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429-200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SL 429-2008
中文名称: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
标准类别:水利行业标准(SL)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28817482
相关标签:
水资源
预测
分析
技术规范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SL 429-2008 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 SL429-2008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 13. 060.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 429-2008
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of water resources2008-07-22发布
2008-10-22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术语
3基本资料
3.1一般规定
3.2基础资料
3.3成果资料
4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基本原则与要求
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调查统计供水量调查统计
用水量调查统计
用水耗损量分析估算
废污水排放量调查分析
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
需水预测
基本原则与要求·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基准年需水量分析
节水分析
生活需水量预测
河道外生产需水量预测
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测及河道外需水量汇总河道内需水量
6供水预测
6.1基本原则与要求·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6.2基准年可供水量分析
地表水供水预测
地下水供水预测
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供水方案拟定·
水资源供需分析
基本原则与要求
分析计算途径与方法
基准年供需分析
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跨流域(区域)调水供需分析
城市水资源供需分析
标准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1总则
1.0.1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是水资源规划和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和依据。为了统一技术要求、规范技术术语和统计口径,提供或推荐合适的计算方法,为水资源规划、管理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工作提供规范化的技术指导,编制本标准。1.0.2本标准主要适用于流域规划和地(市)级以上的区域水资源规划,地(市)级以下的水资源规划可简化应用,重要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可参照应用。
1.0.3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工作应在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基础上,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做到客观、科学、系统、实用,并遵循以下原则:1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2以系统的观点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药和保护。
3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水源供水。4统一考虑水量与水质。
1.0.4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应按照水资源分区进行。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划分计算单元。1.0.5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应以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已有资料为主,辅以必要的观测和试验工作。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使用的各项基础资料应符合可靠性、合理性和一致性的要求。1.0.6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应设定现状年、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并在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不同年型分别进行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的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规划水平年的设立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协调一致。1.0.7水资源供需预测应进行合理性分析,注意分区之间、流域及区域之间的协调平衡,应与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1
土整治规划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并与以往相关成果协调与衔接。
1.0.8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本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并与本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1.0.9本标准的引用标准为《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1.0.10在水资源供需分析工作中,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2术语
2.0.1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地表水资源是指由当地降水形成的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河川年径流量表示。地下水资源是指与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着直接水力联系的浅层地下水中参与水循环且可更新的动态水量。2.0.2水资源开发是指通过各种水工程和水管理等措施对水资源进行调节控制和再分配,以满足人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和环境对水资源竞争性需求的行为。2.0.3水资源利用是指通过水资源开发为各类用户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可用水源。2.0.4供水量是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水量。
2.0.5用水量是指利用水工程或供水设施等直接从江河、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或者地下水中取用的,分配给各类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水量。
2.0.6用水耗损量(简称耗水量)是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多种途径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包括从水源地到用户之间引水、制水和输水整个过程损失的水量,用户在用水过程中消耗的水量,以及用户排放集中至污水处理厂及处理过程中耗损的水量。
2.0.7废污水排放量是指城镇居民生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
2.0.8需水量是指根据未来的发展水平、用水与节水水平,分析预测的满足各用水户合理用水要求的水量。2.0.9可供水量指供水系统在不同来水条件下,根据需水要求,3
按照一定的运行方式和规则进行调配,可提供的水量。2.0.10缺水量是指因供水不足而未能满足的合理需水要求,即需水量与可供水量之差。
2.0.11需水预测是根据对现状和未来发展水平、用水水平与用水效率的分析,依据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原则,进行不同水平年、不同年型和不同方案需水量分析计算。
2.0.12供水预测是通过对现有工程设施和供水系统的分析,结合水资源开发程度与开发潜力分析,拟定各种增加供水的方案,进行不同水平年、不同年型和不同方案的可供水量分析计算,并进行各种方案的经济技术分析和比选。2.0.13水资源供需分析是以系统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和水资源的相互关系,分析不同发展时期、各规划方案的水资源供需状况,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2.0.14调水区是指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向外调出水量的地区。
2.0.15受水区是指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从外调人水量的地区。
3基本资料
3.1一般规定
3.1.1应将基本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作为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的基础工作。基本资料应包括基础资料和成果资料。3.1.2收集、整理的基本资料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满足工作需要。如不符合规定和需要应进行基本资料的补充调查收集工作。
3.1.3应全面收集已有的基本资料,包括文字和图表。对收集的基本资料应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3.2基础资料
3.2.1应收集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及水文地质等资料。1地形地貌资料应包括地形、坡度和走向、海拔高程、地貌类型、植被覆盖情况等。
2气象水文资料应包括气温、湿度、风速、日照、降水、径流、蒸发能力、蒸发量、河流泥沙等。3水文地质资料应包括地下水的类型、分布特征、埋藏条件、补给来源、径流形式、排泄途径、水文地质参数等。3.2.2应收集整理与用水关联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包括现状情况和发展指标。
1社会指标主要应包括人口数量及其分布变化、城市化率、城镇及乡村发展情况与水平等。2经济指标应包括发展速度与规模、产值、增加值、产量以及产业结构等,主要有地区生产总值(GDP)及其增长率、三次产业比例、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耕地面积、播种面积、农业灌溉面积、粮食产量和牲畜存栏数等。3.2.3收集水资源资料,应包括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5
1地表水资源应包括天然径流量、年径流深、出入境径流量、人海径流量等。
2地下水资源应包括补给量、排泄量、资源量和可开采量。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水资源总量。4水质资料应包括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资料:1)地表水水质应包括江、河、湖、库等水体水质及地表水供水水源地水质监测资料;
2)地下水水质应包括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及地下水供水水源地水质监测资料。
3.2.4应收集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现状及演变趋势资料,主要有河流、湖泊的水位与水量及其变化、地下水水位及变化、湿地分布及范围的变化、入海水量及变化、水污染状况、废污水排放量及污染物负荷量、水土流失情况、土地沙(石)漠化情况等。3.2.5应收集其他资源资料,包括资源的现状分布、数量、开发利用状况与程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水资源的关系及匹配情况等。其他资源指除水以外的自然资源,主要应包括国土资源、矿产资源、林业资源、草原资源、渔业资源、海洋资源以及野生生物资源等。
3.3成果资料
3.3.1应收集和分析供水量、供水组成及供水变化情况资料等。3.3.2应收集和分析用水量及用水效率资料等,包括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和综合用水资料等。1生活用水资料应包括城镇生活用水量、农村生活用水量等及其用水变化情况。
2生产用水资料应包括工业总用水量[宜分为火(核)电工业用水量、高用水工业用水量和般工业用水量丁、农田灌溉用水量、林牧渔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灌溉水利用系数、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用水量、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等及各项用水的变化情况。
3生态用水资料应包括河道外与河道内生态用水量和环境用水量等及其用水变化情况。
4其他用水资料应包括人均(单位产值)综合用水量、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浅层地下水开采率、水资源利用消耗率等,以及近年变化情况。
3.3.3应收集有关方面的研究分析成果与报告、规划计划文本以及其他相关的成果资料。
3.3.4应收集各级政府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及中长期规划,以及有关部门、有关行业编制的部门或行业发展规划。
:4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4.1基本原则与要求
4.1.1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现状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供水量、用水量的调查统计,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废污水排放量调查分析以及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同时宜调查收集历年的和类似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资料和成果。
4.1.2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主要应包括水资源开发程度和潜力分析、水资源利用水平及利用效率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等,并应进行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分析和不同地区的比较,应选择一些指标,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4.2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调查统计4.2.1供水基础设施按水源分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等三类供水工程。应统计分析供水工程的数量和供水能力,以反映供水基础设施的现状情况。4.2.2地表水源工程按类型分为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和调水工程,应分类进行统计。4.2.3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应按工程的规模分别统计,工程规模应参照SL252-2000进行划分。4.2.4地下水源工程指利用浅层地下水的水井工程。4.2.5其他水源工程应包括集雨工程、污水处理再利用工程、微咸水利用工程、海水利用工程、深层地下水利用工程和矿井水利用工程等。
4.2.6供水基础设施应按工程所在地进行统计,并应按规划分区进行分项综合与汇总。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