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2476.1-2000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电气工程>>特殊工作条件用电气设备>>29.260.20易爆环境用电气设备
中标分类号:电工>>低压电器>>K35防爆电器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7588
页数:28页
标准价格:14.0 元
出版日期:2001-07-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0-08-27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南阳防爆电器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防爆电气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可燃性粉尘环境中用外壳和限制表面温度保护的电气设备的设计、结构和试验要求。该环境中,可燃性粉尘存在的数量能够导致产生爆炸危险。本标准的第1节规定了电气设备的设计,结构和试验要求。本标准的第1.2部分是电气设备选择安装和维护导则。防止点燃主要是限制外壳最高表面温度和采用“尘密”或“防尘”外壳来限制粉尘进入。本标准不适用于那些不需要大气中的氧即可燃烧的炸药粉尘或自燃引火物质。在可能同时出现或分别出现可燃性气体和可燃性粉尘的环境中使用的电气设备,要求增加一些附加保护措施。本标准不适用于沼气和/或可燃性粉尘引起危险的煤矿井下用电气设备。本标准未考虑由粉尘散发出来的可燃性或毒性气体而引起的危险。当该设备必须符合其他环境条件的要求(如为防水和防腐而采用其他防护方法)时,则该防护方法不得对外壳的整体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GB 12476.1-2000 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部分:用外壳和限制表面温度保护的电气设备 第1节:电气设备的技术要求 GB12476.1-2000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GB12476.1--2000
本标准是强制性国衰标准。
本标准是等同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EC61241-1-1:(1999年第2版>&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1部分:用外壳和限制表面温度保护的电气设备一一电气设备的技术要求\的,在技术内容和编写规则上与IEC 61241-1-1一致。本标准是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的基础标准。本标准与 GB 12476.1--1990相比有些差异,其主要差异是:1)标准名称可燃性粉尘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粉尘防爆电气设备》修改为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用外壳和限制表面温度保护的电气设备第1节:电气设备的技术要求,2)外壳材质中增加了“含轻金属的外壳\;3)电气设备分为A,B两种型式:\尘密\和\防尘”外壳;4)增地了B型设备热循环试验#
5)防爆标志改为 DIPA21 或 DIPB20 等,删去了原标志中Ex 及“尘密\标志 DT和\防尘\标志 DP。本标准从2001年7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自实施之口起,同时代替GB12476.1—1990。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防爆电气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佳木斯防爆电机研究所,国内贸易部郑州科学研究设计院,南阳防爆集团有限公司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元昌、陈在学、刘永琴、齐志高、闫传宇、项云林。本标准于1990年01月12日发布,2000年10月第1次修订。本标准委托全国防爆电气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GB 12476-1—2000
IEC 前言
1)国际电工委员会1EC)是一个国际性的标准化组织,它是由所有的国家电工技术委员会(IECNational Committee>组成的。IEC宗旨是为了促进电工领域中有关标准化的所有问题的国际性合作。为此目的除了其他活动外,IEC还出版标准。标准的制定委托各个技术委员会进行,在标准制定阶段,对该专题有兴趣的任何IEC国家委员会都可以参加,在标准的制定中,国际性的政府与非政府性与IEC有关的组织,也参与了该工作。按照两组织之间共同协商的条件决定,IEC紧密地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合作。
2)EC关于技术问题的正式决议或协议都是由委员会制定的,对该专题特别有兴趣的各国家委员会在该技术委员会中都有代表参加,因此,表明关于该专题的决议和协议都尽可能反映国际间的一致意见。
3)他们具有国际上通用的推荐形式,以标准,技术报告或指南的形式出版,并在这个意义上为各国家委员会议可。
4)为了促进国际间的统一,IEC各国家委员会都同意在本国标准和区域性标准的最大允许范围内用IEC国际标准。IEC标准和各国相应标准或区域性标准如有差别,均应在各国家标准的文本中清楚地表明。
5)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批准程序没作规定。因此对直称某设备符合国际标准的某个标准时,国际电工委员会不承担任何责任。6)值得注意的是本国际标准些部分可能涉及到专利权,国际电工委员会对某些或全部等同将不负任何贵任。
国际标准IEC 61241-1-1是国际电工委员会第31技术委员会SC31H分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的。该第2版将取消和代替第1版(1993)并且构成技术修订。本标准以下列文件为根据,
31H/90/FDIS
投票报告
31/96/RVD
本标准投票批准的全部情况可以在上表所列的投票报告中查到本标推的双言版本以后发布。
IEC61241在总标题下由下列几个部分组成: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部分:用外壳和限制表面温度保护的电气设备一第2部分:试验方法;
一-第3部分:可燃性粉尘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危险场所分类:一一第4部分:正压型电气设备\p\1)——第5部分: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1)正在考虑制定中
GB12476.1—2000
IEC引言
电气设备可能会通过下列儿种主要途径点燃可燃性粉尘:一电气设备表面温度高于粉尘点燃温度。粉尘点燃的温度与粉尘性能、粉尘存在状态、粉尘层的厚度和热源的几何形状有关+
—一电气部件(如开关,触头,整流器、电刷及类似部件)的电殖或火花,—聚积的静电放电:
辐射能量(如电磁辐射);
一与电气设备相关的机械火花、摩擦火花或发热。为了避免点燃危险应做到以下几点:一可能堆积粉尘或可能与粉尘云接触的电气设备表面的温度须保持在本标准所规定的温度极限以下!
任何产生电火花的部件或其温度高于粉尘点燃温度的部件应安放在一个能足以防止粉尘进入的外亮内,或
限制电路的能量以避免产生能够点燃可燃性粉尘的电延,火花或温度,-一避免任何其他点燃源。
如果电气设备必须符合其他环境要求,例如为防进水和防腐而采用保护方法时,则该保护方法不得对外壳的完整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电气设备在其额定条件下进行,按照相应的实施规程或要求安装和维护,能防止过电流和内部短路故障及其他电气故障,那么本标准规定的保护方法就能达到要求的安全水平。特别是要注意将内部或外部故障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限制在电气设备所能承受而不损坏的范围内。本标推规定了两种不同的型式,A型和B型。这两种型式具有相同的保护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部分:用外壳和限制表面温度保护的电气设备
第1节:电气设备的技术要求
Electrical apparatus for use in the presence of combustible dust-Part 1-1:Electrical apparatus protected by epclosures andsurface temperature limitation-Specification for apparatus1范酮
GB 12476. 1 -2000
Idt LEC 61241-1-1: 1999
代誉 GB 12476-1-1990
1.1本标推规定了可燃性粉尘环境中用外壳和限制表面温度保护的电气设备的设计、结构和试验要求。该环境中,可燃性粉尘存在的数量能够导致产生爆炸危险。注:本标准范围内的电气设备也可以逼守其他出版物的复加要求,如GB 3836.1。1.2本标准的第1节规定了电气设备的设计,结构和试验的要求。本标推的第1.2部分是电气设备选择安装和维护导则。
1.3防止点燃主要是限制外壳最高表面温度和采用“尘密或“防尘外壳来限制粉尘进入。1.4本标不适用于那些不需要大气中的氧即可燃烧的炸药粉生或自燃引火物质。1.5在可能同时出现或分别出现可燃性气体和可燃性粉尘的环境中使用的电气设备,要求增加一些附加保护措施,
1.6本标准不适用于沼气和/或可燃性粉尘引起危脸的煤矿并下用电气设备。本标准未考虑由粉尘散发出来的可燃性或毒性气体而引起的危险。1.7当该设备必须符合其他环境条件的要求(如为防水和防腐而采用其他防护方法)时,则该防护方法不得对外壳的整体性产生不利的影响。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括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然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推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408.1-1999固体绝缘材料电气强度试验方法工频下的试验(eqvEEC60243-1:1988)GB/T1410-—1989固体绝缘材料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试验方法(egvIEC60093:1980)GB/T2900.35-1998电工名词术语爆炸性环境用电气设备(neqIEC50(426):1990)GB3836.1—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要求(eqIEC60079-0:1998)GB3836.3-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3部分:增安型*e\(egvIEC60079-7.1990)GB3836.4一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4部分:本质安全型(i)(eqvIEC 60079-11.1999)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eqvIEC60529:1989)GB4208—1993:
国象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0 -10- 17 批准2001-07 -01实施
GB 12476. 1—200D
5电机外壳防护分级(eqvIEC60034-5:1981)GB/T 4942.1 -1985
GB/T 13259--1991高压钠灯范(ne9IEC60662:1987)IEC 61241-1-2:1999
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用外壳和限制表面温度保护的电气设备第2节:设备的选择、安装和维护IEC 61241-2-1:1994
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试验方法第1节:粉尘的最小点燃温度的测量方法
IEC 61241-3:1997
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第3部分:可燃性粉尘有在或可能存在的危险场所分类
IEC 60216-1:1990
确定电气绝缘材料耐热性导则
第1部分:老化法和试验评定结果的总规程IEC 60192:1973
IEC 60662:1980
低压钠灯和第2饮改版单(1988)高压钠蒸气灯
[EC60216-2:1990确定电气绝缘材料耐热性导则第2部分:试验判据的选择
ISO 178:1993塑料—
确定塑料抗弯曲性能
ISO527(所有部件性)塑料一确定塑料抗拉性能1SO4225:1994空气质量———般特性———词汇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粉尘dust
在大气中依靠自身重量可沉淀下来,但也可持续悬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的固体微小颗粒包括ISO4225中定义的粉尘和题粒)。3.2可燃性粉尘combustible dust与空气混合后可能燃烧或闷燃,在常温带压下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粉尘。3.3导电性粉尘conductivedust
电阻系数等于或小于1×10°α·m的粉尘、纤维或飞扬物。3.4可燃性粉尘环境explosive dust atmosphere在大气环境条件下,粉尘或纤维状的可燃性物质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后,燃烧传至全部未燃混合物的环境。(GB/T2900.35)
3.5粉尘层的最低点然温度minimumignition temperatureofa dugtlayen规定厚度的粉尘层在热表面上发生点燃的热表面的最低温度。3.6粉尘云的最低点燃温度minimumignitiontemperatureofadustcloud炉内空气中所含粉尘云出现点燃时炉子内壁的最低温度。3. 7防粉尘点燃dust ignition protectian (DIP)本标准规定的适用于电气设备上有关避免粉尘层或粉尘云点燃的所有措施(如防止粉尘进人和限制表面温度)。
3.8尘密外壳
dust-tight enclosure
能够阻止所有可见粉尘颗粒进入的外壳。3.9 防尘外壳dust-pratected enclosure不能完全阻止粉尘进人,但其进人量不会妨碍设备安全运行的外壳.粉尘不应堆积在该外壳内易产生点燃危险的位置上。
Emaximnn surface ietnperature3.10最高表面温度
在规定的无粉尘或有覆益粉尘条件下试验时,电气设备表面的任何部分所达到的最高温度。注:该盈度是在试验条件下所达到的。由于粉尘的隔热性,该温度随者粉尘厚度的增如而升高,GB 12476. 1—2000
3.11允许的最高面温度maximur permissible surface temperature为了避免粉尘点燃,在实际运行中允许电气设备表面达到的最高温度。而允许的最高表面温度取决于粉尘的类型,层厚和采用的安全系数。3.12区域zones
根据可燃性尘/空气混合物出现的赖率和持续时间及粉尘层厚度进行的分类。3.1320区zone20
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可燃性粉尘连续出现或经常出现,其数量足以形成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和/或可能形成无法控制和极厚的粉尘层的场所及容器内部。3. 1421 区zone 21
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粉尘数量足以形成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但未划人20区的场所。该区域包括,与充人惑排放粉尘点直接相邻的场所、出现粉尘层和正带操作情况下可能产生可燃泄度的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场所。3. 1522区zone 22
在异常条件下,可燃性粉尘云偶尔出现并且只是短时间存在、.“粉尘偶尔出现堆积或可能存在粉尘层并且产生可燃性粉尘空气混合物的场所。如果不能保证排院码巅性粉尘堆积或粉尘层时,则应划分为21 区。
4结构
4.1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虚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注,如果电气设备承受一些特别不利的运行条件(如运行条件恶劣,潮湿影响、环境温度的变化、化学剂性等的影响),这些必须由用户向制造厂提出要求。4.2用于20区或21区的电气设备外亮,在比下列要求的时间更快打升时应加警告牌:内装的充电电压在 200 V及以上的电容器放电至剩余能量值为 0.2 mJi或一内装热元件冷却到表面温度低于电气设备温度组别。警告牌标志内容:
断电后,开盖前应延迟X分钟”或“在可燃性粉尘环境存在时不得打开”。4.3电气设备满足其它环境状态(如防水防腐蚀)所用保护方法,不应对外的完整性产生有害影响。5外克材质
5.1非金阀外壳和外壳的非金周部件下列要求适用于非金属外壳和与防爆型式有关的外壳非金属部件,此外,20.4.7的要求适用于20区或 21 区用外壳。
5.1.1制造厂提供的文件,应规定外壳或外壳部件的材料和制造工艺过程。5.1.2塑料材料的规定应包括:
a)制造厂的名称;
石!推确完整的材料科标记,包括其颜色,材料的成份比例和所用其他添剂:c)可能的表面处理,如途漆等;d)相对耐热曲线20000h点的温度指数\1'1\,该点按照IEC60216-1.IEC60216-2和IS0178规定的弯曲强度降低不超过50%,如果材料在热辐射之前该试验未折断,则温度指激应以ISO527标准的 1类试棒测定的抗拉强度为根据。这些特性的数值应由制造厂提供。5.1.3检验单位没必要检验村料是否符合其规定要求,5.1.4耐热性
GB 12476.1—2000
5. 1. 4. 1塑料材料相应于 20 000 h 的温度指数“TI”应比塑料外亮或外壳部件最热点的温度(见20. 4. 5. 1)至少高 20 K,且应考虑在工作中的最高环境温度。5.1.4.2塑料外壳或外壳部件还应满足耐热和耐寒性能(见20.4.7.3或20.4.7.4)。5.1.520区或21区用电气设备塑料外壳及外壳部件的静电彝积。5.1.5.1非固定式电气设各的塑料外壳,外壳的塑料部件和其他的操露塑料部件和固定式电气设备其塑料部件在现场可能被摩操或操净时,应符合以下规定。5.1.5.2塑料外壳表面面积在任何方向上凸出的面积大于100cm时,应设计成在正常使用、维护和擦净条件下能避免产生静电点燃危险的结构。5.1.5.3上述要求可以通过采用下列一种或多种特性的塑料来达到,绝缘电阻≤1X10\Q(阻止静电对地或越过绝练表面放电的电阻按照GB/T1410所规定的方法,用有效面积为20 cm2环状电极测得);击穿电压≤4kV(按照GB/T1408.1规定方法跨过绝缘材料厚度测量)一金属部件上外部绝缘厚度≥8mm(金属部件外部塑料层≥8mm的测量试样或类似元件使制形放电不可能发生。当估计所有绝缘的最低厚度或规定最低厚度时,必须考虑正常使用情况下预期的磨损。
5.1.5.4如果在设计上不能避免点燃危险,则应设置一个警告牌,标明在运行时所采用的安全措施。注,在选择电气绝像材料时,应考虑最小表面绝缘电阻,以避免因碰触与带电部件接触的课露塑料部件而产生危险的问题。
5.2含轻金属的外壳
5.2.1用于可燃性粉尘环境中电气设备的外壳材料中,镁和钛的总含盘不能超过6%(重量计)。5.2.2对于在运行中由于调节检查或其他因操作源因需要开盖的紧固件螺孔,只有螺孔形状适应于外壳材料时,才允许在外壳上打孔。6蒙固件
6.1为了达到标准防爆型式必须的部件,或用于防止与卡绝缘的带电部件接触的部件,其固件只允许用工具才能打开或拆除。
6.2对于在运行中由于调节检查或其他原因需要开盖的繁固件螺孔只有螺孔形状适应于外壳的塑料或轻金属材料时,才允许在塑料或轻金属材料上打孔。7联锁装量
被用来保持防爆型式的联锁装置,应设计成用螺丝刀或扳手不能轻易地解除其作用的结构。B绝缘套营
8.1绝缘套管作为接线件并且在接线和拆线可能承受转矩时,应安装牢固,保证所有部件在接线或拆线时不得转动。
8.2用于20区或21区的电气设备外壳应承受第20.4.4规定的扭转试验。9粘.料
9.1制造厂根据本标准20.2提供的文件证明与安全性有关的帖接材料在运行条件下,有足够的热稳定性,以便适应电气设备在额定值以内的最高和最低温度。9.2如果材料的极限温度的低温值低于或等于最低工作温度、高湿值高于最高工作祖度至少20K,则热稳定性被认为是适当的。
GB 12476. 1—2000
注:如果粘接材料须承受不利运行条件,制造厂和用户要协商解决措施,9.3检验单位不必检验文件中所述的9.1的特性,10接件和按始空腔
10-1与外部电路连接的电气设备应具有连接件,但电气设备在制造中接有永久电缆的除外。所有带有永久电缆的设备应标志符号\X”,以表明有适当措施连接电缆的自由端。10.2接线空腔和其入口应有足的尺寸以便于导体连接。10.3接线空腔应设计成导体适当连接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符合与防爆型式有关的专用标准的规定。
11接地戒电位平衡导体接件
11.1电气设备应在接线空腔内并且在其连接件附近设置接地连接件或电位平衡导体连接件,11.2电气设备的金属外无应有一个附加的外部接地连接件或等电位导体连接件。外壳连接件应与11.3.1要求的连接件电气连接。当移动式电气设备通过有相应接地或电位平衡导体的电缆供电时,不需要设外部接地式电位平衡导体连接件。注:“电气连接“不一定用导线连接。11.3不要求接地的电气设备(如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的电气设备)或不需要附加接地的电气设备其内外都不需要设受这种接地或电位平衡连接件。11.4接地连接件或电位平衡导体连接件应至少是截面积按表1的一根导线有效连接。表1保护导线的最小裁面积
安装导体的相线截面积S,mm
相应保护导体的最小裁面积 Sp,mms
11.5除了符合11.4要求外,电气设备外部接地连接件或电位平衡导体连接件应能使面积不小于4 mm*的导体。
11.6连接件应有有效防腐措施。其结构能够防止导线松动、扭转,且接触压力保持不变,11.7设备运行中由于温度或湿度等原因造成绝缘材料尺寸变化时,电气连接件的接触压力不应受影响。
11.8如果接触件中某一个用轻金属制成时,则必须采取特殊措施(如在连接中可以用钢制件作为中间件)。
12电缆和导管引入装置
12.1制造厂应按本标准20.2提供的文件,确定引入电缆或导管在电气设备上的位置和最大允许数量。
72.2电缆和导管的引入装置的结构和固定应不会损害他们所在电气设备的防爆特性。当选用引人装置时,应适合电缆引入装暨制造厂规定的全部电缆尺寸范围。12.3电缆和导管引人装置可以构成电气设备的整体部分,成为设备外壳的一个不可分开的主要元件或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引人装置应与设备一起进行检验和发证。注:电绩和导管引人装置是分开形式时,一般分开试验和发证。但与设备安装在一起时,如果制造厂提出要求,可与设备一起进行试验和发证。
12.4当电缆转动会传递到连接件时,电缆引入装置应安装防止转动的装置。12.5导管和电缆引人装置的引人可以通过螺纹旋人到螺纹孔中或紧固在光孔中;螺纹孔和光孔可设在:
外壳壁上
GB12476.1—2000
一连接板上(该板是装配在外壳壁内部或其壁上);或一合适的填料盒上(它是属于外亮的整体部分或连接件在外壳壁上)。12.6电气设备外壳上不装电缆变导管引人装置的通孔堵封件,应能与设备外壳一起符合有关防爆型式的规定要求。堵封件只能用工具才能拆除。12. 7在额定工作状态下,如果电缆或导管引人装置部位的温度高于 70或在芯线分支部位高于80℃,则在电气设备的外部应设置一个指示牌,以便用户在选择电缆和布在导管中的导线,保证不超过电缆和导线的额定温度(图1),1-导体的分支点;2—密封环:3-电缆引人装置:4—带弧形凸起的压赋环;5—电缆图1引入点和分支部位示意图
13使用在20区或21区的B型电气设备的补充要求13.1接合面
13.1.1平面接合面(见图2)应有一个如表2所示的从外亮内部到外部的最小接触宽度和表面之间最大的允许间隙。
表 2 平面接合面
平面接合面的最小接合宽度W
接合面表面之间量大允许间源 G5
注;对于 5 mrn 和 22 mn 之间的接合面宽度,在大于 5 mm 接合面宽度时,每增切 1 mm,间随可增大 0. 01 mm。W—接合面宽度;G—间原
图2平面接合面
13.1.2止口接合面(见图3),如果轴向接合面长度L和径向接合面长度W都不小于1.2mm,则它的直径间隙可以按表2所示平面接合面的间。止口接合面径向截面间隙应符合表2所示平面接合面的最大允许间隙。
GB 12476. 1--20DO
都件2
L—轴向通道长度;W—W 段的间鼠Gi1. D-0. D=轴向直径差图3止μ接合面
13.1.3表3中列出了衬垫接合面的要求(见图4)。表3衬垫接合面
最大开口尺寸
衬垫接合面要求的最小有效宽度W305
注,对于最大开口尺寸在 305 mml 和 915 mm 之间,在最大开口尺寸大于 305 mm 时每增加 1 mm,衬垫接合面的有效宽度应增大0.003mm。
W- 衬垫宽度;O—孔径
图4衬垫接合面
13.2操纵杆、芯轴或转轴
13.2.1符合“防粉尘点燃的DIPB20或DIPB21型\要求和本标准20.4.3试验要求的设备不应依靠运动接触密封保证尘密性能。
13.2.2如果来用运动接触密封时,设备必须符合表4和表5的设计数据,且按20.4.3试验时,不应安装运动接触密封装置。
13.2.3传逆功率的动力轴(见图5)转速为100r/min或以上时,从外充内部到外壳外部的通路长度应符合表4的要求。
表4速度等于或大于100r/min的动力轴动力轴的最小通路长度1
最大充许直径间隙 D;一D,(W)
动力轴的通路长度在12.5mm和38.5mm之间,大于12.5mm的通路长度每增加1mm,量大直径阅间欧可以增邨 0. 012 mm
2通略的短小长度可以包括轴承室的内外凸缘。GB 12476. 1—2000
13.2.4低于1001/min旋转运动或轴向运动的操纵杆、芯轴或转轴应采用满3扣旋合的螺纹接合面,或用如表5列出的从安放它们的外壳内部到外部的最小通路长度。表5速度小于 100 r/min的动力轴操纵杆、芯轴或转轴的量小通路长度L最人允许直径间隙 D。-D《W)
注: 操纵杆,芯轴和转轴的通路长度在 12. 5 mm 和 25. 5 mm 之间,大于 12. s mm 的通路长度每增加 1 rmm,最大直径间可增加 0. 006 mm。
图5速度等于或大于100r/min的动力轴13.3螺杆间隙
穿透外壳壁的螺杆,在螺杆上无螺纹部分和外壳上的孔之间的最大直径间隙不得超过0.26mm,而通路长度不得小于12.5mm(见图6)。通道长度;DS- DH-直径差
图6螺杆间隙
14施转电机
14.1旋转电机驱动风扇的轴伸端应有风扇罩保护时,而风扇罩不作为电气设备外壳的一部分。风扇和风谢罩应满足下列要求。wwW.bzxz.Net
14.2外风扇和通风孔
旋转电机外风扇通风孔的防护等级(IP)按GB/T4942.1:进风端最低为IP20;
一排风端最低为IP10。
14.3用于20区或21 区的立式旋转电机,必须防止异物垂直落人通风孔,14.4通风系统的结构和安装
风扇,风扇罩和通风挡板设计应满足20.4.2.1抗冲击试验的要求,而试验结果应符合20.4.2.3的要求。
14.5用于20区或21区的通风系统的间隙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外风扇,风扇罩、通风挡板和它们的紧固件之间的距离至少为风扇最大直径的1/100.但间隙不必大于5mm,如果有关部件经过机械加工使该距离精确和可靠,间隙可减少至1mm。在任何情况下,间境不充许小于1mmGB124761—2000
14. 6用于 20 区或 21 区的外风扇和风扇罩的材料14.6.1外风扇、风扇罩,通风挡板等,其绝缘电阻值按 5.1.5.3测量不超过1×10\0。14. 6.2如果制造厂给出的材料便用温度超过运行中的最高温度 20 K(在额定范围内),则认为该塑料的热稳定性合格。
14.6.3用含轻金属材料制成的施转电机外风扇、风扇罩和通风挡板,其含镁量不超过 6%(按重量计。
15开关
15.1带触头的开关不允许浸在可燃性绝缘介质中。15.2隔离器(不用于带负荷操作)应:一与适当的负荷断路器在电气或机械上连锁;或一在隔离开关执行机构旁边设置“严禁带负荷操作\的警告牌。15.3开关柜设有隔离开关时,隔离开关各极必须分开,设置上必须能清楚地看见需离开关的触头位置或可靠地显示出其断开位置。这个隔离开关和开关柜的盖板或门之间的每个联锁都必须保证只有当隔离开关的触头完全切断时,盖板和门才有可能打开。16熔断器
装有熔断器的外壳应:
一一装有连锁装置,使得内部元件安装更换时电源断电,且熔断器在外壳正确关上后才能带电;或一“一设备设置“严禁带电打开\的替告牌。17插头和插座
17.1插头和插座应符合且)或6)的要求:a)用机械或电气或其他方法联锁,以使触头带电时插头和插座不能分开,并且当插头和插座分开后触头不得带电;
6)用符合GB3836.1一2000的9.2要求的特殊紧固件紧固,并设置“严禁带电断开的者告牌。17.2紧固螺栓式的插头和插座用于电池电路连接时应在分开前不能断电,应设暨“在危险场所严禁断开“的警告牌。
17.3插头和插座额定电流不超过10A时,额定电压交流在250V以下或直流电压在60V以下时如果同时满足下列要求则不需满足17.1的要求,—--插座接电源侧:
插头插座断开升额定电流具有的延时释效装臀,在分开前电弧熄灭;一在熄弧期间,插头插座应符合尘密IP6X。17.4不允许未插入插座的插头元件带电。18灯具
18.1灯具的光源必须加透明罩.而该透明罩应用网孔面积不大于50×50Ⅱmm保护网来保护。如果网孔的尺寸超过50×50mm2则认为该透明罩无保护,18.2透明罩和保护网应能承受20.4.2.1规定的试验。18.3灯其安装不应仅靠一一个赚钉若用吊坏安装,吊环应作为灯具的一部分,造或焊接在外壳上,如果用螺纹连接,吊环必须有防正扭转松动的专门措施。18.4除了GB3836.4规定的本质安全型灯具外,保护灯座和其他灯具内部部件的盖子应该:a)带有连钩装,当其并启时,灯座的所有电极能自动切断电源,或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