理人仍然对磨合负贵。化油器、喷油泵和调速器的调整应符合制造厂的技术参数。试验前,制造厂可以按产品技术条件或说明书调整拖拉机。试验期间,不能对拖拉机进行调整。试验报告中应说明磨合的地点和时间。4.3辅助设备
除指定的特殊试验项目外,对于驾驶员按照使用说明书规定、不用任何工具,在工作中进行常规操作就能断开的附件,如液压提升油泵或空气压缩机等,试验时应将其断开,否则,应使其保持联接状态并以最小负荷运转。
4.4工作条件
不必因大气条件或其他因素对试验结果进行修正。大气压力不应低于96.6kPa。如受海拔高度的限制而达不到这个要求时,可以调整喷油泵,详细情况应记人试验报告。报告中应注明大气压力。3
GB/T3871.8—2006
在各种负荷下试验时,测量开始前应达到稳定运转工况。4.5检查发动机功率和转速
应按图2的规定,在最大功率时发动机转速至空负荷时发动机转速(最高空转转速)之间检查发动机功率和转速。
发动机调速器操纵手柄(油门)全开。某些发动机在标定转速时能够发出最大功率,另一些转矩储备高的发动机,可能在比标定转速低的转速时达到最大功率,如图2所示。对每种情况,均应测定发动机标定转速下的动力输出轴功率。拖拉机在进行充分的预热后,再持续运转20min,以使其功率稳定。标定转速时的功率值应是在20min内至少测量5次的平均值。试验时,应记录功率、发动机转速,并测量喷油泵的供油量。空负荷时发动机的转速也应记人试验报告。应检查功率曲线,必要时,调整调速器使发动机工作转速在制造厂规定的范围内。发动机标定转速的允许偏差为0~十50r/min,在同一转速点测得的功率变化应不超过生产厂规定值的士5%。
4.6试验条件
4.6.1测量设备
可能出现的最大功率
调速范图
标定转速时的功率
标定转速
发动机转璃
最高空转转速
图2检查发动机转速和功率
使用的声级计精度应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60651:1979)十(Amd1:1993)+(Amd2:2000)的要求。测量时应采用IEC标准中要求的符合A曲线的频率计权网络。在驾驶员位置处的(耳旁)噪声测量时,时间计权置于慢响应档;动态环境噪声测量时,时间计权置于快响应档。设备应经常校正,如可能,在每次测量前均应校正。在试验报告中应对测量设备作充分的技术说明。4.6.2测试条件
4.6.2.1噪声测量时,拖拉机无配重。测量应在一个足够宁静、开阔的场地上进行,例如可以是紧邻试验跑道至少有20m范围内是水平的开阔地。4.6.2.2试验跑道的路面不应使充气轮胎产生过大的噪声,跑道路面应是由混凝土、沥青或类似的材料构成。路面上不得覆盖有粉状雪、杂草、碎土及灰殖。4.6.2.3测量应在微风或无风的良好天气下进行,环境噪声和风噪声应比被测噪声至少低10dB(A)。记录时,任何与被测噪声无关的外界干扰噪声均不予考虑。4.6.2.4对拖拉机施加牵引负荷时,负荷车(加载装置)应远离拖拉机,以消除对拖拉机噪声场的干扰。4
GB/T3871.8—2006
4.6.2.5当拖拉机装有驾驶室时,所有通道如门、窗均应关闭。如果门、窗在开启位置对拖拉机的正常使用不会造成危险,试验可以在打开的状态下重复一次。风挡玻璃必须置于关闭的位置。4.7根据轮胎的动力半径指数,计算在发动机标定转速下对应的拖拉机的理论速度。5试验规程
5.1动态环境噪声测量(仅用于轮式拖拉机)5.1.1试验场地的布置如图3所示。在地面上标出跑道中心线CC、测区中心点M.测区起始线AA和终止线BB、仪器安放点P,和P。
P传声器
P2传声器
图3动态环境噪声测试场地的布量5.1.2在P,、P,处,分别用三角架固定一个声级计,它的传声器膜片置于Pl、P2点离地高1.2m处且朝向CC线,传声器的轴线垂直于CC线、并地面平行。5.1.3测量时的稳定行驶速度应相当于运输作业时最高挡位所能达到的最高行驶速度的3/4。5.1.4如果被试拖拉机在AA线至BB线之间行驶时,未达到最高行驶速度,则将AA线到M点距离延长1m,重新试验。如果拖拉机后端到达BB线时,仍未达到最高行驶速度,则再次将AA线到M点距离延长1m,重新试验,依次类推。试验往返各进行2次,在拖拉机噪声大的一侧,连续2次测量结果之差应不大于2dB(A),否则应重测。
5.1.5试验时,拖拉机应挂最高挡空负载沿跑道中心线CC行驶,按5.1.3规定的油门位置使拖拉机勾速行驶至AA线。当拖拉机的前端抵达AA线时,立即将油门加到最大,并保持至拖拉机后端离开BB线后,立即将油门减到尽可能小的位置,记录拖拉机通过测区时声级计的最大读数和拖拉机前端抵达AA线、后端离开BB线时发动机转速及拖拉机的行驶速度,并在测区内实时监控,5.1.6对四轮驱动拖拉机,如果使用说明书规定运输作业应将前轮驱动脱开,则应在两轮驱动状态下进行试验。否则,试验应分别在两轮驱动(若能脱开)和四轮驱动两种状态下进行。5.2驾驶员位置处(耳旁)噪声测量5.2.1测量方法
5.2.1.1在测量期间,传声器膜片应面向前进方向,传声器应放置在噪声级大的一侧,传声器的中心距5
GB/T3871.8—2006
离座椅中心平面250mm,座位参考点上方790mm,前方150mm处。5.2.1.2测量时,调速器操纵手柄(油门)置于全开位置。带有负荷测量时,应从空负载开始逐级加载,直至测得最大噪声值。每次加载后,应保持一定的时间使噪声稳定,然后再进行测量。加载条件必须使发动机处于调速器的控制之下。5.2.2选装座椅
对于能够安装选装座椅的拖拉机:5.2.2.1传声器的安装位置应与座位参考点相对应。座位参考点从选装座椅在拖拉机上可安装范围内选取。
5.2.2.2测量结果也适用于以传声器的安装位置在以座位参考点为圆心、半径为50mm的球形范围内所安装的座椅。
5.2.2.3如果座椅传声器的安装位置在上述球形范围以外,则需另行处理。5.2.3测量程序
噪声测量可以按“有负荷”和/或“无负荷”程序进行,通用要求:在整个试验期间,调速器应置于最大牵引功率位置。试验时,前进挡的速度不应超过测试装置的安全极限。
5.2.3.1有负荷试验条件下的测量程序5.2.3.1.1记录各前进挡产生最大噪声时的牵引力和发动机转速;5.2.3.1.2在理论前进速度最接近7.5km/h的挡和最高挡,记录无牵引负荷时的噪声值和相应的发动机转速。
3用dB(A)给出测量结果,记录内容如下:5.2.3.1.3
有牵引负荷条件下,理论车速最接近7.5km/h的挡的最大噪声值或以及比该挡最大噪声值a)
至少高1dB(A)的任何挡的最大噪声值;b)无牵引负荷时,理论车速最接近7.5km/h的前进挡的噪声值;无牵引负荷时,最高前进挡的最大噪声值。e)
5.2.3.2无牵引负荷时的测量程序5.2.3.2.1记录理论速度最接近7.5km/h的挡位,无牵引负荷时的噪声值和相应的发动机转速。5.2.3.2.2用dB(A)给出测量结果,记录下列内容:给出理论速度最接近7.5km/h的前进挡在无牵引负荷条件下的噪声值。5.2.3.3四轮驱动拖拉机
5.2.3.3.1四轮驱动的拖拉机的噪声测量应在两轮驱动和四轮驱动两种状态下分别进行。5.2.3.3.2如果四轮驱动拖拉机有两轮驱动变型,根据生产厂的意愿可以仅进行四轮驱动的噪声试验,而将该噪声测量结果延伸到适用于四轮驱动变型的两轮驱动的拖拉机上。将四轮驱动的拖拉机在前驱动桥接合和脱开两种状态下的两个测量记录中的最大值作为两轮驱动变型拖拉机的噪声测量结果。
5.2.3.4双向操纵位置的拖拉机
如果拖拉机有双向操纵位置,则按生产厂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操作方法按第5章的方法在反向位置重复噪声测量试验。带有反向驾驶位置的拖拉机的风挡玻璃的状态应符合4.6.2.5的规定,风玻璃必须关闭。
拖拉机制造厂的名称和地址:
-防护装置制造厂的名称和地址:申请试验的单位:
抽样单位:
防护装置的牌号:
防护装置的型号: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试验报告格式
GB/T3871.8—2006
防护装置的型式驾驶室,框架式、后置式防翻架、整体框架式驾驶室等等。一试验日期和地点:
一声级计的牌号、型号、型式:跑道类型:
A.1强度试验报告证明
试验报告应按下列两种陈述中的一种:防护装置没有通过相关的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拖拉机试验。防护装置通过相关的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拖拉机试验。(在这种情况下,应填写A.1.1)A.1.1通过的相关的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拖拉机试验报告编号报告编号
批准日期
防护装置试验地点
A.1.2用于计算能量和压垮力的参考质量、轴距和惯性矩质量:
轴距:
惯性矩;
A.2拖拉机技术参数
A.2.1安装防护装置的被试拖拉机的识别A.2.1.1拖拉机的牌号、型号和型式拖拉机牌号:1
-型号(商品名):
-型式:两轮驱动拖拉机或四轮驱动拖拉机;橡胶履带拖拉机或钢履带拖拉机(如果有);折腰转向四轮驱动拖拉机或双胎折腰转向四轮驱动拖拉机(如果有)。A.2.1.2编号
出厂总编号或样机编号:
一出厂编号:
1)可能与拖拉机制造厂的广名不同。7
GB/T3871.8-2006
A.2.1.3其他技术规格(如果有)一其他国家使用的型号名称:
传动箱型式或变速挡数:
速度范围:0~30km/h或0~40km/h:制造厂的识别号或技术型式编号:2带防护装置、无驾驶员、无配时拖拉机的质量A.2.2
带防护装置、无驾驶员、无配意时拖拉机的质量表A.1
最小轮距和轮胎规格
最小轮距和轮胎规格
前/后轮
拖拉机座椅
最小轮距
拖拉机是否有可双向驾驶的操作位置(座椅和方向盘可调转180°):轮胎规格
是/否
试验时所使用的座位参考点(该点与试验时的实际座位参考点(SRP)的位置可能有差别,对选装座椅,见5.2.3.4
座位标志点(当强度试验没有通过时,如果需要,应给予说明)噪声试验用座椅的牌号/型号/型式,座位参考点位置的测定选装座椅的牌号/型号/型式和座位参考点的位置[座椅1及其座位参考点(SRP)位置的描述][座椅2及其座位参考点(SRP)位置的描述]【座椅及其座位参考点(SRP)位置的描述]A.2.5排气系统
牌号/型号/型式:
排气管的位置:
A.2.6传动系
传动系简要说明:
总传动比和行驶速度:
表A.3传动系
主变速
副变速
驱动轮每转一圈(转)时
对应的发动机转数
用轮胎的动力半径指数计算。
发动机在标定转速
拖拉机的理论行驶速度
发动机调整
发动机
发动机标定转速和满负荷时喷油泵的供油量发动机标定转速下动力输出轴功率发动机最大功率时对应的发动机转速发动机最高空转转速
A.3防护装置技术参数
表A.4发动机调整
调整值
GB/T3871.8-2006
复核值
如果防护装置没有通过相关的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拖拉机试验,则应按对应的试验报告格式中的要求对其进行完整的描述。如果防护装置通过相关的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拖拉机试验,应填写下面的A.3.1和A.3.2。A.3.1简要说明
防护装置构成的简要说明:
结构型式:
安装支架的说明:
覆盖件和衬垫说明:
进出及紧急逃生的方式:
附加框架:
A.3.2防护装置隔畜材料详细说明A.3.2.1内村填料
顶部:
车门:
地板:
前隔板:
后隔板:
侧隔板:
仪表板和方向杆(上部):
玻璃:
百页窗:
暖风机和通风机:
刮雨器:
方向指示器:
有/没有
(材料和尺寸)
(材料和尺寸)
(材料和尺寸)
(材料和尺寸)
(材料和尺寸)
(材料和尺寸)
(材料和尺寸)
(部位一型式一厚度)
(材料和尺寸)
(牌号和型式)
(牌号和型式)
(牌号和型式)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