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20-200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Z/T 0220-2006
中文名称: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9430449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土木工程>>93.020土方工程、挖掘、地基构造、地下工程
中标分类号:工程建设>>工程勘察与岩土工程>>P13工程地址、水文地质勘察与岩土工程
关联标准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Z/T 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20-2006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Specification of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for debris flow stabilization2006-06-05发布
数码防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2006-09-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基本规定
泥石流类型划分及危害性分级
泥石流调查
泥石流治理工程勘查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附录D(规范性附录)
附录E(资料性附录)
附录F(资料性附录)
附录G(规范性附录)
附录H(资料性附录)
附录I(规范性附录)
附录(规范性附录)
泥石流类型划分
暴雨强度指标R
泥石流沟发展阶段的识别
单沟泥石流危险区预测.
泥石流调查的主要方法
泥石流试验方法
泥石流沟的数量化综合评判及易发程度等级标准泥石流调查表…
泥石流特征值的确定
区域性泥石流活动性调查评判
DZ/T0220—2006
DZ/T0220—2006
本规范的附录B、附录D、附录G、附录I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C、附录E、附录F、附录H为资料性附录。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管理。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参加起草单位:中铁西南科学院、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研究所、铁道第二勘查设计院、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地矿局。
本规范起草人:葛文彬、谭炳炎、唐邦兴、蒋忠信、刘汉超、李前银、柳源、徐志文、薛佩瑄、蒋俊、胡涛、杨敏。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DZ/T0220—2006
为避免或减轻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统一技术标准,规范泥石流勘查工作,使泥石流防治工程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安全可靠,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防灾减灾宗旨,根据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制定本规范。V
1范围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泥石流类型划分及危害性分级、泥石流灾害的调查与勘查等内容。DZ/T0220—2006
本规范适用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的危及城镇人口集中区、大中型工矿企业、风景名胜区等公共安全的泥石流灾害勘查工作;也可适用于危及水利水电、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安全的泥石流灾害勘查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T50266-1999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50287—19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查规范GBJ27一1991铁路工程地质泥石流勘测规则GBJ50-1990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泥石流debrisflow
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其汇水、汇砂过程十分复杂,是各种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3.2
泥石流灾害debrisflowhazard
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或构成危害的灾害性泥石流;泥石流如不造成损失或不构成危害,则只是一种自然地质作用和现象。
潜在泥石流沟potentialdebrisvalley经调查无近期泥石流活动史,但存在可能暴发泥石流部分条件的沟谷。3.4
泥石流勘查debrisflowinvestigation在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泥石流活动区域进行的有关泥石流形成、活动、堆积特征、发展趋势与危害等方面的各种实地调查、综合分析与评判,结合泥石流调查确定的防治工程方案,采用测绘、勘探(钻探、物探等)、试(实)验等手段,查明对应的可行性论证阶段、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防治工程所需要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工作过程。
DZ/T0220—2006
泥石流防治debrisflowstabilization包括泥石流预防(避让、监测、预警预报)和工程治理两个方面。3.6
preparadnessofhazardreduction防灾预案
贯彻“以人为本”宗旨,在泥石流活动地区为避免和减轻泥石流危害而制定的监测、预警预报、避让、搬迁等预防性防灾措施,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主动防治泥石流危害的群测群防方案。4基本规定
4.1泥石流勘查目的和阶段划分
泥石流勘查的目的是查明泥石流发育的自然环境、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和危害,为泥石流防治方案的选择和防治工程的设计提供基础资料。泥石流勘查工作划分为泥石流调查、可行性论证阶段泥石流勘查、设计阶段泥石流勘查、施工阶段泥石流勘查阶段。在突发或遇灾前兆过程中,可采取应急治理泥石流勘查。4.2泥石流调查工作
对暴发泥石流可能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流域沟谷,针对泥石流的形成要素和泥石流特征,通过调查与判别,区分泥石流沟(含潜在泥石流沟)和非泥石流沟,确定易发程度和危害等级并对泥石流沟、潜在泥石流沟的防治方案提出建议。4.3可行性论证阶段泥石流勘查
在泥石流调查的基础上,对发育泥石流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进行定量勘查,并查明泥石流的特征和危害,进一步论证泥石流工程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提出工程治理的建议方案和地域范围。
4.4设计阶段泥石流勘查
初步设计阶段,结合泥石流可行性论证阶段优化的工程治理方案,围绕可能采用的工程措施、工程设计所需的泥石流参数和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进一步勘查、论证和比选工程治理方案,提出工程措施建议。
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前阶段勘查的遗留问题和工程设计中需增补的设计参数进行补充勘查,重点是工程建设地段的工程地质详勘。4.5施工阶段泥石流勘查
在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对施工揭示的地质信息加以综合,补充、修正和完善勘查资料;为变更设计进行补充勘查。
4.6应急治理泥石流勘查
在发现泥石流临兆之前或发生泥石流的过程中及泥石流发生后,为消除或减轻泥石流危害和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而实施的应急治理工程所需开展针对性很强的勘查工作。5泥石流类型划分及危害性分级
5.1泥石流类型划分
5.1.1按水源成因及物源成因可分为暴雨(降雨)泥石流、冰川(冰雪融水)泥石流,溃决(含冰湖溃决)泥石流;坡面侵蚀型泥石流、崩滑型泥石流、冰磺型泥石流、火山泥石流、弃渣泥石流、混合型泥石流等(参见附录A表A.1)。
5.1.2按集水区地貌特征可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参见附录A表A.2)。5.1.3按暴发频率分:高频泥石流(一年多次至5年1次)、中频泥石流(1次/5年~20年)、低频泥石流(1次/20年~50年)和极低频泥石流(>1次/50年)。2
DZ/T0220-2006
5.1.4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型、水石型和泥石型泥石流(参见附录A表A.3)。5.1.5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泥石流(重度1.60t/m2~2.30t/m)和稀性泥石流(重度1.30t/m2~1.60t/m2)。(参见附录A表A.4)。5.1.6按泥石流次性暴发规模可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级(表1)。表1泥石流暴发规模分类
分类指标
泥石流一次堆积总量/(10*m2)泥石流洪峰量/(m/s)
5.2泥石流危险性分级
特大型wwW.bzxz.Net
10~100
100200
50~100
5.2.1单沟泥石流活动性定性分级:根据泥石流活动特点、灾情预测,其活动性可划分为低、中、高和极高四级(见表2)。
表2单沟泥石流活动性分级表
泥石流活动特点
能够发生小规模和低频率泥石流或山洪能够间歇性发生中等规模的泥石流,较易由工程治理所控制
能够发生大规模的高、中、低频率的泥石流能够发生巨大规模的特高、高、中、低频率的泥石流
灾情预测
致灾轻微,不会造成重大灾害和严重危害致灾轻微,较少造成重大灾害和严重危害致灾较重,可造成大、中型灾害和严重危害致灾严重,来势凶猛,冲击破坏力大,可造成特大灾难和严重危害
活动性分级
5.2.2根据泥石流灾害一次造成的死亡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可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4个灾害等级(见表3)。
表3泥石流灾害危害性等级划分
危害性灾度等级\
死亡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特大型
1000~500
a灾度的两项指标不在一个级次时,按从高原则确定灾度等级。中型
500~100
5.2.3对潜在可能发生的泥石流,根据受威胁人数或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个潜在危险性等级(见表4)。表4泥石流潜在危险性分级表
潜在危险性等级\
直接威胁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特大型
>10000
500~1000
10000~5000
&潜在危险性等级的两项指标不在一个级次时,按从高原则确定灾度等级。中型
100~500
5000~1000
5.2.4区域泥石流活动性和危险区的划分,应充分利用GIS技术,调查影响区域泥石流活动性的相关因子,并将其集成综合分析,作为区域泥石流活动性和危险区划分的依据(参见相关文献),并评价其危害性。
DZ/T0220—2006
6泥石流调查
6.1泥石流调查工作内容
6.1.1资料收集
在现场调查之前,应收集调查区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泥石流发生的历史记录、前人调查研究成果、已有勘查资料和泥石流防治工程文件、与泥石流有关的人类工程活动等资料,以此作为调查工作的基础。6.1.2自然地理调查
6.1.2.1地形:量测流域形状、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沟床比降、流域高差、谷坡坡度、沟谷纵横断面形状、水系结构和沟谷密度等地形要素。6.1.2.2气象:主要收集或观测各种降水、气温资料。降水资料主要包括多年平均降水量、降水年际变率、年内降水量分配、年降水日数、降水地区变异系数和最大降水强度,尤其是与暴发泥石流密切相关的暴雨日数及其出现频率、典型时段(24h、60min、10min)的最大降水量及多年平均小时降雨量。6.1.2.3水文:收集或推算各种流量、径流特性、主河及下游高一级大河水文特性等数据。6.1.2.4植被与土壤:调查流域植被类型与覆盖程度,植被破坏情况,土地利用类型和侵蚀程度等。6.1.3地质调查
6.1.3.1地层岩性:查阅区域地质图或现场调查流域内分布的地层及其岩性,尤其是易形成松散固体物质的第四系地层和软质岩层的分布与性质。6.1.3.2地质构造:查阅区域构造图或现场调查流域内断层的展布与性质、断层破碎带的性质与宽度、褶曲的分布及岩层产状,统计各种结构面的方位与频度。6.1.3.3新构造运动与地震:从区域地质构造及流域地貌分析新构造运动特性,从《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查知地震基本烈度。6.1.3.4不良地质体与松散固体物质:调查流域内不良地质体与松散固体物源的位置、储量和补给形式。
6.1.3.5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尤其是第四系潜水及其出露情况,岩溶负地形及消水能力。6.1.4人为活动调查
主要调查与泥石流形成有关的人类活动。6.1.4.1泥石流活动范围内人类生产、生活设施状况,特别是沟口、泥石流扇上居民点及工农业相关基础设施、泥石流沟槽挤占情况。6.1.4.2水土流失:主要调查植被破坏、毁林开荒、陡坡垦殖、过度放牧等造成的水土流失状况。6.1.4.3弃土弃殖:主要调查筑路弃土和工厂、矿业弃殖及其挡殖措施。6.1.4.4水利工程:对可能溃决形成泥石流的病险水库、输水线路的安全性、发生原因、条件、危害性和溃决条件应进行详细调查。
6.1.5冰川泥石流调查内容
6.1.5.1冰雪融水泥石流:调查冰川U形谷的地貌特征,沿沟分布的冰物、冰水沉积物的堆积规模、特征及稳定性,冬春季雪崩、冰崩的规模和频度,春季冰雪融水的径流量及其时间分布,冰川和积雪的面积,雪线变化等。
6.1.5.2冰湖溃决泥石流:调查冰川舌的进退及可能发生的冰滑坡,冰湖的面积、水量与水深,阻湖终堤的空间形态和物质特征,冰湖下游的沟谷形态和支沟径流,沿沟的冰磺物和冰水沉积物等。6.1.6泥石流活动性、险情、灾情调查6.1.6.1泥石流特征:查阅历史资料和通过现场访问,调查暴发泥石流的时间、次数、持续过程、有无阵性、堵溃、断流、龙头高度、流体组成、石块大小、泥痕位置、响声大小等泥石流特征。6.1.6.2引发因素:发生泥石流前的降雨时间、雨量大小、冰雪崩滑、地震、崩塌滑坡、水渠渗水、冰湖和4
水库溃决等引发因素。
DZ/T0220—2006
6.1.6.3堆积扇:调查泥石流堆积扇的分布、形态、规模、扇面坡度、物质组成、植被、新老扇的组合及与主河(主沟)的关系,堆积扇体的变化,扇上沟道排泄能力及沟道变迁,主河堵溃后上、下游的水毁灾害。6.1.6.4既有防治工程:调查既有泥石流防治工程的类型、规模、结构、使用效果、损毁情况及损毁原因。
6.1.6.5危害性
危害作用方式:调查泥石流侵蚀(冲击、冲刷)的部位、方式、范围和强度,泥石流淤埋的部位、规a)
模、范围和速率,泥石流淤堵主沟的原因、部位、断流和溃决情况,泥石流完全堵塞或部分堵塞主河的原因、现状、历史情况及溃决洪水对下游的水毁灾害。b)危险区的划定:确定泥石流危险区范围,可参考表5。表5泥石流活动危险区域划分表
危险分区
极危险区
危险区
影响区
安全区
判别特征
1.泥石流、洪水能直接到达的地区:历史最高泥位或水位线及泛滥线以下地区,2.河沟两岸已知的及预测可能发生崩、滑坡的地区:有变形迹象的崩期、滑坡区域内和滑坡前缘可能到达的区域内。
3.堆积扇挤压大河或大河被堵塞后诱发的大河上、下游的可能受灾地区1,最高泥位或水位线以上加堵塞后的高水位以下的淹没区,溃坝后泥石流可能到达的地区。2.河沟两岸崩、滑坡后缘裂隙以上50m~100m范围内,或按实地地形确定。3.大河因泥石流堵江后在极危险区以外的周边地区仍可能发生灾害的区域高于危险区与危险区相邻的地区,它不会直接与泥石流遭遇,但却有可能间接受到泥石流危害的牵连而发生某些级别灾害的地区
极危险区、危险区、影响区以外的地区为安全区灾害损失:调查每次泥石流危害的对象,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估算间接经济损失,评估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预测今后可能造成的危害。估计受潜在泥石流威胁的对象、范围和程度;按预测的危险区评估其危害性。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
泥石流沟判别结果(见附录G表G.1);b)
泥石流特征;
泥石流危险区;
危险性分级;
场地适宜性评价;
防治方案建议;
附图及相关资料。
6.2泥石流活动性、危险性调查评判在一般调查的基础上,为对泥石流活动性、危险性进行评判决策,开展进一步调查。根据服务对象,可分为区域性泥石流活动性评判、单沟泥石流活动性判别、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和泥石流防治评估决策等四类调查、评判。
6.2.1单沟泥石流活动性调查判别6.2.1.1调查范围
以泥石流发育的小流域周界为调查单元。主河有可能被堵塞时,则应扩大到可能淹没的范围和主5
DZ/T0220-2006
河下游可能受溃坝水流波及的地区。6.2.1.2调查的主要内容
在一般调查内容中突出以下重点,参见附录H《泥石流调查表》中的项目进行调查。确认诱发泥石流的外动力:暴雨、地震、冰雪融化、堤坝溃决。其中,暴雨资料包括气象部门或a
泥石流监测专用雨量站提供的该沟或紧临地区的年、日、时和10min最大降雨量和多年平均雨量,前期降雨及前期累计降雨量等。对冰川泥石流地区,应增加日温度、冰雪可融化的体积、冰川移动速度、可能溃决水体的最大流量的调查。b)沟槽输移特性:实测或在地形图上量取河沟纵坡、产沙区和流通区沟槽横断面、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各区段运动的巨石最大粒径和巨石平均粒径,现场调查沟谷堵塞程度、两岸残留泥痕。地质环境:根据地质构造图了解震级和区域构造情况、按附录G《泥石流沟易发程度和流域环境动态因数综合分级评判表》中的要求实地调查核实、并按流域环境动态因数综合分级确定构造影响程度。现场调查流域内的岩性,按软岩、黄土、硬岩、软硬岩互层、风化节理发育的硬岩等五类划分。
d)松散物源:调查崩、滑坡、水土流失(自然的、人为的)等的发育程度,不稳定松散堆积体的处数、体积、所在位置、产状、静储量、动储量、平均厚度,弃殖类型及堆放形式等。泥石流活动史:调查发生年代、受灾对象、灾害形式、灾害损失、相应雨情、沟口堆积扇活动程度e
及挤压大河程度,并分析当前所处的泥石流发育阶段(见附录C)。f
防治措施现状:调查防治建筑物的类型、建设年代、工程效果及损毁情况。6.2.1.3泥石流活动强度
泥石流活动强度按表6判别
表6泥石流活动强度判别表
活动强度
堆积扇规模
小或无
主河河
型变化
被逼弯
无变化
无变化
6.2.2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
主流偏
移程度
大水偏
泥沙补给
长度比/%
60~30
松散物贮量/
(10*m/km)
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在泥石流活动性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松散体
变形量
小或无
暴雨强度
指标R
6.2.2.1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的核心是通过调查分析确定泥石流活动的危险程度或灾害发生的机率。
暴雨泥石流活动危险程度或灾害发生机率的判别式:危险程度或灾害发生机率(D)=泥石流的致灾能力(F)/受灾体的承(抗)灾能力(E)D<1
受灾体处于安全工作状态,成灾可能性小;D>1
受灾体处于危险工作状态,成灾可能性大;D~1
受灾体处于灾变的临界工作状态,成灾与否的机率各占50%,要警惕可能成灾的那部分。6.2.2.2泥石流的综合致灾能力F按表7中四因素分级量化总分值判别。6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