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 1675-200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LY/T 1675-2006
中文名称:马尾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标准类别:林业行业标准(LY)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6-08-31
实施日期:2006-12-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285924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农业>>65.020农业和林业
中标分类号:农业、林业>>植物保护>>B16植物检疫、病虫害防治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平装16开/页数:14/字数:21千字
标准价格:12.0 元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
归口单位: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
发布部门:国家林业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马尾松毛虫的术语和定义、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虫情和灾情监测、预测预报、防治对策、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检查。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马尾松毛虫的监测与防治。 LY/T 1675-2006 马尾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LY/T1675-2006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 65.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1675-2006
马尾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2006-08-31发布
国家林业局
2006-12-01实施
LY/T1675—2006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发生类型
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虫情和灾情监测
预测预报
8防治对策
9防治措施
10防治效果检查
附录A(资料性附录)幼出调查推算参考公式和参数附录B(资料性附录)参考防治指标次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言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提出。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归口。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负责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病业害防治总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柴守权、儿德康、常闲彬、苏宏钧、梅丽娟。LY/T1675—2006
1范闽
马尾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LY/T 1675—2006
本标唯规定了马尾松毛虫(endratinupuactatuWalker,以下简称松毛虫)的术语租定义、发生类型、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虫情和灾情监测、预测预报、防治对策,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检查。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马尾松毛虫的监测与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推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参改单(不包括期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紫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5163—2004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
GB/T18337.320014: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3水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楚义适用于本标准。3. 1
种群popnlatlon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生活在同一地域内,相同生态条件下,同种个体的集合群。3.2
增殖阶段multipllcativestage
松毛虫大发生的过程·-般经历韧始、增殖、猎藏,衰退四个阶段,增阶段的特点是:松毛虫种群数壁显著增多,日缔续上刀,已开始向四周扩散,林木已显现被害征兆并有局部严重受害现象,受害面积护大,天敌也和应增多。
监测monitoring
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为指导,在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基础上,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科学调查方法,持续观察松毛虫种群动态规律。3. 4
虫情级pes1 level
根据松树的树冠直径和技条盘数,以及松毛虫虫口密度确定。3.5
防治control
协调运用多种预防和防治技术措施,使松毛虫种群保持在有虫本成火的水平。3.6
无公害防治nuisancelesscontrol对人,家畜,大敌昆虫无伤害,对环境污染较小,对生态平衡不造成破坏的防治措施。包括保护和招『自然天敌、人丁工繁殖释放爷生性天敌、喷施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生化农药等)、人工捕茶等。1
IL.Y/T 1675—2006
4发生类型
松毛虫发生区域分为常发区、犸发区和安全区。划分标摊见表1。表1松毛虫发生类型区域的划分标准项目
发生特点
分布地区
林分特征
天放资源
常发区
2年~4年左右大发生1次
海拨<.400 rm的斤胶,岗地,平原集中逆片的人工或天然次生中幼龄纯林,土填贫据,林相不齐,林下植被多为卓本植物,郁闭度≥0.6
几乎世有密源植物,天敌种类和数基低丁本地区松林的平均值,控制能力
5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发生程度
发生区城
澳发区
3年~10年人发生1次
海拨400 rL--800 m的低山区
案中连片的纯林,但有成片的混交林,林相比较齐,林下植被以滴木为主,郁闭度 0. 6 ~0. 8
变源植物较丰富,天敌种类和数至高于本地区松林的平均值,有·定控制能力
安全区
不发尘或极少发型亦
不会成炎
海拨≥800m的高山区
林相整光多为针阔
混交林,林下植被极为
丰富,郁闭度≥0.8
种类和数盘半高,自然
控制能力强
松毛虫发生程度分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与虫情级和树冠级对应关系见表2.发生程度与虫情级和树冠级对应关系裹2
发生程度
虫情级
树冠级\对应出口密度/(头/株)5
-~22432--23636-- 28840-320 44--52:48--38412--9616--12820-
16024-19228-
树冠级为树冠指数除 5 商的整数。其中,树冠指数=技盘数×树冠胸径,5.2威灾标准
针叶失叶率60%以[或树本死亡率3%以上即对成炎。6虫情和灾情监测
6.1 监测
6. 1. 1 测报灯诱测
>320 352 : >384
设置测报灯诱捕成虫,分析预测下一代幼虫发生地点、范围。测报灯按产品使用说明操作。6. 1. 2性信患素诱测
设置性信息素诱捕成虫,分析预测下-代幼虫发生地点、范围,性俏息索按产品使用说明操作6. 1. 3遥感监测
6. 1. 3. 1 地面遥感
成用红外摄像探头和微波无线传输,监测松毛监发生和灾害情况。6. 1. 3. 2航空运感
应用轻型飞机或自升飞机进行航空录像和摄像,勾绘判别分析松毛虫发生和爽害情况6. 1. 3. 3航天感
对气象卫星资料和陆地卫星资料进行解译判读,分析松毛虫发坐和灾害情况。6.2线路踏查
LY/T 1675—2006
沿林班线、林道、公路、铁路等线路调查,H测发生范围、危害状况,发现虫情或灾情应立即详查。6.3标准地调查
6. 3. 1 确定调查区
在全面监测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区,重点调虫源地、常发区或易发区(上一代发生地的边缘地带)。
6. 3. 2调查方法
每个调查区设1个~2个标准地详查.标准地面积一般为0.2hm(50m×40m)采用对角线或平行线抽样法抽取20株样详查。调查发生地点、面积、虫口密度、有出抹率,虫态、虫龄、针叶被害程度和林分因了。
6.3.3幼虫期调查
6.3.3.11龄~2龄幼虫
训查幼虫取食而针叶枯黄卷曲的枝头数,推算幼虫数(参考公式参见附录A)。6.3.3.23龄以上缺更
采用2rm以下小树全树清点、标准枝推算法、振落法、虫粪粒推算法、有血株率或零株率推算法调查(参考公式及参数参见附录A)。6. 3.3. 3越冬幼虫
幼虫越冬期,调查树干基部树皮缝中越冬幼业数推算全树越冬幼虫数(参.名公式参见附录A)。不下树越冬区域按6.3.3.1和6.33.2调查。6.3.3.4分化幼虫
调查4龄以下幼数与5龄以上幼虫数和蓝的比例。6. 3. 4蛹期调查
结英感期(结革率达50%)后2与t进行剖英,调雌性比、平均雌蛳重、死广率、游牛率。6.3.5成虫期调查
从结虽盛期开始,规察雌蛹羽化率、每雌产卵量、雌性比及羽化始见期、高峰期、终止期和发生量。6. 3. 6 卵期调查
雌娥羽化高峰后1d-~8l,调查平均卵块数、卵块平均粒数,并继续观察孵化率和卵寄生率。7预测预报
7.1发生期预测
7. 1. 1物候学法
选定常见植物的发育阶段作为指示,观案其与松毛出发育阶段的相关性进行预测。7.1.2期距法
根据积累的松毛虫历史资料,计算出各虫态或世代之间的生长发育所经历的大数,即为期距。各地气温有异,松毛虫的发育历期不尽和同。相邻县或同一地区的可相互借整或参考。预测虫态出现日期一起始虫态实测出现日期+(期距值士期距值对应的标准差)7.1.3回归模型法
利用松毛虫发牛期(或发生耳)的变化规律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建立回归顾测模型[见式(1)],y = au -aixi +a +ass +-- afn式中:
—发生期(或发生量):
LY/T 1675—2006
7. 1.4有效积温法
回归系数;
测报因子(气温、降雨、相对混度等)。根据松毛虫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当地近期的平均气温预测值,预测下一出态的发生期[见式(2)]。该法不适于世代分化阶段的虫态。有效积温有效积温标准差
发育天数一
百均温(发育起点温度+发育起点温度标推差)7. 2发生量预测
7.2. 1有效虫口基数法
·(2)
根据松毛出前一世代(或前一虫态)的有效虫口基数推测下一世代(或出态)的发生量(筹殖量)[见式(3)]。
式中:
(1 -d,)(1- d+)(1 -- ds)-.---(l -d,)预测发生量(繁殖录);
调查时的虫口基数(业1密度);
每平均产郎草(繁殖力)
雌雄性比(其中:于为雌,为雌)::dd—从调查虫态到预测虫态所经历的各虫态的死上率7.2.2利用虫口基数与危害程度作为参数预测..(3)
根据松毛虫发牛量与虫口密度及松针保存率之间的关系,预测当代及下1、2、··让代的虫口密度[见式(4)]。
N. = N.F.S
式中:
N—一某代业口密度;
—-预测的代数(忙=0,下1代n—1,下2代n-2,逐饮);N.一—-调弯虫口密度:
F繁殖量[产量×雌性比×(1白然死亡率.寄生率)]:S—松针保存率(1>S>0)
7.2.3回归模型法
同 7. 1. 3 .
7. 3危背程度预测
.....( 4)
通过抽样调查,预测单株危害程度,懿后计算林分危害程度,再估测平均危害程度。公式见式(5)式(6)和式(7)。
虫口基数×(1一死亡率)×取食量×100%单株危害程度
总叶虽
Z(某危害级值×基等级株数)×100%林分危害程度一
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值干1)
2(某类型发生面积×苯类型危害程度)×100%平均危害程度=
总面积
7. 4衰生范围预测
...-.-( 5)
++.+.....( 6 )
+++++++( 7)
成虫的迁飞距离一般在000 m以内,以300㎡内最多,最远叫达200m;1d内最远汪飞600 ㎡。生产中可根据成虫飞问、飞行距离,光源、被害程度设松林分布情说等预测发尘范围。8防治对策
8.1分区施策
8.1.1常发区
LY/T1675-2006
实行以虫情监测和林分改造等预防性措施为基础,采取人范国无公害防治和小范囤应急化学防治压低亚口密度的策略。
8.1.1.1主要预防性措施:
a)卵强监测预报。
b)全面封山育林。
c)实施扰育管理、补植补造和营造混交林,改造虫源地。接种式喷施白谣菌,
e)放松毛出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招引益鸟,
8.1.1.2一旦严再发生可采取的主要防治摘施:&)对重度、中度发作区,喷施口侮菌、苏云金杆菌、多角体病毒等牛物制剂和火幼脲等仿生制剂及烟参碱等植物源杀虫剂压低出山密度,有限度地小范围应急使用化学药剂。)对轻度发生区,采取封山育林和喷施白佩菌、苏云金杆菌,彩角体病毒等生物剂。8.1.2偏发区
实行保护与改善生态条件,加强虫情监测,采取预防性措施为主,重点防治虫源的策略,8. 1. 2. 1
主要预防性措施:
加强出情监测严密监视出源。
实施抚育管理、补植补造和营造混交林,改造虫源地。c)接种式喷施占谣菌
释改松毛虫赤眼蜂等寄生性大政8.1.2.2发现出源地出山显著增高可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喷施苏云金杆菌,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制剂。a)
b)喷施灭幼豚等仿生制剂。
8.1.3安全区
实行保扩生态条件,加强出情监测.保持低虫口密度的策略。8.2防治指标
由于松毛虫发生的品著区域性特点,H前难以摊定统一的防治指标,本标准巾防治指标(参见附录B)仅供参考+各地可结合尚地实际制定适用的防治指标。8.3对策要求
8.3.1殖阶低出门时,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8.3.2独撕发生后期,或蛹寄生率70%且摊性比≤0.3时,或可食针叶不能满足幼虫完成生长发育,或种群数量下擀期,不应再进行药剂防治。8.3.3药剂防治应在动虫4龄前进行。药剂、机械使用应严证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作业者及人离、角类、经济昆虫的安全。
8.3.4化学防治效果应保证≥95为,有效面积≥95%,同一林地不宜多次(≥3次)使用同化学药剂成台理轮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8.3.5大面积规划防治作业时,新发生区优先-协止扩散优先,补防优先。8.3.6大面积防治时,化学防治面积应低于总作业面积的20%,无公害防治面积应高总作业而积5
LY/T 1675--2006
的80%。
8.3.7提倡推广应用新技术.
9防治措施
9.1营林技术
9.1.1封山育林
具体技术接GJ3/T15163—2004和G13/T18337.3—2001执行。9.1.2抚育管理
具体技术按GB/T15781执行。
9.1.3补植补造
具体技术按GB/T15781执行。
9.1.4营造混交林
具体技术按GB/115776和G3/T18337.3—2001执行,9.2无公害防治
9.2.1保护和释放天敌
9.2.1.1保护天敌
通过直接保护措施、增加天敌食料,林业技术等保护天敌。9.2.1.2招引益鸟
布巢时闻和地点可视招引鸟类而定;每公挂巢2个,均勺布设:巢箱感挂十2m以上的树冠中下郝,巢几面向下坡;人工巢籍可选择掠鸟式、山蜜式、半开口式和树洞式。9.2.1.3释放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放蜂量按哪块案度,每公顾有效雕蜂45万头~150万头,放蜂点均匀设150个/hm2,蜂卡固定在第-轮枝树干背阴处。一次性放蜂,以越冬代成虫羽化率20%~30%时释放;二次性放蜂,第一次在成虫羽化5%时释放总蜂量的20%~~30%,成虫羽化率达30%时,再释放70%~80%。9.2. 2生物制剂
,2.2.1球抱自前(Beduveriabassiana)施菌量15万亿孢子/hm一45万亿孢于/hm。中源高湿时,采用飞机或地面喷粉或低量、超低量喷雾,地面人工放粉炮预防性施可采用人工最粉袋,放带菌活迅等方法。于旱少雨整节不宜便。9.2.2.2苏云金杆菌(Bacillua thuringiensis)施菌量6亿国际单位(IU)/hm~30亿国际单位/hm。林问温度20℃~30℃C时,采用喷粉,地面常规或低容喷雾、飞机低盘喷塞。多丽季节不台使用,9.2.2.3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施毒量1500亿多角体/h:m2~3750亿多角体/hm2。林间癌度10℃-35℃时,用5机或地面抵喷雾,超低喷雾或喷粉。宜丁早晨和黄昏或朗天时喷酒,防止口光影响。9.2.3仿生制剂
9.2.3.1灭幼脲Ⅲ号
25%,灭幼脉 Ⅲ号胶甚剂常量喷雾 75 kg/litm= -~225 kg/ lm,低量喷雾 9 kg/hm2~13 kg/ hm2;飞机低量或超低量喷雾9kg/hm,加尿紧和901增效剂25%炭幼豚Ⅲ号粉剂用药量450多/hm-600g/lm,实在只晚有露水或雨后地面喷粉25%灭动腺而号油胶悬剂用药量225mL/htm2~300mL/hm2,用0号柴油作稀释剂。地面低量喷酒量 9 L/hm*~4. 5 L/hm2,飞机超低量喷酒量 4. 5 L/hm16%灭幼豚山号墙效型粉剂用药量t50g/hrm2300g/hm,滑石粉地面喷粉,室防治高虫密度,
9. 2. 3.2 灭幼脲 I 号
20%灭效豚I号胶忌剂用药最110g/hm~~150g/hm2,地面常量或低量喷雾。15%火动腺「号胶悬剂用药量150g/hm~200g/hm,飞机超低量喷雾。9.2.4植物源杀虫剂
LY/T 1675—2006
1.2%烟参碱乳油与柴油1:20比例混合地面喷烟.用量6L/hm2。1.2%烟参碱粉剂与滑石粉1:25比例混合地面喷粉,用量22.5kg/hm。1.2%烟参碱乳油常蛋喷雾750g/hm2~-1500≤/hm,机超低量喷雾150g/hm~225g/hm
9.2.5人工捕杀
期、邸期人工摘除茧蛹、卵块,在处理时应注意对寄性大敌的保护。9.3化学防治
应严格限制使用,应急使用时其药剂选择、浓度,施用应按农药管理的相关规定和产品使用说明。10防治效果检查
10,1检森内容
检查虫口减退率和成灾率。川业口减退案和成灾表示防治效果。10.2检查时间
防治效果产生的末期检查一欧。10.3检查方法
按100hm不少于2坎、1000h㎡不少于5个,10000lm不少于15块设置标准地,每标推地设标准株20株,按6.3.3调查防治前后的活虫数。10.4计算公式
出口减题率按式(8)计算,成灾率按式(9)计算。防治前活盅数一防洽后适虫数×100%虫口减退率—2
防治前活虫数
成火率=实际成灾面积
×100%
寄主总面积
LY/T 1675—2006
附景A
(资科性附录)
幼虫调查推算参考公式和参数
A. 11 龄~2 龄幼虫枯黄叶以推算法参考公式平均枯黄叶丛密度(丛/妹)调查枯黄叶丛数20株
平均每枯黄叶丛幼虫密度(头/丛).(A.1)
10个枯黄叶丛1龄~2龄幼虫总数(.2)10克
乎均虫口密度(头/株)—每株帖黄叶丛密度×每个枯黄叶丛幼虫密度.(A.3)A.2标准枝摊算法参考公式
公式1:
= 1. 357 4 + 0. 459 4 - (r— 0. 95)式中;
3——估计虫口密度:
αc一\一标准枝平均虫口密度。公式2:
先通过最低层标准枝推算得到最低层树枝虫口数量,再按式(A.5)或式(A,6)推算。CA,4)
若虫口密度较小(虫情级 1级 ~3级)时,全树虫口数量 —最低层树技虫口数量× 5(A, 5)若虫印密度较大(虫情级1级~6级>时+全树虫II数量=最低层树虫口数量×3*(A,6)A.3报落推算法参考公式
公式1:
y=44.57x99
式中:
-落率,%;
.机振次数。
.CA.7)
注:采用南京林业大学研制的12Z-500型采种报动机,安装于树杆1m处,每次振动10s.振动间隔5min~10min,公式2:
y = 109, 7— 3. 29.t
(r -- 0. 94
y—126.05-2.34
(r =-0,91)
式中:
振落率,%,
t:---树商,单位为米(m),大于10m;胸径,单位为米()。
.(A.9)
注:采用南京林业大学研制的122-500型采种嵌动机,安装于树杆1m--1.3m处,每次振动60s.振动间隔10minA.4虫粪粒推算法参数
树冠截留平均率为2.7%。
8:00~-1600排粪量占24h排类量比例为:4龄幼虫为43.7%,5龄幼虫为47%,6龄幼虫为8
A.5有虫株率推算法参考公式
公式1:
式中:
一有虫株率;
平均虫口密度
y=1gul
(r = 0. 965 5)
、h-待估参数。参考参数:2=0.2267.6=0.6687。公式2:
=0. 983 1 - 0. 772 5元
式中:
无卵株率;
平均每抹卵块数:
A,6越冬幼虫推算法参考公式
公式1:
3 = 8. 96 + 2. 52
式中:
—1.5m以下平均越冬幼虫数;
全树平均越冬幼虫数。
公式2:
=以当<0.383时)
y=1.46x—0.31+0.017(2 0.383时)式巾:
2 m以下平均越冬幼虫数;
~全树平均越冬幼虫数。
LY/T 1675—2006
.(A. 11 )
..(A.12)
-(A. 13 )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